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与洞察
2012-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善华
305
无
本书是作者在北大社会学系执教以来学术探索的回顾与总结。这种探索落在三个方面:教学、研究与学生培养,其中教学又是与学生培养连在一起的。进入21世纪以来,作者在学术上大致有三个目标:(1)完成一个教学实验,这就是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实践;(2)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即将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所倡导的积极认知与意义探索贯穿于自己的研究实践,将大众的“日常生活”与“生活世界”作为考察的对象,同时又在考察社会现象时坚持历史社会学的广阔视野,力求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本真
”一面的认识与把握;(3)带出一支研究队伍,即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实践以及制度化的规范训练,培养出以自己的学生为主体的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研究团队。《感知与洞察: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所收的论文也从“
理论探索”、“城乡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婚姻家庭”和“教学与学生培养”等方面,体现了作者在汶些方面的探索和成长。
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家庭社会学、城乡社会学。主要著作有《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农村的家庭与婚姻》、《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主编之一)、《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当代中国农村研究——实征调查》(主编之一)、《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译者)等。
第一篇 理论探索
理解普通妇女与她们的生活世界
——兼谈女性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
感知与洞察: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
田野调查中被访者叙述的意义诠释之前提
日常生活: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切入点和
不可或缺的领域
第二篇 城乡社会发展
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
——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
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
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
近期中国农村家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一个社会学的视角
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
——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
面对SARS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农村村干部直选研究引发的若干理论问题
日常生活政治化与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
——以宁夏Y市郊区巴村为例
手机:全球化背景下的 “主动”选择
——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手机消费的文化和心态的解读
体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第三篇 变迁中的婚姻家庭
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生产功能的变迁
——对中国农村的一个跨(亚)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城市家庭变迁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21世纪的中国人
——家庭
改革以来我国大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格局的变化
中国近年来家庭结构与婚姻的变迁
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
——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
关注“常态”生活的意义
——家庭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初探
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家庭三十年
——一个社会学的视角
家庭社会学研究三十年
中国当代城市家庭变迁与家庭凝聚力
第四篇 教学与学生培养
现象学的路径与学生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讨论课中的主导作用
“意识”、“见识”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一个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的视角
《城乡日常生活》前言
平和心态、开放胸怀、锲而不舍
版权页: 插图: 如果从20世纪80年代初女性研究的肇端开始算起,中国的女性研究迄今已有将近25年的历史。这20多年的研究虽然在认识作为一个社会基本群体的女性,并进而用社会性别视角去揭示社会对男女两性的形塑,从而构成了对主流性别意识形态和主流知识框架的批判与挑战这些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大多数学者首先是从自身遭际出发去从事女性研究,这就使她们的研究会对自身所属的女性知识精英群体所感受到的问题投入更多的关注。而事实上,由于社会以及人们的社会存在、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我们不能不将性别因素与种族、阶级等因素交叉起来考虑(孟宪范,2004:5)。简言之,女性除了性别标识之外,还有社会标识,她们中的每个人其实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阶层中,这也会导致她们的性别意识的差异。 因此,女性研究的对象虽然是全方位的(即应该包含社会各阶层的妇女),但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在中国城乡社会中占女性人口多数的非精英群体即普通妇女群体,这样的妇女既非政治精英,也非经济精英与文化精英,但却是城乡社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妇女运动史看,她们固然被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所形塑,但一旦觉醒,必定是妇女解放的中坚力量。而她们的思想轨迹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现代中国尤其是1949年后的社会变迁的深入影响。如果说从事女性研究的知识女性是妇女解放的“先知先觉”者,或者说是女性个人自主性的有力倡导者,那么她们也并非是“后知后觉”。因为她们有着对自己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清晰和理性的认知,知道如何在观念和行动方面达到和社会环境的协调以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空间;知道如何将自己个人的利益融人家庭(家族)或集体的利益以在“家本位”或“集体本位”的体制下获得“自主性”;在她们的意识和行动中同样有着中国妇女几千年所积累的生存智慧的显现。因此,她们的生存状态才首先是女性研究所必须面对的“实际”。很明显,只有认识和理解她们,女性研究才能真正扎根于中国本土社会,才能体现出自己的社会关怀,才能获得长久的文化意义上的生命。
《感知与洞察: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所收的论文,基本上也体现了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探索和成长。读者可以看到,我在目录中把论文分成“理论探索”、“城乡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婚姻家庭”与“教学与学生培养”四个部分,或者说对学者个人而言的不同研究领域其实都是相通的,因为说来说去,社会学的各门分支学科都要和“人”打交道,都要以“人”为研究对象。而社会则是通过人的观念和意识、通过人的行动呈现出来的。因此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治学者不可或缺的素质。
无
必备书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