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9年讲座精选(上.下册)

吴忠 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吴忠 编  

页数:

全2册  

字数:

810000  

内容概要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是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广电集团、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普及活动。她以“鉴赏·品位”为主题,以“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公共文化、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为宗旨,通过举办大规模、公益性、免费的学术文化讲座,为深圳市民呈上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9年讲座精选(套装共2册)》内容包括新中国60周年、礼仪文化、励志教育、养生文化、创新文化、婚姻家庭、文学艺术等多个系列。

书籍目录

上册
一 新中国60周年系列
傅佩荣中学西学60年
高占祥中国文化60年
海闻中国经济60年
吴建民中国外交60年
徐焰中国军队60年
张继钢国庆60周年:激越的《复兴之路》
尹卓我看国庆60周年大阅兵
李彬漫话新中国60年与新闻事业
朱虹中国广播影视业的回顾与前瞻
施战军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迁徙文化与进城文学
二 礼仪文化系列
程亚男礼仪,从微笑开始
艾跃进中华礼仪与做人做事
彭林国学与礼仪文化
三 励志教育系列
毕淑敏心灵解码
曹旭当下教育要关注的问题
陈忠联当代子女教育的特殊问题及对策
戴洁和谐亲子从“心”开始
杨东平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李子勋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
王东华中国家教存在的危机
潘宗光为学与做人
许添盛现代社会的亲子共处妙方
吴章鸿用创意的理念打造孩子优质的人生
安子知识改变命运励志照亮人生
林格养人养心--新时期的养成教育
四 养生文化系列
温金玉国学智慧与心灵管理
杜少辉生命的和谐--中医养生与扶阳
谭凤森中医养生与现代生活
廖利平中医“治未病”--掌握健康主动权
周士渊养生与习惯
劳允超养生第一要务--养脑
王汐现代都市生活与生活习惯病
董玉整关爱女性
胡佩诚心理与性健康的保健和养生
陶林青春期性教育与健康人生
何裕民换种活法远离癌症
杨卓欣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下册
五 创新文化系列
厉以宁城市竞争力与自主创新
苏叔阳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徐世丕文化体制改革: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伟大工程
卢良志重视创新文化建设提升社会创新能力
韩望喜设计城市--深圳城市文化战略思考
易介中创意之常道--城市建筑的趋向
胡野秋解读中国城市
郑建平城市设计与城市生活
陈文龙工业设计与生活品位
金国平从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看文化创新
金元浦设计的力量
柳冠中设计与设计产业链
杭间中国书籍设计艺术之美
刘钝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与文化
康洪雷燃烧激情与影视创新
万捷从为人民艺术服务到艺术为人民服务
王振耀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代方向
六 婚姻家庭系列
陈一筠探秘现代婚姻
格桑泽仁家庭中的心理艺术
皇甫军伟如何做有智慧的家长
吕明晰现代社会与孝道
许宜铭美满家庭从“心”开始
陶一桃婚姻家庭--孩子是一所学校
姚鸿昌家庭文化与人生成功
何张沛然再婚的挑战和艺术
樊爱国做个好婆婆做个好儿媳
七 文学艺术系列
曹征路文学鉴赏ABC
梁衡《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
高洪波我们能为孩子做什么--儿童文学创作谈
韩少功文学与文化动物
郁钧剑关于唱歌的ABC
黄永健中外艺术品欣赏
陆天明改革开放又一个硬道理:我们必须廉洁和诚信
傅红星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陈思和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呢?根据当时的理论,社会主义有三条基本原理: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当时的计划是跟苏联学的,叫“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开始的,希望加快发展重工业,以使我国很快成为一个工业发达国家。同时,要计划就要公有制,于是体制改革也加快了。原来是把地分给农民,这实际上仍然是一个私有制,只不过是从地主的集中拥有,变成了一家一户的农民拥有,这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主义理念。于是1953年以后,开始对土地所有制加快改造,具体体现在农业的合作化。现在回过头来看,农民刚分到土地很高兴,可是没多久又要搞土地合作化,农民当时并不是很情愿。我们就通过很多宣传工作,如“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合作社是铁桥,风吹浪打不动摇”等,以说服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在农村建立合作社的同时,在城市里对手工业和工商业进行了公私合营改造。这样,到1957年基本建立公有制,实现了对于社会资源的统收统支、统存统放和统分统配,完成了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第一步。 1958—1978年: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第二个阶段就是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又可分成几个小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三面红旗。为什么要搞大跃进、搞人民公社?这和当时的世界形势有关。当时,苏联的赫鲁晓夫有冒进的思想,他提出苏联15年可以超过美国。苏联是我们的学习对象,我们知道后也很激动,就提出了一个“赶英超美”的战略发展思想。怎么“赶英超美”呢?中国当时想做两件事情:一是希望通过“大跃进”实现工业化,二是通过搞人民公社加快建设共产主义社会。1958年5月,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就开始搞“大跃进”。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是一种非常冒进的战略步骤。“大跃进”的时候,整个社会非常浮躁。当时有一些政策,比方说人民公社想实现“十包”、“十五包”,就是人民的生老病死婚,衣食住行用,政府全包了,大家都不用操心,不用花钱了,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理想!这就是“共产主义”。所以,当时全国上下热情高涨。有一件事儿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大炼钢铁,要求家家捐铁,我们家没有废铁,我表姐就把她的小自行车给捐了。因为自行车上面有铁,所以把自行车捐了去回炉炼钢铁去了。 可是,这种不切实际的“好景”不长,很快就出现了经济衰退,严重程度远远超过现在的金融风暴,因为那是实体经济的整体衰退。1958年,全国粮食产量是2000亿斤,到1959年,粮食总产量降为1700亿斤,1960年只有1400亿斤。经过3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粮食产量不但没有增加,而且低于1951年的生产水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人民公社的食堂是大锅饭,人们吃饭不用花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完全免费的时候,它的需求是无穷大的。反正不要钱,大家都去使劲吃使劲浪费,粮食不够吃,就把种子也吃掉了。而当不努力也可以吃到饭的时候,人们也就没有必要去努力种粮食了。供不应求就是必然结果。 那次经济衰退可以说是60年当中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当时,粮食极其匮乏,而人口还在不断增加。另外,三年“大跃进”,国有企业职工从2451万增加到5969万,都是捧“铁饭碗”的。所以,对这三年,原来的提法是“三年自然灾害”,其实当时既是天灾也有人祸,我们实行了一个非常过激的、不符合中国当时发展阶段的一种经济制度。到1961年,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饿死了很多人,中央不得不进行政策调整。1961年以后,我们又重新退回来。人民公社撤销了大食堂,粮食分到每家每户。生产决策不在公社进行了,而是退到以生产队为单位。


编辑推荐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9年讲座精选(套装共2册)》邀请了厉以宁、高占祥、吴建民、海闻、张继钢、郁钧剑、韩少功、康洪雷、毕淑敏等多位名家大师举办了104场讲座,从讲座文稿中精选出71篇整理编辑成《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9年讲座精选(套装共2册)》,内容包括新中国60周年、礼仪文化、励志教育、养生文化、创新文化、婚姻家庭、文学艺术等多个系列。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9年讲座精选(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