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回到你心中

拉玛那·马哈希 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作者:

拉玛那·马哈希  

页数:

224  

译者:

陈建志  

Tag标签:

无  

前言

译者序 陈建志拉玛那•马哈希生于南印度,是本世纪彻悟自性的究竟觉者,也是声振寰宇的伟大的说法者。在成道之前,他原是印度一个中等婆罗门家庭的孩子。少年时与其他的学童毫无两样,常和友伴一起念书戏耍,从来没有意识到任何灵性经验,也未曾显露对修行的兴趣。然而,他在十七岁那年却经历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转变。有一天,他独自坐在叔叔家中的一个房间里,突然一种死亡的恐惧极其真实而暴烈地攫住了他。马哈希一直是个健康的孩子,当时也毫无病痛,然而他却感觉到他在刹那间就要死去了。这状况突如其来,也毫无征兆。此刻的马哈希在震惊之中,既不去追究这恐惧的由来,也不想求助于任何人。相反地,他声色不动,在当下独自面对这巨大的危机。他后来自述道:这死亡的恐怖在震惊中将我的心智驱转向内了。我在心中自问:“现在死亡来了。这意味什么?是什么要死去了?这肉身死去了。”而我即刻便戏剧性地演出这死亡的发生。我模仿死尸将四肢平伸,仿佛全身僵冷地躺下,以便在更大的实感中参问。我闭口屏息以防发出任何声音,或说出“我”或是其他的字眼。“那么,”我对我自己说,“这肉身已死。它将被人送去火葬场烧成灰烬。然而在这肉身死亡之后,我死了吗?这肉身是我吗?它静默而无知觉,然而在它之外,我却感觉到我的人格完全的活力,以及在我之内的‘本我’的声音。所以我原是超越肉身的精神。肉身死去,然而超越肉身的精神却不为死亡所触及。这即意味我原是永生不死的精神。”这整个过程并非缓滞的动念,而是活生生的真相的灵光乍现,几乎不假思索地为我所直接体验。“本我”原来真实不虚,是我当下唯一的实相,而一切关乎肉身的有意识活动都流入这“本我”。从此“本我”或自性便在一种强大的引力之中定于自身。死亡的恐惧永远消失了。从此我与自性合一,永不退转。念头可能仿佛乐曲中的各种音符来来去去,然而“本我”有如衬底的基本音韵化入了所有其他音符,恢恢不散。无论肉身处于谈话、阅读或是他事之中,我依然定于“本我”。马哈希就如此一悟顿至实相了。一般而言,修行人初逢实相的经验往往是刹那间事,神妙的觉受在惊鸿一瞥之后便飘然而去,只留下恍然而惘然的回忆。然而马哈希却有如风吹花开,不但未经刻意修炼而自然顿悟,而且一悟永悟,了达究竟解脱。其实他在这次危机之中,所遭遇的正是自我的死亡。根据他在本书中所解释的,在撒哈佳(Sahaja,意为自然)无念三昧之中,自我已经断灭,如河流流入自性的大海而消失于无形,在此境之中个人已与自性浑然合一。这撒哈佳无念三昧其实也就是佛陀所谓的究竟涅槃了。马哈希成道之后对世俗活动完全失去兴趣,又不事生产,以此不见容于家人。六周后他离家独自登上阿鲁那佳拉(Arunachala)圣山,此后终生不再离开。起初他几乎完全脱离了色相世界的一切活动,长时期沉浸在自性遍觉遍照的存在之中,对肉身的存活亦毫不关心。由于有求道者前来向他请益,他才以少量的食物维持住肉身传道。后来来自印度与世界各地的弟子逐渐增多,形成了道场,此后他便开始了五十年如一日的灵性教导。由于马哈希是究竟的觉者,他的教导超越了各宗教间的界限,而呈现出平等雍容的整合。他常在默坐之中以大能启迪弟子内蕴的自性,认为沉默就是最铿锵有力的说法;然而为了解答弟子在修行上的种种问题,他也开口做出详尽的回答。他以流露纯粹的大美的语言,清楚说出求道者的两条路,一是自问“我是谁?”二是全心皈依。这也就是智慧与爱(即慈悲)的修行,二者殊途同归。对于第二条路,亦即敬神奉献的修行,他说神、上师与自性其实无分无别,透过自性化身的上师不可思议的恩宠,虔诚的求道者便能得到自在解脱。除此之外,他平视各种修行路线如持咒、瑜伽、禅定等等,并以精辟的解说指出这些方法都意在平息心念,最后仍是归向自性的了悟。不仅如此,在这所有的指引之中他更透露出开明而富弹性的态度。他并不鼓励苦行或弃俗,只说在合于禁欲之前做个居士反而较好;他也不教人谴责自我或肉体,只教人不要去认同。然而他最主要也最闻名于世的教导,则是一条引入直接契入自性的智慧之路。当弟子提出不切实际的问题时,马哈希总是说先去知道你自己,再去了解其余,以此方式简单地将他推向对自己真身的探究。这智慧修行的法门在形式上单刀直入,只是去参问“我是谁?”它的意义在于集中心力去发现自我所从生的本源,而这本源就是自性。这参问并非持咒,在参问之后也不须由心智来回答,只需要保持平静,让真正的答案自然而然地浮现。事实上它并不是心智或自我所能做的,因为自我并非我们的真性。它真正的涵义是自性在参问它自己,了悟它自己。也许有读者会问,这是否太深太玄了?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亲身的经验。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起初也不甚惊奇,只觉得心中渐渐悄静。一天早晨,我闭目小坐,就先静下来体会身体感官所感应到的种种细微变化,以及正在流动的心念,然后问“是谁在感受这一切?”答案是“我”,那么“我是谁?”这一问之下,我仿佛陡地升到头顶之上,进入,或成为,一种极为清明的充电似的意识,在刹那间,我“见”到下方那个名叫陈建志的人的心念流动,就如看见他人一般,而那念流在这观照之下顷刻流逝,只留下这清明的意识湛然自在。这经验只维持了一会儿,之后我又恢复如前,然而整个人顿觉身心舒畅。此后一年只要心静时定定一问,虽然不见得有类似的感受,体内总是立即有真气流转,变得较容易放松;在生活上遇见种种忧烦,也不至于太认真。而这难忘的经验也形成了我直接了解马哈希的基础。马哈希在本世纪成道以及他的说法,实在是别具意义的。我常觉得各大宗教之间,虽然衍生出的教理与名相在表面上各各不同,其实都指向一个共通的终极实相。正如浮云万千,而天空只有一片。马哈希的悟境其实也就是佛陀的悟境,也就是老子的悟境;而马哈希所说“我即是自性”,又何尝不是基督所谓的“我与我天父是一个”?正因马哈希并不执限于任何宗教,也许反而能帮助我们了解各教中最精深的奥义。再者,有些宗教的经典千百年来部分屡经人为的误传与曲解,原始的风貌可能受到些许掩盖。由于马哈希的说法是当代所传,对弟子的各种疑惑又有相当清晰的解答,以此既超越时间,而又有贴近今日读者的现代性,如果避开翻译的因素不谈,堪称是最上乘法门扭曲最少的第一手资料。因为是这样一本重要的著作,我翻译时只想尽可能忠实,行文也保持原书明净而悠远的风格,力避强作解人或以辞害意。这明心见性的境界,以往我们总觉得是遥不可及的事,然而马哈希却坚定地说每个人都有可能了悟自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依于自性而生,而我们实在就是它。这亦即是你也亦即是我的自性,两千年来佛经中曾名之为真心、本心、如来心或涅槃妙心,而马哈希则只单单拈来这一个心,并指出心保留了所有的平安与爱。这也就是这书名的由来了。在本书即将付梓的前夕,译者所深愿于读者的,也只有这轻轻的一句——回到你心中。

内容概要

一本令人彻悟的圣书,印度灵性大师拉玛那·马哈希尊者,国内读者的了解尚少,但在印度和欧美地区,拉玛那的影响力非常深远,他的悟境被誉为达到了与佛陀、老子、耶稣基督共通的高度。他的教诲高妙玄远、简单有力,胡因梦、肯·威尔伯、杰克·康菲尔德等众多灵性导师都深受其影响,对他的开示倍加推崇。本书是国内有关其人其教的第一本书,也是他最为重要的作品。想要亲近拉玛那·马哈希尊者,本书是有力的阶梯。

作者简介

作者:(印度)拉玛那•马哈希(Ramana Maharshi) 译者:陈建志拉玛那•马哈希(Ramana Maharshi),印度上世纪彻悟本心的究竟觉者,备受尊敬的薄伽梵,1879年出生于印度南部平原的提鲁库里小镇,1950年卒于自己所建立的禅修院里。他在17岁时经历了第一次灵性体验,忽然参透生死。后离开家人去往阿鲁那佳拉山脚下的提鲁万纳马赖城,在那里开始了他刻苦的圣者修习生涯,直至涅槃。他的修行思想是直指内心的,意在指导人们向内心发掘,认清自我,并以此获得最终的宁静和友爱。

书籍目录

读者好评拉玛那的启示译者序我是谁 我是谁灵性指导 指导 修行 体验 成就马哈希福音 工作与弃世 沉默与独处 收摄心智 奉献与智慧 自性与个人性 了悟自性 上师及其恩宠 和平与喜乐 自我参问 修行与恩宠 觉悟者与世界 心即自性 “我”与“我”的念头注解词汇马哈希小传

章节摘录

“与其沉迷于猜测,不如当下寻找永远在你之内的真理!”“和平是你的自然状态,是心智阻碍了你的自然状态。当心智消亡,你便会了悟永恒的和平。”收摄心智问:如何收摄心智?答:如果了悟自性,那就无心可收了。当心智寂灭,自性自然辉耀。悟道者的心智可能是活跃或者不活跃;自性独自存在。因为心、身、世界皆不离自性,不能独立于自性之外。它们能相异于自性吗?只要觉知到了自性,一个人何必担忧这些幻影?它们如何能染着自性?问:如果心智只是幻影,那么一个人要如何去知道自性?答:自性就是心,自照自明。此种照明自心中升起而达到头脑,亦即是心智的座位。世界是借由心智来看见;所以你借由自性反映的光来看见世界。世界是借由心智的活动来感知;当心智未被如此照明,便觉知不到世界。如果心智转向内在,朝向这照明的本源,客观的知识便会终止,而自性作为心独自照耀。月亮借着反映日光来照耀。日落之后,月轮普现万物。日升之时,虽然月轮仍见于空中,人们已不需要它了。心智与心的关系,亦复如是。心智因借着反映的光才成为有用。它被用来看见万物。当心智转向内,它沉入照明的本源,一如白天里的月亮。 黑暗之中,需有灯烛放光。日出之后,万物历历自现,灯即无用。欲见太阳,不需有灯,只要将眼睛转向那自照自明的光源。心智亦复如是:欲见万物,需要有从心智反映出来的光;欲见自心,则只须把心智朝向它。如此一来心智便形同虚设,而心则自放光明了。问:在十月离开道场之后,我觉受到斯里薄迦梵(斯里śrī,为印度人的尊称)的临在加持,为时约有十天。在这段期间,在我忙于工作时,有一段和谐而又平静的潜流流过,这几乎像是我在听了沉闷演讲而感昏睡时所经验到的双重意识。而后它渐渐消失殆尽。过往痴愚又重新浮现。工作使我没有时间做全然的禅定。是否在工作时,不断地提醒自己“我是”(I am)就够了呢?答:(在短暂的停顿之后)如果你增强心智的定力,那和平将会永久持续下去。它持续的久暂与反复修炼得来的定力成正比。这样的心智能够抓住那潜流。在那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否正在工作,那潜流会保持不染不乱。是认为是“你”在工作的想法妨碍了你,而非工作。问:为了加强定力,固守一法的禅定是否必要?答:如果你持有那不是你的工作的观念,就不必要。在开始的时候,需要有努力来提醒你莫失莫忘,之后它就会变得自然而然地持续下去。工作会自管自进行下去,而你的和平将保持不染不乱。禅定是你的真实本性。你现在称它为禅定,是因为他念使你分神。当他念散去,唯有你自己留于禅定,无念无着;这即是你的真实本性。如此远离诸念,即名禅定。但是当修炼变得安定稳固,真实本性便显示它自己为真正的禅定。问:修习禅定之时,诸般念头却浮现得更加厉害!答:是的,所有种种的念头都会在修习禅定中浮现,这是对的;因为潜藏于你内的正要被带出来。除非念头浮现,否则如何消灭?念头自发地浮现,只是要在同时被熄灭,并因此增强了定力。问:有好几次我感到人与事都变得如梦似幻,只有模糊而几近透明的形象。我不再视他们为外在,而被动地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并且也没有主动地意识到自身。这时在我心中有一种深沉的宁静。这是不是即将潜入自性的时机?还是说这种情况不健康,只是自我催眠的结果?应该助长这种情况以带来暂时的和平吗?答:唯有意识与心中宁静同在;这正是修行的目标。疑问会在这一点上生起,而未了解到它就是自性,这说明了这境界并不稳定,只是偶发的。在还有外向的习性的时候,用“潜入”这个字是适当的,因此,当心智必须转向内在,会有一阵在表面以下的沉浸。但是当宁静毫不妨碍意识地流泛出来,还需要潜入吗?如果不了解这境界就是自性,这样的努力可以称为潜入。以这种说法,这境界可以说是适合于了悟或潜入。因此,你问的最后两个问题其实并不成立。问:我偏爱孩童,这可能是因为孩童的形象常被用来表现至高的理想。这种偏好应该如何消除呢?答:把握住自性。想着小孩与你的反应做什么?问:我第三次参访提鲁万纳马赖(Tiruvannamalai,马哈希的道场所在地),自我的感受似乎增强了,这使得禅定较为困难。这只是个无关紧要的过渡状态,或是指示我此后应该避开这种地方?答:那只是你的想像。此地彼地,皆在心中。这样的想像必得终止;因为地方与心智的活动无关。你的环境并非只是你个人的选择;环境自然存在那里;你应该超越环境,而不受牵连。(斯里薄迦梵走上山去之后,有个八岁半的男孩在傍晚约五时坐于大厅。当薄迦梵不在,这男孩以简净的文学性的泰米尔语(Tamil,南印度及斯里兰卡岛上一族的语言)谈论瑜伽和《吠陀经》,并无碍地引用圣人与经藏中的珠玑。而后斯里薄迦梵进入大厅,约有三刻钟,大厅一片沉默。男孩坐于薄迦梵的临在之中,一语不发地直视薄迦梵,如此约有二十分钟之久。而后泪水自男孩眼中流下。他以左手拭泪,并于离开时说道,他仍在等待自性的了悟。)问:我们该如何解释这男孩超常的特质?答:这男孩前生的特质在他的身上显现。但是无论这些特质有多么强,除非在平静的心智之中,它们不能彰显出来。人人都体会过,刻意的追想不常奏效,而在心平气和之时,回忆不请自来。问:叛逆不羁的心智,如何能够变得平静安详?答:观看心智的起源,因而使它消失,或是自我臣服,因而使它被击溃。自我臣服等同于自我认知(Self-knowledge),而二者都意味着自我的控制,自我只有在认出更高的力量的时候才会臣服。问:我如何才能逃离轮回?轮回似乎是使我的心智纷扰不安的真正原因。舍离一切难道不是一个得到心智平静的好方法吗?答:轮回只在你心中。世界并不会开口说:“我在这里呐,我是世界。”如果它会,那么它会一直在这里,即连你睡觉也会感到它的存在。既然你未在睡中感到世界,世界便非永恒。既非永恒,世界虚幻非实。既无离开自性的实相,世界便容易被自性根除。唯有自性是永恒的。舍离就是不将自性与那非自性的认同。如果将这错误认同的无明除去,那非自性的便会消失,这才是真正的舍离。问:如果不能做到这样的舍离,难道我们就不能没有执着地行使种种活动吗?答:未悟者可以成为一个好的业报瑜伽行者(Karma-Yogi,即以无私的奉献来修行之人)。问:薄迦梵会谴责二元论的哲学吗?答:只有在你将自性与那非自性的认同的时候,二元论才能存续。不二法门就是不认同。自性与个人性问:死亡是不是溶化了人的个人性,而不会有再生,如同河流入海而泯灭了自身?答:但是当水气蒸发,凝结的雨水又落入山间形成河流;同样的,在睡眠中虽然个人的分别性暂时泯灭,醒来之后依照他们的业力(Sam3skāras)又会回复成个人。死亡亦复如是;带业之人不会失去个人性。问:怎么会这样呢?答:断枝之木,逢春再发。只要树根没有毁去,树木便会继续生长。同样的,因死亡而沉入本心的业力并未断灭,它会在适当的时机再生;这就是灵魂的再次投胎。83问:无数的灵魂以及与灵魂相对而有的十方世界,如何从这沉入于心的微妙业力中萌生出来?答:正如高大的菩提树生自一颗小种子,灵魂与十方世界生自精妙的业力。问:个人如何从绝对的自性中放射出来,又如何才能回到自性?答:有如一丁星火从火中爆开,个人从绝对的自性中生出。这星火即名自我。对未悟者而言,自我在生起的同时,就将自己与某个对象认同了。它不得不与对象有这种联结。打破这种联结便是未悟者的目标。如果打破了这种与对象认同的倾向,自我就会变得纯净而沉入本源。“我即肉身”的错误认同必得去除,好的结果才会产生。问:应该如何根除它?答:你在深睡中不与肉身和心智联结,而在另两种状态中则有这种联结。如果你与肉身是一个,在没有肉身的深睡状态中你如何能够存在?你能离开外在的色相, 却不能离开内在的实相。所以自我与肉身不可能是一个。这必得在清醒状态中了解。修行者参究这三种状态以求得此种智慧。问:受限于醒与梦两种状态的自我,如何能了悟那涵括三种状态的实相?答:纯净的自我只能在两种状态之间,或是前念与后念之间的空档中被经验到。自我像条虫,只在勾上后一洞之后才离开前一洞。它的真实本性只有在不再接触客体与念头之时才能显现。你应当参究醒、梦与深睡三种状态,以觉悟这个空档就是你的真性,就是恒久不变的实相。问:我不能有如清醒时一般,想要在深睡之中留多久就留多久,并且随意进入吗?觉悟者如何经验这三种状态?答:深睡其实也存在于你的清醒状态里。当下你就在深睡境界之中。正是要在清醒状态之时,有意识地进入此境。没有真正的入乎其内,也没有真正的出乎其外。在醒时觉知到深睡就是清明之睡(jāgrat-susupti),而那就是三昧。凡夫不能长久留在深睡之中,他会被自身的本质强迫从深睡中浮出来。他的自我没有死去,而会一再地生起。然而觉悟者已在起源之处粉碎了自我。有时候觉悟者身上也似乎会浮现出自我,仿佛是受到了业力的驱动。也就是说,在觉悟者身上,为了种种外在的目的业力也会保有自我,一如凡夫;但是基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凡夫在自我生起时(除非是在深睡中,它永不沉没),完全无知于其起源。换句话说,凡夫在梦境与醒时不能觉知到深睡;相反地,在觉悟者身上,自我的生起很明显,但是他只把专注力定于起源之上,并享有不散乱的、超越的体验。这种自我是无害的;它只像焚烧后的草绳残骸,虚有其表,束缚不了人。不间断地将专注力定于起源之上,自我就会如同泥牛入海,于起源处溶化于无形。问: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意义何在?答:肉身就是十字架。人子耶稣代表了自我,或是“我即肉身”的观念。当人子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自我销毁了,留存下来的是绝对的存在。这就是光明自性的复活,神之子基督的复活。问:但是十字架钉刑该怎么解释?杀人难道不是一项可怕的罪恶吗?答:人人都在自杀。永恒喜乐的自然状态已为这无明的生命所扼杀。以此方式,现今的生命即将要杀害永恒的、正向的存在。这难道不是自杀吗?所以为什么为杀人担忧?问:斯里罗摩克里希那(śrī Ramakrishna)曾说无念三昧不能持续超过二十一天;如果坚持下去,这人会死亡。这是真的吗?答:当业力耗尽,自我便完全消融,一丝不留。此即名究竟涅槃。除非业力耗尽,否则在觉悟的灵魂(jīvanmuktas)身上自我仍会生起。

媒体关注与评论

马哈希大师,一位南印度的圣者,他将持“我见”不放之人比作火车上的旅人。当他们走上火车,不将行李放上行李架让火车来载运,却紧背着行李站在车厢里。同理,当我们可以卸下“自我”的时候,却仍然紧抓着“我见”不放。因为“我见”让我们随时感觉到自己遭受威胁,甚至遭受攻击,虽然偶尔会为自己辩护,却非自己能够掌控。“我见”像一座难以攀爬的高山,却不得不爬,从而令生活布满了荆棘。 ——胡因梦(台湾著名身心灵导师)拉玛那尊者的教导,不仅对印度人很重要,对西方亦是如此。它对全人类非常有益,对于那些不知不觉地在混乱中沉沦的个人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警醒。 ——荣格(现代心理学大师)我听到拉玛那•马哈希尊者所说的一句话之后,便开始非常认真地练习冥想。那句话乃是这样:“在深睡的梦境中,不存在的东西就不是真的。” ——肯•威尔伯(美国当代超个人心理学家)拉玛那•马哈希是数百年来诞生在印度的最伟大和至善的人。 ——拉达克里希那(印度近代哲人、前副总统)拉玛那•马哈希也许是过去几个世纪最受尊敬的印度上师,他曾经这样说:“不精进绝不会成功,心灵锻炼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坚持不懈方得解脱。”这位尊者擅长以不断苦苦逼问的方式来唤醒弟子的灵性。 ——杰克•康菲尔德(美国佛学大师、心理学博士)对那些爱拉玛那•马哈希的人来说,师父仍然在那里。他们还有同样的感觉,当他们去阿鲁那佳拉,他的地方,他的山,当他们坐在他的三摩地旁边,还有着同样的芳香,同样的鲜活,同样的存在,同样的闪烁。拉玛那还在回答,拉玛那还在教导,拉玛那还在进入他们的梦,他们的想象。对他们来说,没有必要到任何地方去,他们找回自己的师父了。 ——奥修(印度当代著名哲人、真理的体验者)他(拉玛那•马哈希)喜欢讲一些知名圣者的故事,是个极好的叙述者,并且很容易带人进入情节,当讲到一些特别感人的部分时,他常常会忍不住跟听众一起潸然泪下。 ——大卫•古德曼(英国作家、拉玛那研究者)他对于世界的观点,以及他感知世界和操持生活的方式是神奇的。立足于古代印度教非二元观点,或者说是不二吠檀多的基础上,他过着一种开明的灵性生活,并且热心于帮助他人去接近实相。 ——加纳帕西•撒布拉曼姆(马哈希的门徒)拉玛那•马哈希以他的沉默抹掉了所有疑问,他相信“沉默即永恒的讲述”,他常常重复的一个建议就是,“保持安宁并且记住,你就是上主”。当然在本书中,求道者的问题只是基于自己的需要而提出的,但所有的求道者却都能从答案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理解,这就是解答者的智慧之处。 ——英国亚马逊网络书店读者有些人仅将他视作一名哲学家,实际上倾其一生,圣拉玛那很少言教,甚至在他早年岁月,有数年的时间里他都没有说话的意愿。因为弟子的增多,他才不得不开口指导他们。在他的修行体系中,还有更丰富的修行指导,这有待于更多的人们去认识。 ——善友之家(天涯社区“了幻视界”博主)1938年,毛姆到阿鲁那佳拉去拜访拉玛那•马哈希,很显然,他是想从这位上师身上找到自己写作的价值。他达到了目的,在《观点》一书的最后一个章节,他把马哈希尊者作为原型展开,章节的标题就叫做“圣人”。 ——本书编者按


编辑推荐

《回到你心中:马哈希的灵性课堂》编辑推荐:一本令人彻悟的圣书 印度灵性大师拉玛那•马哈希尊者,国内读者的了解尚少,但在印度和欧美地区,拉玛那的影响力非常深远,他的悟境被誉为达到了与佛陀、老子、耶稣基督共通的高度。他的教诲高妙玄远、简单有力,胡因梦、肯·威尔伯、杰克·康菲尔德等众多灵性导师都深受其影响,对他的开示倍加推崇。国内拉玛那著作的引进出版刚刚揭开序幕,《回到你心中:马哈希的灵性课堂》是国内有关其人其教的第一本书,也是他最为重要的作品。想要亲近拉玛那•马哈希尊者,《回到你心中:马哈希的灵性课堂》是有力的阶梯。作为备受尊敬的圣哲,拉玛那•马哈希的思想是全然向内、直指内心的,把人的整个注意力都牵引到了内心中,在那里,人们向自己追问“我是谁?”,而最终的结果是,人既不是感于声色的肉身,也不是流连物外的心智,而是那除了这一切空空如也的东西,这就是自性。他的见解是如此超脱,以至于人们要花很久的时间才能从他的话语中回味出无穷的禅机,此处列举一二:【沉默】超越语言与思想的状态就是沉默,它是无有心智活动的禅定。平息心智,即名禅定,甚深禅定便是无穷的宣说。【心智】如果心智转向内在,朝向这照明的本源,客观的知识便会终止,而自性作为心独自照耀。月亮借着反映日光来照耀:日落之后,月轮普现万物;日升之时,虽然月轮仍见于空中,人们已不需要它了。【智慧】居于自性的恒久不坏的自然境界,就是智慧,想要居于自性,你必得爱自性。既然神即自性,自性之爱就是神之爱,而那就是虔敬。智慧与虔敬因此无二无别。【自我】在觉悟者身上,自我的生起很明显,但是他只把专注力定于起源之上,并享有不散乱的、超越的体验。这种自我是无害的,它只像焚烧后的草绳残骸,虚有其表,束缚不了人。【和平】和平是你的自然状态,是心智阻碍了你的自然状态。当你深入探测,便会发现实无心智这样东西。当心智因此而消亡,你便会了悟永恒的和平。【心】心、自性、意识不能被指定于肉身的任一处,何以故?肉身只是心智的投射,而心智只是发光的心的一个微弱的反映。这涵容一切的心,如何能局限于肉身这实相极其微小的彰显?【世界】他的境界是永远做梦的境界,因为他观世界如一场反复的梦境,他的境界是永远睡眠的境界,因为他无有一时带有“肉身乃我”的意识。“与其沉迷于猜测,不如当下寻找永远在你之内的真理!”“和平是你的自然状态,是心智阻碍了你的自然状态。当心智消亡,你便会了悟永恒的和平。”

名人推荐

拉玛那的启示 [瑞士] 卡尔•荣格 马哈希尊者是印度大地真正的儿子,他既真诚而又非凡。在印度,他是圣洁的世界里最圣洁的所在。在他的教诲之中,我们可以找到全印度最纯净的东西,带着自在世界和自由人类的气息,恰似一首千禧赞歌。这首赞歌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终极主题,它在时间的光芒中不断以印度精神来激发自己。它最新的化身,就是拉玛那•马哈希尊者。 对于人和神的观念,拉玛那的观点给西方人以猛烈的打击。正如他所说的,这是一个具有东方色彩的意识,它超越了西方心理学所能触及的范畴。心理学只能承认,在它自身的领域里无法提出这种思路。然而,印度人却早就知道,作为精神之源的角色,“自性”和“神”是无差别的,人住在自性里面,就是与神同在,甚至也可以说,他就是神本身。在这方面,拉玛那是十分清楚的。 东方的修行者和西方的神秘主义者在这个目的上是一致的:将关注的重点从自我转到自性,从人转移到神。这也就是说,自我将消失于自性,人将淹没于神。《灵修篇》(圣•依那爵著)做了同样的努力,该书所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一个人将自己的财产和自我奉献给上帝的程度,跟他的属灵程度成正比。 关于自性,罗摩克里希那尊者也赋予了同样高的地位。只有这样做,自我和自性之间的冲突才能趋于缓和。拉玛那尊者宣称,灵修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消灭自我。在这一点上,罗摩克里希那尊者的态度却不甚坚决。尽管他说过“自我之见不去,真知解脱难现”,但他又不得不承认自我的本性极为牢固。他说:“那些少之又少的人啊,他们是如何获得三昧,并把自己从自我中解脱的?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对话和孤独都毫无帮助,自我依然重返,就如白杨树,虽经砍斫,翌日却又生发新芽。最终你将发现,自我牢不可破,只好继续做它的仆人。”与这种妥协相比,拉玛那尊者显然更为激进。 自我和自性,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东方人的内省意识,已经探索到了一定的经验高度,这种高度是西方人难以达到的。东方的哲学如此有别于我们的哲学,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件很有价值的礼物,但是,“若要享有这件礼物,我们就必须先获得它。”拉玛那的箴言,再次阐明了印度精神——几千年来关于内在自我的冥想中所发现——的要旨;他的生命和工作,也再度示范了印度人为寻求那最初的自由源泉而进行的最为深层的努力。 很多东方人对本民族的精神产品,有一种很快会灭亡的忧虑。那些外来的东西,东方人无法相信它们都出自西方最好的头脑。所以,他们把罗摩克里希那和拉玛那等哲人视作现代先知。 西方的扩张式文化确实可以消除很多弊端,它看上去十分有效。但回顾这一过程,我们却是以灵性文化的损失作为代价,这实在太昂贵了。居住在窗明几净的房子里固然舒适,但这并没有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到底谁才是房子的居住者?他的灵魂是否也享受到了与外在生活环境同样整洁有序的礼遇? 人一旦开始了对外部事物的追求,他就将永不满足,尽管生活的真正所需不多,但他却追求得越来越多,而且仅仅出于偏见,他认为这些外在的东西永不足够。他完全不知道,抛开所有外在成就之后,在内心里,他仍然是那个可怜虫,当他有了一辆汽车却发现人家有两辆的时候,他仍然会抱怨自己的贫穷。的确,人的外在生活可以实现很多进步和美化,但是,当内心的那个自己跟不上这一切的时候,它们就失去了意义。 全部生活所需的所有东西,就是喜乐的来源,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这之上,内心里面的那个人发出了抱怨之声,抱怨没有任何外在的产品能够让他满意。在追逐“精彩事物”的过程中,这种声音越被漠视,内心中的那个人就越会成为各种厄运和不幸的源头。外在化的倾向导致了难于救治的苦难,但既然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所以也没有人会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痛苦不堪,没有人会对自己的贪得无厌感到奇怪,却把它视作天性。没有人意识到灵魂的偏食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失衡,这就是西方文明的病因,在把贪婪的恶疾传染给全世界之前,它绝不会止步。 所以,尽管这只是拉玛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信念,东方智慧还是给了我们良多启示。他提醒我们,我们文化中某些与之相类似的东西被遗忘了,并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已经被我们抛在一边的东西上,比如,我们内心中的那个人的命运。 拉玛那尊者的教导,不仅对印度人很重要,对西方亦是如此。它对全人类非常有益,对于那些不知不觉地在混乱中沉沦的个人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警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回到你心中 PDF格式下载



一本令人彻悟的圣书,印度灵性大师拉玛那·马哈希尊者,国内读者的了解尚少,但在印度和欧美地区,拉玛那的影响力非常深远,他的悟境被誉为达到了与佛陀、老子、耶稣基督共通的高度。他的教诲高妙玄远、简单有力,胡因梦、肯·威尔伯、杰克·康菲尔德等众多灵性导师都深受其影响,对他的开示倍加推崇。本书是国内有关其人其教的第一本书,也是他最为重要的作品。想要亲近拉玛那·马哈希尊者,本书是有力的阶梯。


我听到拉玛那·马哈希尊者所说的一句话之后,便开始非常认真地练习冥想。那句话乃是这样:“在深睡的梦境中,不存在的东西就不是真的。”


拉玛那·马哈希:是当代 与克里希那穆提齐名的印度圣哲,备受尊崇的至善觉者。被无数门徒尊奉为与佛陀、耶稣、老子同一悟境的圣人。与自我对话,才能认识你自己,这是灵性自觉的不二法门。


喜欢毛姆的书,得知他曾拜访过拉玛纳马哈希,就迷上了马哈希,他是个伟大和至善的人!


关于马哈希的书大概就这么一本,读过内容相当不错,赶上这么合算的价格,赶紧买给好友。


这本书的封面很合回到你心中,也很契合我当时的心境。我不是什么文人,读的书也不多,感谢拥有,因为我们身边真的有很多很棒的人,如何穿越四周的世界回到你心中呢?我说的不算,各位自己看。无话可说了都。书的质量很好。还没看,看了再写心得。


上师的开示简单而直接,读来受益良多,在日常生活中,人容易迷失自我,认幻为真,这书起到了提醒的作用,但寻找还得自己努力了。


大师的直接教导,对我们很有用,对于修行很实用,好书。


万法唯心造
不过这个大师最后禅定时腿都坐坏了,有点难以理解


充满灵性与力量的书籍~~值得用心体会~~
P.S.好歹也混迹当当好几年了,每年光购书的金额都足以保级钻石卡,但是居然一直不知道写评论可以赚积分,真是汗死了。要不是看到当当此次搞活动写评论赚双倍积分的广告,俺还没意识到已经有一百多种商品(已经过期的不算)可以评论并赚取积分。所以目前所评论的商品都是已经收到或者已经使用过的真实体会,书籍更是很久以前购买并已经阅读过的。
总的来讲,在当当购物的N次体验中还没有一次不愉快的经历,特别是书籍,百货返券使用也很给力,算下来免邮还比淘宝便宜,不用担心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不错,加油,当当!!数码、大家电还没有尝试过,一直都在京东购买,希望当当更上一层~~~~


已读完.....灵性好书....


非常好的一本书,看这本书如同与圣者在面对面对话一样


接了这本书时,顺便翻了一翻,读了其中一页已经感觉非常厉害,这部书非看不可!!!


最近在看这方面的书,误打误撞入了这本《回到你心中》,看了后很有感悟


奥修师父推荐的,语言精辟。直指核心。大师就是大师。


大师之语,果然不同凡响。


一本令人彻语的书。印刷也好。它告诉你喜乐在自心中,喜乐来自于宁静。


再次回到我的心中 找到那一泓清泉西西流淌在骨架之间 找到阳光找到爱


书,还没有读,但想当作床头书,随时翻翻。


将复杂的事物变的很简单,直达事物的本质。需要一生的时间来体会,他的每一句话。


作者本身就是一个觉者 了悟了的人 一切执着就是我的执着 笔者深刻的洞见 会给灵修者很大启示 是上上乘的心法 内含禅机


他的人生与众不同,他坚持他的选择,无人可以影响他。

他坚持他的生活,最后感动世界和所有的人。


想了解一下买的,书是问答对话的形式。


发货快,适合临睡前阅读静心


阅读这本书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积累才能读懂,一旦意会了书中的内容,自性差不多就找到了。


回到自己的心里 找回原本的自己 不多知见的自己!回到和平 回到富足 我们都是佛


很多话都需要用心慢慢去体会,看了,你会有收获的


还没细看,大致浏览了一下,感觉很好!


一本说的很绝对的书,


自我沉思


净化心灵的好书,很不错。


看了,不太好懂,不象我想的那样


了解人类灵魂的很好哲理书籍


优惠了好多 麦克尤恩的作品很好看


相当妙的一本书,我和朋友们都比较喜欢


他的书很好,就是很少


我喜欢看书,很喜欢当当这个平台!


学会享受人生,学会安慰自己,学会看清楚世界


刚收到,翻了翻很不错,有时间再细读。


还没来得及看,等看了再来写评论。


内容是问答的记录,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我们太喜欢向外求了,读读此书,在她的引领下,回归自己的内在,向内求才有力量。


真真的好书


我在慢慢看,有点看不懂


先好评。


挺好看的,建议有空看看


太神圣了,境界太高了,我只能说是好书,但我没有资格评价它


喜欢这类书,安静的时候看看,细细品味,很有帮助。


马哈希大师,一位南印度的圣者,他将持“我见”不放之人比作火车上的旅人。当他们走上火车,不将行李放上行李架让火车来载运,却紧背着行李站在车厢里。同理,当我们可以卸下“我见”的时候,却仍然紧抓着“我见”不放。因为“我见”让我们随时感觉到自己遭受威胁,甚至遭受攻击,虽然偶尔会为自己辩护,却非自己能够掌控。“我见”像一座难以攀爬的高山,却不得不爬,从而令生活布满了荆棘。-------台湾著名身心灵导师 胡因梦 的书评


你知道吗?在小传里,这位梵天大师竟然还静坐得膝盖化脓,竟然还死于肿瘤。并且,他没有一张肖像是如佛祖那般乐呵着的,他都是微微侧面、透彻出一股圣洁的悲苦。——这似乎与我们想象中的圣者不同。
再仔细一读马哈希的灵修法门,无非就是:当心念浮现时,通过不断地彻问“我是谁”,以获得一种超理性的觉知——并力图停留在那观想里。从学理上看,这还没有我们禅宗的顿悟来得高明——起码他没能“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现实中如鱼得水。比如,在书中,我就发现他竟有两次被问得负了急!“我、我”地辩白起来——
一次,是问他薄伽梵为什么不出去四处向人传道?
他说: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在做?(——你看,他心中那个“我”的小九九,还没去尽吗!)
还有一次,是问:信徒以礼物供奉上师,不都是为了要得到上师的恩宠吗?
你听他怎么说:他们为什么带礼物来?我要礼物吗?……这不像是放饵钓大鱼吗?(——他似乎对信徒不那么慈悲为怀吗!)

但就是这样一位智者,被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肯•威尔伯,视为四个灵修层面的最高水平——“不二”层面的代表人物。另外三位则依次是爱默生、特丽莎和埃克哈特。——原因何在?

通读本书,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他的思辨是基于理性,并力图超越理性的。不像我们《坛经》里那些太极式的对话,他的理路总是——直逼人心!其二,是他不被美化得已成仙成佛一般,他让我觉得他始终在作为个体的精进路途之中——不糊弄人。最终,他似乎展示了现代社会,一个独立在哲人、宗教大师之上的新人类个体形象。而你、我都能抵达。


对于初级修行印度典籍的读者来说,还是不错的。但对于读过《薄伽梵歌》的朋友就有些浅显了。


灵性大师之作,值得拜读。


看过他好几个弟子写的禅修书,都很好看,所以来看他的。觉得抽象了点,但又很好玩的。玄而又玄,却有意思。不知道我能不能真正看得懂。


内容是对话形式的,一开始看有些涩涩的,后来发现在关键的时刻,看了之后,他会让自己的某部份,自然地化解开似的,很多烦躁 迷惑的东西,都渐渐消失了,很感谢她。
回到你心中,很好,谢谢。

有点遗憾的是 书的中间部分,有点点损伤。。。


这是一本修行指南,希望在灵性上有所提升的朋友,推荐阅读。


看了很多类似的书,其实都差不多,回到你心中无疑也是其中一本,也算是不错的一本。


慢慢读来,慢慢回家!回到我们心灵真正的家!


书的内容形式与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我以为都是一些散文式的话 但它是问答的形式。这些话都果然很有禅味


书的质量可以,内容有些比较难懂,总体来说还可以。


心灵之旅,值得推荐的好书


太深奥,很多人看不明白


讲的很多,关键看自己修行了,现在的人不太容易修这个


让和平成为我的自然状态,由内而外的喜悦取代由外而内的人事物产生的快乐。


不得不说……没有外包装都没有……看起来很旧……


叩问内心的一本书。追随我心。好


买了书才发现是宗教的 哈哈


发现自己很难静下心来去读,书很好只是自己浮躁!


非常好的书,推荐大家看。


还没开始看 粗略翻了下 内容居然是一问一答的 不是很喜欢 书封面有点脏


大致的看了一下,书还不错


这书适合你安静的情况下慢慢看


涵盖了很多方面修心者的疑问,作者以其修为给出了他的智慧解答。


不错,但不够经典。


很好的书籍,强烈推荐。


这次购书,整整5天才到,是最慢的一次了。


无论走多远,走回自己内心,才是真正的天堂,这本书很有意境


书有点旧,还有点脏,看在活动价的份上也忍了~书中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内容也许还行,感觉翻译有点生硬~


只是看了一点点,感觉有点深奥,以后再深入阅读


感觉有点磕磕绊绊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读书不如读己


看"恩宠与勇气:后去相关阅读的书,还不错


书个方面都好,值得读


纸张太差了吧,真是便宜没好货么!!!!!但是也不能差成这样吧!!!


  马哈希大师,一位南印度的圣者,他将持“我见”不放之人比作火车上的旅人。当他们走上火车,不将行李放上行李架让火车来载运,却紧背着行李站在车厢里。同理,当我们可以卸下“自我”的时候,却仍然紧抓着“我见”不放。因为“我见”让我们随时感觉到自己遭受威胁,甚至遭受攻击,虽然偶尔会为自己辩护,却非自己能够掌控。“我见”像一座难以攀爬的高山,却不得不爬,从而令生活布满了荆棘。  ——胡因梦(台湾著名身心灵导师)  拉玛那尊者的教导,不仅对印度人很重要,对西方亦是如此。它对全人类非常有益,对于那些不知不觉地在混乱中沉沦的个人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警醒。  ——荣格(现代心理学大师)  我听到拉玛那?马哈希尊者所说的一句话之后,便开始非常认真地练习冥想。那句话乃是这样:“在深睡的梦境中,不存在的东西就不是真的。”  ——肯?威尔伯(美国当代超个人心理学家)


此书值得珍藏。拉玛那·马哈希:是当代 与克里希那穆提齐名的印度圣哲,备受尊崇的至善觉者。被无数门徒尊奉为与佛陀、耶稣、老子同一悟境的圣人。与自我对话,才能认识你自己,这是灵性自觉的不二法门。


你的心中是否持存著許多疑惑?諸如──何時才悟自性?對欲求解脫之人,讀經有用嗎?修行的方法為何?禁欲、苦行,是想要內定於自性的必要條件嗎?每個人都有可能徹悟自性嗎?一個人的作為是否會在未來影響到自己?獨處對苦行者是必要的嗎?覺悟自性能助益他人嗎?我應不應該去幫助受苦受難的世界?那麼,該如何參問,才能達致了悟自性的平和、喜悅境界呢?這正是本書所要闡示方最大意旨!透過印度靈性大師馬哈希不著住於相的高妙開示,相信定能使你有所覺悟,了解到「我是誰?」,獲得人心中本有的喜樂。


感谢神!刚在找马哈希的书,就在卓越发现了这本7月份刚出版的热腾腾的好书!福州路找了一下午都没有一本他的书,很盼望卓越继续挖掘并推荐这样重要的灵性哲学书。感谢卓越!感谢陈建志先生的翻译!


这是一本我所看到的几本极品书之一,必看,必看,是开悟的大师极的书,真好,我不知怎么说,也无法解释怎么好,因为那是大师的话,我怎么能解释呀,但我只能说,只有你看了,就知道多么好。


清晰的表达,就是翻译时译者采用了过多的佛教用语影响非宗教人士理解。


是比较薄,价格标的有些虚高,书的内容总体还是不错的。我基本都买了,禅修的书写的还可以。我喜欢的书,写的好


自己还没到那个地步吧!


非常优秀的一本书,一位稀少的觉者


为什么说应该呢,因为看了一些就有点看不下去了,可能本身修为不够,感觉内容有些艰深,也许再过个几年能更有感悟。


特别推荐给真修实证的学佛者,可以作为禅修手册,很实用!


佛教书籍,而且很深不如看《西藏生死书》或者克里希那穆提的书


就是书本拿到的时候有点脏,还有红笔划过的痕迹


这书没有看完,可能修行不够,也可能是翻译的原因,不大能理解全,不过让我经常自问,我是谁


一问一答的形式。很难静下去看,而且好象不太好理解,没有看完。


精要的问答体,马哈希要我们体会每个当下的自性,达到超脱自我之境。对于尘世浸染的我们,值得精读,常读。非常好的一本入门书,推荐。


果然是悟境极高的大师,看完之后只有沉默,“你认为世界能为奋斗所征服,当你在外受尽挫折而反转于内,你将会感到:哦,有 一种高于人类的力量!”,谢谢卓越网,请继续挖掘大师的智慧之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