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

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 社科文献
出版时间:

2010-2  

出版社:

社科文献  

作者:

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  

页数:

1310  

Tag标签:

无  

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方兴未艾。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世界经济形势险象环生,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严重困难。那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外部冲击,中国如何才能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呢?答案是必须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针对国际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等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热点,旨在研究如何提高和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竞争力。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和经济区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竞争,积极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对一个经济区域而言,就是要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诚然,竞争主体在竞争环境下的成败则取决于它的综合竞争力。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努力和奋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94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400多亿元增长到33.5 4万亿元,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6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近代以来100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不断增强中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地区、一个产业或行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将“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列入要实现的总体奋斗目标,将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列入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部分,将“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列入总体要求的内容,并将“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之一,将“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作为深化财税和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制的重要举措;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分,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将“增强国际竞争力”作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200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把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判断标准”、“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30年来,我们……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2009年12月5~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明确指出,要“增加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着力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这些新提法充分表明,我们党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视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和产业、行业的国际竞争,概括地说,就是越来越重视竞争力的提升。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努力化挑战为机遇,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完善市场竞争机制”、“要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等一系列竞争战略,着力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可以说,我国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巩固和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在应对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对世界作出的最大贡献。当然,从长远来看,建立起真正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切实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之计。有鉴于此,为了适应国际竞争力发展和国内区域经济竞争格局的需要,2006年1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行政学院联合成立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下设分中心,主要致力于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政府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及相关经济领域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本蓝皮书主要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具体组织研究,该分中心作为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的分支机构,于2006年福建师范大学第十一届科技节期间正式挂牌成立。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李建平教授担任中心主任。2007年3月,由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担任主编,编撰、出版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第一本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并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国推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2007年11月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高层论坛”在福州隆重举行,与会代表高度肯定了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2008年3月和2009年3月,由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担任主编,编撰、出版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第二本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6~2007)》和第三本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对该研究成果作深入报道,引起了学术界、理论界、各级政府部门和海外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互联网上报道的信息超过20万条。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批准,2009年8月17~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辽宁丹东举行首届优秀皮书表彰大会,《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荣获首届优秀皮书“最佳影响力奖”,这是社会各界对本研究的充分肯定。香港、澳门和台湾是特殊的区域经济体,是中国整体经济区的组成部分。多年来,港澳台地区与内地形成了互相依存、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以此为契机,内地、港、澳、台之间的经济协作开始生成,并逐步走上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道路。四方之间经济协作产生的效应中,除了经济增长效应外,还有结构调整效应、互补互依效应和竞争提高效应,已使中国版图内的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互相依存的格局。因此,在2009年版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中,首次增加了“港澳台分析报告”这一专题,并在港澳台地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09年是香港回归12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特别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济、社会获得了较快发展,保持了长期繁荣稳定。在告别第一个10年的时候,香港、澳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的形势下,对于港澳台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应对经济发展要同时面对区域内和区域外两个方面的激烈竞争,最根本的还是要具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这是港澳台任何一个地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实践也充分证明,港澳台地区经济只有不断增强和提升自身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攻克经济全球化中的难题,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促进经济加快发展,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潮头、破浪前进,而不是被溺毙、被融化。有鉴于此,也为了庆贺澳门回归10周年,课题组在2009年版蓝皮书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指标评价体系,继续根据港澳台三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兼顾港、澳、台3个区域和内地31个省域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构建了一个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34个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主要是由1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和106个四级指标组成,深度分析港澳台经济潜力,客观、全面地反映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34个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本报告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紧密跟踪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最新研究动态,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变化趋势及动因,按照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公正性、可行性、可比性的原则,建立起比较科学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我们继续对2007~2008年间中国内地31个省域和香港、澳门、台湾3个地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路径,为提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对策。全书分四大部分和附录,基本框架如下:第一部分:总报告,即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价报告。全国总报告是对2007~2008年中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在2009年版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由1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208个四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全国2007~2008年间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态势的评价分析,阐述了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分布情况,明示了我国区域的优劣势和相对地位,分析了评价期内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特征及发展启示,提出了增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路径、方法和对策,为我国区域经济战略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分析依据。第二部分:分报告,即分省域进行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对2007~2008年间中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级区域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路径,提出各省级区域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第三部分:港澳台地区分析报告,即分别对香港、澳门和台湾进行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根据港澳台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相应的港澳台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在2009年版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由1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和106个四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通过对2007~2008年间港、澳、台3个区域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评价分析,明确港澳台各自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薄弱环节,研究各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并就如何提升港澳台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第四部分:技术路线与方法,即交代本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阐述本书主要研究内容,介绍本书的基本研究思路和采用的研究方法,还简要介绍了课题组在开展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对预测的指标、预测模型以及预测效果的适应性检验等过程和方法作了简要介绍,大大丰富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内容。附录部分列出了2007~2008年内地31个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9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用于排序的评价分值,以及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34个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8个二级指标和19个三级指标用于排序的评价分值,为读者进行定量化分析提供参考依据。此外,鉴于《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上、下册)容量太大,本书对相关内容做了缩减,反映竞争力变化趋势的雷达图就不体现在本书中,具体和完整的内容可查阅本书的光盘。本报告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每年都尝试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方法研究和实践评价上做一些创新和突破,但受到研究能力和占有资料有限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一些方面的认识和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和全面,还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未及研究。本报告原拟增加一部分主观性指标,但考虑到主观性指标很容易因问卷调查的方式、范围和问卷调查对象对各省市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不同而产生主观性评价误差,从而影响评价结论的准确性,而且在当前情况下要使主观性指标的准确性与客观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尽可能地一致,这无疑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有鉴于此,本报告仍暂不增加主观性评价指标,待时机成熟之后再作这方面的考虑。此外,对各省市区如何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具体对策,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作者愿与关注这些问题的研究者一起,不断深化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使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对省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更为有效。

内容概要

本报告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竞争力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为一体,充分运用数理分析、空间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比较科学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对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同时.还根据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兼顾这三个区域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建立了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比较。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及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研究追踪全国、各省市区及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路径.着力为增强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对策。

书籍目录

上册 第一部分 总报告 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价报告 第二部分 分报告 第1章 北京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2章 天津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3章 河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4章 山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5章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6章 辽宁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7章 吉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8章 黑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9章 上海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10章 江苏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11章 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12章 安徽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13章 福建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14章 江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15章 山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下册 第16章 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17章 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18章 湖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19章 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20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21章 海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22章 重庆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23章 四川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24章 贵州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25章 云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26章 西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27章 陕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28章 甘肃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29章 青海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30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31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三部分 港澳台地区分析报告 第1章 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意义和评价方法 第2章 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3章 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4章 台湾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第5章 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变化对内地竞争力提升的启示 第四部分 技术路线与方法 附录一 附录二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11.2 全国省域统筹协调竞争力排序分析2007年全国各省、市、区统筹协调竞争力处于上游区(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天津市、山东省、浙江省、上海市、黑龙江省、江苏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省、湖北省、吉林省;排在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排序为:河南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广东省、安徽省、辽宁省、海南省、北京市、湖南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排序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青海省、重庆市、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2008年全国各省、市、区统筹协竞竞争力处于上游区(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黑龙江省、山东省、福建省、吉林省、天津市、江西省、江苏省;排在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排序为:河北省、湖北省、广东省、海南省、河南省、山西省、安徽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湖南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排序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四川省、云南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省、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11.3 全国省域统筹协调竞争力排序变化比较2008年与2007年相比较,排位上升的有14个省、市、区,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北京市(18位),其他依次为:江西省(13位)、福建省(6位)、海南省(4位)、宁夏回族自治区(4位)、吉林省(3位)、甘肃省(3位)、上海市(2位)、广东省(2位)、黑龙江省(1位)、四川省(1位)、云南省(1位)、青海省(1位)、贵州省(1位);浙江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3个省、区排位没有变化;排位下降的有14个省、市、区,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位)其他依次为:天津市(7位)、陕西省(6位)、内蒙古自治区(6位)、辽宁省(5位)、河南省(4位)、江苏省(4位)、重庆市(3位)、湖北省(3位)、河北省(3位)、山东省(3位)、西藏自治区(2位)、山西省(2位)、安徽省(1位)。11.4 全国省域统筹协调竞争力跨区段变化情况在评价期内,一些省、市、区统筹协调竞争力排位的升降出现了跨区段变化。在跨区段上升方面,江西省由下游区升入上游区,北京市和福建省由中游区升入上游区;在跨区段下降方面,河北省、湖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上游区降人中游区,辽宁省由中游区降人下游区。11.5 全国省域统筹协调竞争力动因分析在统筹发展竞争力方面,2007年排在前10位的省、市、区依次为:上海市、天津市、广东省、河南省、江苏省、黑龙江省、湖北省、山东省、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排在前10位的省、市依次为:上海市、广东省、北京市、天津市、黑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江西省。

后记

本书是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2010年重点研究项目、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验室2009~2010年重大研究成果、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项目编号:08JJD790129)、教育部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08JC790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福建省教育厅2009年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A09102S)的研究成果、福建省重点建设学科福建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暨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2009~2010年重大研究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在当代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省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经济承上启下的一个中观层次,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区域经济特别是省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是重要推动力之一。省域经济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出来,越来越引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决策者和经济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位置,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产物,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和理论背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为它的萌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2007年3月起,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组织研究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了3部,并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引起了各级政府机构、理论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各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紧密跟踪研究和发布最新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年度评价结果,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将《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蓝皮书研究项目再次列入福建省重点建设学科福建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暨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的重大研究课题,同时该项目也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验室2009~2010年的重大研究成果。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李建平教授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和本书的主编之一,直接指导和参与了本书的研究和书稿审定工作;本书主编之一、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闽榕教授直接指导、参与了本书的研究和书稿统改、审定工作。


编辑推荐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2010版(套装全2册)》:盘点年度资讯,预测时代前程。权威机构,品牌图书,每年新版。首届优秀皮书“最佳影响力奖”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2010年重点研究项目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验室”2009~2010年重大研究成果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项目编号08JJD7901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08JCJC90018)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福建省教育厅2009年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A09102S)的研究成果福建省重点建设学科福建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暨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重点项目2009~2010年重大研究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 PDF格式下载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各省市自治区竞相关注的重要发展指标,也是衡量省域发展水平的最权威和有效的科学评估指标。现在,有关研究单位率先在国内持续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连续完成和发展了这方面的著作,对于我们进行区域发展研究的人员,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喜讯。购买和学习这套书籍,必然成为我们急需和必要的要求。一个时期以来,我苦于得到这套书籍,奔走于北京多家书店,并电话购书多次,也难以如意。现在,在当当网上出人意料地以十分优惠的价格合意购买到,服务之及时和便捷,真的是我没有想到的。拿到这些书籍,我非常高兴,对于我的研究课题提供了充分和完美的资料与数据支撑,从而确保了我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在此,我非常高兴地向当当网表示衷心地感谢,希望今后有进一步地合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