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列国志英国

王振华 编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3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王振华 编著  

页数:

52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英国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昔日有“世界工厂”之称的强国。迄今虽已相对衰落,但仍以基础深厚的综合国力,扮演着当代世界大国的角色。本书从自然到人文,从历史到现实,全面地向读者介绍英国的国情。信息量丰富,更不乏作者多年研究之精华。

作者简介

王振华,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欧洲学会英国研究分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当代英国》、《英联邦兴衰》、《战后英国外交史》、《撒切尔主义》、《变革中的英国》、“重塑英国》等。

书籍目录

英国驻华大使序
导言
第一章 国土与人民
 第一节 自然地理
  一 地理位置
  二 地貌特征
  三 河流与湖泊
  四 气候
  五 行政区划
 第二节 自然资源
  一 矿物与水资源
  二 动植物资源
 第三节居民与宗教
  一 民族
  二 人口
  三 语言
  四 宗教
 第四节 民俗与节日
  一 服饰传统与变化
  二 饮食习惯
  三 居住情况与爱好
  四 婚姻、出生与丧葬习俗
  五 交际礼仪
  六 节假日与传统活动
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上古简史
  一 罗马征服前的英国古代居民
  二 罗马统治不列颠时期
  三 盎格鲁一撒克逊入主英格兰
 第二节 中古简史
  一 诺曼征服
  二 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三 大宪章
  四 雏形议会
  五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
  六 玫瑰战争(1455~1485)
 第三节 近代简史
  ……
第三章 政治
第四章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章 教育、科学和文化
第六章 军事
第七章 对外关系
附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使金融服务部门能进行自由和公平的竞争,为其提供一个适合市场发展需要的规范化机制和适宜的架构,英国政府致力于改善金融市场的功效,以促进市场的发展,并使社会与投资者的利益得到相应的保护。财政部对金融服务的管理与监督负责,特别是负责对涉及银行、房屋互助协会、投资业务等操作规范进行立法,同时对保险和投资委员会实行监督。此外,长期以来,英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权一直高度集中在隶属于财政部的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对银行的监管是由隶属于英格兰银行的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和银行业监督局负责的。为了适应金融全球化和欧元诞生的挑战,1997年,英国政府提出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方案,将包括英格兰银行、证券和期货监管局、投资管理监督组织、私人投资监管局等九家机构的金融监管职责移交给新成立的“英国金融服务局”(F'SA),统一负责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九个金融行业的监管。2000年议会通过了“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法案规定,以完整的条例规章体系取代部分基于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确立新的单一补偿体制,设立统一的查弊体系,成立单一的仲裁法庭,并授权金融服务局处理市场的陋习和弊端。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英国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尤其是加强了对银行业的监管。例如,2008年10月英国政府颁布了银行业改革法案,核心是设立一项特别决策机制,该机制授予英国政府在银行陷入破产危机时出面进行干预,包括对即将破产的银行实行国有化,或将其转让给私营企业,或成立一家过渡银行来监管其资产等。该法案的适用对象既包括银行,也包括房屋互助协会。


编辑推荐

《列国志:英国》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列国志英国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主要是介绍英国的历史与文化,认真看的,挺好的,只是全是白纸黑字,如果加上一点图片就好了,可能因为内容太多吧。有520页纸,要记下来应该要要很多年的吧。


对于了解英国的历史和文化很有帮助


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英国。


不错的历史地理介绍


配合上一本军情六处,更进一步了解大英帝国。


英国是一个在近现代世界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和影响的国家。英国作为一个人口有限、面积狭小、地处欧洲大陆边缘的岛国,自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资本主义强国。这里除了某些客观条件之外,主要在于它较好地把握住了历史所提供的机遇,较早地进行了政治和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变革,创立和发展了强大的工业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由于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先走了一步,为它后来争雄世界赢得了时间,奠定了基础,使它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仍能在世界强国之林中居于领先地位。但从19世纪70年代起,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英国开始丧失其工业优势地位,步入了相对衰落的历史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使英国的衰落变得更为明显和急剧。延续几乎整个20世纪大部分时间的“英国病”于此肇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快了英国衰落的进程。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已无可挽回地由世界一流大国沦为一个在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事务中只能发挥二流作用的中等工业发达国家。但英国的衰落是相对的,只不过是在向其本身资源、人口等客观条件所能允许它担当的角色回归。英国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曾拥有与其本身不相称的过多的财富,在世界上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的霸权地位。现在英国在世界上的分量和地位,只不过是回到了它应有的位置上。英国经济的相对衰落虽是不争的事实,但它仍是一个具有相当雄厚的工业实力和科技基础的中等工业发达国家。其国民财富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虽已被一些后起的、发展更为迅速的国家所超过,但大体上与其自身的资源和客观条件相当。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的经济状况已有明显的改善,近百年来持续不断的衰落趋势似乎已得到某种程度的遏止。英国有可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世界上保持其二流中等发达国家的地位。

  英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能够伴随着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及时地进行局部的调整,在保持旧有形式的前提下实现内容更新。二战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所进行的三次重大调整,就表现了它在这方面较强的应变能力。战后初年,英国面临着与战前迥然不同的世界和异常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人民强烈要求变革。艾德礼工党政府实施了以国有化、充分就业和建设福利国家为重要内容的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改革。之后上台的保守党政府,尽管对工党的价值观念及其政策方针存有根深蒂固的反感和疑虑,但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工党政府搞的那一套接过来,稍加修饰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人们把这套两党共同推行的大体一致的方针政策,称为“巴茨克尔主义”。这种被称为巴茨克尔主义的福利资本主义曾对医治英国的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促成了某种程度的社会“平等”和稳定的实现。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巴茨克尔主义似乎已走进死胡同,于是“撒切尔主义”便应运而生。1979年保守党内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新右翼上台执政,开始实施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和政策调整。撒切尔主义的推行,引起了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英国治理经济的政策方针较过去有了重大改变,自由竞争的原则和精神已广泛而深入地贯穿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英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某种程度的“中兴”。不过,撒切尔主义的自由化改革尽管在激活市场、提高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效应:贫富差距拉大,造成严重的失业和社会排斥现象,加剧了工薪阶层的无保障感,危及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在这种背景下,1997年以布莱尔为首的工党政府上台执政,提出以“第三条道路”作为自己治国纲领和方略的核心与理论基础。布莱尔声称,第三条道路是一次认真的重新评价。它寻求采纳中间和中左的基本价值观念,并使其适用于世界根本的社会和经济变化。第三条道路旨在创立一种新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力图全方位推进西方社会的第二次现代化。它试图把经济增长与社会平等结合起来,把经济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结合起来,把供给政策与需求政策结合起来,把社会竞争、个人创业与社会团结互助结合起来,开创一种能够缓解大规模失业与贫富严重分化的新局面。“第三条道路”作为一种实践中的政策与理论探索,目前尚难以对其做出完整准确的评断。不过,就布莱尔执政10年的政策实践来看,这一政策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其内政和外交都出现了许多新气象。英国即便在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情况下,失业率在欧盟主要国家中仍然是最低的,政府财政状况总体良好。在推进“新经济”方面,英国走在欧洲国家的前列。英国在国际舞台上也表现得十分活跃,使英国人的大国心态得到了某种满足。但第三条道路既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内谋求改良,它就不能不受到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制约。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论是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在包括英国在内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随着全球化进程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贫富两极分化都在进一步加剧和扩大,这和第三条道路所宣扬的“平等、自由和公正”的价值目标相悖。教育和培训被布莱尔视为提高竞争力和消除社会排斥现象的重要手段,然而人们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加剧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和社会排斥现象,因而“社会公正”实际成为一句空话。而英国以金融自由化为核心的“新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金融衍生品的过度膨胀,使英国经济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中陷入严重衰退的局面。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布莱尔把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作为普世价值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得英国成为美国推行“民主输出”战略的小伙伴。伊拉克战争则是招致布莱尔下台的一个导火索。

  英国外交具有一种审时度势的应变“天赋”,能在被动中争取主动。只要能争取到的利益,决不放弃;但也不做那种明知不可为却还要为之的事情。英国是玩弄均势外交的老手,善于利用各种矛盾,借助多方面的联系和他人的力量为自己的需要服务,所以常常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超出自己经济实力的作用和影响。“三环外交”是丘吉尔战后为保持英国的世界大国地位而提出的一项外交总方针。丘吉尔设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托英国作为二战中战胜国的余辉和英帝国依然保有的大部分殖民地及其同英联邦国家的历史渊源关系,借助在战争中膨胀起来并与英国保有特殊关系的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促成西欧国家联合抗苏的新局面,以维护和重振英国的大国地位。但是随着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及其内外环境的变化,英国不得不对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实行收缩,实施重点面向欧洲的转变。英国加入欧共体后,在对外关系安排上依然存在着所谓的“欧洲主义”与“大西洋主义”之争。撒切尔夫人强烈的亲美反欧情绪,促使她1990年在罗马举行的欧盟峰会上投票否决欧洲经货联盟第二阶段建设计划,引发了一场全面的政府危机,并最终导致她辞职离开政坛。梅杰曾允诺使英国居于欧洲的中心地位,但是由于担心欧洲一体化进程走得过远会危及英国的主权和独立,特别是顾忌保守党内欧洲怀疑派的强烈反欧情绪,因此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采取消极防守和阻挠反对的态度,使英国陷入空前的孤立状态。在这一背景下于1997年5月上台的工党布莱尔政府,决定推行更为积极、更富建设性的欧洲政策。在经货联盟问题上,英国的态度也变得更趋积极明朗。不过从总体上讲,鉴于英国国内对主权问题的传统观念和欧洲怀疑主义情绪的根深蒂固,布莱


专业、翔实、准确、全面,非常有用!


这本书总体还可以吧,不过初衷买这本书是想看英国的人文之类的知识。这本书主要从英国的地理、风俗、人口、经济、政治等方面讲述英国。前面的比较感兴趣的人文之类的东西很少,倒是对于英国的政治讲了蛮多。总体还行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