第一图书网

中国经济区比较

叶飞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叶飞文  

页数:

652  

前言

区域经济在今天早已不是什么新名词,大家都耳熟能详。一个县,一个省,一个国家,一个洲,乃至全球,经济发展都是板块式的不平衡的,这是绝对规律,就像一个巴掌伸出五个指头也有长短粗细一样的自然。所以任何一个大区域的总体经济都呈现为各个参差不均衡的分区域经济构成的总和,它的持续发展也是各个分区域经济统一协调发展的结果。于是各区域经济如何划分又如何统筹协调发展,就成为区域经济这个熟稔名词中永不轻松的大课题,需要不断随机跟踪研究。目下就有叶飞文博士的一个新的研究成果面世。经济运行总是起伏不定的,难免有潮涨潮落的周期更替。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全球化,变为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各国政府都在疑问“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之舟正在驶向何方?”在这种内外环境复杂严峻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区是否能可持续发展?原有经济区发展模式是否需要转型、如何转型以实现中国经济更好、更快、更加可持续地发展?成为世人关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愈演愈烈、势不可挡,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及各类资源的全球市场化配置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趋势之一。经济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必然结果。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了大类的经济地区划分。西方国家也有经济区,它是在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而彼此激烈竞争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地域生产统一体。而中国的经济区是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具有全国专业化意义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目前,中国已形成多种形式的经济区,叶飞文博士开拓性地将中国经济区分为地域经济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发开放试验区、功能经济区,提出地域经济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发开放试验区、功能经济区概念的内涵和实际应用,对中国经济区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同时提出选择中国经济区发展模式的路径,富有创意,深具战略眼光。经济区的形成是不同时期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各区域不同的地理区位、资源环境、交通运输、产业发展、城乡发展、开放合作等特点,确立不同的发展方向。随着几大经济区逐渐形成,表明中国正在以行政区划为界的行政区域竞争转变为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区域竞争,以产业、生产要素等互为基础的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竞争格局正在开始形成。叶飞文博士的这部论著剖析入微地研究分析了中国近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区发展的卓越历程,从比较研究中再现了中国经济区持续增长的真实历程与辉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备受社会广大民众、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经济协调发展及社会和谐的重要障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深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增长,保持了年均GDP增长9.8%,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业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就是其中之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加上其地理区位等优势,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的差距凸显,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产生了很大差异。这种后发展地区与先发展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已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叶飞文博士理论功底扎实,又长期在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积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心得,于是对经济区发展及经济增长能有深入和独到的研究,敏锐把握中国经济区发展的脉搏,从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区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鞭辟入里地比较研究了经济区这一重要的中国经济生态型式,从资本投入的变化、人力资本的禀赋、产业结构的效应、地理区位的影响、政府激励的政策和制度的作用等多方面分析,颇有见地地解释了地区差异和发展失衡的原因。目前,中国经济处于关键时期,各类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到整体经济的长期增长,叶飞文博士通过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区发展特点和规律,从理论到实际、从历史到现实,由表及里地探索了中国经济区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极有说服力地提出经济区发展模式的转型方向,以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中国经济区发展的丰富实践,为中国经济理论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部著作就是生长在这片土壤上的理论之树,对关注和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外学者和区域经济部门工作者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叶飞文博士是十分敬业好学的学者,无论在校期间、在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期间,还是在实际部门工作中,都能取得优秀成果,十分可喜。特别是在工作中又挤时间继续研究,不断进取,写了新书,令人佩服。这部著作是他从实践到理论的提炼和升华,今日能付梓出版,我由衷高兴。这是我第三次为他的著作作序,就算是祝贺吧。

内容概要

这部论著研究分析了中国经济区发展的卓越历程,开拓性地将中国经济区分为地域经济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发开放试验区、功能经济区,并提出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实际应用,对中国经济区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再现了中国经济区持续增长的真实历程与辉煌,同时提出选择中国经济区发展模式的路径,富有创意,对关心中国经济区发展的人们颇具阅读价值。

作者简介

叶飞文,研究员,教授,经济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著有《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海峡经济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战略构想》等专著,主编、(常务)副主编学术著作5部。在《宏观经济研究》、《投资研究》、《当代经济研究》、《亚太经济》、《中国劳动》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现为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兼职教授,福建行政学院客座教授,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员,福建省中青年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开发银行专家。

书籍目录

序导言第一章 经济区比较理论研究 第一节 经济区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理论 第三节 区位与区域空间理论 第四节 地域分工与区域比较理论 第五节 经济区梯度转移理论和点线面体辐射开发理论 第六节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理论 第七节 经济区增长极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二章 地域经济区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比较 第二节 东、中、西部及东北四大经济地区比较 第三节 东部沿海经济区比较 第四节 中西部及东北经济区比较 第五节 地域经济区人口面积及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第六节 地域经济区区域优势比较及发展引擎比较 第七节 地域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及中心城市发展比较 第八节 地域经济区国家政策支持比较及发展战略举措比较第三章 综合改革试验区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东南沿海综合改革试验区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东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比较研究 第三节 西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比较研究 第四节 中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比较研究 第五节 待升级的新区及综合试验区比较研究 第六节 综合改革试验区及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比较结论第四章 开发开放试验区比较研究 第一节 经济特区比较研究 第二节 沿海开放城市比较研究 第三节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比较研究 第四节 沿海经济开放区及沿边经济合作区比较研究 第五节 台商投资区比较研究 第六节 开发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推进效应分析第五章 功能经济区比较研究之一:城市群及都市经济圈比较研究 第一节 城市群与都市经济圈 第二节 中国城市群及都市经济圈发展模式的选择 第三节 东部城市群及都市经济圈比较分析 第四节 中部城市群及都市经济圈比较分析 第五节 西部城市群及都市经济圈比较分析 第六节 中国城市群及都市经济圈综合实力比较分析第六章 功能经济区比较研究之二:港口群及保税港区比较研究 第一节 港口群与港口群功能经济区 第二节 中国沿海五大港口群比较 第三节 依托港口及港口城市的临港保税区比较研究 第四节 区港联动及保税物流园区比较研究 第五节 保税港及保税港区比较研究 第六节 无水港及综合保税区比较研究第七章 功能经济区比较研究之三:产业群及产业园区比较研究 第一节 产业群与产业群功能经济区 第二节 产业集聚区与产业园区 第三节 工业园区比较研究 第四节 科学工业园区比较研究 第五节 生态工业园区比较研究 第六节 出口加工区比较研究 第七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比较研究 第八节 国家旅游度假区比较研究 第九节 国家级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开发园比较研究 第十节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及台湾农民创业园比较研究第八章 结语:构建科学发展的中国经济增长区域 第一节 经济区域发展模式转型:不平衡发展模式转向均衡发展模式 第二节 经济区劳动力生产供给模式转型:粗放型供给模式转向人力资本开发型模式 第三节 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型文明发展模式 第四节 经济区科技进步模式转型:从引进消化吸收模式转向自主创新模式 第五节 经济区体制机制创新转型:失衡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模式参考文献英汉人名对照表跋

章节摘录

插图:5.海峡经济区。海峡经济区由东岸、西岸城市群构成核心发展区。台湾海峡东岸城市群以台北、台中、高雄三大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覆盖20多座大小城镇,构成了台湾岛内经济的重心区。海峡西岸以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构成了的沿海城市密集带。由海峡两岸八大中心城市组成的海峡经济区经济中心,有力地推动着海峡两岸经济的加速融合。该区人口密度达361人/平方公里。6.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市作为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将要形成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空间布局,并加快建设五象新区。该区以南宁市为依托,建设具有浓郁亚热带风光和滨海特色、辐射作用大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该区人口密度达306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相对于其他经济区而言不高,居最后一位。7.成渝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核心中心城市是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还包括四川省的资阳市等14个次中心城市,共同构成成渝城市群。该区人口密度达432人/平方公里,是人口比较密集的经济区。8.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以西安为核心中心城市,包括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和天水等次中心城市,构成关中城市群。核心中心城市西安是中国南北、东西经济大通道交汇点上最大的城市,是中国需要辐射的区域面积最大、覆盖面最宽的城市,是西北及蒙西南、晋西南、豫西的总部经济所在地。该区人口密度332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居倒数第2位。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论著深入剖析了中国近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区发展的卓越历程,从比较研究中再现了中国经济区持续增长的真实历程与辉煌;开拓性地将中国经济区分为地域经济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发开放试验区、功能经济区,并提出了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实际应用,同时提出选择中国经济区发展模式的路径,富有创意,深具战略眼光。此书是从实践到理论的提炼和升华,对经济区发展及经济增长有深入和独到的研究,敏锐把握了中国经济区发展的脉搏,从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区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鞭辟入里地比较研究了经济区这一重要的中国经济生态形式,颇有见地地解释了地区差异和发展失衡的原因。通过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区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此书从理论到实际、从历史到现实,由表及里地探索了中国经济区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极有说服力地提出经济区发展模式的转型方向,以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此书就是生长在这片土壤土的理论之树,对关注和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外学者和区域经济部门工作者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厦门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经济问题》主编胡培兆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区比较》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经济区比较 PDF格式下载



各个地区的比较写的很详细啊


质量还可以,需要是有些理论可以参阅一下。


如果你想用最快的速度了解中国的经济区划分及其功能意义,那么买这本书吧,里面有你想要的内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