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自助者天助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作者: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页数:

190  

字数:

150000  

译者:

王轶博  

Tag标签:

无  

前言

《自助者天助》这本书,是我24年前写的,它最终得以公开出版,是在3年后的1859年。这本书的成因极其偶然。一次,在利兹市一家曾治疗霍乱的临时医院里,我为当地的年轻人做了几次演讲,主题就是:每个人将来的幸福和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身。因此,他们必须勤奋、自学、律己、自制,尤为重要的是,要依靠诚实、正直和认认真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来为人处事,这些都是人类重要的优秀品质。演讲的结果令我超乎意外的满意,我发现其中的许多年轻人在成年以后,都以诚信、负责、有价值的行为方式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也乐于将生命中的成功看做是自己习得这些优良品质的结果,而这些品质正是依靠训练和教育得来的,并且成为指导他们尽心工作的精神准则。因此,我萌生出这样一个愿望——准备一本这方面内容的书。我不想让此书仅仅流于一种口头演讲汇编的形式,于是,工余闲暇,晚间饭后,我一直用心准备……成书后,我将之命名为《自助者天助》——实在找不出比这更合适的名字来表达自己写作的初衷了。这本书完成后,我把手稿交给了伦敦的一家出版社,却被婉拒了。因为当时正值克里米亚半岛酣战之际,图书的出版销售几乎已不可能。直到“乔治·斯蒂芬逊时代”以后,在莫雷先生的热心帮助下,此书才得以出版发行。这本书出版后广受赞誉。我在这里,向评论家们表达最诚挚的谢意,我相信他们公正的评论。不过,他们对此书的好评远远超过了我所应得的肯定——尽管我们彼此素昧平生。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用本国语言翻译出版过《自助者天助》这本书,同时它也被译成印度语和日文出版。比起在英国,这本书在美国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也为更多人所传阅。在《自助者天助》出版13年后,我在从事其他工作期间,又写作、出版了《品格》一书。那些高尚而慷慨的人们在这本书里被着力刻画,许多出色人物的鲜活事例也被引述。我认为,向年轻人描述那些情操高尚的、鼓舞人心的事例,是使他们铭记这些品质的最佳途径。

内容概要

请牢记:精神的激励和启发会超越时空和地域,与世长存。  19世纪50年代的一天,英国利兹市一间曾经用做临时霍乱病房的空旷房间里,一些苦闷无助的年轻人正聚精会神地听着台上一位先生的讲演,演讲的主题是关于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勤奋、自我修养、自我磨炼和自律自制,如何依靠诚实、正直和认真履行职责而获得幸福生活……  讲演者的话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这些年轻人后来成为活跃在英国社会不同领域的成功者。他们回顾当年,对那位讲演者不胜感激,甚至把他称为“精神导师”。   台上的讲演者正是塞缪尔·斯迈尔斯。后来,他决定以这个主题写一本书,因为“书籍比口头语言流传更广”。  150年过去了,自助者天助的道理依然适用。无论古今,无论中外,一个人的幸福与成功一定是来自于自我塑造,来自于自身的丰富与完善。  自助者天助,自己才是拯救自己的那个人。这是勇气的力量、人格的淬炼,更是一个人追求自我完善的唯一途径!当有一天遭到困境,你会怎样选择?怨天尤人还是靠自己奋起?   《自助者天助》一书围绕着自立、苦难、勤奋、诚实、信用、勇气、个人品格以及奋斗精神等主题展开。你可以发现,作者高度推崇那些克服苦难走向成功的人们。在他看来,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没有自立的精神,因为,“我们永远不能自立,我们将永远不能摆脱贫困。只有自立的人格力量才能拯救自己”。 精粹的名言警句,大量生动精彩的成功者故事,也许,再没有什么比真人实事的案例更能激起人们对美好前景的热望了。而在作者看来,科学、文学和艺术界的伟人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最卑微的人也有可能位极巅峰,在他们走向成功的路途中没有什么被证明是根本不可战胜的困难……

作者简介

塞缪尔·斯迈尔斯(Samuel Smiles 1812-1904),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成功学开山鼻祖,也是著名的社会改革家。被誉为催人奋发向上的“人类精神导师”、“励志和自助之父”。
  1812年12月23日,斯迈尔斯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哈丁顿。他一生的经历极为丰富,也颇富先后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天助自助者 NO.1 最可依靠的不是制度,是自我 NO.2 出身卑微VS家世煊赫 NO.3 读懂生活这本无字书 NO.4 少年得志也许是种不幸 NO.5 要接受他人的帮助第二篇 天道酬勤 NO.1 聪明人下笨功夫 NO.2 好品质靠自己练就 NO.3 照亮心灵的希望之火 NO.4 稻子熟了才弯腰第三篇 力量和勇气 NO.1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NO.2 要有一颗坚定的心 NO.3 去成功 NO.4 本色做人 NO.5 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NO.6 改进他人的境遇是对自我的升华第四篇 金钱的妙用和滥用 NO.1 自知与知止,何时都是聪明   NO.2 金钱面前要自持、有度  NO.3 虚空亏欠就无法自立  NO.4 挑战自我 NO.5 胸怀决定着身价第五篇 自我修养让你挥洒人生 NO.1 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NO.2 体力和脑力同等重要 NO.3 思维指引一切 NO.4 机敏和果决 NO.5 在做事中学会律己和克制 NO.6 从自我教育中获益 NO.7 对快乐享受的追求 NO.8 还没成功,只因失败不够多 NO.9 以难而废?以惰而废! NO.10 只要开始就不晚 NO.11 早年的“大智若愚”第六篇 行动就是力量 NO.1 身教胜过言传 NO.2 彼此影响彼此改变 NO.3 最重要的是实干 NO.4 环境影响的幸与不幸第七篇 品格成就真正的绅士 NO.1 诚实地面对自己 NO.2 好习惯来自于自制、自持 NO.3 习惯的力量 NO.4 尊贵的体现

章节摘录

插图:“自助者,天助之”——这则古老的训诫已被公认为是个人成就自我的心理基石。它体现在生活各个角落,也是国家强盛壮大的根本所在。从效果上看,外界的帮助使人愈加脆弱,自助却使人得到恒久的激励。无论你为某一个人或整个团体做了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减弱了他们为自我而拼搏的动力与必要。在人们受到过度引导和充分管控的地方,人们无法自立的趋势必然会形成。即便是最佳的制度也不可能给人积极的帮助。或许,制度所能做的,充其量就是给予人们发展自我与完善个人状态的自由。但人们总是趋向于相信:他们的幸福和成功是通过制度而不是自身的行为来完成的。事实上,过往的例证均表明:一个国家的富强有赖其国民之天性,而非其体制。因为国家仅是社会个体的集合,而文明自身也只不过是组成社会的男性、女性、孩童完善自身的问题罢了。一切事情均由个人的内因所掌控,外因产生的影响相对为轻。奴性最强者并非为被暴君所统治之人(尽管此统治是极大的罪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自助者天助 PDF格式下载



自助者天助,很好


很好的一本励志书籍!!!有时间看看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朋友推荐的,说不错,不敢一看书名第一感觉有点啊Q精神,不是很喜欢


这本书收到后还没有开始看,纸张还行,在当当买过很多次书了,一直觉得不错,支持当当。


非常令人感动的一本书


自助者天助!一定努力靠自己,送自己也送大家。


和大多数励志书籍一样吧,我抱着很大希望去买。但是看得书太多了吧,觉得没有想象中好,呵呵


励志的东西本来就很主观,人人感受不同


不是很好看哦,和大部分励志的书比起来,这本年代久远,思想太落后了,后悔买了,而且用的都是国外的故事,很多不太好理解,不推荐


推荐。。。不错的书。。。。。


一般般,励志书没错,但书评吹的有点过了


还没时间看呢,感觉应该还好吧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一定要自己助自己,老天是要帮助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好书!!!


书海没有看,随便翻看了一下,有插图,觉得挺精美的。


自助者天助,若想成功还得自立自强才行啊,拜读下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的经典,看过的都说值得一看,不过自己太懒,一直没看。。。嘿嘿~今天竟然发现了一个新版本,不能再错过喽。。。


提升个人逆商指数,阅读中


  想到一句话,“如果你想做好一件事情,那么你就亲自去做,如果你不想做好一件事情,那么就请别人来做”话说的很简单,但是很有道理,世间万事都是这样的,总归是一个主观能动性的大小问题,自己的问题,自己最清楚,也唯有自己慢慢改变才能完善。
  年轻人总是被各类财务问题所缠绕和烦恼,但是只要懂得这个问题,慢慢改善就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一个人来说,金钱,自由,爱情,友情,良心,道德,学习,健康一类的问题,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简单的一次两次就能解决好的,大多数人都是向上的,无论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原罪论”都是告诉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于人于己有帮助的事情,而不是教导人来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寄生于社会,现代文明中就算是身体机能残疾的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从而以完善自身来激励他人。
  看书,阅读是一种爱好,和爱喝啤酒爱吃火锅爱看电影看逛街一样,是一种人的消遣方式,并不是说谁谁谁看了很多书就很了不起,就能侃侃而谈,只能说看了一本之前没有看过的书,了解了以前未了解的事情,我们此刻的工作学习都影响着我们一年,两年,三年后的自己,如果你要改变未来就要改变现在,就好似如果把今天要做的事情推到明天,那么这个事情永远都不会改变,永远都会存在在明天。
  喜怒哀乐惊恐忧,凡人就会有七情六欲,钟爱酒色气财,这是人的天性。和一万年前的原始人一般,总是受着本能的驱动,但是人会思考会用工具,会透过反省自己来完善自我。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把自己的不幸福归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上,
  是没有用的。
  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弱点,
  是一种大进步。
  如果你在经受心灵的煎熬,
  那就抓紧时间完善自己,拯救自己。
  依靠别人的同时,
  恰是因为自己也有进步的渴望。
  我打算重读此书,
  做些笔记。


  佛家有“普渡众生”之说,认为众生平等,要人人成佛。又有禅诗言“普愿罪障悉消除”,即这个“普”字,大概久来都只是停留在一个“愿”字上,与形成现实尚有距离。于是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拯救之途是一种“普遍拯救”的了。      民国的袁大总统大约也有这“普遍拯救”的思想,他曾授意他的法律顾问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一文,言国人“民智未开”、“大多数人智识不甚高尚”、“无研究政治之能力”等等。应该说他是有“普遍拯救”的意识了,即应当先致力于“民智全开”之工作,使得人人皆有研究政治之能力,然后再行共和。袁世凯是聪明的,知道制造一个施行共和制的不可能的前提即完成“普遍拯救”。《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就这些不同的闻道反应或者说是获得拯救后的反馈信息来看,普遍而行拯救之道恐是不通亦不妥的。      我们知道也易于想见,总结出一类事物的同一性即共性是比逐个地列举出这类事物的若干种不同表现形式各自的特点即个性要复杂和困难得多的,因为总结共性或言归类,是必须要建立在逐一了解各事物个性的基础之上的,学者们也大多不会不以为总结与归纳是一种能力,并且是一种较强的能力。但这是就学术研究而言,知个不若知全,若以创作而论,则对个性的要求就要比对共性的要求高出很多了。创作是一种对自身内心的表达,它的形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匪特需样式风格之众,个性的展示更是成其本身为“创作”的基本要求,不然只能被称作为摹写或抄誊,这便是艺术的写神高于写形,写心高于写身之故了。但我也并不认为“写意高于写实”,靳尚谊先生所认为的“风格不代表质量”即是此意。“意实”关系与“神形”关系、“心身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写意与写实是表现手法的不同;而写神写心与写形写神说的是作品的内涵究竟是触及了事物的本质还是仅仅停留在浅显的表层。二者并不起冲突。而我们说到的拯救之途,当然不能看作是一种学术研究,是一种对经典笈籍的领悟或进行的一些综合性改动。拯救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创造,通过“战胜自我”,从而使“人类获救”(引号内的内容详见下段《历史研究》之引据),对人性的挑战当然更可以说是具有创造性的,则即对于“个性”的挖掘是高于众性的。康有为在书法理论上提出的一个观点和他本人的碑学书体本身就实践着的观点就是书法应当“有个性地兼众美”,“众美”即表示这个符号是字,可允流通,而是否能对这个符号起到“拯救作用”即将其从字码上升为整个书法作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或者说使这字个体本身成为一种创造出的艺术),“个性”便是举足轻重的要素了。因而由此也可以说明,“普遍拯救”是很空泛很虚假其结果也是很无效的。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教授在他的《历史研究》中多次提到人的个性与社会集体性之间的关联。他认为,人性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我们现在所控制与驾驭的大多是非自然的,因而向自然性的挑战是重要的而且是困难的,只要我们一旦难以控制自己的人性,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摆布。我想汤因比在这里要传达的无非就是,向一个个性施力要比向一个社会性群体施力要省力得多而且收效也是极大的。汤因比在“个人的情操”中提出的“人的情绪、意识和意志,都不是集体性的,而是个人的情操”,“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内心精神生活都是为了控制自我而不得不进行精神战斗的战场”。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拯救之途不在社会关系领域里,而在个人内心精神生活的领域里;只有战胜了自我,人类才能获得拯救”。其中汤氏以先知向他们的同胞传道是面向个人而非面向社会成员为例,明确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在个人与终极精神实在之间建立正确关系的必要前提是战胜自我”。我们国家的孔子,大约即是汤氏例子中的“先知”了。他的“因材施教”与汤氏面向个人的拯救之途很是相似。个性拯救是有效的,而且拯救者与被拯救者都能够获利——请注意,这个“利”并非“名利”的利,而是君子闻道可以修身的利益,这个“利”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自身境界的提升。有岛武郎在《以生命写成的文章》中提到:“想一想被称为世界之圣的释迦、基督、苏格拉底的一生,在那里就发现奇特的一致。……这些人遗留后世的说教和我们现今之所谓的说教和说教者不同。他们似乎不过对于自己邻近所发生的事或者某人的质问等类,说些随时随地的意见罢了,并不有组织地将那些大哲学发表出来。”正是如此,先哲们注意到“普遍拯救”的无效性和缺乏针对性,故在传道的过程中弃之不用,相反地采取了虽更劳心也更劳力但收效颇巨的“个性拯救”。这样的智慧使得他们成为圣人。      盘硅和尚的教法似乎与释家的“普渡众生”是相悖的。他在一次静修会上与弟子讲道,其间一个僧人偷人银两时被抓住。众僧登时大怒,甚至想要武力相向。但盘硅却说“原谅他吧”,众僧坚持要惩罚他,其中一个说如果不让偷钱的僧人受到惩罚,他们便要集体离开。哪知盘硅却说:“即使你们都要离开了,我也要继续教他。”众僧大奇,盘硅微笑说:“你们可以明辩是非,而他连是非都分不清,我不教他,谁来教他呢?”盘硅和尚放弃了“众”而选择其中的一人,这里面其实就是一种“个性拯救”了。盘硅是聪明的,他看到这种拯救的重要性。人是生命的存在,凡有生命的存在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这也可以是生命的一个别称。于是克服自我即是一种状举了。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威胁着社会性,这仍也是汤因比的观点。换言之,解决了“个性拯救”才是解决社会矛盾与社会得到前进的根本。至于“普遍拯救”的可行性,则应当质疑了。马斯讠各 把“自我实现”看成是人生最高目标,的确如此,每个人的价值得到全部的发挥与实现(实际上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才是“最高目标”),那么整个社会的优异性便会更快地体现出来。      总结我的观点就是,“普遍拯救”的思想与行为仍然是普遍存在的。教育工厂化也可算是一个典例。我们的社会有多大程度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人才资源能有多大程度的开发,还要基本取决于“普遍拯救”向“个性拯救”转型有多大的程度。


  你是谁?你在为你父母活着,学钢琴书画实现你父母曾经的未实现的?
  不知道喜欢不喜欢什么专业,什么工作,工作多赚点钱,买iphone、买衣服时尚一下,平衡慰藉一下与旁边人及朋友的攀比的满足心?
  无聊寂寞恋爱、上网,熬到困了,自动睡着,留着一颗空虚难捉摸该用什么填补的心,或者加班没空。
  
  小孩看管操心,公司上个厕所也打卡看不顺眼,独善其身,兼济天下那是奢望,因为上面还有领导,成绩不是第一,也不是聪明人,不是特能吃苦的人。
  
  升职当了小领导也不容易,办公室规则,人心难测,各种部门私人利益争夺与维护。员工难管,羡慕EMBA,自己管理能力还不够。
  
  没人想成羊倌,想像蚊子一样糊里糊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
  混着先,混好了,多少有点面子。
  
  救命是喊“help”,防溺水于人生河流中,知道“你是谁”
  任何的制度、法律、看管管理都不能让一个懒惰的人不想偷个懒,一心一意地做好工作学习,而不想点小动作....
  
  教育是唤醒人唤醒人们心中的巨人,人格独立,不是畏惧于xx人、领导,每个人完成、做好自己认为该做的,就已经是服务了自己也服务了自己的那份人类价值贡献。兼济天下?其他人不需要你的可怜。
  
  每个人trace after heart ,做好自己认为该做的工作,就像完成心中上帝安排的来到世上在世间的任务、天职。自发主动,每个努力都趋向相应的回报。需要管理员工?管小孩?防开小差,防员工迟到早退?提供他们需要的资源,协调好进度,不阻碍其发挥,严正处罚破坏虚假投机飞小鞋危害他们正直进步的行为。
  
  “伟大的民众铸就伟大的国家”


  独一无二 怎么说都不过分,是道德的明灯 为拥有此书而无限自豪,奠定了立志服务人民的大愿! 伟大的塞缪尔斯迈尔斯,昆不会令你失望,昆成不了伟人,也要朝伟人的道路坚定走下去!!!!


   这本书提醒我们勤奋,节俭。这些很平常的道理,这些道理我们之前理解的不够深刻,读完这本书,我们会对它们有更深刻的认识。


  上次听说河南有个人中了几亿来着,这么多钱,我都想替他花,可惜没我的份,身外之财人人都想得到,可真正又有几人能得到手呢,我还是现实一些,想些能够实现的事情,偶尔看到这本书,封面是浩瀚的沙漠没有人烟,正如迷失在人流中的我们,自己手里攒着我们自己的幸福和未来,又何必再去苦苦苛求天上掉馅饼呢,我们各自的起点不同,所以不要攀比别人,在现在的平台,尽自己的努力,自助才会天助。


  这本书刚出来的时候就有看过,是本很激励人向上的一本书,不管是从工作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会告诉你一些真理,让你不断的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也会激励你从失败中崛起!很不错的书!


  另外两个版本如下: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754313/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50218/
  
  


   佛家有“普渡众生”之说,认为众生平等,要人人成佛。又有禅诗言“普愿罪障悉消除”,即这个“普”字,大概久来都只是停留在一个“愿”字上,与形成现实尚有距离。于是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拯救之途是一种“普遍拯救”的了。
   民国的袁大总统大约也有这“普遍拯救”的思想,他曾授意他的法律顾问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一文,言国人“民智未开”、“大多数人智识不甚高尚”、“无研究政治之能力”等等。应该说他是有“普遍拯救”的意识了,即应当先致力于“民智全开”之工作,使得人人皆有研究政治之能力,然后再行共和。袁世凯是聪明的,知道制造一个施行共和制的不可能的前提即完成“普遍拯救”。《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就这些不同的闻道反应或者说是获得拯救后的反馈信息来看,普遍而行拯救之道恐是不通亦不妥的。
   我们知道也易于想见,总结出一类事物的同一性即共性是比逐个地列举出这类事物的若干种不同表现形式各自的特点即个性要复杂和困难得多的,因为总结共性或言归类,是必须要建立在逐一了解各事物个性的基础之上的,学者们也大多不会不以为总结与归纳是一种能力,并且是一种较强的能力。但这是就学术研究而言,知个不若知全,若以创作而论,则对个性的要求就要比对共性的要求高出很多了。创作是一种对自身内心的表达,它的形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匪特需样式风格之众,个性的展示更是成其本身为“创作”的基本要求,不然只能被称作为摹写或抄誊,这便是艺术的写神高于写形,写心高于写身之故了。但我也并不认为“写意高于写实”,靳尚谊先生所认为的“风格不代表质量”即是此意。“意实”关系与“神形”关系、“心身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写意与写实是表现手法的不同;而写神写心与写形写神说的是作品的内涵究竟是触及了事物的本质还是仅仅停留在浅显的表层。二者并不起冲突。而我们说到的拯救之途,当然不能看作是一种学术研究,是一种对经典笈籍的领悟或进行的一些综合性改动。拯救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创造,通过“战胜自我”,从而使“人类获救”(引号内的内容详见下段《历史研究》之引据),对人性的挑战当然更可以说是具有创造性的,则即对于“个性”的挖掘是高于众性的。康有为在书法理论上提出的一个观点和他本人的碑学书体本身就实践着的观点就是书法应当“有个性地兼众美”,“众美”即表示这个符号是字,可允流通,而是否能对这个符号起到“拯救作用”即将其从字码上升为整个书法作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或者说使这字个体本身成为一种创造出的艺术),“个性”便是举足轻重的要素了。因而由此也可以说明,“普遍拯救”是很空泛很虚假其结果也是很无效的。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教授在他的《历史研究》中多次提到人的个性与社会集体性之间的关联。他认为,人性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我们现在所控制与驾驭的大多是非自然的,因而向自然性的挑战是重要的而且是困难的,只要我们一旦难以控制自己的人性,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摆布。我想汤因比在这里要传达的无非就是,向一个个性施力要比向一个社会性群体施力要省力得多而且收效也是极大的。汤因比在“个人的情操”中提出的“人的情绪、意识和意志,都不是集体性的,而是个人的情操”,“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内心精神生活都是为了控制自我而不得不进行精神战斗的战场”。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拯救之途不在社会关系领域里,而在个人内心精神生活的领域里;只有战胜了自我,人类才能获得拯救”。其中汤氏以先知向他们的同胞传道是面向个人而非面向社会成员为例,明确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在个人与终极精神实在之间建立正确关系的必要前提是战胜自我”。我们国家的孔子,大约即是汤氏例子中的“先知”了。他的“因材施教”与汤氏面向个人的拯救之途很是相似。个性拯救是有效的,而且拯救者与被拯救者都能够获利——请注意,这个“利”并非“名利”的利,而是君子闻道可以修身的利益,这个“利”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自身境界的提升。有岛武郎在《以生命写成的文章》中提到:“想一想被称为世界之圣的释迦、基督、苏格拉底的一生,在那里就发现奇特的一致。……这些人遗留后世的说教和我们现今之所谓的说教和说教者不同。他们似乎不过对于自己邻近所发生的事或者某人的质问等类,说些随时随地的意见罢了,并不有组织地将那些大哲学发表出来。”正是如此,先哲们注意到“普遍拯救”的无效性和缺乏针对性,故在传道的过程中弃之不用,相反地采取了虽更劳心也更劳力但收效颇巨的“个性拯救”。这样的智慧使得他们成为圣人。
   盘硅和尚的教法似乎与释家的“普渡众生”是相悖的。他在一次静修会上与弟子讲道,其间一个僧人偷人银两时被抓住。众僧登时大怒,甚至想要武力相向。但盘硅却说“原谅他吧”,众僧坚持要惩罚他,其中一个说如果不让偷钱的僧人受到惩罚,他们便要集体离开。哪知盘硅却说:“即使你们都要离开了,我也要继续教他。”众僧大奇,盘硅微笑说:“你们可以明辩是非,而他连是非都分不清,我不教他,谁来教他呢?”盘硅和尚放弃了“众”而选择其中的一人,这里面其实就是一种“个性拯救”了。盘硅是聪明的,他看到这种拯救的重要性。人是生命的存在,凡有生命的存在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这也可以是生命的一个别称。于是克服自我即是一种状举了。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威胁着社会性,这仍也是汤因比的观点。换言之,解决了“个性拯救”才是解决社会矛盾与社会得到前进的根本。至于“普遍拯救”的可行性,则应当质疑了。马斯讠各 把“自我实现”看成是人生最高目标,的确如此,每个人的价值得到全部的发挥与实现(实际上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才是“最高目标”),那么整个社会的优异性便会更快地体现出来。
   总结我的观点就是,“普遍拯救”的思想与行为仍然是普遍存在的。教育工厂化也可算是一个典例。我们的社会有多大程度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人才资源能有多大程度的开发,还要基本取决于“普遍拯救”向“个性拯救”转型有多大的程度。
  


翻译社不同呗
最好看英文版,语言一定更优美流畅!


励志书面向大众,就得这样写吧


费孝通先生有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所谓个性拯救与普遍拯救,比如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周尘刹,大悲咒中,观音菩萨示现的是83位其他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千处祈求千处应,接应群机,既是个性拯救,又是普遍拯救。在禅宗的公案中,祖师们对弟子的引接,往往都是个性化的,但最后又都归于一处,演绎得出神入化。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