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宋辽金元史

王明荪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1月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作者:

王明荪  

页数:

207  

Tag标签:

无  

前言

  英国哲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对中国人而言,读史能否使人明智倒在其次,主要是可以使人愉快。古代的中国人,文学和历史是分不大清的,因此大量被中文系视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当初作者和读者都是当历史来看的。四大名著中最受欢迎的《三国演义》,其实就是在讲史。而最像小说的《红楼梦》,其实当初倒不那么受老百姓待见。  经过一百多年的折腾,中国人毕竟已经迈进了现代社会。老黄历不用再提,至少受过教育的读书人,知道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小说。小说、电视剧里胡编和半胡编的历史故事,看了过瘾之余,有时候也想看点“历史的真实”。更有野心的历史爱好者,一般都想通过读史,最好是系统地读史,了解历史的全貌。这时候就用得着通史了。很多爱好者,只要读史,首选往往就是通史。真正专门化的历史研究,其实跟其他学科一样,没有点专业训练,还真不一定读得懂。其实,就算一般文科类的学科,如果学校不那么功利,似乎也应该给学生们开一两门通史课,当然,首先是开中国通史课。前些年,博士生面试的时候,经常能碰上号称把中国历史都读通了的考生,一问才知道,他们所谓的“读通”,无非是看了一套中国通史而已。  不过,中国人尽管喜欢通史,但以往的积习却很难全然改掉。写通史尽管不一定要写成通俗历史故事,但还是要通俗易懂才好,否则,读者面就受限制。中国史学界有一种说法,说是20世纪出产的中国通史,有两部半著作值得称道:一是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一是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半部是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未完成)。其实,如果按我的看法,还有三部通史也相当不错,一是夏曾佑先生的,一是缪凤林先生的,还有就是范文澜先生的。其中夏曾佑先生的著作,原是为中学做教科书的,写得相当有见地,而且是中国人做西洋式通史的第一部。缪凤林先生的通史比较扼要,但很有特点。范文澜先生的大作,是最长的,也是按唯物史观写通史诸大作中,最足观的一套。  但是,作为一般爱好者而言,上述的所有通史,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不够通俗晓畅,对于史学爱好者来说,都有点难度。1949年之后,中国史学界分为大陆和台湾两大块。由于台湾学界相对比较平静,没有那么多折腾事儿,因此,成就斐然。为一般爱好者书写的通史,也大有可观。开放之后,我通过各种渠道,见过一些台湾史学家编写的中国通史,大体叙事都比较清楚,文字干净。特别优秀的,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文辞优美。每个章节,都有历史随笔的味道。比较起来,大陆史学界尽管开放之后,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通史写作,却在开倒车。某些长篇巨制,块头虽大,但不仅内容杂芜,优劣不一,而且文字干瘪,味同嚼蜡。面向市场的所谓图文本通史,主编者名头虽响,但具体编写则是一群毫无研究的学生,等于是书商为了挣钱临时找人凑出来的,不仅毫无见地,而且有大量的常识错误。至于各个大学开这门课的学者,为了评职称各自为战、画地为牢编出来的通史教材,则更是不忍卒读。

内容概要

《中国通史》为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教授领衔主持,邀集门下五位史学俊彦共同撰写而成,是台湾乃至中国史学界不可多得的通史类著作。    全书所述史实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讫清帝退位,按朝代顺序分为七卷,由五位青年学者分别著述其学之所专的部分:《先秦史》,由萧璠著,记述了中华文明诞生到春秋战国这一阶段的历史;《秦汉史》和《魏晋南北朝史》,均由邹纪万著,分叙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以及魏蜀吴三分天下到南北朝对峙局面的结束这两个时段的历史;《隋唐五代史》,由傅乐成教授亲自撰著,为隋重启统一盛运到后周灭亡,此三百余年间的历史;《宋辽金元史》,由王明荪著,所叙为从北宋统一全国到元帝国的衰亡,其间几朝的历史;《明清史》,由姜公韬著,叙述了明建国到满清康乾盛世国势转衰这段历史;《近代史》,由段昌国著,记叙了鸦片战争前后到辛丑条约签订这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全书每卷十余万言,共九十余万言。书中运用了一些文言文词句,表达简洁通畅,读之如饮醇酿。且每位著者对书中所述历史事件及人物均有自己独到精辟之见解,贵在不人云亦云。此外,这套简体版的《中国通史》还配了多幅珍贵的史料插图和战争地图,以便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历史的全貌。  本书刊行于1978年,成书之后即在话语圈里产生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仍是不少史学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之书,一些高校亦将其作为常用教材,甚至有学者亦能从中获益。  北宋自建国之初,即为边患困扰,虽以纳币结盟换得暂时的安定,但内部财政危机也日深一日,想变法以求自强,却未能如愿。金兴起,宋、辽、金遂呈三足鼎立之势。宋金联合灭辽,同时也暴露了宋的衰弱。靖康祸后,北宋灭亡,同年,赵构称帝,史称南宋。偏安一隅的南宋虽图回复北方,但终以失败告终;虽灭亡宿敌金,却为蒙古铁骑所灭。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国疆域空前辽阔,由于其统治方式存在致命缺陷终难逃短命而亡的命运。

作者简介

傅乐成(1922~1984),傅斯年之侄,字力更,号秀实,山东聊城人。著名史学家。1940年考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后赴台湾,执教于国立台湾大学。195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
  在任教的十几年中,傅教授除在台大授课外,还在同仁、辅仁、淡江等高等院校讲课,并兼任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主持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的博士班和秦汉史研究室的工作,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对秦汉、隋唐史的研究颇有建树。他一生著述甚丰,皆为史学论著,影响较大的有《秦汉史论文集》《隋唐五代史》等。他的史学论著有的被译成英、日、韩等国文字,是台湾、香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高等学府学习中国史的必读之书。
  傅乐成终身未娶。关于傅先生的感情问题,有这样一个“典故”。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春天,殷海光在南京《中央日报》社任主笔,与在“中央图书馆”任职的傅乐成交往甚笃,且谈锋如昔。当时“异常放荡怠惰”(傅自语)的傅乐成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小姐,对她极为爱慕,却难撷其芳心。有一天,殷海光在傅乐成的宿舍里聊天,正好那位小姐也在场。当时殷海光兴致勃发,大谈时局,口若悬河,那位小姐在一旁听得出神。殷海光走后,傅先生爱慕的小姐对他说:“假如你有殷先生那样好的学问,我一定嫁给你。”傅乐成受不了这番“刺激”,决心翻译一部英文的西洋史以示自己的进取之心。后来那位美丽的小姐还是没有嫁给他,但若干年后,从耶鲁学成归来的傅乐成写出扛鼎之作《中国通史》,被誉为“不可忽视史学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宋的建国——统一之局的再造  第一节 陈桥兵变  第二节 宋的统一大业  第三节 宋初的国策 第二章 北宋的外患——辽与夏  第一节 契丹(辽)的兴起及其强大  第二节 宋辽的和战关系  第三节 夏的兴起和宋辽夏的关系 第三章 北宋的内政及其衰亡  第一节 北宋的变法自强  第二节 新法与党争  第三节 北宋与辽的灭亡 第四章 南宋与金——中国南北的再分裂  第一节 女真的兴起与金的建国  第二节 宋金关系与南宋偏安  第三节 南宋的北伐恢复 第五章 蒙古兴起与大元帝国——草原民族的统一中国  第一节 成吉思可汗  第二节 蒙古的南进与西征  第三节 忽必烈可汗灭宋 第六章 元的统治及其衰亡  第一节 元初政局与对外关系  第二节 元的衰乱及灭亡 第七章 宋辽金元的制度与社会   第一节 宋  第二节 辽金元

章节摘录

  世宗死后,年仅七岁的恭帝继立。显德六年(959)年底,北方传来情报,说辽人有入侵的迹象。显德七年(960)元旦,突然奏报北汉引辽人入侵。当时朝廷中的要人有宰相范质、王溥,将领有赵匡胤、慕容延钊、韩通等人。赵匡胤曾屡随世宗征战,且为禁军领袖,因此当即决定派他为御敌之统帅,以慕容延钊为先锋,并且次日先锋即行出发。当时后周政权面临大敌,而朝中是主少国疑,京城中传出谣言,说要以点检作天子,俨然有山雨欲来之势。初三日,匡胤出兵,谣言停止,当晚匡胤领兵至距开封东北四十里之陈桥驿宿营,同时官兵们哗噪欲立匡胤,当时有掌书记赵普、匡胤之弟匡义、都押衙李处耘、将领王彦升等人入帐报告,但匡胤已酒醉入睡,众人只得出来安抚部属,并且派王彦升、郭延赟等率领所部先驰回京城,一方面通知留在京城的匡胤心腹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一方面企图以军队入城以待变。  在陈桥驿的官兵,全都执戈待旦。初四日,黎明,兵士们再度逼营,高呼拥立匡胤为天子始得罢休,要求匡胤升帐。匡胤初醒,尚未及答询,黄袍已加身上,被拥立为帝,而后全军官兵受匡胤告谕,恢复正规,并且军纪严明地立即返京。当时后周朝廷的朝会尚未完毕,匡胤以裨将潘美通知,朝中诸臣惶然色变,不知所措。不久,翰林学士陶谷赶到,由袖中取出禅位诏书宣读,后周帝国的政权乃宣布转移给匡胤。本来可以是不流血的政变,但当时留京的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欲起兵抗拒匡胤,由朝中尚未回及家门,已为预先待变的王彦升所追杀,如此,范质、王溥等后周诸臣只得拜降。当晚,匡胤正式即帝位,奉恭帝为郑王,居于今湖北竹山县。由于匡胤本人所领之归德军在河南宋州之地,故改国号为宋,中国的五代时期,到此暂告结束;但中国内部的完全统一,还要到十九年之后。  关于这次很戏剧性的兵变,旧史上的记载隐晦不明,真相不能大白;若仔细考察当时许多资料可以看出,这次兵变绝非偶然事件,而是有计划有预谋的大政变,至少,从下面几点中可以看出来:  (一)显德六年底及七年初,北方之情报,旧史中没有说明北汉和辽人进兵之情形、路线、边防等等。而辽史中说显德七年正月没有用兵之事,同时还说自从周世宗北伐,拔三关二州之地,辽人异常惊恐,世宗病返,燕云地方官民始得稍安。以势忖之,辽国军民皆恐,不可能即举兵南下;而且辽的皇帝穆宗,并不想对南方用兵,也不关心汉人土地。由这些来看,这个北方传来的情报,根本缺乏可靠性,恐怕就是伪造来作为陈桥兵变之序幕。  (二)正月初二日,匡胤尚未出兵时,京中已有谣传点检作天子,可见这次政变,京城中人已有风闻,只是内廷不知;同时又有苗训、楚昭辅等人倡言预见之类的事发生,这也是有目的的。  (三)当匡胤兵变后返京,京城中人走告其母杜太后,太后说:“我儿子早就怀有大志,现在果然不错。”显然匡胤的母亲并不惊讶这突来的消息,也未加评判之词。而当初二日京中谣言盛传之时,匡胤惊慌回家告诉乃姐,唯恐事机泄露,他姐姐反而斥责他既有此志,不必怕人知,应敢作敢为。可见,匡胤的蓄志,家中人都知道。  (四)匡胤赴陈桥之前,曾焚毁文书一批,自有用意。  (五)兵变之时,好似演戏,计划井然,安排有序,决不像真正突发的兵士哗变。同时,有许多说不通之处,例如匡胤本人为禁军领袖,御强敌之全军统帅,岂能夜宿大醉而不知兵变?仓促之际加身之黄袍又由何来?禅位诏书哪能临时写就而成?  总之,陈桥兵变,实为赵匡胤所自编、自导、自演的史剧,另外再加上三种凭藉,始得成事:一为后周朝廷剩下孤儿寡妇,对匡胤无法抵制。二为匡胤父宏殷久掌禁军,匡胤的部属,多为其父旧日袍泽,父子二人皆与禁军有密切的关系及久远的感情,因而获得禁军拥护。三为匡胤有所谓“义社十兄弟”,皆为禁军将领或掌军旅之武人,是当时实力派人物,这批人都支持匡胤。  宋金长期的战争之中,有多次遣使谈和,但始终未能成功。宋高宗本人是爱好和谈的,当齐政权消失时,岳飞、韩世忠都主张乘机北伐。是时宋人力抵金齐联军,有几次辉煌的战绩,使宋的声势重振。可是宋高宗不主张北伐,只求和谈的心理,很使忠心为国的将领们为之气短。刘豫被废,宋金间没有缓冲,局势也紧张起来,但宋人的声势与士气也都比以往要高,不巧金的朝廷又酝酿“划归地宋”,这更迎合了宋高宗图求苟安的心理。绍兴八年(1138 ),宋定都于临安,没有北归恢复之意,而有偏安之局。  “划地归宋”的谈和虽然成功,却也是昙花一现,随后不久,金激进主战派得势。绍兴十年(1140),金以兀术举兵南进,先要收复划给宋人的河南陕西之地。金兵分道而下,攻陷汴京,占领河南、陕西各州县,所遇抗拒很少,大都随地而降。兀术渡淮河南进,宋军力守。刘锜败金兵于顺昌(今安徽阜阳市),岳飞大败兀术于郾城(今河南漯河郾城区),而且进兵到往汴京四十五里的朱仙镇。不但河南又见收复,河北各地的反金豪杰,也都暗中与岳飞相结,准备配合响应。这种有利的局面,宋人本大有可为,但宋高宗以秦桧积极谋和,先调回前线将领张俊、杨沂中,然后以岳军不可孤军深入令岳飞班师,河南之地又入金人手中。据旧史中的记载,宋高宗一日内下十二道金牌,才将岳飞召回的。  绍兴十一年(1141)春,兀术再度南进,连陷淮南重镇,刘锜又败金兵于拓皋(今安徽巢湖市西北),吴璘也败金兵于陕西,收复陕西诸州。不久,刘锜奉令班师,金人也渡淮河北去。宋室决定议和,令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大将回临安,以世忠及俊为枢密使,飞为副使,实际上是解除他们的兵权。这三大将加上刘锜,并称张韩刘岳,其中只有张俊赞成和议,与秦桧相结。俊又与其他三将不合,刘锜首先遭排挤,俊又告岳飞“逗留不进”等罪名。当岳飞被捕,下大理寺狱中,朝中大臣都不敢为飞申冤,独韩世忠力保岳飞,并指责秦桧。然而孤掌难鸣,而且和议已是宋室既定的国策,宋高宗本人也一意求和,岳飞又是最激烈反对求和的将领,终于在十二月,岳飞在狱中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秦桧能杀掉像岳飞那样重要的将领,当然是得到宋高宗的允许。金人得知他们最畏惧的宋将岳飞已死,酌酒相贺,从中可以看出宋人求苟安的心理。岳飞是历史中难得的军事天才,性情至孝,忠心为国,文采绝佳,治军严明。他的名言有:“敌未灭,何以家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但岳飞忠烈激愤的心理,不免对朝廷时有意见,他在军中又极有声望,宋朝廷就以为他有拥兵跋扈之嫌,这恐怕也是他的不幸。韩世忠被解除兵权之后,杜门谢客,绝口不谈兵事,常常骑驴携酒,带着僮仆,游西湖以终。宋室到这时期,只能称臣纳币,求欢于敌,过着苟安的日子。  同年的十一月,宋金和议成立,和约的重要内容如下:(1)宋称臣奉表于金,金册宋主为帝。(2)宋每年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3)金皇帝的生辰及正旦,宋要遣使致贺。(4)金归还徽宗的梓宫及高宗生母韦太后。(5)宋金的国界,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这个和约的订立,结束了南宋初与金人之间长期的战争,除了给宋人带来了更大的屈辱,以及钱财土地上的损失外,还保全了高宗的皇帝之位。南宋朝廷在财经上的负担仍如北宋,要养兵、养官、岁币等,开支极大,但疆域上却大为减小。北宋末,全国有二十三路,一千二百三十四县;到此时的南宋,只剩下十三路,七百零三县。以东南半壁的生产,来应付宋朝廷如此大的需要,财经上的危机自然不可免除,朝廷只得用增税的方法来弥补,弄得民间社会日渐困乏,仍然无法解决这问题,宋室只有贫弱依旧,暂时偏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张鸣序荐)  英国哲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对中国人而言,读史能否使人明智倒在其次,主要是可以使人愉快。古代的中国人,文学和历史是分不大清的,因此大量被中文系视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当初作者和读者都是当历史来看的。四大名著中最受欢迎的《三国演义》,其实就是在讲史。而最像小说的《红楼梦》,其实当初倒不那么受老百姓待见。  经过一百多年的折腾,中国人毕竟已经迈进了现代社会。老黄历不用再提,至少受过教育的读书人,知道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小说。小说、电视剧里胡编和半胡编的历史故事,看了过瘾之余,有时候也想看点“历史的真实”。更有野心的历史爱好者,一般都想通过读史,最好是系统地读史,了解历史的全貌。这时候就用得着通史了。很多爱好者,只要读史,首选往往就是通史。真正专门化的历史研究,其实跟其他学科一样,没有点专业训练,还真不一定读得懂。其实,就算一般文科类的学科,如果学校不那么功利,似乎也应该给学生们开一两门通史课,当然,首先是开中国通史课。前些年,博士生面试的时候,经常能碰上号称把中国历史都读通了的考生,一问才知道,他们所谓的“读通”,无非是看了一套中国通史而已。  不过,中国人尽管喜欢通史,但以往的积习却很难全然改掉。写通史尽管不一定要写成通俗历史故事,但还是要通俗易懂才好,否则,读者面就受限制。中国史学界有一种说法,说是20世纪出产的中国通史,有两部半著作值得称道:一是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一是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半部是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未完成)。其实,如果按我的看法,还有三部通史也相当不错,一是夏曾佑先生的,一是缪凤林先生的,还有就是范文澜先生的。其中夏曾佑先生的著作,原是为中学做教科书的,写得相当有见地,而且是中国人做西洋式通史的第一部。缪凤林先生的通史比较扼要,但很有特点。范文澜先生的大作,是最长的,也是按唯物史观写通史诸大作中,最足观的一套。  但是,作为一般爱好者而言,上述的所有通史,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不够通俗晓畅,对于史学爱好者来说,都有点难度。1949年之后,中国史学界分为大陆和台湾两大块。由于台湾学界相对比较平静,没有那么多折腾事儿,因此,成就斐然。为一般爱好者书写的通史,也大有可观。开放之后,我通过各种渠道,见过一些台湾史学家编写的中国通史,大体叙事都比较清楚,文字干净。特别优秀的,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文辞优美。每个章节,都有历史随笔的味道。比较起来,大陆史学界尽管开放之后,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通史写作,却在开倒车。某些长篇巨制,块头虽大,但不仅内容杂芜,优劣不一,而且文字干瘪,味同嚼蜡。面向市场的所谓图文本通史,主编者名头虽响,但具体编写则是一群毫无研究的学生,等于是书商为了挣钱临时找人凑出来的,不仅毫无见地,而且有大量的常识错误。至于各个大学开这门课的学者,为了评职称各自为战、画地为牢编出来的通史教材,则更是不忍卒读。  傅乐成先生主编的这套七卷本的《中国通史》,是我所看到台湾同类著作中,比较出色的一部。傅乐成先生,是傅斯年先生的侄子。傅斯年先生虽然长期主持“中研院”史语所,自认是“二流人才”,但其实早在北大读书期间,就是一位连老师都不敢小窥的牛学生。胡适先生回国在北大讲中国哲学史,如果不是得到作为学生领袖的傅斯年先生的支持,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傅斯年先生的史学著述虽然不多,但大气磅礴,独树一帜。傅乐成先生从小得家学真传,名儒熏陶,不仅通经史,而且于文学和绘画,也有相当造诣。西南联大毕业之后,他立志史学,在秦汉史和隋唐史方面建树颇多。去台后,更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史学界耕耘,在台大历史系做教授多年,是位政学两界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人物。  傅乐成先生主编的这部通史,是由他牵头、组织五位台湾史学界第一线的青壮年俊彦编写的。每个人都是学有专攻的史学家,按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自己精熟的那部分,最后由傅乐成先生统稿。每本都是名副其实的著作,不像我们这边仅仅是编写。应该说,这套通史的作者,个个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足备。书成之后,在话语圈里,影响巨大,长期以来,既是爱好者的案头书,也是大学的常用教材,甚至一些研究者,也能从中得到教益。有人说,这套书保留了文言文的古意,因此,读来如饮醇酿。其实,在我看来,这套书最大特点,是有见地,不人云亦云;简单、干净,能把很复杂的事情,三言两语道个明白。不在史料里浸润多年,看过不知成亿字的资料,断不能为此。  傅乐成的通史来了,说实在的,对于大陆史学爱好者而言,这比台湾著名的娱乐节目“康熙来了”,更像是福音。


编辑推荐

  “最新修订版”  台湾继钱穆之后最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傅乐成领衔主持  台湾、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最为畅销的中国通史普及类著作首次引进大陆  傅乐成先生主编的这部通史,是由他牵头,组织六位台湾史学界第一线的青壮年俊彦编写的。每个人都是学有专攻的史学家,按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自己精熟那部分,最后由傅乐成先生统稿。每本都是名副其实的著作,不像我们这边仅仅是编写。应该说,这套通史的作者,各个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足备。书成之后,在话语圈里,影响巨大,长期以来,既是爱好者的案头书,也是大学的常用教材,一些研究者,也能从中得到教益。有人说,这套书是典型的台湾国语,保留了文言文的古意,因此,读来如饮醇酿。其实,在我看来,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是有见地,不人云亦云。叙述简单、干净,能把很复杂的事情,三言两语道个明白。不是在史料里浸润多年,看过不知成亿字的资料,断不能为此。  ——张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宋辽金元史 PDF格式下载



中国通史:宋辽金元史(傅乐成主..”很好好


这套通史里这一本我读得最细,大概是因为喜欢宋代文化吧。新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有点分不清自己身处何时何地。为什么一个朝代有那么伟大的文学、艺术、工艺和科学,却给人积贫积弱的印象?以朝政治乱论帝王贤否是不是符合历史的实际?这本书抛出了一个又一个尖锐的问题,让人对那段历史有了许多新的视角。由于之前较少接触台湾学者的论著,这本书给了我不少启发。


名副其实的著作,不像我们这边仅仅是编写。应该说,这套通史的作者,各个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足备。


宋辽金元这一本关于史实的描述,没有局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之中,非常客观。不过对我来说少数民族里面的英雄人物可没有汉族的来得印象深刻。那些长长的名字让我晕了


关于这段时间的历史,很多是从影视剧和小说里读来的,原来,这段历史还这么曲折。


概括型的历史书。


适合中学生阅读 可以很好的了解历史发展 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傅先生的书,不错。


了解历史的人会有一种厚重感.


内容稍少了些,不过可以了解一段历史,而为野史。


一直很纳闷,北京人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


这套就是**!


书很好,可读性强


语言简洁,思路清晰,讲得很客观,很有条理。


这本书印刷精美,排版合理,彩图也很不错,字号合适,不累眼睛,更为重要的是纸张也很不错奥,值得购买,


好东西,文化传承


200-100时入手,超值啊


字体比较大,但感觉内容不够多


好书赶紧抢,还等什么?


有机会要集齐一套


内容很好,只是装订有点问题


史观这东西,说来也玄,说来也易。在西方,史观基本上属于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中国近现代的学术与西方接轨,然而考察古人的治史活动,史观应当还有一些与西方不同的、更深层的东西。傅乐成谈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向愿意学史的青年人进行浅层的介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研究思路,针对的正是初学者而非专业人士,还有的就是我们这些对历史感兴趣的人群了。


普及本通史,语言为白话,并非晦涩难懂,写的很有文气。属于傅乐成通史的七本之一。最好七本都买齐咯。


之前看过付乐成撰写的《隋唐五代史》,感觉很好,可惜断句太多错误,害我加了无数标点。这本还好,没有这些烦恼。个人印象:文笔不如《隋唐五代史》,但比起大陆的同类作品,高出多矣!这本书辽、金、元史失之简略,似应写成两本书。


这套通史,看着满有意思的,客观叙述,没有作者的主观在里面,不错!


台湾历史学家写得,还不错,印的也可以,但其中窝阔台的图像被错印成忽必烈的了,个别断句也有误。


图文并茂,适合喜欢历史的人认真读


跟历史教科书口吻差不多,无甚出奇。地图还不错。


内容与大陆的历史有点区别,但很好


是正版,不过,每册书大概13万字左右 我个人觉得内容单薄了一点 呵呵 彩色插图不错


书稍微有点磨边,但瑕不掩瑜,
整体还是不错的。


估计删除了部分敏感内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