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无奈的选择

沈志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沈志华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苏同盟关系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苏同盟的形成、发展及最终走向破裂,台上台下上演了一幕幕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剧。如要理解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解读中苏同盟关系是一把重要的锁钥。
材料丰富,论证严密。本书大量使用了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铁道部、国家计委、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和地方档案馆,以及台湾“国史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资料中心所藏档案资料;作者还曾到美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德国等收集档案资料,并对当事者作了大量的访谈。这在中外学术界是绝无仅有的。在此基础上,对中苏同盟的形成背景、深化到分歧进行了严密的分析和论证。
眼光独到,观点深刻。作者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的颠覆中外学者既有定论的独到看法以及对中苏同盟结构性弊病的深层分析,令人掩卷沉思。
线索清晰,语言生动。本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叙述风格,围绕中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分裂所展开的历史叙事,线索清晰,文字晓畅,极具可读性。

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并主编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和《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等。

书籍目录

导 言 中苏关系史研究与档案文献利用第一章 东北问题所展示的战后中苏关系背景 一 斯大林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 二 苏共左右逢源与中共独占东北的决心 三 苏联从东北撤军与中国内战的开启 四 莫斯科对中共东北政权的物质援助 五 苏共对进一步援助中共的忧虑和思考第二章 中苏两党高层接触与同盟建立的基础 一 毛泽东急于取得莫斯科的理解和支持 二 斯大林有意调停和谈与毛泽东的激烈反应 三 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的积极成果 四 刘少奇秘密访问莫斯科的重大收获 五 毛泽东公开宣布“一边倒”的既定方针第三章 同盟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结果 一 斯大林有意回避处理中苏条约问题 二 毛泽东坚持必须签订新的中苏条约 三 莫斯科对中苏谈判文件的精心准备 四 斯大林迫于形势而做出重大让步 五 苏联在后期谈判中的经济要求和算计 六 斯大林为维护苏联战略利益的深层考虑第四章 中苏同盟在朝鲜战争期间的巩固和发展 一 中共搁置台湾战役计划及其制约因素 二 毛泽东被迫接受朝鲜战争的既成事实 三 中苏对出兵援助朝鲜问题的各自打算 四 苏联空军出动和“米格走廊”的建立 五 斯大林在战略策略上对毛泽东的支持 六 战时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第五章 苏联调整对华政策与中苏同盟“蜜月” 一 赫鲁晓夫把中苏关系推上新台阶 二 苏联退出股份公司和归还旅顺港 三 新中国掀起全面学习苏联的高潮 四 苏联对中国的大规模经济援助 五 苏联专家在中国的作用和影响第六章 苏共二十大与中共八大的政治双重奏 一 苏共二十大提出的新方针及其实质 二 对个人崇拜的批判与“非斯大林化” 三 “秘密报告”冲击波与毛泽东的反应 四 以苏为鉴与中共对发展道路的思考 五 中共八大新党章不再提毛泽东思想第七章 波匈事件与中共对莫斯科的政治支持 一 赫鲁晓夫急需中共协助处理东欧问题 二 波兰危机与中共提出的原则和立场 三 中共在匈牙利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 赫鲁晓夫面对波匈事件余波的困境 五 周恩来在苏、波、匈三国的穿梭外交第八章 中苏两党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走上顶峰 一 毛泽东提出召开共产党会议解决问题 二 六月事件与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支持 三 赫鲁晓夫决定帮助中国研制核武器 四 中苏在政治上紧密配合的经典之作 五 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议“指点江山”第九章 “大跃进”、人民公社与中苏对内政策分歧 一 中苏两国团结合作的继续努力 二 毛泽东追求的共产主义乌托邦 三 在狂热群众运动中的苏联专家 四 莫斯科从热情支持到谨慎反对 五 毛泽东在庐山向赫鲁晓夫“宣战”第十章 炮击金门、中印冲突与中苏对外政策分歧 一 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引起的风波 二 炮击金门与赫鲁晓夫的尴尬处境 三 赫鲁晓夫决定停止对中国核援助 四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中立立场 五 两国领导人之间激烈的争吵和辩论结 语 关于中苏同盟破裂深层原因的再讨论附录一 参考和征引文献附录二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后记


编辑推荐

中苏同盟关系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苏同盟的形成、发展及最终走向破裂,台上台下上演了一幕幕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剧。如要理解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解读中苏同盟关系是一把重要的锁钥。 材料丰富,论证严密。《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1945-1959上下)》由沈志华所著,本书大量使用了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铁道部、国家计委、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和地方档案馆,以及台湾“国史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资料中心所藏档案资料;作者还曾到美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德国等收集档案资料,并对当事者作了大量的访谈。这在中外学术界是绝无仅有的。在此基础上,对中苏同盟的形成背景、深化到分歧进行了严密的分析和论证。 眼光独到,观点深刻。作者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的颠覆中外学者既有定论的独到看法以及对中苏同盟结构性弊病的深层分析,令人掩卷沉思。 线索清晰,语言生动。本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叙述风格,围绕中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分裂所展开的历史叙事,线索清晰,文字晓畅,极具可读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无奈的选择 PDF格式下载



沈志华老师的书,不用做任何评价,深入阅读就是了。而且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质量很放心。


1.应该说,在现行意识形态大背景下,研究"冷战"、"朝鲜战争"或"同盟"等牵扯其它对方之类的历史课题,只能是自说自话,好在沈教授既严谨又灵活的方式,还提供大量新资料,也尽可能多角度,而且能自圆其说,从这一点看,沈教授的书可以给4颗星。2.但严重鄙视书的价格:两本书与<邓小平时代>几乎是同样厚度(均800页左右,而且三联的纸张质量好),书价居然相差近一倍,是发行量的差异(书中并未说明)?还是什么?


这是讲述中苏关系最为全面、深刻的一套书了,史料详实,值得珍藏!


书是好书,内容好,物理质量也好,就是有点贵。贵还买,是无奈的选择。李丹慧的《无悔的分手》何时出版啊?


书到得很快,包装和书的质量都不错。无奈的选择?看看现在,好像不是无奈。


很好!作者者是国内著名冷战史专家,此书沉清诸多历史疑问。遗憾的是,《无悔的分手》未找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