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

黄俊杰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1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作者:

黄俊杰  

页数:

24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中,“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农复会在迁台初期就协助行政部门推动“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也带来了稳定的农村社会秩序,奠定了台湾农村复兴的基础。
  本书系对当年参与农复会工作的资深人士,进行口述历史访问工作,所整理而成的实录。全书对于土地改革、农会改组、农业技术创新等史实,均有详实的记录,是研究台湾农业发展史之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黄俊杰,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书籍目录


台湾土地改革的背景及过程——张宪秋先生访问纪录
 张宪秋先生访问纪录
  (一)国内外背景和农业问题
  (二)改善农村社会问题
  (三)土地改革与农会改组
  (四)农工冲突
  (五)经建计划
  (六)农复会之成功
  (七)农复会与台湾经验
农复会的模式与台湾土地改革的得失——李崇道先生访问纪录
 李崇道先生访问纪录一
  (一)农复会模式
  (二)风雨之中农复会的工作信念
  (三)台湾土地改革
  (四)四年计划
 李崇道先生访问纪录二
  (一)农复会的组织
  (二)农复会经验
  (三)农地改革
  (四)可爱、可亲的农复会
农复会的特色与农村建设——张训舜先生访问纪录
 张训舜先生访问纪录
  (一)农复会特色
  (二)农工问题
  (三)农复会的委员
  (四)农业“援外”
  (五)加速农村建设九大措施
与家庭决裂,立志于农业界——蒋彦士先生访问纪录
 蒋彦士先生访问纪录一
  (一)早期农复会
  (二)两地办公
  (三)土地改革
  (四)社区发展
  (五)农会改组与土地改革
  (六)农工并无冲突
  (七)肥料换谷
 蒋彦士先生访问纪录二
台湾土地改革的特点——谢森中先生访问纪录
 谢森中先生访问纪录一
  (一)农复会成立的背景与迁台
  (二)土地改革
  (三)农会改组
  (四)经安会第四组
 谢森中先生访问纪录二
 谢森中先生访问纪录三
作为“草根大使”的农复会——马保之先生访问纪录
 马保之先生访问纪录
  一、广西办事处主任(一九四九年五月至十二月)
  二、农业组技正(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至一九五一年九月)
  三、 植物生产组组长(一九五一年六月至一九五四年十二月)
  四、 台大农学院院长(一九五五年一月至一九六○年六月)
  五、 作物改良团团长(一九六○年六月至一九六一年十月)
农复会成立的背景及在土地改革中的作用——欧世璜先生访问纪录
 欧世璜先生访问纪录
  (一)早期农复会工作
  (二)农会改组与土地改革
  (三)农工冲突问题
  (四)实际工作经验
  (五)农复会成功的因素
农复会在土地改革中扮演的角色——陈人龙先生访问纪录
 陈人龙先生访问纪录
改进农会制度——邱茂英先生访问纪录
 邱茂英先生访问纪录
为什么要实行“肥料换谷制”——朱海帆先生访问纪录
 朱海帆先生访问纪录
农复会的成功之处——王友钊先生访问纪录
 王友钊先生访问纪录
推动家庭计划,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李国鼎先生访问纪录
 李国鼎先生访问纪录
以农业加工来补农业之不足——杨继曾先生访问纪录
 杨继曾先生访问纪录
“台湾奇迹”的重要因素——毕林士先生访问纪录
 毕林士先生访问纪录一
 毕林士先生访问纪录二
附录 关于农复会历史的几点看法

章节摘录

  加强农会组织,提升为农民服务的功能,最重要者为农会总干事的遴选与内部人员的罗致。因农会角色,已从早期社会及技术推广,逐渐演进为经济及信用业务,而且经济及信用业务所占比例愈大,愈需要农会领导干部之健全,藉以增进农会营运功能,繁荣农村社会。故我对此甚为重视,一面将总干事的遴选标准,在“农会法”中以明文订定,以能力为取舍,并无地域限制,使理事会有权,总干事有能,权能相互配合,提升农会水准。另一方面对农会任用人员,亦均统一招考,尤其对“农业企划专员”,特别招考大专相关科系毕业,俾有能力执行农会企业管理及企划者,以推动农会企业经营管理。此外,在“农会法”修正后,进行改组过程,其间难免遭遇若干阻力。如农会合并,将经营不善的小农会,并入附近经营好的农会,以促进区域性的发展,原是一种进步的做法。但有些小农会即使再穷,也不愿被合并;理事长宁愿待在绩效不彰的农会,也不愿合并后丢了职务,故实行效果不甚理想。不过,在整体决策上,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农复会高层及杨组长玉昆先生均甚支持,其后“农会法”虽陆续修正了若干条文,而大架构则仍始终未变。此可说明一些新理念或改进计划的提出,初期在农村传统社会中,或许以为不甚起眼,但慢慢的推行几年以后,农会干部参与受训人员多了,新观念也一步一步地推广了,农会经营亦有了明显的效果,情况便会一天一天的趋于佳境,因而认为基层扎根与耐心推广宣导的重要。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台湾于一九五〇年代实施之土地改革,成为台湾经济起飞之基础,并打破中国传统的大地主制度。  ——陈人龙(农复会地政组技正)    台湾土地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土地改革方案只影响农地所有权的转移;二是没有付现金向地主买土地,而是用四大公营公司的股票来付的地价;三是“政权”的所有者和土地的所有者不是同一群人。  ——谢森中(农复会秘书长)    这部口述历史访问纪录,所收录的都是当年在农复会工作的资深同仁,所亲身经历的最翔实的证言,具有高度的价值。  ——蒋彦士(农复会秘书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 PDF格式下载



回顾台湾的土改历程,有助于深入思考今天大陆的农业改革问题。


想了解一下台湾农村发展的历史。


了解台湾农业发展的必读书目


可以借鉴其经验


这一系列的书很好。只是怕大陆版会有删节


好书!领导要的。


它山之石,可以工玉。放眼世界,关注当下。


九州出版社作为国台办下属翻台版书自然是有得天独厚的资本,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好在九州也算不负众望。连禁止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也引进了,缘何台版始终不行了,看来不止是经济利益的关系。台湾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了一个“口述历史”系列非常好。这和我们大陆的语文课堂口头教学作文的口头是两个概念(貌似现在也不怎么搞了?)口述历史注重真实性与时代感,不能胡编乱造更不能胡乱堆砌。这就使得记述者一定要有相当深厚的文字功底与耐心去发现再整理,而非涂脂抹粉。
台湾土改相对于大陆同胞来说,如果上了大学后就没看过不是为了考试的书,那么几乎不存在知道这一事件的可能。我把台湾土改称之为这一事件,是因为其目的不是为了分钱,不是为了复仇,也不是为了复仇和煽动,去唆使什么。而且从此土改中,我们大致的可以揣想被我们蔑称为殖民情节(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其实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我们更没有资格去蔑视。美帝后来是对蒋介石没什么指望了,但相对于天朝的自己人先坑自己人,美国人即便是在作秀,那不纯的动机也被庞大的付出所替换回来了。这场土改缺乏我们革命所有的喊打喊杀,鲜血与泪水。美国农业专家们进驻台湾两年一期,向台湾农民提供技术与肥料与种子的各类支持,但不干涉具体土地政策的制定实施。这在最高决策机构的权限与设置中就可以看出来,农村服刑委员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委员会,最开始是五个人,三个台湾的两个美国的。后来人数缩减为三人的时候仅余一个老美。决策采取辩论方式,必要时邀请有关的组长与会说明。虽然农复会当时手中有大笔的钱,却很少出现以权谋私,具体甚或批条子捞好处的事情,当然要是寡廉鲜耻的说着也有我们大陆政府的功劳也是可以的,我们把自己的同胞逼到小岛上去,不干活就只能饿死嘛,客观上还得感谢我们。
如其中一位口述者所说。国对国的援助并不是一件容易达成的事,单不说具体实施起来面临的人事金钱等等的困难,首先提供援助的国家必须有一种谦虚的态度,而接受援助的国家也必须有雅量,说的粗显一点,就是帮忙的不要嘴巴能,到处指手画脚自命为导师,受援助的不要有小媳妇心态,要么胆战心惊的怕人家走了要么老是疑神疑鬼的觉得人别有用心。土改后至今的成果来看,美国与台湾的联合是明显利大于弊的。这展现在台湾农业成果的方方面面,重要的是,亦如这位口述者所说,缺陷并不是没有,遗憾甚至还有不少,比如,人类的整个历史都脱离不了人和地的关系。对于土地政策方面,当时可商榷的地方还有很多……然而,我们如今不能否认的是台湾的农业,如今大打有机绿色牌,是国际承认的,尽管仍有不足,但真正的农业兴旺必然带动起整个农村的发展,毫无疑问,台湾做的很好,以至于四面八方的国家农业部门纷至沓来学习取经。而农复会的贡献不仅止于此,他们留下的“不是我替你做,而是我协助你;也不会完事就不管,事后还有继续追踪”延续了早在抗战时期的北平教育会,针对“农村的毛病”贫愚私弱归根结底需要教育的辅助,对后来的台湾整体教育都具有借鉴性。
本想在文末说说台湾土改的土地易主问题,但看来没有必要了。在大多数的国家里新旧政权替换时,关于土地的改革就意味着殊死搏斗,真正是流血革命,台湾的这场土改使我不愿意称之为土改的原因正是他竟然没有血腥,在周密审慎的思考后,我们可以看见台湾土地所有权的转移仅仅是平静的转移,没有因契约易主而导致牺牲,经营面积不变政策加之农民良好的管理意识避免了政府向地主购买,农民分期还债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甚至经济动荡,这毫无疑问也为台湾土改的成就添上了极其光彩的一笔。回头想想,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一代人有一代之风骨,果然


知道钱天鹤曾任农复会委员,写过小文《寻找钱天鹤》,曾读大陆和台湾土改相关文章。


冲着打折和版本买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