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博弈文化史

宋会群,苗雪兰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宋会群,苗雪兰 著  

页数:

356  

内容概要

把博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来研究,揭示它在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民俗史发展中所起的广泛作用,进而探讨它对自古代以来的政治、军事、思想、习俗的深刻影响,这在当前的学术界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博弈在世人心目中,一直被视作游戏而已,因而显得无足轻重。古人有将其抬高者,说它“大裨圣教”,但抬到巅峰,也不过茶余饭后、百无聊赖时所行的一种小道而已,与孔孟的“大道”不能比拟。也有将其贬低者,说它是“奇技淫巧”、“牧猪奴”之戏,嗜之则荒废时日、消磨志向、耽误大事。这些抑扬、褒贬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当我们把博弈放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仔细审视后,就会发现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

作者简介

宋会群,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以后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至今在广东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任院长/教授,学科带头人.岭南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广东省社科规划学科评审组专家;韶关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韶关市拔尖人才,第九、十届政协委员;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韶关市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顾问。迄今为止,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弈文化史”及省、市各级纵向科研项目27项。出版《中国术数文化史》、《中华第一经——周易与中国文化》等专著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3篇,其中《历史研究》的《秦汉时制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的《论二十八宿古距度在先秦时期的应用及其意义》等38篇发表于国家一级期刊或全国核心刊物。获得“第十届中国图书奖”、“广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等科研成果奖23项。苗雪兰,女,1954年12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任广东韶关学院计算机学院教授。被评为韶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韶关学院教学名师。长期从事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在计算机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软件工程领域有突出贡献。在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2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承担完成各级科研教研项目26项,多次获科研教学成果奖。

书籍目录

前言——博弈的本质与文化底蕴一 博局之“象”——六博的起源与博法钩沉 (一)博塞以游——博弈名辨 (二)象天则地——博局博法中的文化之谜 (三)以“冲”相食——枭棋和散棋的着法 (四)博悬于投——箸、茕、琼的数色神秘组合 (五)千年古谜——六博棋制钩沉 (六)方畔揭道张——两千年的博戏口诀揭秘 (七)古墓的启示——星占盘与六博的起源二 源远流长——博戏的种类及其流变 (一)废箸投茕——塞戏和格五 (二)仙家之戏——丰腹敛边的弹棋 (三)一掷百万——樗蒲和五木 (四)中西合璧——双陆、握槊、长行及波罗塞戏 (五)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情——骰戏的大干世界 (六)黄粱美梦——采选的精神追求 (七)闺房雅戏——李清照的“命辞打马 (八)扑掩和摊钱——诡秘的“猜”“摊”博戏 (九)天地人牌——骨牌中的术数文化 (十)纸牌谶语——马吊叶子和亡国之兆 (十一)方城大战——从默和、碰和到麻将三 巧设象数——博戏设计思维与文化底蕴 (一)因象明义——象数逻辑思维和博戏设计 (二)游思于文——博戏的伦理和教化功能 (三)樗蒲有神——博戏的“神性”与占卜功能 (四)喝雉呼卢——博戏之赌与历代禁赌四 橘中仙弈——易学与唐代八八象棋 (一)众说纷纭——现代象棋起源之争 (二)恰图兰格——象棋的印度起源论 (三)中西交流——立体象棋子和六十四卦棋的起源 (四)中西合璧——八八象棋在中国的诞生五 河图洛书——中国象棋的起源、定型、发展 (一)象棋之象——《周易》思维在象棋设计中的作用 (二)河界九宫——中国象棋的改革与定型 (三)穷变通久——中国象棋的理论与实践六 机变万千——围棋的起源与发展 (一)据极而运——围棋的起源 (二)高品名贤——历代围棋的发展七 博大精深——博弈文化的本质与博弈的异同 (一)变中求衡、求胜——博弈的本质 (二)同源异流——博弈的区别与联系八 理参河洛——博弈与中国文化 (一)依乎天理——博弈与古代哲理 (二)棋局都数——博弈与古代科学 (三)烂柯传说——博弈中的仙境 (四)弈中巾帼——博弈和妇女 (五)治国方略——博弈中的君王政治九 大众博彩——现代博弈的发展与博彩业 (一)从赌博到公开博彩——澳门博彩的历程 (二)幸运博彩——现代博彩业的内涵及形式 (三)博彩的价值——颇具争议的博弈价值观十 百家争鸣——中国博弈研究现状概说 (一)博局占和六博口诀揭秘——六博研究综述 (二)樗蒲双陆扑掩马吊——其他博戏研究 (三)从博戏到象棋——象棋起源发展研究 (四)坐隐忘忧——围棋的溯源与演变研究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博弈作为一种棋戏,历来被视为“巧诈”之类的“小道”,其实它是传统文化乃至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哲学思想角度而言,博弈局、子及着法或规则中蕴涵着古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看法——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阴阳辨证论、象数逻辑论等。从伦理道德角度而言,棋理中提倡“正”与“仁”,所谓“正而不谲”(《棋经十三篇》),“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成败否臧,为仁由己”(班固《弈旨》)等,讲的都是棋德问题,博弈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实际的社会文化功能而言,博弈具有怡悦身心、频添乐趣的愉悦性,“棋中无限兴,唯怕俗人知”(唐元稹),观其中千变万化,可化解胸中郁结、开阔心胸而乐以忘忧;还具有涵茹情性、砥砺品格的陶冶性,博弈不仅是斗智,更是心理的较量,勇者与定力乃取胜之关键,而这种心理素质是一切成功者的共同特征;博弈还具有创新思维、启迪智慧的开发性,特别是中国的博弈形式,深刻地体现了传统文化擅长整体把握、阴阳辨证、象数逻辑、直接顿悟等思维特征,蕴涵有丰富的感受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弈棋取胜绝不是单凭经验或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顿悟式的感觉能力和判断能力。现代的中外学者把直接顿悟的思维方式,看做是最具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并非偶然,因为中国过去的重大发明并非在实验中搞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经验积累基础上的顿悟式的质突破(如造纸、指南针、火药等)。因此,中国博弈文化并非“小道”。再者,传统的博弈文化发展至高度文明的现代,出现了博和弈的进一步分化。以弈为代表的靠思维水平论输赢的游戏朝着培养智力、有益于社会的全民体育方向发展,其载体为象棋、围棋、国际象棋等等,成为国际交流、人际交往、青少年教育的体育项目。


编辑推荐

《中国博弈文化史》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博弈文化史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写得很认真吧,是一本学术的书,之前我在我们学校图书馆看到,很喜欢,就买来收藏了,之后写论文的时候也用到了。想要详细了解中国博弈文化的比如围棋、双陆在各个时代的流行情况的可以买来看看,如果只是想初略了解一下,那可以去百度百科


考证详细。值得一读。


主要是何为“博弈”,作者没有个明确的定义并在此定义内进行史料整理
还好,杂七杂八的,倒是有一定的可读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