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游牧社会研究

娜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娜拉  

页数:

310  

字数:

26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是新疆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成果。  说到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这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又是一个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和研究难度的课题。中亚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不仅是连接欧亚大陆和中东的要冲,还是大国势力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西方学者称之为“历史上的地理枢纽”。中亚五国的成立,使国际政治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中亚诸国位于反恐的战略前沿且兼具能源为主的资源禀赋,这些因素都极大地提升了中亚地区的地缘价值。在文化的意义上,中亚地区同时体现出东方文明、南亚文明、欧洲一地中海文明的交汇和冲突,因此,这里被视为“东方”与“西方”文化互动博弈的连接点和接合部。深刻认识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变迁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切实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稳定,构建于我有利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和谐的周边国家关系,可谓意义深远。

内容概要

民国时期的新疆远离国家的政治控制中心,在复杂的地方势力控制下,其社会状况呈现出与内地的多方不同。民国时期的38年问,新疆社会处于无休止的动荡中。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封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以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所构成的游牧社会作为新疆社会的构成部分,具有整个社会的共性,既有民国初期突变因素,又有民国中后期渐变因素。民国时期随帝制灭亡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政治变动因素也使新疆游牧社会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变动。 作者在占有翔实的文献史料、资料的基础上,对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游牧社会进行研究。本课题采用多学科的方法。首先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社会”为落脚点,以社会变动过程为主线,注重对引起社会变迁方面领域及因素的研究,从游牧社会的构成、社会生活、社会功能等三大方面进行探讨。同时运用历史学的方法,利用历史文献,挖掘地方史料,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进行分析。此外,本课题还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即通过对不同时空中复杂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异同。 本课题以游牧社会为主题,重在研究清末民国时期游牧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部变动情况,尤其是对今天仍有影响的文化教育的现代发育程度。特定历史时期(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游牧社会的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关系状况是本课题的研究主题。具体来讲,游牧民族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组织与制度、婚姻家庭与社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教育、民族关系等方面内容构成本课题的主要框架。

作者简介

娜拉,女,蒙古族,生于内蒙古。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宗教与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理事。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新疆游牧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状况综述 三 有关文献史料的运用 四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第一章 近代西北游牧部落与边界 一 清代新疆沿边的藩属游牧部落 (一)哈萨克部对清王朝的归附 (二)布鲁特部对清王朝的归附 (三)卫拉特部对清王朝的归附 (四)乌梁海部对清王朝的归附 二 清代新疆沿边地区的外藩游牧部落 (一)卡伦的设置 (二)卡伦与外藩游牧部落 三 近代西北边界变迁中的游牧部落 (一)西北边界变迁 (二)新疆沿边游牧部落对归属国的选择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游牧社会组织与制度 一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蒙古族盟旗制度 (一)清末民国初期新疆蒙古族盟旗设置 (二)民国初期新疆蒙古各盟旗王公待遇 (三)民国时期盟旗制度的演变及王公待遇与权力的弱化 二 新疆游牧民族自生型社会组织与制度 (一)新疆游牧民族自生型社会组织的特点 (二)氏族部落组织 (三)民国时期氏族部落组织的演变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游牧社会经济状况 一 新疆游牧民族经济生活特质 二 清代以来天山北路的开发及农牧比重的变化 三 新疆官营牧厂的兴衰及民国新疆牧业的开发 (一)新疆官营牧厂兴衰概述 (二)民国时期牧业的开发 四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畜牧业经济 (一)新疆游牧部落牧地 (二)畜牧业经营者的类型 (三)经营单位或生产组织形式 (四)牧区存在的经营方式 (五)生产资料占有形态 (六)牧区商业贸易活动 五 清末民国时期影响新疆游牧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原因 (一)近代沙俄对新疆牧区的不平等贸易 (二)游牧社会内部的经济剥削 (三)原始粗放落后的生产管理技术与方法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游牧社会婚姻家庭与生活习俗 一 婚姻家庭 (一)婚姻 (二)家庭 (三)亲属制度 二 社会生活习俗 (一)服饰 (二)饮食 (三)居住 (四)交通 (五)文娱活动与待客 (六)人生礼仪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游牧社会宗教 一 新疆蒙古地区藏传佛教 (一)准噶尔汗国时期藏传佛教 (二)清末民国时期新疆蒙古地区藏传佛教 (三)新疆蒙古族宗教性节日与习俗 二 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与伊斯兰文化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游牧社会文化教育 一 宗教教育 (一)经堂教育 (二)寺院教育 二 晚清学堂与游牧部落 三 民国学校教育与游牧部落第七章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民族关系 一 中央民族管理机构的调整及民族政策 (一)机构调整 (二)民国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 二 新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一)行政区划 (二)新疆行政官员民族成分的变化 三 民国新疆地方政府对游牧民族的统治政策 (一)杨增新的抚绥、羁縻政策(1911~1928) (二)金树仁的民族歧视政策(1928~1933) (三)盛世才假民主下的民族压迫政策(1933~1944) (四)国民党政府的民族同化和安抚政策(1944~1949) 四 民族人口与分布格局 五 民族间经济交往 (一)生产 (二)生活 六 牧地纷争:游牧民族间的主要矛盾 (一)历史追溯 (二)阿尔泰等地蒙哈牧地之争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本课题研究最基本的史料:清代、民国时期的文献、史料  以记载皇帝谕旨的《清实录》和载有奏折及针对它的谕旨的《方略》是本课题第一章(即引入部分)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其中,除了“统治”、“军事行动”的记载外,还包括和哈萨克、布鲁特等藩属关系的资料。  方志的运用。方志因官修,由地方政府组织一方名士、耆旧进行纂编,内容广泛,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反映的内容涉及行政区划的建置、沿革、物产、土地、艺文、教育、民俗等各个方面,它较直接原始地反映一个地区自然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状况,更多地带有原始资料性。清末民初新疆编纂的乡土志现存有39种。  研究新疆近代历史,《新疆图志》是必要的史料参考书。《新疆图志》是新疆志中材料最充实的一种,是继乾隆时代的新疆通志——《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之后编纂的又一部收罗资料较广的新疆通志。由新疆巡抚袁大化和新疆前布政使王树楠主持纂修,从宣统元年(1909)至宣统三年前后3年成书付印,民国12年(1923)活字排印。《新疆图志》内容广泛,纵横交错,凡160卷,是新疆建省后第一部完备之志书。类目29种,涉及方方面面。由建置、国界、天章、藩部、职官、实业、赋税、食货、祀典、学校、民政、礼俗、军制、物候、交涉、山脉、土壤、水道、沟渠、道路、’古迹、金石、艺文、奏议、名宦、武功、忠节、人物、兵事等29个分类组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游牧社会研究 PDF格式下载



书是正版的,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对蒙古族介绍的多,其它游牧民族简单一笔带过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