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我最喜欢的哲理故事
2011-5
中国长安
赵志卓|主编:王立军
257
生活孕育了哲理,哲理浓缩了智慧。往往大道理并不完全是从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中被人们发现和理解的。反之,正是一些平时不被人们注意与重视的小事情,恰恰能够很好地诠释这些哲理的内涵。《咦!我最喜欢的哲理故事》别出心裁,将每个小故事蕴含的人生哲理与当代小学生的切身生活连接起来,让小学生从取材于社会、历史、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哲理故事中细细品味人生的意义。
王立军,女,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专业学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教育研修学院研修管理处主任,并兼职干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涉及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普法教育、家庭教育等多个侧面,《守望·智慧·快乐》的家教培训讲座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认同。其中,”教师带题授课、干部带题管理的实践研究”、“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研究”、“中学生生活态度问题研究”、“作业问题研究”、“运用心理学理论,探索学校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等多项研究获得全国和北京市论文评选一、二等奖。 与此同时,还担任许多中小学的研究顾问,并应邀到东北、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山西、内蒙、新疆和宁夏等各地讲学,受到了普遍欢迎。
第一章 时间掌握在自己手中医生说,时间就是生命;商人说,时间就是金钱;教师说,时间就是知识;学生说,时间就是本领;军人说,时间就是胜利;农民说,时间就是丰收……时间虽不是万能,却是隐藏在每个人手中的一样宝贝,谁发现了它,谁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1 没有一种不幸可与失掉时间相比2 浪费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3 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4 掌握时间是提高效率的关键5 一寸光阴一寸金6 充分利用闲暇时光7 时间就是金钱8 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9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10 重要的一分钟第二章 制胜的法宝是勤奋勤奋是制胜的法宝,是成功的基石。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因为勤奋,才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令人敬佩的人。11 用勤奋的态度对待学习12 勤是成功的最佳捷径13 智慧的根源是勤奋14 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15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6 勤奋的价值远远超过金子17 勤奋出天才18 业精于勤19 一勤天下无难事20 靠勤奋跻身……第三章 进步是一个累积的过程第四章 早立志,早成才第五章 朋友是我们有力的臂膀第六章 让阳光洒满心田第七章 不能被困难吓倒第八章 带着爱心启程
才能需要累积 巴尔扎克小时候很爱好文学,父亲却硬要他学习法律。他就是不服从父亲的旨意,父子之间常为此事发生冲突。 面对时常打击他的父亲,巴尔扎克摇摇头,非常自信地说,“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他的信心和努力。” 后来,父亲拗不过巴尔扎克,答应给他两年的时间,如果两年之内,巴尔扎克没有在文学上出人头地,就要改学法律。 从此,巴尔扎克被父亲关在房子里,整天埋头写作。这期间,他写了一个历史剧,由于自己的阅历有限,对剧本的特点了解不够,没有成功。但巴尔扎克并没有丧失信心,他坚信,只要有决心、肯努力,一定能在文学上取得成绩。 一段时间的写作实践,使巴尔扎克感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都很浅薄。于是,他拼命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广泛地接触社会和了解人生。他天天出入于图书馆和书店,总是来得最早,离开最晚。有一次,他在图书馆里翻阅资料,边看边记,忘记了时间的早晚。图书馆的人员下班了,也忘记招呼巴尔扎克一声。第二天早晨,图书馆的人员来上班了,发现巴尔扎克还在边看边记。为了读书和写作,巴尔扎克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巴尔扎克的生活就是一篇连续不断地工作的故事,他自己说过“我从来没有一口气只工作二三小时的。”他每天写作12小时以上。巴尔扎克需要不受人打扰的大块时间,因此他的工作日是从晚上一点开始,他使用一张普通的长方形小桌,桌上只有大叠的白纸和一束削好的鹅毛笔。右手边摆着一本摊开的记事册,用来记下后面的章节可能用到的构想和情节,巴尔扎克写作时不需要任何资料,它们已经融汇在他脑子里了。 巴尔扎克工作起来就没有头,直到写得手指痉挛才稍事休息,然后又写下去。他自己说:“我已经把生命投入这个坩埚里,像炼金术士投他的金子。”在工作五六小时后,巴尔扎克就像干最重的体力活的粗工一样筋疲力尽了,然而这还不是结束,他要借助于又浓又黑的咖啡,把生命机器重新发动起来。他年复一年地把咖啡煮得愈来愈浓,好使他的神经赶得上有增无减的紧张劳动。 后来,巴尔扎克终于成为了19世纪法国的一代文学巨匠。他把创作的91部作品定名为《人间喜剧》,后来被人们称为文学界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