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隔岸观景

李剑鸣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

李剑鸣  

页数:

16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隔岸观景》,本书系书与人丛书之一种。主要分各部分,一是关于美国历史问题,诸如《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国早期史》、《美国革命的“复数化”》;二是书评,如他们在美国发现了什么?——读王希、姚平主编《在美国发现历史》;三是谈人论事,诸如《专家时代的博学之士》、《悠悠寸心谢师恩》。作者见解不凡,文字晓畅。

作者简介

  李剑鸣,1960年6月生,湖南常德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兼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著有《大转折的年代》(1992年)、《文化的边疆》(1994年)、《美国的奠基时代》(2001年)等。

书籍目录

后现代主义与“虚构”说
“宏大叙事”的浮沉
作为方法的“新文化史”
历史语义学与史料解读
语境主义与政治思想史研究
政治史研究的新取向
种族问题与美国史学
美国史研究中的文化隔膜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国早期史
“美国学”与中国的美国研究
学术训练与世界史学科的前景
世界史教科书编写杂说
“网络史学”的神话和实际
职业史家与通俗历史
个性与学识兼备乃为良史
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美国历史
读书与精神的重建
学史碎思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新文化史在欧美史学界已经流行了二三十年,国内学术界谈论这个话题也有十多年了,可是一直是说得多,做得少,至今还没有见到有影响的新文化史著作。对外国史学者来说,由于学科积累、理论准备、学术训练、研究能力和资料等方面的限制,一时难于尝试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们即使不去专门做新文化史研究,也可以从它那里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虽然接触新文化史已有许多年,可是我们还是免不了要问,究竟什么是“新文化史”?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很不好回答的问题。首先,“文化”就是一个相当麻烦的概念。这种概念定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新文化史不可能有一个清晰可辨的边界。英国学者彼得·伯克谈到,新文化史的最大特点是研究“作为符号世界”的文化;但他接着又说,把什么东西说成不是文化,反而比界定什么东西是文化更困难。也就是说, “文化”的边界十分模糊,几乎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文化”的泛化,就为文化史的扩张埋下了伏笔。法国学者罗杰·夏迪埃反对传统的社会史、思想史和心态史之类的划分,主张建立一种能够沟通和整合不同领域的“新文化史”。但他也意识到,新文化史实际上是不可能包罗一切的。从这两位文化史大家的意见和态度可以看出,如何界定新文化史的确是一个难题。在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宽泛地看待新文化史可以说是一种普遍倾向,那些带有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史论著,关注小人物和小事件的微观史作品,以及关于底层民众和边缘群体的研究成果,往往都被纳入新文化史的范畴。有些著作就题材而言显然不属于文化史,但是在研究路径和方法上受到了新文化史的启发,通常也被看成是新文化史。例如,林·亨特关于法国革命时期政治文化的研究,按照题材来划分应当属于政治史,可是人们习惯于把她看成新文化史家。当然,在界定一个研究领域时,仅仅关注题材是有片面性的,理论和方法的特征似乎更加重要。 可见,我们尽管很想划清新文化史的边界,但是实际上却难以做到。也许正是由于新文化史的边界模糊,于是许多学者便不主张单纯把它当成一个领域或一个学派,而是看作一种研究范式。伯克在论及新文化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时,提到了把它扩大到更多领域的设想。他所说的这种扩大,也就是把新文化史作为一种方法,用以拓展或改造其他领域的研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隔岸观景 PDF格式下载



李老师的书深入浅出,把很复杂的理论问题,通过比较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不愧为美国史领域的大家!


本书是作者随笔,更多的是谈史学理论


是李老师的书,我喜欢。


李老师的学术随笔,给我们很大启发。
篇幅不长,不是太过学术化。推荐


作为国内美国史研究最好的教授之一,李剑鸣教授的这本书虽然很薄,但是很有深度。本书由多篇小文章组成,是李剑鸣教授求学、教学生涯的心得、体会与感悟。对于美国史研究、对于世界历史的学科建设、对于教材,对于做学问等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有关历史学家的部分,言简意赅,更为切中要害,详细内容还请各位参见《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一书。


这本小册子是李剑鸣老师的心得和随笔集。李剑鸣老师的学术功力已经可以将论文当散文写了。非常佩服。买来收藏,话说这册子的装帧设计我也很喜欢,封面有李老师的简笔画像,看着很有范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