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实践攻略
2010-6
九州出版社
崔国华 编
269
315000
蒙台梭利是幼儿教育史上一个影响很大的教育家,她在“儿童之家”的实践基础上创立了她的教育法。史称“蒙台梭利教育法”。包括:肌肉训练、感官训练、实际生活练习、初步知识教育在内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世界幼儿教育界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反映了新的儿童发展观和儿童教育观。
崔国华,1978年毕业于北京幼儿师范学校,在幼儿园从事一线教师工作10年,1988年起任幼儿园副园长,1989年担任幼儿园园长。
2000年开始正规学习蒙氏,同时,2000年开始在园内创办第一个混龄班级,年龄为2、3、4、5岁。之后,在三年内相继开办了8个混龄班,2007年起,全园
一、深解蒙台梭利教育内涵:科学发展下的新模式 蒙台梭利教育的特殊与重要 (1)蒙台梭利教育之特殊 (2)蒙台梭利教育之重要 蒙台梭利的教育智慧与精神 (1)充满智慧的感觉目标教育 (2)奠定智慧发展基础的育人法 (3)将秩序与智慧完美结合的教学法 (4)培养儿童自觉主动的探索精神 (5)及早矫正人性偏差的深刻内涵 蒙台梭利教育的终极追求与意义 (1)精神胚胎期教育的社会性意义 (2)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教育的内涵 (3)蒙台梭利教育的终极追求 蒙台梭利教育的理念实施与原则 (1)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实施 (2)蒙台梭利教育的自由原则 (3)蒙台梭利教育的工作原则 蒙台梭利教育的阶段实施与环境 (1)蒙台梭利教育阶段的实施特点 (2)蒙台梭利教育奇异的环境空间 蒙台梭利教学的具体方法与内容 (1)蒙台梭利教学的具体方法 (2)蒙台梭利教学的具体内容 蒙台梭利教育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1)蒙台梭利教育的现代意义 (2)蒙台梭利教育的现代价值二、引入蒙台梭利管理规范:效能化管理的新思路 蒙台梭利教学管理之应用 (1)发挥蒙台梭利管理作用,提高教学应用效益 (2)把握教学价值取向,创造管理的新思路 (3)应用蒙台梭利管理规范,创效能化师资培训 蒙台梭利教学管理之艺术 (1)统筹全局的决断艺术 (2)知人善任的用人艺术 (3)远虑求变的创新艺术 (4)宽以待人的身教艺术 (5)以情感人的情感艺术 蒙台梭利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1)蒙台梭利教师的主要任务 (2)蒙台梭利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2)蒙台梭利教帅的态势语教学 (3)蒙台梭利教师如何做好观察 (4)蒙台梭利教师的自省能力 (5)蒙台梭利教师的拓展性 蒙台梭利教育对幼儿的管理 (1)蒙台梭利幼儿的常规管理 (2)蒙台梭利幼儿的环境管理 (3)蒙台梭利幼儿之相关教学 (4)蒙台梭利幼儿的教育原则 (5)蒙台梭利幼儿的德育发展 (6)蒙台梭利幼儿的健康保育 (7)蒙台梭利幼儿发展的特质 蒙台梭利教育的家长工作 (1)蒙台梭利教育家长的作用 (2)蒙台梭利教育的家长工作 (3)蒙台梭利教育的家长原则 (4)蒙台梭利园所的家长记求三、打造蒙台梭利教育氛围:扬效应带动的新风气 蒙台梭利教育的整体效应 (1)端正教学观念,追求整体效应 (2)发挥环境效应,促进整体发展 (3)统一整体布局.追求远期效应 蒙台梭利教育的社会属性 (1)蒙台梭利教师的社会性作用 (2)蒙氏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3)蒙台梭利教学的社会性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的家庭意识 (1)蒙台梭利教育家庭意识的树立 (2)蒙台梭利教育家庭氛围的营造 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设计 (1)蒙式教室环境创设 (2)蒙式教学区的柑置 (3)蒙式教学教具方面 蒙台梭利教育的课程设计 (1)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概念 (2)蒙台梭利主题课程设计四、构建蒙台梭利教学体系:多元化改革的新局面 完备的教学体系 (1)蒙台梭利教学训练法 (2)完备的教学体系 蒙台梭利教学的智慧 (1)充满智慧灵光的教学 (2)蒙台梭利教学的智慧精华 (3)蒙台梭利教育之手的价值 蒙台梭利教学的过程 (1)教学的课堂导入 (2)教学的组织形式 蒙台梭利教学的特色 (1)蒙台梭利教学的特征 (2)蒙台梭利环境的特性 (3)阅读教学的特色 蒙台梭利教学的教具 (1)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具 (2)蒙台梭利教学感官教具 (3)蒙台梭利教学语文文化教具 (4)蒙台梭利教学数学教具五、凝结蒙台梭利教师智慧:专业化课堂的新示范 蒙台梭利教师特点 (1)蒙台梭利教师的守则 (2)蒙台梭利教师人格特质 (3)如何做好蒙台梭利教师 精彩课堂点击 (1)精彩课堂预设 (2)同题异构,演绎精彩 (3)整合方案,提升教学 (4)整合创新,发展幼教 理解其教育理念提高我教育质量 (1)对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认识 (2)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理念 (3)从本质上提高教育质量六、形成蒙台梭利教学特色:品牌化建设的新发展 蒙台梭利教育对园所的建设作用 (1)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均衡发展 (2)发挥名园效应,促进文化建设 ……七、探索蒙台权利教学:传统教育中的新突破附录:盘点蒙台梭利教具:教学活动安全荟萃参考文献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