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乡村政治视域中的党建研究

翟昌民 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作者:

翟昌民 编  

页数:

395  

前言

  社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是指城市社区,也包括农村社区。因此,社区党建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天津这样的直辖市来说,就不仅是指中心城区的社区党建研究,自然也包括广大农村社区的党建研究。  农村社区与中心城区社区相比,有较大的特殊性。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广大基层农村都实行了村民自治的政治体制,因而,农村社区的党建问题,实际上就是村民自治条件下的党的建设问题。  进行村民自治条件下党的建设的研究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党的十七大把建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到了我国第四大政治制度的高度与我国原有的三大政治制度相并列,说明党中央十分重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作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指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内容概要

  进行村民自治条件下党的建设的研究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党的十七大把建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到了我国第四大政治制度的高度与我国原有的三大政治制度相并列,说明党中央十分重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作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指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书籍目录

前言导论一、乡村政治研究的问题来源二、乡村政治研究的主要内容三、党建是乡村政治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四、基层民主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性五、研究路径与方法第一章 乡村政治视野中的政党、国家与乡村社会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范式下的中国乡村政治研究一、应用“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的社会境况二、乡村政治学中的“国家与社会三、“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存在的局限性第二节 政党、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现代国家建构中政党的角色定位二、政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三、政党在民主政治结构中的位置第三节 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逻辑一、革命党创建国家政权二、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三、中国执政党的双重政治角色第四节 “乡政村治”格局下的农村党组织建设一、“乡政村治”政治格局的形成二、村民自治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挑战三、村民自治中基层党组织的定位第二章 中国农村政治体制变革的历程第一节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政治体制的沿革一、建国初期的农村政治体制(1949年-1954年)二、农业合作化时期的政治体制(1954年-1957年)三、人民公社时期的政治体制(1958年-1982年)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治体制变革的历程一、村民自治的萌芽和产生阶段(1980年-1982年)二、村民自治的试行和推广阶段(1982年-1987年)三、村民自治的规范和巩固阶段(1987年-1998年)四、村民自治的推进和深化阶段(1998年至今)第三节 深化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一、深化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政治体制结构变革的必然选择二、深化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是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三、深化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四、深化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五、村民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第三章 村民自治实践中的困境第一节 关于宗族势力、家族势力和黑恶势力的问题一、宗族势力、家族势力影响的社会历史根源二、宗族势力、家族势力复活之原因三、宗族势力、家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四、黑恶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第二节 关于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问题一、贿选问题的具体表现二、贿选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三、彻底解决贿选问题的司法实践难度第三节 关于村委会和党组织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一、“两委”矛盾产生的历史及现状二、“两委”关系不协调的原因分析三、解决“两委”矛盾的路径探索第四节 关于村民自治行政化倾向的问题一、村民自治行政化倾向辨正二、村民自治行政化倾向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三、克服村民自治行政化倾向的探索第四章 天津市武清区村民自治的探索创新第一节 天津市武清区概况一、悠远的历史二、得天独厚的优势三、飞速发展的经济第二节 武清区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一、有武清特色的村民自治深化形式——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发展阶段二、武清区的村民自治历程凸显区委和区政府的主导作用三、武清区实行村民自治的优势因素第三节 武清区村民自治的制度设计一、明确权责,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代表会议为权力中枢、村委会为执行机构的村民自治机制的制度框架二、建章立制,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第四节 武清区村民自治的运行机制一、民主选举二、民主决策三、民主管理四、民主监督第五节 武清区村民自治的典型实例一、汊沽港镇四街顺利完成“中华自行车王国”……第五章 村民自治视域下党的建设路径分析后记

章节摘录

  在乡村政治研究的语用环境中,“国家与社会”被看作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研究框架。乡村治理属于基层政治社会领域。我们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政治时,就不能简单地照搬照套西方政治社会学的“国家一社会”分析范式,而只能从中国乡村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许多学者们认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是从那种并不适合于中国的近代西方经验里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造”。“我们的分析视野并不在于‘二元架构’究竟是不是现代化进程所必需的,而在于不可简单照搬西方模式,并如何真正赋予其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过去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及失误,因而实行了高度集权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形成了国家包揽和控制社会,权力遏制和侵吞权利的非均衡、不正常状态。进而在20世纪末,由众多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市场化和民主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调适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发挥了过去曾被消解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看,在乡村治理的这一发展过程中,国家权力向乡村社会延伸的趋势逐步强化并制度化,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在国家权力不断延伸到农村社会的同时,农村社会的自我规范与发展以及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也逐步加强,这一新的趋势表明,基层国家权力和社会力量协同发展的关系正在形成。


编辑推荐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研究成果。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乡村政治视域中的党建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