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壹玖壹壹

[美] 刘香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

[美] 刘香成  

页数:

40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取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其中三分之一为第一次披露),编辑成册,全面呈现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动荡巨变的中国百年近代史,期望能帮助历史学家、读者直观地认识、思考这段历史,回顾反思其间的辛亥革命这一开创性事件。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加速清王朝覆灭的关键,促成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建立,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是必然,还是偶然?慈禧太后、康有为等保皇派,梁启超等立宪派,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袁世凯这类军阀,严复、蔡元培等教育家……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不断在海内外学者中引发激烈的辩论。各地学者对辛亥革命遗产也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抛开派别的分歧,所有中国人都将那段动荡岁月视为“百年忧虑”或“百年屈辱”,其中蕴含的情感至今萦绕在人们心头。
  作者通过历时一年对全球范围内公共展馆和私人藏品的梳理汇编,用真实的影像重现近一个世纪的“集体记忆”,这些历史的印记可以帮助认识现代的中国。曾协助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为中美关系铺平道路的亨利·基辛格写道,即使最具开放思想的中国国际主义者都认为,中国过去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决定了中国如何参与世界事务、如何界定在其中所要扮演的角色。
  本书通过所收集的影像,为今天与未来的读者塑造1850—1928年间中国日常生活、历史事件与社会巨变的视觉叙事。它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在这里,人们可以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作者简介

  刘香成,曾任美联社派驻北京、洛杉矶、新德里、汉城、莫斯科记者/摄影记者。拍摄了大量照片,内容涉及西单民主墙、中国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的经济改革、斯里兰卡宗教冲突、苏联出兵阿富汗及苏联解体。
  1992年,因对苏联解体的杰出报道,与同事一起荣膺“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与“美国海外俱乐部柯达奖”。1989年,被美联社执行编辑协会评为“最佳摄影师”。
2004年被《巴黎摄影》杂志遴选为当代摄影界最有影响力的百位摄影师之一。
  著有《毛以后的中国》(企鹅出版社,1983年版)和《苏联:一个国家的解体》(美联社,1993年版),均广受赞誉。主编有《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塔森出版社,2008年版),六种语言全球同步发行,被评为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2008年度最佳摄影画册”。2010年,与凯伦?史密斯合作编著《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企鹅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中文版)。
  1975年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现长居北京。

书籍目录

刘香成 通往一九一一年的动荡之路:一部看得见的历史
周锡瑞 一九一一:从大清帝国到一个世纪的革命
黄克武 辛亥革命是怎样成功的?
张海鹏 革命,共和,是推动辛亥革命发生的动力
一八五六—一八六○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八九四—一八九五 甲午战争
一八九八—一九○三 义和团运动
一九○四—一九○五 日俄战争
一九一一 武昌起义
一九一二—一九二八 军阀内战
大事记
致谢
摄影家索引
参考书目
引语注释
出版后记

章节摘录

  壹玖壹壹:  从大清帝国到一个世纪的革命  周锡瑞  从20世纪开始,  进步的知识分子便相信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  辛亥革命带来的失望与失败未能动摇他们的信念,  反而使他们相信革命还不够彻底。  因此,1911年标志着中国踏上革命之路……  中国伴随着这份遗产,挣扎前行。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年的帝制,开启了不断打破中国20世纪历史的一系列革命。辛亥革命意义非凡,因为它结束了世界历史上最长久的帝国官僚体制。尽管没有哪个朝代的皇帝能永持“天命”,帝国制度却在中国一直延续下来。在过去数千年里,经科举选拔并由中央任命的官员组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这一体系使得中国成为高效专制政府的典范。关外的满族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19世纪末期,清政府面对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日显无能,汉人精英开始将中国的失败归咎于满人的统治。1911年间对满人公开的不满团结了各阶层人士,他们成功地建立了革命同盟,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将种族革命和政治革命合二为一。  虽然从1911年看,清朝在西方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面前,显得孱弱、腐败和低效;但从长时段的历史角度审视,清朝算得上是中国最伟大和最成功的王朝。清朝于1644年迅猛建立起全国性政权,接着又在1673-1681年平定了“三藩之乱”,此后给中国带来持续和平与繁荣近两个世纪之久。长期繁荣最明显的标志是,到19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已增长2倍,达4.3亿。由于新作物-特别是玉米和马铃薯-从美洲传入,勤劳的中国农民得以在贫瘠的山地上开荒种植。国家也建立起粮食储备系统,以应对旱涝带来的饥荒。精明强干的康熙皇帝(1662-1722年在位)要求全国各地定期向中央报告谷物价格,以便监控。他的儿子雍正皇帝(1723-1735年在位)采取重大的财政改革(摊丁入亩与火耗归公),使得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在长期统治的大部分时间内,都能维持较低的赋税,且有预算盈余。  康、雍、乾时代,清朝疆域在北方和西部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从此奠定了中国今日的大部分版图。最先融入的是蒙古地区。蒙古族很早就与满族结盟,骁勇的蒙古骑兵被编入八旗军,参与征服明朝的战争。清朝统治者与蒙古贵族通婚,扶持蒙古人崇信的藏传佛教,在承德避暑山庄仿建拉萨布达拉宫,还在北京修建了一座大型喇嘛寺雍和宫。清廷对藏传佛教的扶持也促进了西藏地区的融入,确立了清朝对西藏的主权,西藏向清政府纳贡。18世纪,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新疆地区也被纳入清朝治下。经过以上措施,清朝的领土面积翻了一番。  作为征服者,康、雍、乾有意保留满人独特的习俗和身份。八旗军及其家属占据了北京内城,并在各省战略要地修建了聚居区。他们不得与汉人通婚,也不允许女人缠足。皇帝对去满族化十分警惕,刻意保留满洲之道,包括讲满语、练习骑射以及保持传统的尚武精神和节俭的生活方式。在官僚体系的上层,中央各部建立起一套平衡满汉官员的双重领导制,而满族和蒙古族则在各自的边疆地区独揽大权。到清朝末年,由于久居内地,满族和汉族的文化界线已不那么明显。满人忘了满语,说着和城里邻人一样的汉语。他们的军事技能退化了,并在卫戍驻地的满城内修筑庙宇,尊三国大将关公为“武圣”。不过还是有一些特权保留下来,例如满人犯法可以不受肉刑或地方衙门的审判,更容易得到官职,即便在军事上毫无建树也可以旱涝保收地领饷。  保持满族的身份认同只不过是清朝统治者成功的原因之一。同样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汉人的治理方式:保留了传统的科举制度,挑选有能力的汉族文人进入官僚系统;从唐朝中期延续下来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制度没有改变;从事地方管理的县官多由汉人担任,推行的律例则以《大明律》为蓝本。通过出资编修汉人的经史子集,清朝统治者的文化身份得以强化。乾隆皇帝在大江南北留下过数不胜数的汉语诗歌和书法。这就是清朝统治的两面性:对于满族八旗子弟,皇帝坚持要他们保持“满洲之道”;对于绝大多数汉人而言,这些统治者大部分时间里不过是另一个“中国帝王”而已。1  清朝的统治在两个世纪里运行得相当好。帝国上下一片和平,人口增长有条不紊,城市商业兴旺发达。耶稣会士是当时唯一在中国的欧洲人,对满清的统治赞不绝口,以至于伏尔泰看了他们的报告,对启蒙时代的学者说,“中华帝国的宪法乃世界最佳”2。西欧上流社会追捧中国风格的饰品,他们在架子上摆满了精美的中国瓷器,身上穿着中国丝绸。到19世纪,欧洲人得知中国市场广阔,就设法令其开放,以便将工业革命的产品卖到中国。英国人占了先机,试图通过鸦片来平衡进口中国茶叶、丝绸和瓷器导致的贸易逆差,结果遭到中国人的阻拦,于是发动了鸦片战争。  这时的八旗士兵早已习惯驻防区内多年的安稳生活而战斗力退化。即便他们仍然像从前一样骁勇善战,骑马射箭也难以抵挡欧洲人的火炮长枪。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利引发了一连串军事灾难: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末期,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焚毁圆明园;接着便是1884-1885年中法战争和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因此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沿海和长江流域通商港口,将其中一部分土地作为租界置于外国领事管辖之下,并允许传教士在内地传教、享有治外法权且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藩属国越南和朝鲜的精英原先书写汉字,研读中国典籍,效仿中国的管理模式,因此两国形成了中国周围的缓冲地带。如今,越朝两国分别沦为法国和日本的殖民地。1895年清朝败于日本之后,丧失了对时已设省的台湾岛的控制权。曾经强大的清王朝成了“东亚病夫”。  清朝一方面忙于抵御西方和日本的挑战,一方面疲于应对一系列极具破坏力的内乱。其中最严重的当属由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除了基督教神学理论之外,这场运动还掺杂了汉族对满族统治的深仇大恨。太平天国盘踞南京和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达十年之久,直到1864年覆灭。其他一些内乱,如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捻军起义以及西部的回民起义,则一直持续到1877年。据估计,内乱造成5000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平民,死于两方屠杀之中。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村庄被焚毁和劫掠,人烟变得稀少。清朝最终依靠乡绅组织的团练和曾国藩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力量才挺过难关,但这也使清政府更加依赖于有权势的汉族地方官员。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日本的高等文化,包括儒家学说、佛教经典以及书面用字,大部分来自中国。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实现了军事近代化、新产业发展、教育普及,并采用君主立宪制,使天皇的子民参与政治进程。日本的陆海军迅速击溃中国军队之后,形势变得明朗:中国若要生存,也必须改革。19世纪末,欧洲列强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获得修建铁路和采矿的特权,被很多人视为“瓜分中国”的前奏, 加速了中国改革的必要性。  然而,改革之路并不平坦,愈到终点愈发曲折。1898年,年轻的光绪皇帝身边一群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在内的改革派提出了抱负远大的改革计划,涵盖教育、银行、工业、商业、军事和帝国政治体制各方面。但慈禧太后集结保守势力,阻碍改革。19世纪60年代以来,慈禧于同、光两朝垂帘听政,一直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1898年,慈禧又重掌大权,将光绪皇帝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此举得到最保守的满族亲贵拥护,尔后官方又支持了席卷中国北方的狂热排外运动-义和团。拳民将武术和民间信仰的“降神附体” 结合起来,许诺信众在现代武器面前能够刀枪不入。他们最初的攻击目标是中国教民,因为不少教民倚仗外国传教士的势力在民教争端中占了便宜。1900年的华北大旱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拳民向北京开进。此时,清廷保守的满族亲贵则希望借用义和团的力量,驱逐洋人。由于清政府的介入,这场危机很快升级为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全面战争。  结果毋庸置疑是灾难性的。列强组织起八国联军,解救被围困的各国驻京使馆,镇压拳民,惩戒清廷。同时,拳民在北京攻击教民,也造成了可怕的间接损失。6月中旬,拳民开始焚烧教民的财产,但原本打算将火势限制在教民房屋的法术未能奏效,大火将北京前门一带的商业区焚毁殆尽。8月,联军抵达北京,实施报复,劫掠了紫禁城和亲王王府。他们还当众处死被指控的拳民,让观看死刑的民众排列整齐,以便外国摄影师取景。清廷“西狩”,逃至古都西安,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约定支付总计4.5亿两白银的赔款,相当于清政府岁入的4倍。  尽管有许多人同情义和团的“扶清灭洋”,但绝大部分受过教育的精英却意识到,依靠拳民的所谓法术根本无法达到这个目的。同时,他们也认识到,清廷中支持拳民的主要是保守的满族亲王和朝臣;而拳民闹得最凶的北方省份,也无一例外是由满人担任总督或巡抚。相比之下,控制华南和华中的汉族督抚,则与西方列强达成“东南互保”的协议。在清朝政治体系内,满族与汉族的全面紧张关系此时初露端倪。华中一位英国外交官在谈到张之洞曾毫不掩饰对他透露自己的失望时说:“他和我认识的所有汉族官员一样憎恨满族人,因为后者对中国紧抓不放、坐吃山空,同时也因为他们不论是否胜任却都能被荒唐地擢升。”3  对满族统治者的憎恶在民众中传播得更为广泛,尤其是在南方,秘密会社的反满活动已有时日,且相当活跃。留日的学生中,反满刊物十分流行,清政府却无计可施。1905年,年轻激进派邹容死于上海的监狱,所著《革命军》成为青年学生广为诵读的小册子。他曾大声疾呼:“革命!革命!我四万万同胞,今日为何而革命?吾先叫绝曰:不平哉!不平哉!中国最不平、伤心惨目之事,莫过于戴狼子野心、游牧贱族、贼满洲人而为君,而我方求富求贵,摇尾乞怜,三跪九叩首,酣嬉浓浸于其下,不知自耻,不知自悟。哀哉!我同胞无主性!哀哉!我同胞无国性!”4这番话在日本和其他国家成百上千的激进出版物中引起强烈反响。  清廷在最后十年间进行了一系列全面的改革,称为“新政”。这既是为了回应青年中广泛流传的激进思想,也是因为掌权的官员认识到中国的政体、经济、军事和社会需要根本性的变革。影响极坏的庚子事变敲响了警钟,慈禧太后开始呼吁各方提出改革建议。列强要求流放或处死朝中最保守分子作为惩戒,由于这些人的剔除,改革变得相对容易。之后的几年里,传统科举被废除,代之以现代学校的新式教育体系。这套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模仿日本,教授更实用、更通行世界的课程-除了必要的汉语、典籍和历史基础课程之外,加入了数学、科学、世界历史、地理和军事技能。军事系统也得到彻底改革,每省都训练“新军”,装备以现代的制服和武器,并采用现代的操练和后勤。国难当头,出版界和学校均倡导“尚武”精神,精英家庭的子弟则投笔从戎。对于长期崇尚以儒家“温良恭俭让”为美德的国家而言,这不能不说是重大的转变。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年轻士兵在制服、姿势、体态各个方面与此前清朝官兵长袍阔袖、肩膀耷拉的形象反差巨大。  20世纪早期,这种变化随处可见,尤其在中国东部沿海或沿江城市中。城市道路铺了砖,人力车兴旺起来。不久之后有轨电车也出现了。穿着新式制服的警察维持治安,执行卫生监管,向商店收税。有了街灯之后,商业活动延长到夜间,百货商场成为新的商业街区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政府扶植建立商会,对新式工业-特别是纺织、钢铁和采矿业-提供贷款和免税优惠。这一时期也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建设铁路的时期。此前官员曾抗拒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担心它会让马车夫和船夫丢掉饭碗,便于外国军队侵入中国内地。从今日的标准看,上述成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铁路线毕竟将北京、上海和武汉连在了一起。与此同时,日本和俄国正拼命在东北修建铁路。  最关键而剧烈的变革发生在政治体制上。六部被现代意义的“部”取代,并增加了外交、交通和教育这三个极其重要的政府机构。日本取得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胜利,这不仅是近代亚洲国家第一次战胜欧洲国家,更是宪政对专制的胜利。日俄战争后,新生而富有影响力的中国出版界立即大声疾呼要求进行宪政改革,他们力图启迪民智,推动开放政治体制以便让更多人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清廷在派出的使团考察外国宪政归来后发布上谕,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到1909年,已有地方参议会和省上谘议局选举。1910年,全国资政院在北京召开。这些议会虽然只备咨询,却是由受过良好教育、有名望的地方人士组成,他们积极号召加快转变到宪政政府,且颇有影响力。  正当新政改革显现进步成果之时,1908年11月,被囚禁的光绪皇帝和久居权力宝座的慈禧太后接连两天相继死去。光绪皇帝25岁的胞弟载沣接过大权,充当其子溥仪的摄政王。毫无经验的摄政王无法领导改革的艰难历程。当朝廷需要有决断力的领袖时,他犹豫不决;当形势所迫需要灵活处理时,他又顽固不化。1907年,满族巡抚恩铭遭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刺杀之后,要求取消满汉分别的呼声如潮水般涌现。这些要求包括解散八旗军,取消对满族人担任官员的优待,改革婚姻习俗,鼓励满汉通婚,不再要求男性剃发梳辫。辫子是满族强加于汉族最明显的习俗,被外国人嘲笑为“猪尾”,身在国外的中国激进派常以欧式短发表示抗议。慈禧太后曾支持上述改革建议,但载沣掌权后却未能压制礼部的保守派以推进改革,而礼部正是负责制定满汉习俗融合细节的。5  载沣在消除满族特权中表现得软弱无力、瞻前顾后,但他在把汉人排除权力核心时却不遗余力、战果累累。其中,最有力的挑战来自袁世凯。他担任内阁总理大臣,领导军事改革,北洋军绝大部分军官都是他的部下。消除袁世凯及其他官员的威胁之后,清廷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来自谘议局和资政院,两者均是改革和立宪的产物。1909-1910年,各省谘议局的立宪派领袖组织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请愿得到新兴出版界、商界、教育界的广泛赞同,海外的华商也发来电报予以支持。然而,载沣拒绝所有的请愿要求,与这些实力派政治人群渐行渐远。  1911年春,清廷组织第一届内阁,取代了自18世纪以来给皇帝出谋划策的军机处。这是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由载沣遴选的内阁成员中有8位满人、1位蒙古人和4位汉人。由于来自皇族成员甚多,人们将其称为“皇族内阁”。此举不仅让那些希望由皇族统治逐渐过渡到宪政制度的人大失所望,还将人们的不满不折不扣地集中在满人继续掌权之上。同时,载沣将若干省级铁路公司国有化,并和四国银行订立了粤汉、川汉铁路的借款合同。由于各省绅商经营的商办铁路陷入资金困境,在修建铁路以推进内地运输事业和经济发展上进展不大,因此从经济角度看载沣的举动是说得过去的。但是,贷款之事激怒了民族主义者,反对贷款的抗议把四川推到公开斗争的边缘。  引燃革命之火的是一桩意外:在武汉三镇汉口租界内,革命党人接头地点的土炸弹爆炸了。俄国警察迅速赶到现场,将缴获的革命标语和宣传品交给中国当局。当地新军是清政府急于招募有文化的年轻人抵抗外国势力入侵的爱国武装力量,这一政策方便革命党人对新军的渗入。在武汉,革命党经过数年发展也不过几百人,但随着1911年人们对清政府希望的破灭,革命党人膨胀到数千人之多。爆炸发生后,几名革命党人被逮捕和枪决, 据说当时所有的革命党人-甚至包括所有剪辫的士兵-都会成为逮捕的目标。于是,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先发制人,兵变占领武昌,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  ……

媒体关注与评论

  1911年是中国走向现代的第一步。虽然事实上的皇帝不断出现,可是皇帝的名义谁都不敢用了。我们希望中国再向前走一步,既没有皇帝的名义,也没有了事实上的皇帝。  ——一百零六岁学人周有光题赠《壹玖壹壹》  辛亥革命要干什么?要推翻帝制。辛亥革命干成了什么?也就是推翻了帝制。辛亥以后百年,当时先进者追求的民主、自由、宪政、人权等依然任重道远。  ——历史学家秦晖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影像就渐渐成历史书写的一部分。以图证史,图文互证,相互阐释,历史越来越丰富、真实、生动。这就是《壹玖壹壹》的意义。  ——历史学家雷颐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  第一本清末民初大型影像画册, 其中许多照片首度披露;  著名摄影师、普利策奖唯一华人得主刘香成继大型画册《上海:1842-2010,一个伟大城市的肖像》又一巨著;  简体中文版、繁体中文版、英文版全球同步发行;  签名版数量有限,是纪念、馈赠的高品位选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壹玖壹壹 PDF格式下载



独特的视角,将取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其中三分之一为第一次披露),全面呈现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动荡巨变的中国百年近代史,为我们直观地认识、思考这段历史,回顾反思其间的辛亥革命这一开创性事件提供绝好的范本。
作者通过历时一年对全球范围内公共展馆和私人藏品的梳理汇编,用真实的影像重现近一个世纪的“集体记忆”,这些历史的印记可以帮助认识现代的中国。曾协助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为中美关系铺平道路的亨利•基辛格写道,即使最具开放思想的中国国际主义者都认为,中国过去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决定了中国如何参与世界事务、如何界定在其中所要扮演的角色。本书通过所收集的影像,为今天与未来的读者塑造1850—1928年间中国日常生活、历史事件与社会巨变的视觉叙事。它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在这里,人们可以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第一眼看上去就给震撼住了,这书好大啊,又大又厚。翻开第一页,就看到“真天命太平天国”的“誥諭”,里面有简短有力的历史条约回顾,大量珍贵的照片,历史就这么不经意的在身边流淌着。
好书,值得珍藏,推荐。


书不错的,用历史的图片来描述当时的历史。


这本书上的许多照片我在过往的资料上没有看到过。印刷质量也不错。很值得一看和收藏


很好的一部历史画卷


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女儿看了说受益匪浅,可以通过照片了解很多史实,很直观,也很深刻。


很有收藏价值,送人挺合适。


很久没收这样大开本的画册值得


喜欢看图,照片清晰度还好,可以参考当时的服饰、发饰等,作为绘画素材。


图片清晰,内容丰富!


这本书价格有点贵,但内容及资料有价值,值得。


精品精装的书呀


经典中的经典,可看可藏!!


版式设计好,很多大图,读起来很爽。


付款时很心疼,拿到书后,一切都不是问题了


okokokokokokoko


为朋友代买,爱不释手。


往事历历在目


果然是好东西,物有所值,让我爱不释手。


版式编排得当。配的文字也很到位,文图都具有宏大的历史观和不偏不倚的家国情怀。


给叔叔买的,他看了就要废寝忘食了


非常好的一套书,可惜还没有6册没有出,不知道哪天能出。


很漂亮,可惜自己历史知识不够,待学习吧


翻开此书,也就翻开了历史的片段。书价贵了点。


内容很好,纸张不是太理想。


可以说是奢侈本了,但我还是感到满意.


挺贵的,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图片,看完之后有冲动去打仗,比较适合爱国主义教育。


内容还是不错的,可以说是图文并茂的,但是就是开本太大了,不好放的。


很浓重的书香


图片没有什么新东西


壹玖壹壹


很喜欢,刘香成的书


很好,有一个厚纸板做的书套,包装精美


很贵的书 帮同事买的


有历史厚度


很好很强大!超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