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人才前沿No.5

潘晨光 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潘晨光 编  

页数:

460  

内容概要

本书紧扣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一背景,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校科技人才、体育人才电影人才、古籍整理人才培养及工资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在此基础之上,本书对人才工作的理论前沿,实践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在理论层面上,本书既回顾了我国人才概念的历史沿革和邓小平的人才政策思想,又探究了国外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脉络,并试着寻求实现我国中西部地区人才良性发展战略的生成路径。在实践层面上,本书既注重积累解决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问题方面的中国经验,又注重阐明在中国改革中发挥技术移民等国际经验的作用,指出身份管理体制对人才发展的制约并提出了改革建议。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育60年(1949-2009)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企业家成长的历史回顾及展望 新中国成立60年高校科技人才建设与制度创新 新中国成立60年体育人才发展及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电影人才发展报告 新中国成立60年古籍整理人才建设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资制度改革第二部分 确定能力主义指导下的人才概念 邓小平的人才政策思想及其创新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实证方法的系统梳理及评述 中国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研究 中部崛起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第三部分 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双约束下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研究 身份管理体制对人才发展的制约与改革建议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问题探讨 技术移民、国际经验与中国改革趋势

章节摘录

  另外,要以企业家拥有的业绩作为检验和评价企业家标准,以经营者经营企业的市场经营成果、资产增值程度来对其进行检验,出资人有权依据经营者的市场业绩辞退经营者。最后,要加大政企分开力度,使企业家不受行政命令的制约,能独立决定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和在企业中的去留,对自己的职业行为单独负责,使国有企业明晰的产权不再屈服“官权”。此外,应借助合同等形式,约定企业家在企业中的责任和权利,为其自主经营管理企业提供法律保障。只有进行这样一系列的市场制度安排,才可以保证企业家通过竞争进入企业成为经营者,或者经营者在竞争中成为企业家。  4.加强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培养,造就一个企业家阶层  实施企业家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要求有一个企业家阶层作为基础,为市场化配置提供有效供给。中国缺少企业家,更缺乏成功的企业家,因此,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对现有企业经营者的培养。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尽快实现由企业管理官员和企业经营者向企业家的转化。其次,要加强教育,尤其是MBA教育,增加企业家流量。一方面要加大MBA教育的发展力度,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潜在企业家;另一方面,要大力规范MBA教育,保证教育质量。再次,要降低企业家职业的进入壁垒,使更多的人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增加潜在企业家的供给量。因为企业家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和最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其形成更主要地来自“干中学”,即主要是通过在现实经营活动中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这就要求要造就更多的企业家,提高企业家的现实供给量,必须增加从事企业经营活动人员的数量。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对企业注册的规定,使许多具有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人因物质资本的限制而难以从事企业经营活动,直接降低了企业家的潜在供给。最后,要建立创业基金、风险基金和“二板市场”。企业家人力资本长期受物质资本的限制,创业基金、风险基金可以为企业家人力资本直接提供物质资本,“二板市场”则为企业家人力资本直接融资提供机会,这些措施将削弱物质资本的限制,提高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成功机会。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人才前沿No.5 PDF格式下载



做毕业论文时,四处寻找资料,在当当上看到这本书,便买回来,增长了很多知识,了解了很多比较新的观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