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 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4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作者:

托克维尔  

译者:

钟书峰  

Tag标签:

无  

前言

目前出版的这本书,并非一部法国大革命史。那段历史,已有人写得很精彩,我根本不会考虑重写。本书仅研究那场大革命。可以说,从来没有哪个民族,像1789年的法国人那样,企图决绝地把自身历史一刀两断、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挖下一道鸿沟。为防止把过去的任何东西带进新社会,他们高度警惕;为迥异于先辈,他们给自己设立了种种限制;为让自身面貌焕然一新,他们不遗余力。我一直认为,他们在那独特事业中取得的成就,远较外界普遍认为的,甚至远较他们自己当初预想的,要小得多。我确信:他们不知不觉地继承了旧制度的大部分思想、观念与习惯,甚至凭借它们引导了那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他们利用旧制度的残垣断壁建造了新社会的高楼大厦,尽管他们并非有意如此。因此,要真正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就必须暂时忘记眼前的法国,而去考察那已逝去的、坟墓中的法国。我在此处努力完成的,就是这一工作,但其难度超乎意料。早期君主制、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历史,已有大量著述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那些研究,让我们不仅了解到当时发生的种种历史事件,而且了解到当时的那些国家与民族的法律、习俗以及精神状态。但是,迄今无人甚至想过以同样认真仔细的态度,去研究十八世纪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见那熠熠生辉的光鲜表面,熟悉那些呼风唤雨人物的生平细节,读过生花妙笔的书评而知道十八世纪赫赫有名的大作家们的著作,就自以为十分了解十八世纪的法国社会。但是,对于公共事务的处理模式、各种制度的实施情形、社会各阶层的真实关系、受漠视底层的境况与感受,乃至当时的风俗舆情,我们只有模糊的认识,而且往往是错误的认识。我竭力摸索进入旧制度的心脏地带。它,在时间上离我们很近,只是被大革命遮盖了。为此,我不仅重读了十八世纪出版的名著,而且还研究了许多不太有名也不该有名的著作,因为它们无甚文采,但也许更能真实地记录那个时代的实情。我尤其注意查阅在大革命前夕法国人发表其意见与观点的一切公共文告。我从全国三级会议1以及稍后出现的各省三级会议的会议记录中获得了诸多研究启示。对于三个等级阶层在1789年提交的陈情书2,我尤其注意加以充分利用。这些长达数卷的陈情书手稿,是法国旧社会的绝笔书,是其愿望的最高体现,是其最终意志的真实反映。它们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献。当然,我的研究绝不会局限于此。在这个政府权力强大的国家中,几乎没有什么思想、希望、痛苦、利益与感情,不会迟早暴露于政府面前。因此,浏览其档案,不但可以准确了解其运转情况,而且可以了解整个国家的状况。外国人倘若有权自由查阅内政部以及各辖区的密件,很快就会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法国。读者阅读本书就会知道,在十八世纪,政府权力已经高度集中、非常强大、极其活跃。它不停地资助、批准、禁止这个或者那个项目;它做出了诸多承诺,给予了诸多东西;它的巨大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大至公共事务,小至家家户户的命运以及个人的私生活。由于其政务不公开,因此,人们不忌惮在它面前坦陈最隐秘的不足。有鉴于此,我花了很长时间研究政府在巴黎以及若干省份遗留的档案资料。果不其然,在那里,我找到了活生生的旧制度:其观念,其情感、其偏见,其实践;感觉人人都畅所欲言而坦露心底想法;收集了当代人甚至闻所未闻的有关旧制度的诸多信息,因为我看到的材料他们从未见过。随着研究进程的推进,我惊讶地发现,在昔日法国看到了今日法国的诸多突出特点。在那里,我发现原以为只来自大革命的思想、原以为只产生于大革命的习惯、原一直以为源于大革命的诸多情感;我发现,当今社会的一切都深深扎根于那片古老土壤之中。我的研究越逼近1789年,我就越清晰地注意到大革命精神是如何产生、发展和壮大的。就这样,大革命的全貌逐渐展露在我眼前。它的气质,它的特点,已然显现;它,就在那里。我从中不仅找到了大革命爆发初期的原因,而且更多的是发现了大革命最终结局的预兆。大革命是分为两个截然不同阶段的:在第一阶段,法国人似乎想摧毁旧社会的一切东西;在第二阶段,似乎想恢复某些已被他们抛弃的东西。旧制度中于1789年突然消失的诸多法律与政治习惯,若干年后又重现,犹如某些河流,沉入地下后又在某处冒出地面,形成旧河之水流淌于新的两岸之间的情形。我将本书公之于众,目的就是想阐明:几乎在整个欧洲同时酝酿的伟大革命,为什么只在法国而不在别处爆发,为什么会在即将摧毁的那个社会中自发产生;古老的君主制度,为什么会如此突然而彻底地崩溃。我的设想是,这项已着手的研究工作不局限于前述内容。倘若时间与精力允许,我计划透过那场漫长而起起伏伏的大革命,追踪研究曾与我同在旧制度下生活的如此熟悉的法国人,看看他们是如何抛弃旧制度塑造的自身、如何改造自身顺应历史发展,而又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说,看看他们是如何不断以不同面貌示人,却仍然可以让人一眼看出就是谁的。我首先要研究的就是1789年初的他们。那时,他们心中所想的,就是热爱自由与平等;他们心中渴望的,不仅是要建立自由制度而且是要建立民主制度,不仅是要摧毁种种特权而且是要确认种种权利并使之神圣化。那个时代,洋溢着青春、激情、自豪、慷慨与真诚。尽管那个时代也犯下了种种错误,但是,人们会永远怀念它,而且在今后的岁月里,它还将让企图腐蚀或者奴役别人的那类人无法安眠。在草草追溯大革命的过程中,我将尽力阐明:是哪些事件、哪些错误、哪些失策,导致法国人抛弃了原定目标,忘却了自由,而只想成为世界霸主的平等奴仆;那比大革命所推翻的政府更为强悍、更为专制的政府,是如何摄取并垄断所有政治权力的,是如何取消付出如此高昂代价换来的所有自由而代之以徒具其表的自由的;它是如何剥夺选民的知情权、集会权和决定权而又标榜人民主权的;它在决定征税时,是如何把议会的屈从和沉默吹嘘成是议员自主投票决定的;它是如何取消国民自治权以及思想、言论、出版自由——此乃1789年争取的最珍贵、最伟大的成果——的主要法律保障,而又盗用大革命之名的。这本书一直研究到大革命似乎大功告成而新社会建立之时为止。此后,我会接着考察新社会,尽力分析新旧社会有何异同,探究在那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我们有何得失。最后,我将预测未来。第二本书已草写部分章节,但尚不成熟而不宜公之于众。不知能否把它写完?谁能说得准呢?与国家相比,个人命运更加叵测。我确信是不带偏见地但不会佯称是不带激情地撰写本书的。一个法国人,谈到其祖国,回想其时代,竟然会无动于衷,怎么可能呢?我承认,从各个角度研究旧社会时,我从未忘记当下的新社会。我不仅想弄明白人病逝之因,而且想看看当初可以如何救他一命。我像医生一样,试图解剖每个坏死的器官而寻找生命规律。我的目的,就是要创作一幅极其精确而具有指导意义的画卷。因此,每当在先辈身上发现我们如今几乎丧失而又极为需要的真正独立之精神、远大之抱负、对自身与事业之忠诚的崇高品德时,我均用画笔突出它们;与此类似,每当在那旧时代的法律、思想或者习惯之中发现摧毁旧制度并在如今蚕食着我们的任何弊病迹象时,我都会不遗余力地揭露它们,让人们明白,那些东西在我们身上产生的恶果,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不讳言,为了上述目的,我不怕冒犯任何人、任何阶层,也不怕冒犯任何舆论、任何回忆,无论那是多么令人敬畏的。如此行事,我常常感到内疚,但从不后悔。但愿那些也许被我冒犯之人,看在我乃出于正直无私之目的而宽恕我吧。也许有一些人会指责我,本书中所表露的对自由的酷爱,完全不合时宜。他们要我确信的是,在当下法国,再也不会有人关心自由。我只有恳求那些可能指责我的人们不妨想想,我酷爱自由之情早已有之。二十多年前,撰述另一社会4时,我就几乎写下了人们今天所看到的内容。在未来黑暗的岁月里,有三条真理人们会看得很清楚:第一条是,有一股无名力量时缓时急地推动着当今所有人去摧毁贵族制度。这股力量,也许可以控制或者抑制,但无法战胜。第二条是,在一切人类社会中,长期以来一直最难摆脱专制制度的,恰恰是那些从未存在以及无法存在贵族制度的社会。第三条是,无论在哪个地方,专制比上述任何制度可能导致的危害都更大,这是因为,较之其他制度,专制更易于助长上述社会可能产生的种种弊端,并必然朝着其固有的不良方向发展。倘若不再通过阶层等级、家族行会等纽带而凝聚在一起,人们就会只考虑自己,就会只关心个人私利,就会只蜷缩于无视公共美德的狭隘个人主义之中。专制制度,不但不同这种倾向作斗争,而且还任其畅行无阻,其原因在于:专制制度取消了人类的一切共同情感、一切共识基础、一切互补需求、一切和谐共处机会,就是说,它把人们禁锢于个人生活之中。 人们原本就具有彼此各不相干的倾向,专制则使人们彼此孤立;人们原本就具有彼此漠不关心的倾向,专制则使人们彼此冷若冰霜。在这种专制社会,无所谓安居乐业之说,人人都焦虑不已,都渴望挤为人上人,都唯恐沦为人下人;金钱,成为尊卑贵贱的主要标志,具有独特的流动性,不断转手,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提升或者降低家庭的社会地位。因此,几乎人人都想拼命积聚财富,渴望不惜代价发财致富,热衷经商,贪图钱财,追求物质享受和安逸,就会成为专制社会最普遍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很容易弥漫于社会各阶层,甚至弥漫于素来与此无缘的阶层。倘若不遏制这种情绪,不久就会使整个民族萎靡堕落。可是,在本质上,专制是助长这种情绪的,而这种削弱斗志的情绪,也有助于专制统治:它促使人们的注意力远离公共事务,让人们一想到革命就会不寒而栗。因此,唯有专制,能够为这种情绪提供荫护,任由人们贪婪无忌,任由人们不顾廉耻攫取不义之财。此种情绪,没有专制,也许会更强烈;有了专制,就会占据统治地位。自由却截然不同:唯有自由,才能与上述社会固有的种种罪恶作斗争,才能阻止社会堕落;事实上,除了自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促使人们摆脱因自主自立而必然导致的孤立,促使彼此亲近,以便讨论公共事务并达成妥协而形成共识;唯有自由,才能促使人们摆脱金钱崇拜,摆脱日常琐事的烦扰,从而让人们时时刻刻都感受到,祖国就在身边,祖国高于自身;唯有自由,能够在关键时刻以更强烈、更高尚的情感取代追求安逸的念头,能够让人们具有比发家致富更伟大的雄心壮志,能够点亮明灯让人们清晰辨别善恶。 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也许是富裕、文明、华丽的社会,倘若考虑到平民百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是壮丽而强大的社会;也许存在私人美德、家庭好男人、诚实商人和令人尊敬的地主,甚至有教养的基督徒——其祖国不在尘世,其信仰的荣耀就是在最坏政府统治下的最腐败社会中,培养有教养的基督徒——罗马帝国的没落时期,就充斥着如此这般的基督徒。但是,我胆敢断言,如此社会,绝对不可能产生伟大的公民,更不用说产生伟大的民族;我还胆敢断言,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人们的心智水准就会永远下降。二十年多前,我就是如此思考并呼吁的。我认为,从那时起到现在,并未发生足以让我另想另说一套的任何事件。自由受欢迎时,我公开称颂自由;自由被抛弃时,我仍然称颂自由,因此,我无可指责。此外,请诸位想想,即使在自由上,我与多数反对者的分歧,比他们自己所认为的,也许要小。是否存在这么一种人,他不遵守其亲自参与制定的法律,而奴颜婢膝地主动迎合某一国人的肆意妄为,却认为其国家拥有充分享受自由所必需的条件?我认为,不存在这种人。专制者并不否认自由是美好的,只不过他们自己想独享自由,并妄称其他人不配享有自由。故对于自由,是无所分歧的;有所分歧的,是对于人的评价。因此,严格而言,爱戴专制,就是蔑视祖国。要让我拥抱此种情感,恐怕遥遥无期。窃以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写作本书耗费了我诸多心血,甚至有的短短章节竟耗费了我一年多的时间。原本可以采取脚注形式,不过我还是选择把数量不多的注释置于书末,并一一标注所注正文页码,读者可以从中找到有关资料与例证。倘若读者向我提出希望得到更多资料,我愿意提供。

内容概要

编辑推荐
《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著,钟书峰译)看点:
①首次法语全译本
——法语直接完整翻译,比旧译多出4万多字;不是英文转译,更非胡乱改写编撰,最大程度还原作者本意。
②钟书峰:新一代翻译人中的佼佼者
——法学博士与法律工作者专业背景,成功新译《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的新生代翻译家,译笔极为顺畅,学术界翻译界大为赞誉。《旧制度与大革命》半年磨一书,再次挑战旧译本。
③插图精装版
——配有约60幅左右的插图,装帧精美素雅,充分展现大历史场景,值得收藏。
④多种附表,增值阅读
——特别附有法国大革命年表、法国历史年表、托克维尔年表等,让读者更深刻理解本书。
⑤王岐山公开推荐,高层风行、政商学媒全国热读
——折射中国现状、预示中国未来的神秘奇书。
改革,到底是消除革命,还是引爆革命?
繁荣开明,反而加速大革命的到来?
内容推荐
■改革与革命的赛跑
托克维尔所著《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经典著述。这不是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而是一部研究大革命背后政治制度变化与影响的著作。
通过深入研究法国大革命相关的文献、档案和事件,托克维尔开创性地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在旧制度最繁荣、最开明的时期,革命却加速发生;大革命为什么在压迫最轻的地方首先爆发;为什么革命者要愤怒地摧毁一切现行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和言论自由,是否导致人民对政府百般苛求;为了实现酷爱的平等,人们为何宁愿不要自由,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托克维尔在普遍意义上,厘清了民主、专制、自由、平等这四个重要政治概念之间的关系。
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当下的社会现实与法国大革命时期虽然不同,但托克维尔揭示的道理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借鉴。

作者简介

作者: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 (Alexis de Tocqueville) 译者:钟书峰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出身贵族,亲历法国大革命五大时期(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早年热心参政,1848年二月革命后,曾参与第二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并曾出任外交部长。后对政治日益失望,退出政界,潜心写书。主要代表作品有《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和《回忆录》等。钟书峰,法学博士,检察官,新一代翻译人中的佼佼者。1995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200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译著卢梭《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泰戈尔《萨达那:生命的证悟》等,“信、达、雅”兼备,广受读者好评。《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他再一次向旧译本发起挑战的力作。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编 第一章大革命爆发之际,人们对它的评论歧异 第二章大革命的根本与最终目的并非像人们过去认为的那样,是要摧毁宗教权力和削弱政治权力 第三章大革命如何是一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其原因何在 第四章何以几乎全欧洲都有完全相同的制度,它们如何到处陷于崩溃 第五章法国革命特有的功绩是什么 第二编 第一章为什么封建权利在法国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使人民憎恶 第二章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而不是像人们所说是大革命和帝国的业绩 第三章今天所谓的政府管理监督乃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 第四章行政法院与官员保证制是旧制度的体制 第五章中央集权制怎样进入旧政治权力并取而代之,而不予以摧毁 第六章旧制度下的行政风尚 第七章在欧洲各国中,法国如何成为这样的国家,其首都已取得压倒外省的重要地位,并吸取全帝国的精华 第八章在法国这个国家,人们变得彼此最为相似 第九章这些如此相似的人如何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个个陌生的小团体,彼此漠不关心 第十章政治自由的毁灭与各阶级的分离如何导致了几乎所有使旧制度灭亡的弊病 第十一章旧制度下自由的种类及其对大革命的影响 第十二章尽管文明取得各方面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竟比13世纪还糟 第三编 第一章到18世纪中叶,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 第二章非宗教倾向在18世纪的法国人身上如何成为普遍占上风的激情,对大革命的特点有何影响 第三章法国人何以先要改革,后要自由 第四章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第五章何以减轻人民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 第六章政府完成人民的革命教育的几种做法 第七章何以一次巨大的行政革命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其结果如何 第八章大革命如何从已往事物中自动产生 注释 附录 一论三级会议各省,尤其朗格多克 二1789年前后法国社会政治状况 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这些不幸的人们,不时遭到残暴对待。1767年,舒瓦瑟尔公爵曾采取措施,企图一劳永逸地清除法国的行乞现象。从省督们的信件中就可以看出,所采取的手段是何等残酷。骑警队受命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行动抓捕一切乞丐。据说,被抓捕的乞丐高达五万多人;身强体壮的被押去服苦役,剩余的则送往四十多家乞丐收容所。其实,让有钱人发发善心救助他们,或许会更好。 如同我曾所说,旧王朝政府,在面对上层社会的高官贵族时,是如此温文尔雅,宽容大度;而在面对下层社会尤其是农民时,往往却变得冷酷无情,让人难于接受。我从未看到有哪份档案记载省督下令逮捕资产阶层人员。但是,不断有农民被抓去服徭役、军役,或者因乞讨、扰乱社会秩序等等而被抓捕。前者接受的是独立法庭耗时很长的公开审判,后者接受的是快速审判而且对判决结果不准上诉。 1785年,内克写道:“平民百姓与其他阶层之间存在极大的距离,这容易转移视线而让人不注意政府权力如何被滥用来欺压老百姓。难道仁慈与人道不是法国人的本性与时代精神吗?对于那些自己免受苦难,但对苦难抱有同情心的人们而言,一定会感到无穷无尽的忧愁。” 可是,压迫之深重,体现更明显的,不是在已遭受的苦难上,而是在不让他们改善自身的处境上。当时的农民,虽然是土地自由保有人,但是,他们几乎如其祖先农奴一样愚昧无知,而且其境况常常比其作为农奴的祖先更为悲惨。 此外,许多教士具有贵族血统,他们把贵族阶层所具有的那种自豪与桀骜不驯带入教会,而且他们都属于社会上流阶层并享有种种特权。这种封建特权,虽然对教会的道德权威危害极大,但是,却让教士面对世俗政权时保持独立精神。 不过,最让教士怀有公民的思想观念、情感需求以及澎湃激情的,是土地所有权。我曾耐心翻阅很早以前的省三级会议留存的大部分会议记录与辩论记录,尤其是朗格多克行省三级会议的相关档案,因为与其他行省相比,该行省教士参与公共管理事务更多;我还曾耐心翻阅1779年与1787年的省三级会议记录。


编辑推荐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语全译•彩色插图版)》(托克维尔著,钟书峰译)看点:王岐山公开推荐,高层带动全国热读,政商学界热议——折射中国现状、预示中国未来的神秘奇书。钟书峰:新一代翻译人中的佼佼者——翻译过《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的专业译者。根据法语原版完整新译——不是英文转译,更非胡乱改写编撰,最大程度还原作者本意。译言网推荐信达雅译本——无数译言网专业译者的专业认同。精装彩色插图版——配有20几幅彩色插图,数十幅单色插图,精美超值,值得收藏。托克维尔定理:“为什么在旧制度最繁荣、最开明之时,革命反而加速到来?”

名人推荐

去海里见老领导,被推荐读本书,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他认为中国这样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从历史上看也好,今天的外部环境也好,现代化转型不会那么顺利。中国人自己的代价也没有付够。过去这些年走得顺了些,下面难免会有反复。——华生 著名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法国大革命的民主政治实践,体现了一种为追求社会平等而不惜牺牲个人自由的政治文化,而这种政治文化恰恰是从革命前的“旧制度”政治文化中蜕变出来的。——高毅 北大历史系主任在欧洲范围内,法国在国体上是一个最接近于中国的国家,中央集权专制把这两个国家推入到一个相似的发展轨道;而近代以来法国在革命和专制之间的轮回关系,似乎又为认识中国的制度变迁提供了一面现成的镜子。——荣剑 著名民间学者改革已经开始,改掉了一部分,使得没有改的这一部分显得分外触目,更令人讨厌,更令人无法忍受,或者说改掉的那部分与未改不改的那部分不匹配,后者坚持不改,这个时候革命就来了。——朱学勤 著名学者、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经过了社会的激烈的动荡之后,人们普遍认识到必须要告别革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看一看一百多年前的当时还是一位法国年轻的学者所写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何亮亮 凤凰卫视主持人托克维尔对于人类现代历史上第一波革命和民主化浪潮的解释,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关于这个话题最为深刻、客观的思考以及所有讨论的起点。——张扬 著名民间学者你是不是觉得中国的现实几乎是法国当年的翻版?中国的公知们完全没有任何的行政经验,但是他们全都坚信自己的理论能够让每个中国人更好,并用种种美丽的口号来获取民众的支持。在网络上,他们有着呼风唤雨的地位,数以千万计的粉丝对他们言听计从,说的任何一句话都被当做了真理。而体制内的人,一边享受着特权,一边却纷纷抨击整个体制。而老百姓呢,没人关心具体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大家都只关心“你是不是我们一伙的。”变成了纯粹的站队游戏。——端宏斌 财经学者旧制度在变革中更易引发革命,在近年的学界,成了一种流行论点。一个颇为流行的说法就是,不改是等死,改是找死。宁肯等死,不要找死。……不是改革引发了革命,而是改革进入了自己的陷阱,当家人身陷其中没能及时自拔。——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寻求“平等”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自由”,或许正是托克维尔从法国大革命中所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腾讯网历史频道(《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引起)实际上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以及对产生这种暴力血腥运动土壤分析的反思。……血腥和暴力的事情能不能让社会进步。——易纲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与法国都是通过革命走向现代性的国家,在“后革命时期”所遭遇的政治社会困境上,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上的中国与当下中国的关联性,从而为走出这一困境提供启迪。——王焱 《读书》杂志执行主编改革既已发生,就意味着与革命赛跑!——南方周末革命将吞噬掉他自己的儿女。——皮埃尔•维尼奥 法国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领导人对于坏政府而言,最危险的时候往往是着手改革的时候。——托克维尔 (本书第三编第四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旧制度与大革命 PDF格式下载



应媳妇要求为她买的。还没来及细看。在选择书的时候法语全译字样吸引了我的视线,特地去查阅了一下,看到译者自己贴出的与通行的冯棠译本的选译对比。感觉还是这个版本的文字更加流利而富有美感,这本书讲述的内容说实话本就比较枯燥过于理论化,冯译过于枯涩,读起来很吃力,钟译感觉顺畅许多。有时间了值得好好读读。书的装订质量也还不错,暂没发现什么问题。


  内容蛮多,可惜字太小了!


没完整时间,只能每晚看一点,呵呵。好书,大力推荐。


精彩之极,十分有用;;;;;


包装不错,还没来得及阅读,应该不错的!


还没看 不过有点小后悔 应该买商务印书馆的比较正统


这让阅读的体验轻松很多


为什么革命不能轻言。看过这本书你就明白了


很值得深思,只是还没有完全看完


《旧制度与大革命》随着王岐山书记在专家座谈会上的一次推荐而一夜之间热遍神州大地,官员、学者、普通读者,都迅速掀起一股阅读潮,让这一本150多年前就问世的历史研究著作称为了一时的社会热点焦点,值得我们关注。这本书为何能引起如此之大的效应,不仅仅是在于它是中央高层的关注,更在于法国的那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所带来的思考对今天我们的中国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钟书峰先生的译作,确实是功夫很深,亚马逊及时送货到手,吾辈应认真研读,学习历史,对话先贤,思考现实,献力国家。


书的本身内容很好,翻译水平过得去,缺乏一点文采,建议对照法文版阅读(如果你懂法语的话)。也可以对照商务印书馆的版本阅读。


在开篇的时候竟然还敢说其它版本翻译的不行 看了一页 就为作者脸红了不值得购买


书籍的印刷质量很好。


内容全看完了,这位砖家翻译不行,瑕疵语病较多,却号称要媲美商务版本,有种上当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