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在华英文报刊与近代早期的中西关系

吴义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2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吴义雄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从媒体和公共舆论的角度, 探讨鸦片战争前中西史关系史的演变。通过商人及传教士与早期在华英文媒体、“自由贸易”的渴望与广州体制的冲突、从对抗走向战争、关于鸦片问题的辩论、中国形象的重新建构、《中国丛报》与中国研究等几个方面的研讨, 希望能够丰富人们关于鸦片

作者简介

吴义雄,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历史系主任。学习经历: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安徽大学历史系学习,1983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1983年9月至1986年7月,在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习,1986年7月毕业,获硕士学位。1995年9月至1999年6月,在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习,1999年6月毕业,获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86年7月至1988年10月,任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助教。1988年10月至1994年12月,任中山大学历史系讲师。1994年12月至2000年6月,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000年7月至今,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2000年1月至2008年,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对外学术交流:1996年8月至1997年7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肯特大学历史系进行访问研究。1999年8月至1999年10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进行访问研究。2002年8月至10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访问研究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在美国伊力诺伊大学(香槟校区)东亚研究中心访问研究。2007年5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参加培训。2005、2007年,先后参加省委宣传部考察团,分别赴欧洲即澳、新进行学术文化考察。自1991年起,多次赴香港、澳门、台湾,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自200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基督教研究社兼职研究员。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商人、传教士与早期在华英文报刊 一来华英美商人和传教士概况 二近代早期的英文报刊 第二章“自由贸易”的渴望与广州体制的冲突 一突破广州体制的展望 二关于行商体制与粤海关税费问题的批评 三在华治外法权的寻求 第三章从对抗走向战争:关于对华政策的舆论 一卷入对抗——1834年前的英国散商与《广州纪事报》 二对华强硬政策的酝酿 三制造对华战争的舆论 四鸦片战争期间的西人报刊 第四章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关于鸦片问题的辩论 一鸦片贸易与道德问题 二鸦片贩子的辩护词 三对弛禁的态度 四在英国展开的辩论 第五章中国形象的重新建构 一中国研究的转变 二对中国文明的总体评价 三关于中国的民族性格 四关于中国政治的特征 五“新”观念下的著述举例 第六章转变中的学术:《中国丛报》与中国研究 一对中国人信仰体系的认识与研究 二对中国社会风习的考察与研究 三中国政治与法律研究 四中国历史文化研究 五中国语言研究 六用知识改变中国——《中国丛报》作者群的另一种努力 结语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中英两国政府后来都没有同意上述所谓“协议”的条文。但当时,琦善迳自在1月23日同意割让香港,义律随即在1月26日宣布占领该岛。对此,在华英人及其媒体都没有什么异议。义律在被巴麦尊撤销驻华商务监督和全权公使职务,黯然回国之前的一切行为,几乎都遭到英人报纸的批评,在此不一一赘述。 《中国丛报》作为美国传教士所办的刊物,对鸦片战争同样全神贯注,密切注视。当义律与琦善的谈判与协议的消息公布后,《中国丛报》也发表了评论。该刊表示,英军“对任何岛屿的占领对我们来说都是应该反对的”;但同时又说,“接受这一协议在全权公使这方面是极大的宽容”,显然,作者也认为义律并未利用英国的军事优势谋取足够的利益——虽然可能是从另一个角度这样看。该刊还对中国方面的谈判诚意表示怀疑。在评论1841年4、5月份广州军民的抗英斗争时, 《中国丛报》的评价是: “中国政府的背信弃义和残忍无情在最近的(中英)决裂的方式上表现出来,其官员不管会遭到什么苦难,人们也不会同情他们。”就在英军对广州和中国其他地区发动军事进攻时,《中国丛报》展望未来,重复裨治文和英人报刊都说过的话: “中国必将屈服或者崩溃”;还说,“其政府的排外精神,其官员的欺诈和背信弃义的行径,与所有的正义和理性原则是不相符的。我们猜测, (英军)强大的增援力量就要到了,现在这个世界有正当的理由期望,大不列颠将采取必需的行动,以在这个帝国和地球上的其他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关系。在其他国家之间通行的以寻求互利互惠为目的的自由交往的原则和习惯,必须在这里得到承认和确立。缺少这些原则和习俗将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千百万英国对华远征观察者的期待”。在该刊其他的连续不断的有关战争进程的报道和评论中,这类指责中国的抵抗行动,支持英军侵略的言论,还屡屡出现。到此时,这份一度颇能主张正义、反对鸦片贸易和批评崇尚武力倾向的传教士主办的刊物,其对待中英战争的态度,已经与英国人的媒体毫无二致。 英国新任全权公使和英军司令璞鼎查,以及新任英军海军司令威廉`帕克(William Parker)于1841年8月抵达澳门。义律的在华使命就此宣告结束,从而使他和英国商人群体之间长达数年的怨恨纠缠告一段落,虽然在报纸上还偶尔可以看到对他的讽刺和嘲笑。1841年后的《广州纪事报》上,有关对华关系和对华政策的评论大为减少,占据大部分版面的是有关英国“远征军”的各种消息,以及有关战争和谈判进程的各种文献。 在这段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份报刊对美国第6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在麻省历史学会就中英战笋所做的演讲的评论。《中国丛报》发表了亚当斯演说的全文。编者在文后的按语里说,之所以全文刊登这一演说,是因为它说出了英中战争的“优点”。


编辑推荐

《在华英文报刊与近代早期的中西关系》尝试对这些报刊进行较全面的考察与研究,从一个以往人们未曾关注的侧面,来观察和认识鸦片战争前后中西关系的历史性巨变。多年来,有关中国近代新闻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著作,有些也对这些报刊有所介绍,但据笔者孤陋之见,对它们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成果尚未出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在华英文报刊与近代早期的中西关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