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历史的主角

倪端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2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

倪端  

页数:

278  

Tag标签:

无  

前言

黄仁宇先生可谓是近世纪以来史学界的一大异数,他的“大历史观”“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在史学界影响深远。 黄仁宇先生提出的“大历史观”,可以归纳为两种切入历史的取径:一种系以宏观历史之角度,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即“把握”是宏观的,研究仍是微观的。另一种强调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黄仁宇的研究显系后者。 在黄仁宇“大历史”的范畴内,分析因果关系及其历史的合理性是主要的,对其他细端末节,不过分重视,甚至每个历史人物的贤愚得失,都认做次要。对此,他解释说:“纵使事实之衍化对我们个人不能如意,或者在短时看来为荒谬不合理,可是把这些事情前后连贯,又从超过人身经验的角度看去,则它们有其意义;最低限度,这些事迹使我们知道我们生命旅途之原委。”尤其对于学习历史的人来说,重要的并不是历史应当或不应当如何展开,因为它一经展开就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逆转性,无须人们从主观上加以想象或构造,人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是历史何以如是展开。以“天地不为尧舜而存,也不因桀纣而亡”的客观态度,放宽历史的视界,探寻事件的前因后果,正是黄仁宇“大历史观”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那么人们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是不是凡有一件重要事件的发生必有后面的背景,只要它能与以前或以后的人与事相互印证,就取得它在长期历史上的合理性?存在就一定合理吗?这是否又陷入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套路?对此,黄仁宇的解答是:“大历史着重大众的集体智慧、勇敢和道德,……目的是勾画一个历史的大纲,着重东西的汇合。”其实“大历史观”强调用较长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是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一个新的视角,重要的还在于我们如何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加以掌握和运用。就像在历史研究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一样,它们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绝不能究其一点而不及其他。 “大历史观”笔下的通史也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通史不同。在注重历史发展逻辑之余,各朝代已不再是可以拿来互相比较的单位,而是前后一贯,具有因果关系。 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为其思想核心的作品,在不失史家谨严之基本原则下,走出殿堂,让大众愿意去接受,使得了解历史不再被视为畏途,不再是几个历史学家书斋中的“玩物”。以现代史学大家钱穆先生“不知一国之史则不配作一国之国民”的标准来看,黄仁宇先生对于中国“国民历史性格”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他是一个真正的“平民学者”。 震撼史学界的《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该书最初是用英文写成,但最早出版的却是中文版。1980年其中文版由中华书局在北京出版,其老友廖沫沙特地题笺,印在封面。这部书的英文版是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时美国名作家厄卜代克特地在《纽约客》杂志撰写推荐文章。《万历十五年》一书先后两次获得美国国家书卷奖历史类好书提名。后来,中国台湾出版人陶希圣先生很欣赏这本书,就由其主持的食货出版社出版了台湾版,并亲自为这本书作书评附于书后。从此,黄仁宇在两岸三地成为知名度颇高的历史学者,文章时有见报,并集结成多本专著,其作品被各方追捧,真可谓是史学界之异数。探究其原因,这恐怕与黄仁宇先生的文风有很大的关系,他的作品,首先建立一个大的历史架构,然后以个人的人生经历(作为国民党下级军官在抗战中对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问题的体会,以及在美国生活多年对东西方文明的比较、认知与反思)对照历史记载,从而发展出一套对中西方历史文化的独特解读。写作格式不拘成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历史呈现于读者眼前,因而吸引了广大读者。 尽管黄先生的书受到了读者的追捧,一时洛阳纸贵,然而在学术界黄先生却是毁誉参半、褒贬互见,没能获得一致的肯定。正统的历史学者或汉学家常质疑先生半路出家,学术著作不够严谨;将数百年、上千年的大历史架构合于一瞬,总让他们觉得过于冒险,把历史解释得过于简单化了。在先生的回忆录《黄河青山》中,也屡屡提及他撰写的书在美国是如何如何的难以出版,以及他与费正清、亚瑟·莱特等知名汉学家在对中国史解读和撰写方式方面意见是如何如何的相左。实际上,先生半路出家不假,但他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明代史,确实是下过苦功的。他曾用两年半的时间,把卷帙浩繁的《明实录》阅读完,并做了详细的笔记,由此可知其用功之勤、功底之扎实。 中国台湾影响颇大的《中国时报》曾组织了一场《与大历史对话——黄仁宇研讨会》,并分别安排了专题演讲与综合座谈会,“业内人士”与“业外人士”各抒己见,互相争鸣,成为史学研讨会的一大奇观。有学者说,随着《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的出版,不仅显示出黄氏以财政制度解析社会结构的史家慧识,更蕴涵着黄氏多年苦读全套《明实录》巨帙的心血结晶。那些总喜欢批评黄氏“空疏”的学者,若能早些看到这部明代财政专著,可能亦不会如此“勇敢”。当前的中国史学界,学者们研究的视野愈来愈狭小,出版的作品也愈来愈细屑,历史的价值已经被大量纷繁而琐碎的史料所淹没,史学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黄仁宇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终极目标,高屋建瓴、宏观把握、娓娓道来、孜孜不倦。

内容概要

  黄仁宇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终极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终极目标,高屋建瓴,宏观把握,娓娓道来,孜孜不倦。读者往往在面对大师博大精深的著作时而望洋兴叹。本书是以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为依据,通过作者本人对黄仁宇先生的研究理解,将大师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疏理成通俗文字,帮助广大读者更好、更深刻地理解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及其他相关作品。
  目标受众群大: 大众读者、学生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卷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第一章 决定历史走向的重要因素
  地理条件促使中国走向统一
  文化凝聚力为统一锦上添花
  均田制推动中国社会演变
  君主专制下的官僚政治
 第二章 黄氏中国历史分期法
  先秦时期:制度与文化的奠基
  第一帝国(秦汉):确定中国历史的主调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重新整合
  第二帝国(隋唐宋):尝试货币改革的失败
  第三帝国(明清):收敛与退缩
  鸦片战争后: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革命
 第三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周公摄政:确立中国的封建制度
  孔孟之道:从“克己复礼”到“百家争鸣”
 ……
第二卷 黄仁宇小传
第三卷 黄仁宇学术著作概述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组织和一种带群众性质的运动。在春秋战国时期,如果大国控制的资源相对较多,对救灾就会更有效,依附的人也就会更多,因此兼并就在所难免。战国时,梁惠王对孟子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也就是说,若是某些地方有了灾荒,就将那里的人民迁移到别的地方去。有了这样的经历,他就觉得自己的地盘应当扩大,人口应当增多。尽管后来证明,梁惠王的个人野心没有达到,但他的想法却具有长期的历史合理性。当然,由于地理条件在中国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前面已经有了很充足的论证,在此略去。由于过早统一,中国很早就已发展出一套特别的治国之道,将无数的农户置于朝廷的直接管辖之下。这个趋势持续两千多年,而它所创造的一套官僚体制,对于维护中国的统一局面,也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黄仁宇先生认为,有些历史学家每提到中国的重新统一时,总要强调中国传统思想的伟大。但是传统思想能够发生功效则是因为社会组织已经和它接近。统一是需要有物质基础的,比如说信息的交流,黄仁宇先生就指出,秦汉的公文传递,就有木简;隋唐之间则不仅有了纸张,而且出现了木板印刷,所以使隋唐的教育较以前更为普遍,也使得整个文官集团能向小自耕农的社会看齐,彼此都能保持同一水平,这对于保持管理体制的稳定和确立民族认同感,实在功不可没。至于文化凝聚力,话说回来,中国之所以能统一,归根结底是因为与秦汉以来一脉相传的文化系统是相衔接的,但“我们不把它当做首屈一指的因素,并不是漠视它的存在”。


编辑推荐

《历史的主角: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编辑推荐:《万历十五年》作者、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全新视角,教你高瞻远瞩看五千年中国大历史。黄仁字,(1918年~2000年),湖南长沙人,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Macro-History)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畅销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历史的主角 PDF格式下载



当今的历史,主要靠记载,但记载的往往支离破碎,并非也不一定就是历史事实和真相。黄用新的视角来看历史,对人有一定的启发。


大气,历史观很有力度和影响力


快递很给力,而且包裹得很好,拿到手完美无缺,谢谢快递公司的用心
书本精美,值得收藏


内容一般,对黄仁宇的作品作一简单的解读而已


应该说作者倪端还是比较客观,照本宣科基础上进行了一些阐释,还是有一定的可读性的,入门还是可以的。可是作者名不见经传,不知道是谁。


还行吧,慢慢看吧,纸张挺厚实。


买错了,不是黄仁宇的书


稍显拖沓,其余皆可。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