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吗
2011-9-1
九州出版社
安顿
252
无
自序 等一份真爱等到白发苍苍想写一本关于那些被媒体叫做“剩男”和“剩女”们的情感故事的书,源于一次采访。受访的单身女孩生于1979年,她给我写电子邮件约见面时用的名字叫“永远的伴娘”。从22岁起,她经常有机会出现在亲戚朋友们的婚礼上,每次,都是伴娘。和所有的女孩子一样,她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成为某人的新娘,那个人应该英俊儒雅有才华有担当……可以托付一生。但是,直到30岁远赴澳洲之前,她一直是伴娘,阴差阳错地,一直没能遇见如意郎君。我记得她说她离开北京选择在“如此高龄”出国留学,也有“转战寻夫”的意思,她说,她这个年纪的单身女子在国内“婚姻市场”里已经是滞销品,惟有尝试走一条“国际化”道路以自救……这个女孩的话中“高龄”、“婚姻市场”和“滞销品”这几个词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算起来她今年才不过32岁,这个年纪没成家的男女就算高龄了吗?而像我这样从小在婚姻感情方面接受爱情至上教育的文学中年,无论如何接受不了把选择爱人等同于商品买卖——我们这代人更容易感动的故事,应该是等一份真爱等到62岁依然至死不渝,相对于伟大的爱情,32岁未嫁未娶简直不算什么。这样,我和她之间有了“代沟”,这条沟里包含着婚姻观和爱情观的不同,也包含了我们对婚姻里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不同期许、不同考量。这些不同促成了我和她长达两年的对话,也促成了我去采访和她一样历经选择、已届“高龄”依旧孑然一身的男男女女,我想知道他们在找什么,是什么让那条红毯铺成的姻缘路隐蔽着惟有走上去才能感觉到的崎岖。这项采访进行了两年多。仿佛一个前所未知的世界,经由一扇小窗,渐渐打开,渐渐发现其中的深邃、丰富,当然也会有些因为了解深入之后随之而来的纠结。两年多来,我常想同一个问题,在结婚之前,到底应该对另一半了解到什么程度?或者说,了解一个人多少就可以决定是否要与他(她)结婚?每次采访,我把这个问题提给受访的单身青年,他们当中有的人刚刚结束了一段相亲,有的人正捧着大把的感情经历自以为曾经沧海难为水。每次我得到的回答都是不同的,而且大多数人的回答模棱两可——如果要在更大程度上确定是不是找到了合适的人,当然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会增加日后婚姻的安全保障,但是,很多人却因为逐渐加深的了解而分手,那些藏在浅尝辄止的交往背后的细节,那些包含了教养、道德观和价值观甚至包含了出身烙印的细节,仔细看下去,竟那么禁不住审视。特别是他们当中有过与异性同居经历的人,分手常常源于一次向着结婚方向努力的试婚。这样的故事多了,他们渐渐被叫做挑剔的一群,挑剔别人同时也被人挑剔,在这样一种氛围里,彼此选中的几率越来越低。所有这些故事告诉我,这些爱自己的人、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人,想要一个稳定的家庭至少结了婚就不用费力离婚的人,最初在一起的理由只是相爱,而最后仳离的原因掺杂了无数感情之外的因素,且千差万别。有人说婚姻本是求同存异的利益组合,人与人之间的任何一种关系都禁不起用放大镜看,于是走进婚姻并最终在其中收获了现实版天长地久的人有了更刻薄的比喻,所谓婚姻的锦被下面是满床的虱子。因为这些“过来人”的说法,我越发觉得我采访到的被“剩下”的男女中的很多人非常可贵,他们不接受这样一条锦被盖在身上,尤其不能容忍和一个并没有从内心认定可以同床共枕的人盖在一起,他们的年纪已经超出通常人们认定的婚嫁年龄,“高龄”单身,仍不肯凑合找个人一瘸一拐地彼此搀扶着着离开这个队伍。据说,这个时代的“剩男”“剩女”都是同龄人中的精英分子,对他们来说,假如放低标准,结婚是很容易的事。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可以得过且过,但一想到这种情形要和婚姻联系起来,很多人仍然不甘心苟同。在16年的记者工作中看过无数悲欢离合之后,他们的这种固执和坚持,让我觉得在一个物欲缤纷的时代,爱情可能还有救。有很多物质因素,可以成就婚姻,比如房子、大房子,比如钱、很多钱,比如地位、高到可以改变灰姑娘一生的地位……都可以让女人以身相许,让男人意乱情迷。所以这本书中的14位男女仍然在做的有关爱情的讨论,弥足珍贵。感谢所有接受我采访的受访者,谢谢你们让我有幸分享你们的经历;感谢九州出版社黄宪华女士、郑闯琦先生和曹环女士在出版方面的宝贵意见和鼎力相助。16年前我开始做有关个人感情经历的个案采访,那时也曾想也许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广见闻之后能为一些自己也困惑的问题找到答案,然而,16年的工作告诉我,有多少个人就会有多少个因缘故事,即使相似的开场,也会被不同的人演绎出截然不同的过程和结局。因此,读到这本的书的读者,但愿你能看到你想看的故事和其中的逻辑——也许我们看到的,并不相同。安顿2011年8月4日
本书是著名情感女记者安顿就婚恋话题对都市大龄单身男女的采访记录。书中14位被采访者都在坚定而执著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和婚姻,但他们在寻爱的旅程中充满了挫折与困惑:能跟他(她)结婚吗?他(她)能给我带来幸福吗?他(她)的哪些不足可以包容?哪些缺陷一定要计较?人品、学识、性格、品味、情趣、职业、地位、家庭、教育、习惯等,哪些才是幸福婚姻的必备条件?14个人有14种选择,每一种选择都引人深思,可谓是当代青年的婚恋启示录。
安顿,《北京青年报》记者,被西方记者称为“中国第一位采访情感隐秘的女记者”。1995年起从事“当代中国人情感状态的个案调查”,在《北京青年报》担任“口述实录”栏目采访记者至今16年,该栏目是《北京青年报》“寿命”最长的专栏。该栏目已结集为《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系列出版,包括《绝对隐私》、《回家》、《情证今生》、《相逢陌生人》、《绝无禁忌》、《悲欢情缘》。
另有散文集《动词安顿》、《天堂雨》,小说《欲望碎片》、《焚心之恋》、《因为爱你才害你》。2007年起进行“100个中国人的梦”系列采访,至今已出版《100个中国人的梦》之一、之二、之三中英文版。多部作品以英文、日文、德文、阿拉伯文等在海外发行。
代序 等一份真爱到两鬓如霜
结婚不能让人更幸福,不如不结婚
我不结婚是因为机缘没到,没遇见能让我舍得自己的好日子跟他“混搭”的那个人。
不敢回家的“京漂男”
老爸还不知道上回带回去的那个“儿媳妇”已经跟人跑了,亲戚朋友全看了个遍,老妈给的见面礼人家也收了,这次一个人回去怎么收场?
围着男人转的爱情会幸福吗?
凭什么女人就应该享受着一个男人带来的一切,围着这个男人转,最后把自己转丢了,什么样的男人值得女人这样做啊?
“北京男”有什么优越?
母亲是精明而固执的人,要在他结婚之前未雨绸缪,最好能让女孩签署一个万一离婚时甘愿净身出户的协议——哪儿有人会接受这个?别说利益,单说尊重,也没人会认为这样合理。
完全接纳的爱是一种奢望吗?
两个人一起生活最重要的是不能互相嫌弃,所有一切出现在对方身上和共同生活中的东西,一切的不好,都要面对,以接纳的态度来面对,假如你认定了这个人,这一点是必须的。
“凤凰男”与“孔雀女”的较量
我必须有自己的家,哪怕是蜗居。我也有家人,如果我住在她家,成为她家的上门女婿,以后我弟弟或者父母要来北京住几天,我是不是要送他们去住如家?
决不为了爱情抛下妈妈
我宁愿一直剩下变成“齐天大剩”,也不想把我妈送到老人院或者临终关怀中心什么的,社会服务再发达,能比得上亲闺女给端来一杯茶吗?
青春不是谁都挥霍得起的
一个女人,青春就那么几年,好时光就那么几年,美貌就那么几年,这些都没了,过程也就没了,那时候你的结果是什么?我不信谁能饿着肚子享受过程一辈子,就那么点儿过程,不够使。
饮水不能饱
恋爱也讲究优胜劣汰,我们处在史上生活压力最大的时代,生存和发展是第一主题,我们都是在生存上没问题在发展方面一点不能帮上别人还自顾不暇的弱者,人家去找强者,应该的。
责任感和忠诚比什么都重要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必须压抑自己的一部分欲望,这叫理性,人因为有理性而不随性而为,才懂得什么叫责任。
没有爱没有累
一个女人,一生拥有什么才是最宝贵的?美貌?爱情?家庭?后代?我觉得都不是,我觉得快乐是最重要的,而真正发自内心的快乐并不是一个男人、一段爱情、一个家庭和几个孩子就能带来的。
谁说胖姑娘没人爱
要等到一个能接纳我的胖的人出现,或者他是一个不胖不瘦的人,或者是一个和我一样的胖子,都没关系,我们互相看着顺眼,觉得胖得那么美好可爱,那就是恋爱了。
美少年与丑男人的PK
恋爱开始,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对方身上更实质性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和日后两个人的生活质量相关联,外表的东西很容易磨损,也不是过好日子的充分必要条件。
挑剔老剩男
没有女朋友,可以认真挑选,多渠道挑选,没有结婚压力。这么多年都过来了,犯不上老了老了凑合一个人混日子,既然从一开始就挑了,那干脆挑下去,直到合适为止
结婚不能让人更幸福,不如不结婚我不结婚是因为机缘没到,没遇见能让我舍得自己的好日子跟他“混搭”的那个人。谁说非要跟一个男人结婚才能过得高兴?我现在的日子挺好,高兴着呢,要是加上一个人不能更高兴,瞧着不顺眼还要增加很多烦恼,那为什么要改变?采访手记在熟人眼中,她是异类,不仅因为她到了35岁“高龄”还“纯单身”,更由于她对待爱情和婚姻不能“如饥似渴”有一搭无一搭的态度。单身不可怕,但总要拥有随时随地准备“扑上去”结束单身的积极姿态吧?她没有,没有还觉得这样很可笑,这是让她父母亲人最生气的。她的名片上写的是“行政总监”,她用一张时间表解释这个身份和每月以美元计、一年按14个月计算薪水且有20天带薪假期的待遇。早晨九点上班,她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因为老板的时间表起点是九点,而这个时间表需要她安排;中午十一点半到一点半午饭,她的大多数午餐是盒饭,人不离开办公室,不吃盒饭的日子通常是陪在老板身边。不管以什么规格宴请什么人,她永远吃不饱,她从定餐厅、排座次、确认菜单酒水、安排司机分头接送等都事必躬亲。从坐下来吃饭到最后散席,不知要站起来多少次,客人上车离开,她最后一个离开酒店前门,她的姿势和眼光保持着对客人离去时车尾的关注,只要客人从车内回头,就能看到她不变的身影。下午五点下班,这个时间离开公司对她完全不可能,只要老板还在,她就是一级待命,与其被从家里或者朋友聚会上叫回来,不如干脆留在公司,因此她真正的下班时间是七点半左右--没有孩子在身边且喝过下午茶的老板夫人八点开晚餐。她对工作很满意,一方面是得到了必要的尊重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这份薪水对于仅有学士学位、35岁的她来说稳定、可观。使她拥有自己的房子和能抵抗一段时间类似失业、疾病这种大事的积蓄,能让她在不太奢华的前提下不纠结算计就买下心仪的奢侈品而不必成天关注尾货信息,还有,她不必为获得舒适安逸的生活而委屈自己去接受一个貌似能提供这些的男人--她的个人条件决定了她可以不必在考虑感情的同时把钱这个因素计入其中。女性经济独立多么好,她由衷地欢呼,对她来说,这是在婚姻市场上她个人尊严的起点。作为大龄“剩女”,她的烦恼基本是琐碎的,比如别人对她感情过往甚至身体状况、生育能力的猜测和窥探,比如很多人都在重复相同的话题,那就是婚姻不完美、爱情过了激情那段也不会完美、两个人最终是要过日子不是没完没了谈恋爱、有了孩子男人和女人会互相看不见对方只看见孩子、对男人不能看小节必须抓主流、吃喝拉撒睡本是俗事没人在上厕所时还优雅……所有这些,她都明白,但她没法说服自己接受这些在没看见灿烂之前已心知肚明的衰败,更没法让自己相信一个本来粗俗的人能因感情摇身一变成为绅士。那些刺目的细节,让她在相亲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意兴阑珊,而单身的乐趣和舒适则越来越令她沉溺。单身会上瘾,你信吗?她常这样说。她的业余生活放在几件事上,装饰家、读书、看影碟、旅行。现在又加上一条,照着菜谱给自己做饭。她有过男朋友,上一任曾有过短暂的亲密关系,但她坚持不让这人住在自己家--她宁肯跟他去郊区的情人假日酒店、一起去外地过周末,也不让他到家里来住一晚,她也从不住在他家,不管多晚,她以第二天上班必须化妆换衣服为理由,回家睡觉。她的生活里很难再放下另一个人的行李箱,她不愿自己建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因另一个人的介入而被干扰,她也不想为了照顾人家的心情在自己要决定什么的时候象征性地去征求别人的意见。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情非所愿、怀揣感伤故事的未婚女子,但她认为自己不是。为什么人们不相信有因为坚持自我而被强行划入愁嫁“剩女”行列中的异数?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认定类似她这样的人一定不是从心里真感觉快乐因而需要被同情和帮助?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认为对于35岁的单身女人来说,能达成幸福的唯一途径就是找个男人并成为他法律上认可的老婆?这是她在享受单身的同时一直存在的疑问。口述实录:她的故事落单我35岁。按现在找对象所说的个人条件,除了年龄,其他条件都不算差。大学本科毕业,外企中层职员,有房子,不用付按揭,独生女,父母有退休金有房子不需要我养活。长相不算丑--我觉得在这个城市里,这种长相算中等偏上。但我剩下了,文明点说叫落单。我的同龄人,大学同学都有对象,有的已经结婚,有的正在同居准备结婚,中学同学除了我都结婚了,有的已经结了不止一次,小学同学更是这样,有些人的孩子都要小升初了。一到同学聚会,我特别扎眼,特别容易被关注,因为我跟他们不一样,没在找对象结婚生孩子这条路上跟他们搭伴走,成了落后分子。我没玩世不恭。我想说的是其实我真不是故意掉队,说不清楚究竟怎么回事,反正阴差阳错的,就这样了。谈过恋爱也有过短暂的亲密关系,但最后都没走到结婚那一步。我总觉得我没遇见能说服自己跟他一起生活一起生孩子存钱的那个人,一有这种找错人搭错车的感觉,我马上就退出这个游戏。我不想凑合。一辈子这么短,高高兴兴过还嫌日子过得快,愁眉苦脸苦熬岁月我不愿意。不结婚就有问题吗?像我这种人现在越来越多,我不孤单。但别人觉得我们是古怪的一群。老大不小,什么都不缺也没病,怎么进进出出老一个人?肯定有问题。我遭遇这种猜测很多次,猜测的人出发点都是好的,不是有恶意。先说我妈住的楼。这楼里都是老同事,我妈现在六十多岁,遇见街坊,人家还叫她“小赵”。我说你都成老赵了,她们还这么叫,我妈说是啊,年轻时就在一起工作,一直叫“小赵”,现在改不过来。这样说你就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了,因为这种关系,他们觉得自己拥有了解“小赵”家事的权利,别人对我家和我爸妈对别人家都这样。“小赵”最大的心病是我,大家帮她研究我。他们给我妈出主意,我妈带着这些主意来对付我。我上班在北城,我妈家在南城,原来我没有自己的房子,只能回家住,后来买了房子,只有周末回去。北京堵车那么凶,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路上,那样太辛苦。我爸妈身体都好,他们俩老担心我一个人住不会照顾自己,有时候会来我这边,一个星期一次吧。我反对没用,他们带着吃的喝的来了,还帮我做大扫除。说真的我特别不习惯,一个人住习惯了,自己的东西有条理,不想别人动。我妈来了,抽屉、衣柜、犄角旮旯,她都要清洁整理。我没什么不能见人不能让她知道的,可那也不愿意我的东西被人全部以收拾的名义拿出来检视一遍,那感觉太不舒服了。但反对没用,我妈说我,你有什么秘密不能跟妈妈分享?你妈什么没见过?每个这样的日子,我妈总有好多问题等我回答。你那件黑大衣是新买的吧?我说是。别老穿黑的,显老,年轻轻的。我说我们公司没人穿鲜艳的衣服,不庄重。我妈说哦,庄重显得成熟,下班就别那样了……我心里明白她是提醒我,你35了,还没对象呢,人家35岁都当妈了,是要庄重,你一庄重,瞧着跟40岁似的,更没人能看上。我闷头吃饭。我妈又问,你又买包了?我说是,去香港出差赶上打折。哦,别买那么贵的,进进出出一个人,招贼不说吧,人家一看你用这么贵的包,觉得你这人肯定奢侈……这时我就明白,肯定有哪个关心“小赵”她女儿的阿姨说了,这样不容易找对象,一见面人家一看,觉得你闺女不好养活。我说是,知道了,以后不买。我理解我妈的心思,她的愿望就是我赶快出嫁。以前,她觉得我金贵,一个劲儿嘱咐不能凑合,慢慢我年纪大了,而且真的一点也不凑合,她害怕了,怕就这么耽误下去,最后彻底凑合不了了。围绕这些琐碎事情的猜测还不算什么。围绕经历的猜测最气人。比如今年国庆节长假,我回我妈家住了几天。第一天没什么,第二天,“小赵”出去买菜回来,表情不对了。我起来看见她在厨房收拾鱼,进去问用不用帮忙。她说你别管你不会。我说我会,我还会做清蒸鱼呢。这句话刚说完,她的剪子尖把手扎破了。她自己也吓一跳。我帮她处理好伤口,不让她动那条鱼,我想给他俩做条鱼吃,他们都没机会吃我做的饭。我在厨房里忙,我妈搬了小板凳坐在厨房门口,一会儿递给我葱,一会儿递给我蒜。我说你回屋看电视,她说想跟我说话。我知道她要说什么,无非就是遇见合适的人要抓住机会。这回我猜错了,她要追究历史问题。她说,你看你做饭还挺像回事。我说离你们远自己练出来的,不然老吃方便面。她叹气,声音挺大,好像故意让我听见。我心想来了又来了,马上要开始说一个人老了有多孤单。没想到,她说,你告诉我,你是不是心里有人?我没说话,不知怎么说。我心里有过人,时间很短,上大学,我师兄,要说恋爱的感觉,可能那一年是很真实地牵挂一个人,也被人牵挂。那是唯一一次我决心跟人结婚,但还没等我好好看看这个决心是不是坚定,他毕业回老家了。时间和空间是很厉害的东西,一年以后,我毕业,他结婚。我是独生女,不可能跟他回老家,现在回想,我觉得就算当时跟他回去,也好不了,我习惯了北京,去小城镇,肯定不行。他现在是当地一个局的常务副局长,儿子也不小了。这个人之后,我每次谈恋爱都没有那种心里被一个人填满或者占据的感觉,我属于神经比较大条,没有那种要死要活的精神,可能这也决定了一直不能跟一个人发展到结婚。想着这些,我没法回答我妈的问题。这可给了她机会,她以为她一句话说中了我的心事。那天我们娘俩在厨房里差点儿打起来。我妈说,你看,我猜对了吧?女孩子是傻,人家给个棒槌就认真,你以为有家的男人跟你说离婚娶你是真的?都不是真的,家里糊弄老婆,外头糊弄你,钱交给老婆,在家待腻了才找你,人家什么都有,你一晃35了,有钱有事业管什么?有什么都不如有个好家!等你岁数再大点儿,孩子都生不出来了……这是哪儿跟哪儿?我把鱼搁在水池子里,我说妈你这是说谁呢?她说,说你呢。我说你听谁说的我心里有一个有老婆的男人?她说,谁不知道你想什么?还给人家做鱼吃,耽误自己呢!我气死了,我说你这都是听谁说的?我就不能给我自己蒸一条鱼吃?一个大龄单身女青年要是会给自己做饭吃那就说明她心里有个人是别人的老公?你这都是什么逻辑?!我妈看我急了,特别委屈,说你别着急,这不是聊天吗,有没有你心里最清楚,人家那篇都翻过去了,你还老看这一页,会背了也没用,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咱们一切向前看……我百口莫辩。最后我想明白了,我问她,你早晨去早市碰见谁了?她说跟谁谁去的,我明白了,就是楼里成天开导“小赵”的那几位老阿姨,之前她们猜过的内容太多了,什么我想出国、我想找长得帅的、我想找有钱的……这回好了,这个故事是我是个痴情小三,要不然我为什么耗到35岁?最后我妈说是她们“提醒”她的,说回家问问你闺女是不是心里有什么自己喜欢可是嫁不了的人?为那种人这样浪费青春不值。我妈就回来审问我。那天我跟我妈说得比较直接。我说你别操心了,我心里还真没有这么一个人,而且有家的男人我不碰,我们写字楼里不是没发生过老婆跑来抽小三大嘴巴的事,男的照理说该出来平息,结果两个女人都动起手来,他跟缩头乌龟一样躲在会议室不出来。恶心死了。我不结婚是因为机缘没到,没遇见能让我舍得自己的好日子跟他“混搭”的那个人。谁说非要跟一个男人结婚才能过得高兴?我现在的日子挺好,高兴着呢,要是加上一个人不能更高兴,瞧着不顺眼还要增加很多烦恼,那为什么要改变?结婚不能让人更幸福,不如不结婚……我给我妈讲了半天。我妈说,好吧,谁好受谁知道,谁难受谁知道,我们都老了,不想管你,就想死之前看见你有个稳定的家庭,有自己的孩子,要不将来老了连个伴都没有……她说到这儿哭了。搞得我无可奈何。单身就不能活得很开心吗?我不知道别的“剩女”要不要对付这些问题,反正我除了对付我妈,还要对付周围的眼光。比如邻居。我35岁,怎么打扮也不会瞧着像20出头,我跟人同居过,不是处女,怎么也不会跟女大学生一样,我在外国公司做到中层,也不可能一脸清纯。所以,邻居看我一个人进进出出时间长了,认定我离婚了。我其实从不跟邻居走动,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主动来和我交往。我的门-响,两边的邻居都出来看,看见我又一个人回来,提着饭盒及超市食品,脸上显出同情的表情。隔壁是三代同堂的一家,老太太幸福得过生日也要出去开十桌,没拆迁时候的老街坊都请到。她最关心我。有时候碰见,她叫我,姑娘,没吃吧?别做了,上我家吃,一个人吃什么都不香。她真叫她儿媳妇给我送饺子包子,我说不吃,她以为我客气,让我别客气,“一个人过日子怪不容易的”。最荒唐的是有一次,她家小孩在楼道里玩儿,我正好回来,小孩叫阿姨,我拿巧克力给孩子吃,老太太看见,小声问我,孩子在不在北京?人家让你看吗?我一愣,马上明白了,她以为我离婚了孩子给了对方。后来终于解释清楚,老太太知道我是有爸有妈家住北京的大龄未婚女青年,关心我的方式变成了发动群众给我“撮合”对象,说你瞧我们姑娘多好的人,要什么有什么,谁找了她谁赚,跟人家说完,扭过头来跟我说,不管过去有什么人,都过去了,谁也别等谁一辈子……还是这点儿事儿。可能这是普遍的一种认识,就是所有在适婚年龄没成功嫁掉的女人一定有心酸曲折的故事和破碎的心,这种人一定被感情伤害对感情绝望最后仇恨男人。我对那些关心我的人说,我不是,真的不是,我只是因为没时间或者机缘不对没找到合适的人,我对爱情和婚姻不抵触,只是我比较不容易一下就昏头,下决心做决定比较谨慎,我心里没藏着秘密也没发誓要为什么人熬白头发。我说我真挺高兴,每天,虽然工作特别紧张,也为堵车、物价上涨、加班不加薪之类事情烦恼,但总体来说还是活得很开心……这些我都说过,基本上除了特别了解我的朋友,别人都不相信,他们觉得我是嘴硬,是强颜欢笑,用快乐的外表包裹充满伤痛的心……我觉得这么想象我们的人才真有病!最简单的事,我每年休假要出去玩儿,有时在国内有时出国。有一次我出发之前参加同学聚会,我们同学,那些当了孩子妈的人,听说我要出去玩儿还是一个人,居然充满同情地说:“是啊!是该出去散散心,一个人的日子多不容易啊!”我怎么不容易了我?!要不要挑剔细节?好吧,既然这样,我努力争取尽快嫁出去。可老实说我真不可能有机会靠自己来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公司和我年纪差不多的男人都是别人的丈夫或者男朋友,比我小的基本都有更小的女朋友,我连发展一段姐弟恋的机会都很渺茫。我每天最少八小时经常超过十小时在公司,接触的就是这些人,怎么可能有机会找对象?再说时间和精力。我的工作很紧张,一天当中基本没有多少闲着的时候,好不容易熬到下班,躲过堵车高峰,到家累得连吃饭都没精神,看电视能睡着了,哪儿有时间谈情说爱?是,现在网络确实厉害,好多人在网上完成恋爱过程,最后还真结婚了。那是人家,我不行。我注册过婚恋网站,不是交友网,是纯粹以结婚为目的认识人的网站。说实在的,感觉特别不好。像逛菜市场,东西摆在那,这个看看放下,那个捏捏弄弄放下,很不舒服。而且,大家的自我介绍都特有意思,什么“愿意找一个坦诚、温柔、有经济基础的未婚男士共度余生”,什么“贤淑善良渴望被呵护的我”,哈,打死我也写不出。而且,我怀疑这种介绍本身的真实性。这样对我来说唯一靠谱的途径就是经过介绍人介绍去相亲。估计所有和我情况差不多的“剩女”都有过相亲经历。我有时候想,是不是我真是特别挑剔的人?老觉得自己了不起,都这个岁数了,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其实在婚姻这个菜市场里已经是特价商品。哼哼,反正,我经常会因为相亲不愉快,这些不愉快的经历让我更觉得婚姻必须谨慎,一旦和一个自己不能接受的男人成为一家,是一辈子的痛苦。来和我见面的这些人总体上都不错,和我职业档次接近,受教育水平相当,经济状况也相差不远,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结婚人选。但为什么最后都不成?我认为是因为细节。说白了就是一些细枝末节。我妈说,你不能较真,没有人是完美的,你自己也不完美,主流合适,小节可以忽略或者慢慢改造。我的想法正相反。我坚定地认为男人和女人最终能在一起或者最终要分开的根本因素,就是细节。我说不清楚,举几个例子吧。有一次相亲,是老板夫人介绍的海归。比我大三岁,博士学位,谈吐气质都挺好。第一次我们都觉得不错。很快有第二次,一起去戒台寺。中午吃饭要了茶水,不知怎么有一片茶叶被他喝到嘴里,他坐在我对面把这个茶叶嚼碎了嘬干了,啪地吐回到茶杯里,续水,接着喝。就这个细节,我们俩没有第三次了。我老板问时我没说这个,只说不合适。我心里说,要是跟了他,以后他做饭会不会把什么东西吐到锅里?还有一次是个离婚男人,我不拒绝离婚的人,只要没有孩子,毕竟我自己年纪比较大,而且我觉得没有孩子离婚了跟恋爱不成分手也没有太本质的区别。这个人的个人条件也可以,我们第一次见面吃晚饭,吃完了介绍人让他送我,他乐意,我也没拒绝。他住的地方离我家不远,我买的是普通住宅,他家是联排别墅。他倒自然,直接把车开他家去。我说我家还没到,得接着走。他说我带你去我家认认门。结果我没去认门,直接告诉他我们不合适。他要是每次相亲都带人去认门,他家成什么了?再说一个。是大学教师。我们见面约在我们公司的产品展示会上。开始都好,到最后活动结束,我看见他背的皮包里全是纸袋子和纪念品,是他在我陪老板给客户介绍产品时收集来的,还把桌子上的铅笔也都收走了。还有个人,说什么东西都喜欢说价钱。我坐在他的车上,他给我讲平时打羽毛球,刚学的时候把1200块钱一把的拍子打断好几把,不到600块的球鞋穿上一定硌脚,以后一起打球给你买一套4000块钱的装备,这辆32万的车今年降了一万……这就是我说的细节。这些细节让相亲总失败。别人都说,谁谁多好啊,难得的青年才俊,你怎么看不上,怎么不成?我没法解释,只能说是我有问题,大龄剩女恋爱有心理障碍。只有我自己知道,当一个人身上有你不能容忍的细节时,千万不能忽略,那是一个人最根本的人品或者生活习惯的真实体现,人的行为细节是不会作假的。可能真是年纪越大毛病越多,越发不容易接受一个人。我有时候看着我爸妈,心里佩服他们彼此的包容。我也想,他们要不是初恋就互相喜欢,还能这么好吗?说真话“剩女”是“剩”的时间越长越不容易找到能欣赏的人。一个人生活的时间越长,越不容易接受别人,也越不容易为一个人去改变。我就这样。一想到结婚以后每天早晨睁开眼睛卫生间马桶上坐着个人,没刷牙就在看报纸,弄得屋子里好臭,觉得特恐怖。但愿我的每一天不是这样开始。什么时候我能爱一个人到忽略这种恐怖感觉,甘愿每天睁开眼睛看见他坐马桶,估计就是找到了Mr.Right。没有这个感觉,我觉得还是单身比较好,剩下就剩下吧,别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不敢回家的“京漂男”老爸还不知道上回带回去的那个“儿媳妇”已经跟人跑了,亲戚朋友全看了个遍,老妈给的见面礼人家也收了,这次一个人回去怎么收场?采访手记刚入腊月,他的父亲隔三差五给儿子打电话,主题只有一个,今年春节回来不回来?“你们什么时候回来?你妈要做新被窝,准备年货……”每到这时他便支支吾吾起来,一会儿是正在计划回去,一会儿又说要商量好了再说。腊八那天,几个朋友一起在外面吃着火锅,他老爸的电话来了,说必须要确定一个日程,不然“措手不及”了。碍于朋友在场,他到火锅店门外和父亲通话,本来吃了一头汗,冷风一吹,寒战跟着来,说话特别没底气。他说,这个春节不回家。老爸顿时吼起来,为什么?有了媳妇不要你爹妈?他说不是,是约好和朋友去丽江。当然,这是谎话。去一次丽江吃住行算下来少说要五六千,两个月的房贷没有了,他舍不得。这个电话让他很难过,接下来吃火锅不带劲。憋在心里的话,在饭桌上说给朋友。老爸还不知道上回带回去的那个“儿媳妇”已经跟人跑了,亲戚朋友全看了个遍,老妈给的见面礼人家也收了,这次一个人回去怎么收场?说着说着一桌子京漂男说到各自回家过年的情形,原来大家怕的内容都一样,怕父母催婚,怕老同学之间攀比,怕春运路上的拥挤,怕本来瘪瘪的钱包变得更瘪,还有一个更怕的是,怕回去之后被亲人朋友发现,原来你小子在北京混了这么多年,混成个蚁族……儿子大了,很多委屈没法对父母说,只能自己存在心里,久了成为伤疤,朋友小聚,用酒浇一下,微醉之中,暂时麻痹着以为愁和烦都不在。醒来再说醒来的,好歹先贪一时欢愉。一桌人七嘴八舌说着,他心里想的是父亲的小心翼翼。每次电话打来第一句是“我知道你忙”,接下来才是要他回家,透着乞求,让他心里不忍。少年气盛时想过挣了大钱每周回家看老爸,把回老家当度周末,转眼间逼近而立之年,回头看不过是自己吹给自己的牛皮。轮到他说话,他说,在北京这些年,最大的进步在于搞清了自己是谁,几斤几两,钱包里有多少钱,家里有多少隔夜粮。不说恋爱成败,只说这一年的“收成”,每月7000多块钱进来,立即送给银行3200,供房子,剩下的要负担吃喝、取暖、水电煤气、交通……偶尔买件衣服,恋爱时要吃个小饭馆看场贺岁片,盘算下来,所剩无几,一年到头,余下一万块钱算很多,回老家一趟,基本全花完……京漂之中他算混得好,这一桌上的人,能挣到7000多的,就他一个。因为他家老爸的电话,这个夜晚注定沉重。席间一人忽然说,新的《老年法》草案有一条,孩子不回家看父母,爹妈能把这孩子告到法院……扯吧,他嗤之以鼻,天下有狠心儿女没有狠心父母,就不信做爹妈的知道自己儿子在千里之外混成这个熊样还舍得上法院?说完这句话他自己愣了一下,然后释然。怎么不是个熊样?不能给爸妈带回去满意的儿媳妇,钱包里的钱那么不禁花,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也没有功名还是坐在写字楼里的“外地务工者”……就是个熊样。所以,什么都不说了,今年过年还是不能回家。口述实录:他的故事第一个不回家的春节我在北京过第一个春节是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之前两个春节都回家了,父母要求必须回去,认为我才来北京两年,刚满19岁,过年不回家留在学校会孤单、不适应,他们舍不得。来回一趟花费不小,坐火车,硬座,到长春冻得不行,腿脚不听使唤,手指头不会打弯。那夜在火车上觉得特长。打一杯热水,端着从车厢这头走到那头,凉了。一起回老家的同学比我大,我们学校的研究生,有经验。上车前说一定要带两样东西,一人两碗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一斤大转炉炒出来没放盐的葵花子。我开始觉得这是女同学喜欢的东西,方便面还凑合,俩小伙子坐那儿吃瓜子……嘿,不好意思。到了夜间,觉出来他真英明。人一困会冷,这时吃一碗康师傅面,一碗辣汤下肚,全身暖和。歇会儿,热乎劲快下去了,吃瓜子,瓜子吃多了口渴,口渴要多喝水,多喝水则不冷。吃瓜子上瘾,边吃边聊,不会那么困。到后半夜,熬不住肯定要迷糊一会儿,这一迷糊醒来就是早晨,基本冻透了。这时再来一碗康师傅,暖和过来,接着吃瓜子、喝水,过不了多长时间,到了。他说好几年他回家都这么做,经验是自己摸索的,在东北老乡当中推广过。虽说我也享受到前辈的经验,但还是冷得要命。没经历过的人不会有体会,火车上人挨人车厢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怎么会冷?你试试就知道了。我回去说,我妈心疼,返京时说坐什么也让买卧铺,我姐说坐卧铺车能盖上被窝睡觉,不冷。我说算了吧,跟硬座比,价钱差太多,而且我们去了卧铺车厢,也那么回事,照样冷,还不如人挨人坐着暖和。我妈掉眼泪说,早知道上北京上学这么遭罪,不如考个吉林的大学在家门口有热乎饭吃……我妈一哭我爸不高兴,说你老娘们就这见识,儿子能上北京是儿子有出息,长春能跟北京比?受了苦中苦,才能做人上人。我的同学里面,家里有钱的,买软卧、坐飞机回家过年的都有。人和人不能比。我爸最喜欢说做人上人这种话,我考大学、进北京、留在北京,他都这么说。在北京十年,一想起他说的这句话,我就想,他这辈子是不会看到儿子成为他希望的那种人了,嘴上不说,心里不一定得多失望。连着两年回家过年,到第三年,我跟家里说,不回去了,学校有好多活动,实习开始了,假期有事,回家耽误时间。其实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这个,是我爸在这一年退休了,收入少了一半多。我妈本来是下岗的,我姐嫁人帮不上家里,他俩供我上学不容易,把钱折腾在路上,我不忍心。不就是个过年吗?那时我想,以后等我毕业、找到好工作、升迁、挣大钱,一个礼拜回家看他们一趟,每个周末都过年。没实现,到现在,连一年回家一趟还没实现,那是个白日梦,年轻不懂事时候做的。第一次在学校过年,挺高兴,虽说想起家里有老爸老妈眼巴巴望着,我妈特爱哭,还是有点心酸,不过一晃就过。班里要好的几个兄弟都不回家,我们一起办年货筹划年夜饭,挺刺激。而且,不回家的女生也跟我们凑一起,我喜欢的那个也在其中,这样比回家过年有吸引力。要说经济条件,我在我们班不算最不好的,真有不好的,连过年跟我们一起聚餐都舍不得钱。有个女生,大学四年,一直吃最便宜的饭菜,米饭菜汤、馒头酱豆腐,四年如一日。她是我们班唯一留校当老师的,年轻党员,学习成绩永远在前三名里。她跟学校一副教授结婚了,副教授的爱人去世了。现在她两个妹妹一个弟弟都在北京,老家留下她哥哥嫂子伺候父母。她从来不参加留京这些人的聚会。我们私下对她进行过“恶毒”的猜测,觉得她毕业之前一定跟她老公已经暗渡陈仓,不然怎么会选择留校?她大学四年没回过家,从来北京上学,直到毕业,我们知道的就是她在留校之后带老公回老家,还是在他们登记之后。她家在湖北麻城。还有一个男生也不参加聚餐。他的故事是后来知道的。他从不跟我们来往,不爱说话。老家在四川安岳。一到周末他不在学校,周五晚上走,周日晚上回来。那时大家知道他在北京有亲戚,周末去亲戚家改善伙食,不觉得奇怪。寒暑假不回家,很少在学校,我们觉得他还是在亲戚家。除夕前统计谁在学校过年,他说不在。大三第二学期快结束,夏天,挺热,突然有一天有人把他给送回学校来,他的腿骨折了。送来的人说,他每个周末和寒暑假都在五环外一个建材仓库当搬运工,还帮人上夜班收货,这次不小心把腿砸折了,要不我们谁也没机会知道这秘密。他给自己挣学费,能少跟家里要钱就少要。不容易。北京高校从小地方来的孩子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越是好学校这种人越多,不是瞧不起城里人,家境好的孩子,不知道努力是大多数,农村出来的孩子,能吃苦,上大学奔着改变一家子的命运来的,真刀真枪,什么都不怕,不计代价。我不如人家。我第一次在北京过年,算成熟的开始,我爸退休这件事让我第一次意识到不能再不动脑子跟家里伸手要钱。第一次去女朋友家过年第一个正式女朋友是北京人,父母是军人,原籍吉林,我们老乡。外语学院毕业,在出版社当编辑。当时我们单位要出画册,跟她们单位合作,这件事由我承办,责任编辑是她。她是家里的老大,性格比较温和,下边有个弟弟,在英国留学。我们认识时她刚好和男朋友分手。我根本没女朋友,上大学时真真假假有过几次“暧昧关系”,最后不了了之。我没女人缘,不跟人接触时没人能一眼看上我,好不容易看上一接触没多久人家觉得没意思走了,怎么都不成。因为这本画册,我俩总接触,我经常到她办公室,后来又跟她一起看设计、跑印厂,慢慢她办公室里岁数大的人开始鼓动,说这小伙还行,看多老实,工作稳稳当当,还不发展发展?到处找什么,近在眼前。我觉得她对我有意思,要不不会告诉我这些人怎么说。她不太好看,一般人里面的中等。这么说有点冒犯,不过我确实想过,以她的学历和家境,如果相貌再出众一点,绝对轮不到我。谈恋爱没什么,本来一起工作,工作项目结束,变成一起玩儿,看电影、看个小剧场话剧什么的,陪着她逛街。还去公园。北京的好多公园我上大学时都没去过,跟她好上之后都去了。我喜欢摄影,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好看不好看的女人,都喜欢男人关注她,我给她照相,让她自我感觉好。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认识一年到了春节,她要求我留在北京一起陪她父母过年。她弟去了英国,老外不过中国年,回不来。其实我也很长时间没回家了。大三大四春节没回去,上班之前那个暑假回老家过的,之后在北京上班两年,没回去过年,她要不说,我是准备回家,老爸老妈也说了好多次让回家过年。我试探着问她,愿不愿意跟我回老家,我们那边过年热闹,跟北京不一样。她说不行,那样就剩下她父母老两口,太寂寞了。结果是我妥协留下。我不好意思跟老爸老妈说是为女朋友不回家,我说要参加单位的春节活动,走不开,我爸挺生气,说你怎么每年都有活动?你妈都气哭了……我说是,身不由己,叫我妈别哭,我一得空就回去看她。腊月二十九,我爸给我打电话,说你小子不会是叫女朋友给绊住腿了吧?你干脆带回来跟我们一块儿过年得了。我说还没有女朋友。我爸说,反正你记住,女人不能顺着,你要是老顺着她可就把她惯坏了,以后你小子永远没地位,说了不算。我心里觉得我爸说的话还是有点道理,但具体情况不一样,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我坚持回家,恐怕我们也没有后来。就从这件事,我感觉这人很固执,特有主意,别看表面上温和得没脾气似的。我第一次到别人家过春节,跟以往到领导家拜年、到老师家串门不一样。心情紧张。我征求她意见给她爸妈买礼物,茶叶、水果和一条羊毛披肩专门送给她妈妈。买东西我们一起去,送她回家后,我又返回商场,买了一条同样的羊毛披肩和一条羊毛裤,给我爸妈寄回去,还给我姐的小孩买了玩具。那感觉挺奇怪,我有父母家人是正常的,可不知为什么跟她在一起非要暗示自己说他们不存在,不敢说你跟我一起给我家人买点东西寄回去,还要做贼似的自己折回去,然后自己悄悄去寄快递……想起来我觉得我们就是成不了,凭这种感觉注定会分手,这种关系不平等。我在除夕下午估计着午睡结束去她家。她家房子大,他爸妈在家准备年夜饭,说阿姨回老家了。我主动帮忙,她妈分配我择菜,一边跟我聊天,一会儿工夫把我家的情况和我的个人求学工作状况都摸清楚了。她在一边吃零食,什么忙都不帮,听我们说话,不时插插嘴。看得出来她在家很受宠,她妈支使我、支使她爸,就是不叫她,等饭菜摆好了,叫她来吃。客观说这家人不错,对人和气,老两口职位不低但没架子.吃完我主动要求洗碗,她爸说,除夕不洗碗,打麻将。我说不太会,她爸一挥手,一圈下来全会。我偷偷跟她说,不早了,我该走了……她说你要这时候走了我们三缺一,我爸不高兴,你不走没事,有房子给你住。结果那天打麻将到凌晨四点多,她爸赢了,还特带劲。她妈说你别走,一会儿住她弟那屋,明天早晨起来煮饺子吃。这样说来一切顺利,但实际不是。我们的矛盾从这次过年才真正开始。那之后我可以自由出入她家,她父母把我当成半个女婿。到谈婚论嫁,我慢慢感觉到她其实挺排斥我家,一说我家人她就打断我,把话题岔开,几次下来明白了,大概意思是说,那是你们家的事你不用跟我说,自己解决。我们分手的直接原因是我爸妈来北京看病。我妈有个白内障手术想在北京做,老家能做,他们想借这个机会来看看我,看看我要娶什么人,那会儿他们已经知道我们的关系。我爸妈来了跟我一起住,那时我贷款买了个两居室的二手房,准备装修了结婚。打架就为这个,她说让我爸妈住部队招待所,我不同意,争来争去最后她说,我明白了,以后咱家就是你家招待所,幸亏我有娘家,不然他们来了我要住招待所了。说的是气话,但我觉得也是真话。我爸妈最后还是住在我家,我女朋友跟我们一起吃了一次饭,我妈本来要给她见面礼--红包和金项链,提前一天问我,我说你先别给,估计不行了。我妈气得说你这不胡来吗?我没胡来,我是认真的,可再认真也不能为她六亲不认,我是独生子,要给爸妈养老。那顿饭吃得别扭,我妈说什么她就笑一下,低头喝饮料,不怎么吃,我妈劝她吃,她说不饿……最后弄得谁也别说话。吃完我妈让我送她回家,她说不用,自己回去,叫我陪他们逛逛北京。第二天她给我发了个信息,说你先忙你父母看病的事儿,我出差了。我一问,还真出差了,长沙有个图书大会,参展去了。她回来联系我时我爸妈已经回老家了,我妈的手术没做,说不想做,瞧着我在北京混得这个熊样,心里不舒服。我爸又跟她吵架,说儿子已经不错了,有自己的房子,下一步是买个车,再娶媳妇,在首都扎根,怎么叫熊样?我妈说,这回知道为什么老不回家了……走之前我爸把我叫到阳台,说,儿子,来,抽一支烟,给了我一支烟。我从来不抽烟,我爸说抽一支没事儿,长大成人了。我爸说,你妈心疼你,她也知道你在北京混成这样不易,但这女孩不成,我们没瞧上,你不算大,男人出色不愁没老婆,你不是娶她家,别凑合,你妈和我没啥大能耐,那也不想儿子叫老婆欺负。我爸妈走后一个多礼拜,我没联系她。每天都想我爸给我抽烟时说的话,我不能被女人欺负,要是我对一个女人言听计从,日后我爸妈就惨了,跟着没地位呗。较劲到第十天,她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说“咱们还是就到这里吧”。我想了想,回了个“好的”。第一次带女朋友回家过年去年夏天,我女朋友跟我分手了。就是前面发信息分手那个啊,挽救过,主要是她挽救,说还是觉得我们俩好,我说不行,来不及了,在老婆和父母之间,我选父母,我爸妈决定来北京生活,和我住一起,你好好考虑一下。我这样说她不再挽救,是实在不能接受。她之后别人给我介绍女朋友,见了几个,最后确定了当中学老师的这个。北京人,爸妈当过知青,在东北兵团,对我老家有感情。她是独生女,父母回城后很晚要孩子,宝贝得很。一开始感觉这人比前面那人要朴实,毕竟父母都是工人,普通市民,对我的要求没那么苛刻。我们交往半年多,觉得还不错,我主动说,让她跟我回老家过年。正好寒假。我想不起来在谁的书里看过,说考察一个人是不是能长时间相处,就跟他一起出远门,我们就是这样,回家这一件事,我体会到了,她不是好伺候的人。首先,在坐火车还是坐飞机这件事上,她绝不接受坐火车,软卧都不行,更不用说硬座。我给她讲,我回家都是硬座,她说,你真好,吃苦耐劳,男人就应该这样,这些年这么节俭,我那张飞机票肯定早省出来了。我说咱不坐飞机,太浪费,回老家要走亲戚,给亲戚家孩子压岁钱,给父母、姐姐的孩子、亲戚带礼物,跟过去的同学聚聚,加上两人的往返机票,太贵,没一万五解决不了,还供着房子呢。她说没关系,要实在舍不得,飞机票钱她自己负担,反正不坐火车。我说你的钱以后也是咱家的钱,不能浪费,花你的钱我也心疼。她说,那我让人给挤成相片你不心疼?我说火车没那么恐怖,她说每天看春运报道,知道坐火车是怎么回事,你就别费力气解释了。那天在她家吃饭,饭桌上她突然不愉快,说要去就坐飞机往返,不然你自己回去,真麻烦。我立刻想到前面那个人,她妈看我脸色难看,打圆场说,这孩子叫我们惯得没样,这么着吧,我们做贡献,你们来回的机票我们出,别坐火车,挤倒没什么,就是贼多,到时候丢东西、打架受伤不值得,你看人家冯小刚拍的《天下无贼》,最后为点儿钱都出人命了……凭良心说,她父母是特别好的人,很善良,也很知道给人留面子。话说到这份上,我能说什么?我只能说没事没事,就坐飞机。节前我特别忙,不知怎么所有的事都堆到这时候,她妈说反正她退休了,我女朋友正放寒假,她们俩逛街把要带的东西买好。我说那太不合适,她妈说合适,别说你日后是我家女婿,就是个朋友还兴帮忙呢。这样我写了张条,大概是必须要买的东西,主要是我爸妈让带的,别的让她看着办,反正就是走亲戚时有那么个意思,小子从北京回家过年,在北京是穷小子,这时也要拿出个衣锦还乡的样。她妈除了帮着买这些东西,我们走前,还给我两瓶茅台和两盒老北京的年货点心,说是给我父母,姑娘去人家过年,见老人要有礼。这样我们回了长春。她那天穿了一双雪地靴和一条黑的紧身羊毛裤,外面是裙子和短羽绒服。好看是好看,那是北京时尚,我们老家不行,冷。我说了,不听,非要那么穿。结果出了机场,我姐夫开车带我爸来接,我爸一看见她就懵了,说姑娘你进去等着,我们爷俩把东西送上车,叫他姐夫开车过来接你,外面不行,冻坏了腿。我拉着行李跟我爸走,我爸数落我,女孩爱美能理解,你小子不是在北京时间长受了刺激吧?不知道你老家什么温度?让你媳妇这么哆嗦着回来?烧得你。回家这事皆大欢喜,我爸妈高兴得不知怎么办好,对她好得不得了。经历了上回那一顿闷吃的饭,我妈有了经验。我跟我爸住一屋,她跟我妈住一屋,我妈跟她说,你看我们老俩,没福气,去一趟北京,在儿子那儿住不惯,一住下就开始想家,金窝银窝不如我家这个热炕窝,以后你们想回就回来,我们可不去了,花钱折腾,给孩子添麻烦,白受累……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们这种京漂的父母真挺不容易,他们生怕因为自己的存在影响孩子,不是好多人不愿意找父母在外地的人吗?嫌麻烦,嫌他们来北京要住家里,嫌给他们寄钱买东西……我能想象,我妈跟她说这些话的时候那种小心翼翼,可怜天下父母心。她跟我回家,基本上确定我们要结婚的这种关系。走时我妈给她红包,叫她给自己买喜欢的东西。我妈说,我们是小地方人,不知道北京姑娘喜欢什么,给钱你自己买,老工人,钱不多,是个心意。我妈还弄一堆土产,给她父母带回去。我妈说,等你办事,不愿意在这边,就在北京,到时我们过去看你父母,认亲家。所有程序走完,我们上了回家的飞机。她一坐下系上安全带就长出一口气,哎哟,可回家了!我心想,她肯定早不耐烦了。但当时我还是觉得她挺懂事,也感激她,让我父母过了这么高兴的一个年。我们分手不是因为我家在外地,是因为她有别人。这个事不想多说,没劲。连她父母都不知道,她一直跟他们学校的一个老师好,那人有家,离不了婚,对方不肯离。这样她才跟我。他们一直没断。我们过年回来,那人可能觉得这回她真要嫁人,怎么一狠心把婚离了。他们俩又好上了。要不我说我这人没有女人缘,上学上班都还顺利,就是恋爱结婚,怎么都别扭。这件事不是她自己跟我说的,是那个人来找我。上班呢,莫名其妙,来了个中年知识分子,说找我,我出来一看,不认识,他说,我是某某的男朋友。我都愣了。这个人说他们俩的关系早就很不一般,他现在为她离婚了。我们最后谈过一次,她说对不起我,说完就哭。我说没什么,反正两个男人现在都愿意娶你,你挑一个吧。她说她没法挑,她对不起两个人。我说那我替你挑吧,你跟他走。我觉得应该是这样,我们从没有亲密关系,她没住过我这儿,回老家跟我妈住,我妈为这个说她规矩。现在我知道了,这跟规矩不规矩没关系。那天我们一起吃饭,我说我给你个忠告吧,以后你们俩好,就算了,要是吵架,他说他是为你离婚的,你千万别觉得他说得对、你对不起他,不要接受这种心理暗示,他是为他自己,他是为了他自己能得到你才离婚的,不是为你。人就是这样,说我为你做了什么什么,那是想让你觉得欠他的,其实,都是为自己。到现在,我们没联系,不知道他俩怎么样了。
《结婚吗》:结婚是为了幸福,纵使我们不再年轻,也不让爱情打折,坚信大爱晚成!结婚不能让人更幸福,不如不结婚。两个人一起生活最重要的是不能互相嫌弃。恋爱也讲究优胜劣汰。男人出色不愁没老婆。女人会把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成是一个从此不设防线的开端,男人则是在这之后趋于理智。钱和地位给男人带来的魅力,大于文化、长相和性格带给他的东西。同居能检验两个人的感情有多深,感情的深度决定了彼此的包容度。男人是会被好女人改变的,好男人更是这样。
不为缘分,只为等待那令人心醉的一眸—— 读安顿《结婚吗》文/古秋建久未谋面的安顿,近日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了本新作,名字叫《结婚吗》,依然是她的采访实录,内容关注的是现今颇受惹眼的“剩男剩女”的婚姻困惑问题。作为一名已经步入婚姻的过来人,阅读安顿的著作,着实需要耐心和自省力。自己一直以来很喜欢安顿那种平白直叙而又透露着丝丝睿智的文字,因为她总能在让你听她讲故事的时候,悄悄的潜入你心底最为隐蔽的空间,把我们心理最不想人知的部分暴露于天宇之下,这就是安顿的能力和功力。从《绝对隐私》开始,安顿一直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探访中国当代人情感变迁,她讲这是当代国人的情感实录。既然是实录,肯定要采访各种各样的人士,真实的记录他们的故事,原本的展示他们的情感原貌,或是困惑,或是苦楚,抑或是忧虑,原原本本地展露无遗。其实,一直以来有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安顿笔下那些被访者,为什么就能敞开心扉,对一个陌生的人述说自己最为隐秘的那个区域呢?特别是看了安顿的诸多文字之后,这个疑问更为强烈。然而,所有疑惑在从我见到安顿的第一眼,谈的第一句话之时,旋即通通破除。生性率真,性格活泼,行事洒脱而又不失女性细腻的她,简直可以轻易打开任何闭塞的心门。结婚,可以是个很轻松的话题,也可以是个异常严肃的论题,但对于安顿而言,婚姻,就是一个第三者眼光下的清醒而客观的评述。《结婚吗》,无疑就是一部行文读来异常冷静,但却又饱含如火激情和摄人心魄的激越之作。安顿的文字依然冷峻而流畅,与她如火的个性大相径庭,可以看出安顿在努力保持第三者旁观的角色,不让自己陷入每一个足够让人疯狂的故事讲述当中。但是,透过这些她选入《结婚吗》书中的人物,我们依然能觉察到安顿一些若隐若现的个人情感已经渗入其中。因为,作者也是人,况且还是一位表面火辣但内心甚为细腻的女人呢。笔者认为,恰恰正是因为这种安顿式的著述方式,才更能唤起更多相似人物的共鸣和回应,所以,主观一些又有何妨呢?幸福的人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面对婚姻,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如今从憧憬婚姻,到屡战屡败,直至随风而遇,放逐自己的情感,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这些被剩下来的人,被称为“剩男剩女”。这样的一个无形的群落,只是人人都在说,又有谁深入第一线了解他们?又有谁愿意跑遍世界找他们倾听他们的倾诉呢?《结婚吗》选录的这些“剩男剩女”果如前面所言,不幸各有各的不同,身世迥异,有外企白领,有凤凰男,有孔雀女,林林总总,颇具代表性。诚然,一本书不可能包罗所有的婚姻困境,但至少从书里的每一位被访者身上,你肯定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们的故事,自古已有,将来肯定也会继续上演,但至少上演的形式和程度或有差别,但这些人代表的是现在,代表的是当今国人的整个“婚姻困惑”群落。出版之前,安顿将原本的《结婚吧》改为《结婚吗》,一字之差,感觉迥别。婚姻并非儿戏,结婚并非过家家。需要有责任,需要有默契,一如于丹曾经说过的:婚姻是一个烧杯,进入的两个人其实是两个活性元素。如果没有认清自己就去寻找另一种元素,那么很有可能,你寻到的是一个好元素,但是这个好元素跟你之间没有反应,甚至生成恶的反应……,草率决定,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将来另一半的极其不负责任。所以,安顿将书名改为《结婚吗》,其实,是并不鼓励草率的步入婚姻殿堂的,而是提出深思、提出问题,让全社会都在思考,婚姻不是儿戏,考虑好了吗?正如当牧师询问双方,你考虑好接受对方,并会永远爱对方不会反悔的时候,真的已经决定了吗?用安顿的话说,她觉得能被剩下的人,并非是过于追求完美,而是对自己绝对不能凑合,不是为了有缘分,更是为了等待相见一眸那令人心醉的感觉。《结婚吗》就是这样一本由绝对不能凑合的人讲述的他们自己的故事。或许,你还没有步入婚姻,并且在寻爱的路上遍体鳞伤,那么,《结婚吗》将给你共鸣之外的指导和建议;或许,你已入围城,但并不完美,这本书会是你家庭美满的润滑剂,记得要爱爱人,对他们好;或许,你已经决定长此以往,决定放弃,看看《结婚吗》这面镜子,你确定还要坚持自己吗?
无
现当下,城市大龄男女青年的择偶问题似乎已经升级成了社会问题,各方各面都尽其所能,为这些明明到了适婚年龄却依旧孑然一身的“问题青年”“剩男剩女”们创造机会,好使其尽快“步入人生正轨”。从一个又一个的相亲节目,到遍地开花的婚恋交友网站,从各种各样的“速配”活动,到热心到处张罗相亲撮合的七大姑八大姨,可算全民动员,蔚为壮观。似乎有这么一种普遍观点,即那些被剩下的男女,之所以落到如此地步,是因为某种“能力”上的缺陷,或者生活环境的问题,于是乎需要别人和社会的帮助,才能使他们能够顺利成家。可是,我们却很少倾听作为当事人的声音,他们自己是怎么想的呢?本书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
作者安顿,是著名情感记者,以善于采访情感隐私而闻名。本书是她对14位都市“大龄青年”进行采访而得到的第一手口述记录的集结。这些人出身不同,职业各异,经历和价值观也是多样,唯一相同之处,就是“大龄未婚”。书中,受访人亲自讲述了自己的情感经历和挫折,自己对婚姻理想的期待和现实的失落,自己之所以沦落为“剩男剩女”的原因。在这些个案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不同的交往失败原因:过于自我,对对方要求过高;双方家庭出身、兴趣爱好乃至人生理念的分歧;自身身体上的某些缺陷;因为家长对孩子择偶的过度干涉;因为物质条件的欠缺;因为对某段过往感情的羁绊……似乎应了托尔斯泰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家庭(此处大概要改成“人们”更合适)各不相同”。然而,难道这真的只是十四个各不相同的情感故事?其实未必,只要你真正有心,并不难发觉这些受访者身上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十分“自我”的人。
无论是不愿容忍对方身上的小缺陷,还是不愿让自己成为围绕别人转动的“卫星”,亦或是不愿为了现实的利益考量而谈婚论嫁,他们身上都显示出了某些共通的特质,即不想为了婚姻而放弃自我,不想为了生存而向现实妥协,不想为了“和别人一样”而过自己不想过的生活。其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错过。“拣尽寒枝不肯栖”,到头来“寂寞沙洲冷”。原因无他,只因他们所追求的婚姻和爱情理想,如今早已被商品社会中的功利主义所吞噬。对于商品经济侵蚀的婚姻,哲人罗素曾有过精辟的揭露:“商品化的社会有一最可怕之处:它用一种有害的方法毒化男女之间的关系。妓女的害处是尽人皆知的。但是,同样有害的是经济因素对于婚姻的影响,在我看来,这种影响更为可恶。在婚姻中普遍存在一种买卖的意念,它要求为妇女提供一定标准的舒适物质生活条件。长此以往,结婚就很难同当妓女相区别,出了结婚比做妓女更难挨,更不容易逃避之外。这些邪恶的全部根基都在于经济。经济因素使婚姻成为一桩讨价还价的交易和一种契约,而爱情却降低到次要的位置,即使爱情荡然无存也不会构成要求解脱婚姻的明显理由。”这段话用来描述当下中国社会中的婚姻形态,也是一样贴切。男女相亲,看重的不是对方的人品素养,而是其经济条件,是否有房有车,以换取自己的“以身相许”。至于一些女性对自己年龄渐长却依旧单身的恐惧,就好像是商人对某件商品过了保质期而无法售出的担忧。从中我们看出的是商品关系对婚姻的无情“异化”,就如书中某位受访人概括的那样“结婚就好像是一笔买卖合同,一笔合伙生意”。
对此,有些人坚决否认,有些人视而不见,更多人则是习以为常。必有不少人在读过本书后感慨“这些人都太傻,什么爱情都是骗人的鬼话,婚姻本来就是基于经济基础的。找个大款,少奋斗十年,为什么不可以?”另有一些评论则没有那么赤裸裸,而是较为中肯“太自我太挑剔是不行的,哪有对方一切都如你所愿的道理呀。婚姻有的时候就是妥协,两个人一起过日子,说到底靠凑活。”这大概颇能代表社会的“主流观点”。然而世上真有无法认同这些的人,在他们看来,自身价值的实现要比安逸的生活更重要;结婚要找的是可以相知相守的人,不是供你吃穿用住的人;婚姻的确需要妥协和包容,但这绝不意味着为了婚姻就可以放弃自我,去做另一个人的附庸和“另一半”!精神分析大师弗洛姆曾经说过:“病态社会中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精神病症患者健康。前者很好地适应社会,其代价就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后者则可以被视为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我们大概也可以仿造此语说:“在婚姻功利化的时代,婚姻的成功者其实远不如那些失败者心理健康,前者不过是默认了婚姻这笔买卖,而后者却是真正对婚姻的真义孜孜以求的人”。
然而这种追寻却注定艰难多舛,因为我们的社会还远没有成为一个可以包容不同的社会。在趋同机制作用下,任何不循规蹈矩的作为都是要被贴上“异类”和“不正常”的标签的。我身为男性,三十不婚都已经穷于应付各种亲戚朋友“年纪不小,该成家了”之类的“善意提醒”,更遑论那些“青春易逝”的女性了。本书中许多女性受访者的口述中,也不止一次提到家人的焦虑,世人的猜测和误解。对此,我要向书中这些男女们表达一份敬意,为他们即使身处世俗压力之下仍不愿妥协,不愿“得过且过”,不愿让婚姻沦为一笔买卖,不愿失去自我的那一份固执,一份勇气。婚姻和感情本应是如何的?哲人罗素还说过:“由于情爱是自由的,所以无论男人或女人都不应该在私生活中热衷于驾驭对方,也不应为了统治对方而激动宣泄,而应该为具有创造力的爱情寻找更加自由的天地。凡是能在两情相爱之间创造爱心的要素都应受到尊敬。今后,人们对于这种要素的尊敬之情将不会像现在这样稀少罕见。现在,许多男人钟爱妻子的方式其实只是与喜爱一块羊肉相似,先是贪婪觊觎,然后暴殄殆尽。但是,在伴随尊敬之情的爱河中,却有另一种欢乐,它全然不同于老爷主子式的得意。它令精神欢畅,却不是只满足本能的快感。只有令本能和精神同时获得满足,才是幸福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因素,才能从中产生出男女之间最美妙的激情。”这样的感情,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经济奴役继续塑造着我们本能的社会中,真的能实现吗?如果有希望,希望就在如书中那十四位男女的身上。
因此,如果你自觉婚姻美满,那么不必读此书,它不是为你写就;如果你急于把自己嫁出去,那也不必读此书,它丝毫无助于此。本书是献给那些即使历经挫折,却依旧不曾停下脚步的追寻者的。不为别的,只为让他们知道,这世上他们并不孤独。
安顿是一个我非常熟悉的作者。多年之前就曾经追过她在《北京青年报》上登的《回述实录》。我很喜欢《口述实录》的风格,真实、自然、感人至深。那时还没有几本关于两性情感方面的书籍,《口述实录》中的情感故事在很大程度上让我看到了爱情的本来面目,多多少少摒弃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只有了解爱情的人才能最大程度的把握好爱情,我一直这么认为。在两性情感教科书满天飞的今天,我依然感谢安顿给我上的第一课。
如果说《口述实录》中讲述的是男男女女间不得不说的故事,那么安顿的新书《结婚吗》就是一本为当今大龄男女青年说出心声的代言之作。在这本书中,安顿选取了14个有关都市“剩男”、“剩女”的情感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曾经的伤痛,是受伤后的无奈,还有涅盘后的平静与解脱。“婚姻就是座围城,有人想走出去,有人想走进来。”在围城之外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满心的伤痛,但在围城之内也并非都是春暖花开,只怕伤痛会更多。从这个角度来说,当都市“剩男”、“剩女”也未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至少一切都可以在自己的掌握之内,不必去做过多的牺牲与割舍。
情感这件事呀,真的会困扰人的一生。我没见过从来都不为情感烦恼的人,从十几岁情窦初开,到老态龙钟的相依相伴,人走完这条情路可真是不容易呀。多情总被无情误,很多事只有自己看开了才能够得到解脱。
安顿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读到这本书的读者,但愿你能看到你想看的故事和其中的逻辑——也许我们看到的并不相同”。的确,现实中的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轨迹都不尽相同,使得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人从安顿的书中看到了别人爱情的中经验教训,有人从安顿的书中看到了情感的多种多样,有人从安顿的书中看到了一个个凄婉动人的真实故事,有人从安顿的书中看到了别人的一点点隐私……
感谢安顿,让我们可以坐在家中读到如此丰富的爱情故事,感谢安顿通过故事带给我们的关于人生、道德、爱情与价值的思考,感谢安顿给我们的平淡生活注入了如此多的感动与心伤。爱情本就是一个写不完说不尽的话题,希望安顿继续整理采访手记,写出更多的新书,让我们在故事中学会理智的处理情感问题,学会正确的爱与被爱,学会如何收获与付出。
尽管现在电视台上流行的各大相亲节目已经被严重娱乐化,还是可以从这里窥见一斑,目前大众对社会上“剩男剩女”的现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一直觉得最好的人生轨迹就是在青春年华里经历一段或许不长久却刻骨铭心的感情,最后跟一个合适的伴侣携手走完余生,这样在以后细水流长的生活中不会留下遗憾,偶尔回首自己的青春,不会发现在已经流逝的时光里只余空白。而青春终究会匆匆逝去,有些人依旧行走在寻觅人生伴侣的旅途上,或者独自观赏沿途的风光,或者还在不断地邂逅,短暂地结伴,风轻云淡地别离……就有了如今我们不绝于口的“剩男剩女”们。
十四位“剩男剩女”的感情经历在作者安顿冷静理智的笔触下娓娓道来。作者在对这十四个故事进行艺术加工时并没有掺杂进自己过多的感情色彩,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可以对这些客观的故事进行自己的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爱情观和价值观都不一样,即使在同样的环境下,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无法重叠。有的人能在平淡简单的生活中甘之如饴,有的人却不甘心如此碌碌无为,有的人在用心经营身边的幸福,有的人倾尽一生追求自己遥远的理想生活,有的选择珍惜眼前人,有的不愿意将就,每个人都在遵循各自的需要一步步地在人生旅途上向前迈进。
如果说爱情是挖掘并欣赏对方的优点,那么婚姻则是发现并容忍对方的缺点。爱情有保险期,而变质的爱情终究会被不离不弃的责任和相濡以沫的亲情所取代。正如成年人的习惯多数很难再改变,缺点或许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如影相随,自己能做的就是彼此的宽容和做出合适的让步。生活偶有波澜,终究风平浪静。然而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样的妥协是在扼杀自己,力不从心,渐行渐远,最终只能分道扬镳。
如果说爱情是两个人的风花雪月,那么婚姻则是两个家庭的角力统一。父母是我们的人生无法割离也不愿割离的一部分,在他们的陪伴和支持下我们才能走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而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纽带,双方父母的祝福能为婚后生活锦上添花,而双方父母的貌合心离埋下了未知的隐患。当父母有朝一日成了自己婚姻的绊脚石时,我们该何去何从?在本书中,那些遇到了同样问题的主人公,他们的结果都只有一个,只不过有的是无奈分手,幸福争取得太艰辛,不如放弃,有的则是洒脱告别,结婚不能让人更幸福,不如不结婚。
年少的爱情是燃烧自己的生活激情,那么成年人的爱情多数是两个人摆在桌上的一场交易,有包容彼此的性格,家境,前途,薪水,房子,有时甚至是两个人的社会人脉关系的整合,因此越来越挑剔。“剩男剩女们”不得不面对父母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开始或许不胜其烦,到后来则淡然处之。在书里,他们有的是因为自身的不足而丧失努力的勇气,已经对婚姻绝望,有的是错过了适合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找不回过去的感觉,有的在别人的眼中则是过分挑剔,对未来充满信心,会一直等下去。对于“剩男剩女”们来说,他们的快乐不是眼前的婚姻所能给予的,冷暖自知,何不安之若素,走适合自己的路,幸福终究是握在自己的手里。
岁月从来不曾惋惜自己的流逝,人却不然。来源于时间在身体上的刻痕与心灵上的雕琢。
没有经历,永远不可能去体验真正的触觉感想。更多的是从他人的讲述与文字间的描绘去观望,只能是知道却不一定会了解——这就是书本给予我们的“如果”。
从毕业开始,断断续续的接到各种请帖,儿时伙伴的、同学的、好友的,对我来说,似乎没有一个时间的过度,就已经占到了围城之外,望着门口。当然,有比我小的朋友结婚了,也有比我大的朋友没有结婚。
婚姻,不一定是年龄的问题,虽然人们常常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是究竟什么是“大”呢?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那只是我本人看法,而更多的是来自于他人、社会的一种普遍潮流——忽然想起来,室友姐姐对我说的那句话:“等你到25岁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分水岭,如果还没有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会觉得自己被剩下了,嫁不出去了,而不是像之前那样认为自己还年轻还有资本,你会变得着急、不知所措。”
和安顿的《结婚吗》这里面的许多主人公的想法相似,我并不认为,过了大家都以为该结婚的年龄不去结婚一定是有什么缺陷——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每个人结婚的标准不一样,物质一点就是找一个长期饭票或者提款机,精神一点就是找一个可以依靠、爱的人。我们不能说他们的想法正确或者错误,毕竟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与心灵状态不同。有的人就觉得不结婚没有一个家人生就不完整、有的人觉得宁缺毋滥、有的人还觉得无所谓、还有的人是习惯一个人的孤单。
书中讲的是很多人的故事,有的是因为家庭原因比如男孩子妈妈的苛刻,有的是因为个人的挑剔比如自己追求心灵节拍上的和鸣,有的是因为“自卑”比如身体上的疤痕等等。作者并没有论述结婚与否的种种,更多的是将笔者自己抽离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所讲述的事情。而她的描述,却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于不婚者、单身者的一种宽容与理解,而不是一种“剩男剩女”魔鬼化的标签。而这种包容却是这社会上难得的心境,并不是因为大多数人是恶意的揣测与讥讽,而是在一种普世的价值体系之中,他人对待个人问题过渡的关怀。
而对我来说,看书是一个引发思考的过程。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要结婚或者怎样。
作为看客的我,会在这些故事当中想象,也许几年之后的我会是其中的某一个人。或许,我是一个更追求精神上契合的人。去年和某人聊天后的感想,用来总结我对婚姻看法最好:“婚姻,不过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中,强行赋予我们的契约,她不等于爱情,甚至可以和爱情没有关系,两个人结婚可能是因为利益或者欲望,但是也可以是爱情的进一步升华,帮助爱情转变成为亲情的一个助燃气。”
结婚吗?是为了什么?可有深沉的考虑?你是缺一个避风港用来堵住言语的揣测?还是缺一份爱情的升华?
我看过一本书叫《走,结婚去》,同样探讨婚姻的问题,安顿这书的名字比起那霸道的祈使句来说,真是小心太多了。她小心翼翼的问你,结婚吗?也许你是一个剩女,也许你是个结婚狂,也许你是个霸道的不婚族,她只是小心翼翼的问你:结婚吗?这是包涵了太多难言的理解的一句话,因为这本书,就是通过这样的探寻得来的——它们全部来源于这个国家的各色不婚失婚的人。前者在书中浸染了太多的个性化色彩,作者等到了自己的真爱踏上了婚车,于是,可以霸道的宣言,但是后者虽原因不同,但是毫无疑问的都是没有婚。
在读书之前,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励志书,告诉那些不婚的女性,趁着还是西红柿没有变成干咸菜的时候把自己嫁掉,但是看过之后,心中却五味具杂。
我有一个姐姐,今天已经三十有几。一切都好,就是始终没有找男朋友。想想我这些年,每一次见到她都会情不自禁的提到,让她快些嫁掉有自己的家才好,而且,小她许多的我,竟然还真动过心思帮助她。在放下书的瞬间,我想到了一句话:吾之蜜糖彼之砒霜。我是真的关心她,但是一个未婚的我怎么就能先入为主的认为大龄而未婚的她就是不幸福的,而非要帮助她找一个她并不认为的幸福来成就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幸福。也许此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尊重那些不婚的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了不婚。也许是自己已然将就不了,也许是因为有着天生的缺陷而别人不肯将就,也许是因为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或者是因为已然反抗不了思想病入膏肓的高堂——总而言之,不婚未必是件不幸福的事情,请让这些不婚族自由的选择他们认为的幸福。婚与不婚,冷暖自知,正如这其中有些人,并非没有一颗恨嫁的心,但是这心却绝不委屈求全。你可以说她们矫情,但是这是他们的自由。
安顿在这十四位男女的故事中学到了尊重和悲悯,她说,也许,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正是这些人的固执和坚持,爱情也许还有救。我并不苟同毫无意义的坚持,但是,如果你选择了“等”,终生没有等来,你不悔;你选择了“找”,一生都没有找到,你不怨。那么,不管怎么样的生活,有人陪或者是“一杯红酒配电影”都是值得尊重的。因为,你有所坚持,并非,因为不是结婚的大多数,就一定是不幸福的。
对于我来说,它是一本让我学会尊重的书。下一次我见到这位姐姐,我一定不会在这发方面为她焦急。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造化,只要好好的,努力过,婚与不婚,和幸福无关。
一本让人能静心读下去的书,采访手记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一个个完整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经历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耐人寻味的故事。读着这些经历所谱写的故事,真实再次重现,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究竟怎样的爱情才是我们渴望拥有得,怎样的爱情童话才能成为现实,如何在爱情中不被埋没而是走向现实,最终不是坟墓而拥有幸福的结局。可能爱情这个话题本身就太宽泛,探讨起来也有无尽的感叹,但是这本书却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得视野,第一次能捧着读完一本书,看书过程中时常也会带有惊喜,我想这份惊喜源自好书所拥有得内在价值体现。
书中印象最深得实录是那篇《完全接纳的爱是一种奢望吗》作者48岁,在同龄人中那些进入贵族范的已婚女性拥有更好的行动能力,唯一的问题就是她有缺陷,“好像全身纹坏了的花星胡哨的后背”导致她嫁不出去,刚开始读完她的故事,觉得不可思议,这本来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发现在实际的生活中哪个男性在内心中能完全接纳这种缺陷,估计很少,哪怕愿意接受的人中十有八九自己也有很大 的缺陷,扪心自问,确实这种心理缺陷在一个单身女性面前可能会出现嫁不出去的主要障碍,可能太在意太敏感也是很大的难题,毕竟从心理上认可是很需要时间得,举个简单得例子,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租房的房东女性年龄50岁上下,口齿清晰,有一儿一女,外孙女经常来家中可以说是衣食不愁,住得是两室一厅的楼房,其中一室长期出租,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让房中变得有活力,用她的话说我不缺钱,我租房主要是选个人为了解闷,我当时图便宜,拎包就入住了,因为考虑到离工作地点近其它因素也没有多考虑,但不久问题就出现了,我忽略了她自身的问题,她脖子在说话的时候不停的摇动着,这应该是残疾的一种,比较严重的病,同她说话看着她我好不舒服,好多次都觉得难以忍受,最后因为工作的缘故离开了那里,我也终于解脱了,不用每天看到她,现在我做梦都老是她的那个形象,所以说有些缺陷真得是接受不了得。
书中的另一个故事《北京男有什么优越》29岁剩男,北京人,家中独生子,谈恋爱次数不少但最终由于母亲的介入而不得不中止,他无奈的说“最好能让女孩签署一个万一离婚时甘愿净身出户的协议”他的母亲确实成为他婚姻道路上的最大阻碍,他妈特实际,坚决让他他找北京本地姑娘,外地的一概排斥,而他却喜欢跟他妈对着干,认准了外地的姑娘,每次恋爱的对象都不是北京当地人,由此他与母亲的矛盾不断的升级,不过最终还是他母亲赢了,他比较孝顺懂得亲情要让位于爱情,但是这个实录却让我反思,北京本地人内心深处所存在得那种优越感得强烈程度,这不过是个个案,但却是普遍人的心理,外地人永远都无法得到本地北京人得认可,这种内在得深层次得鸿沟是无法逾越得,毕竟北京是皇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古都文化氛围,这种厚重的文化积淀早已经让北京人那种根深蒂固的意识所占据,每个外地人想要在北京人面前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其实本质是很困难得,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是无法认可你的,纵然接受也是表面现象,反映到婚姻关系上,“北京男”确实有着很大的优越,这是具体的体现形式。虽然故事结局不完满,但是说明婚姻确实受到各方面制约。
强烈推荐此书,非常有代表性,可以通过这些实录让你重新看到生活的另一面同时还可以让你有不同得对于爱情的全新诠释!
读这本书,是因为一直都很喜欢安顿笔下的细腻与真实,安顿将书中人物各种各样的经历和人生娓娓道来,带我们进入她们的世界,共同感受她们的悲喜,也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结婚还是单身?幸福还是不幸?包容还是计较......细读此书,给我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思考。所以,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特别是推荐给那些正面临选择的人们......
很喜欢安顿的文笔,以前跟同事追每周四北青报的副刊,就是因为有安顿的情感实录。现在出书了,当然要买来看看。这本书不光对单身的大龄男女青年,还对已经结婚的男男女女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推荐一读。
这是安顿写的都市大龄单身男女的采访记录,一边看一边想身边认识的这类人,或多或少都和作者笔下的人物有些相似,情感经历虽然不一样,但是这类人的职业,家庭,自身条件都很不错,其实她们自己的生活也有精彩的一面。很不错的一本书,还是祝愿这些大龄男女早日找到归宿吧。
原本是想送给剩女的朋友,拿到书以后,不禁先翻起来,没曾想就放不下去,一直到看完。
一直以为朋友剩下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看完书对照起来,也发觉是她的意识有些问题,在书中,不乏跟她类似的情况,这本书对于她来说,应该能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吧。
其实对于我这种作为结了婚的人来说,看到很多地方也是颇有感触。
维系婚姻,也是一个很高深的命题,书中那些有过同居生活,却没有修成正果的男女,也可以说是没有解好这个命题。相爱容易相处难,摸清男人的心思,合理情况下为自己多争取一些砝码,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作者是记者吧,很纪实的感觉,都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又有自己的见解。
很喜欢这本书,我会跟我的同事们推荐,不仅仅是剩男剩女。
我是标准的“剩女”,谈过3次恋爱,最后都没有修成正果,眼看着身边的朋友、同事一个个都找到了不错的归宿,我还是孑然一身,很孤独,很迷茫,对感情也没了信心。偶然看到安顿的新书《结婚吗》,书中采访了14个跟我一样的“剩男剩女”,他们的经历跟我很相似。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了别人的故事,才从中悟出了自己以前的失误在哪里,明白了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感情。
一直很喜欢安顿的书,“剩女”这个当下尴尬的群体,“结婚”这个对“剩女”们尴尬的话题,在这本书里用不同人的真实经历展现在你眼前,安顿并没有对这些故事加以更多的评价,如何去看待她们的故事,如何处理好自己的难题,见人见智。无论怎样,还是希望故事的主人公们最终都得到幸福。
故事都很精彩,读完了却非常令人难过。
人生就是这样,好人总是没有什么好命。
许多好女孩,好男人,都没有在年轻的时候,遇到那个合适的人。
可是她们并没有为此沉沦,故事中的那些女性,非常令人感叹。
希望每一位单身的好人,都能遇到另一个单身的善良异性。
又:感谢安顿采访的这些故事。
很早的时候就喜欢安顿,她的字有一种特别的敏感和关怀,能够触及你心里最柔软的角落。在她那里,任何的情感,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有爱的,就能够寻到救赎的理由。很多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顾不上关心周围的人,但是,他们,仍然有需求,想知道自己在人群中到底是不是真的幸福。如果你需要寻找一个衡量的标准,那么,安顿,是可以让你安静下来的,思考自己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家一直订《北京青年报》,我最爱看的栏目就是口述实录。
我喜欢这句话:结婚不能让人更幸福,不如不结婚,因为这也是我对婚姻的感悟。。感情是人生重要的部分,在未结婚时自己曾多次问自己:我到底要的是什么,看了此书,仿佛又回到那个少女的年代,很迷茫。。。。心酸的记忆又油然而生,如果当年我选择了走另一步,会是怎样???
依然是安顿的书 我最喜爱的作者之一。
不同的人道出的不同的对婚姻观和结婚想法的种种故事,很是耐看,耐人寻味。
安顿的文字,对有婚姻和没婚姻的人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从<绝对隐私>开始喜欢上安顿的作品。口述实录,故事真实又真诚,透彻又不露骨,让人很多的思考。
我不算小,也不算大。当到了适婚的年龄,还没有男朋友时,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偶尔会狐疑地看我。
无论家庭条件、自身条件,还是工作条件,都不差。男朋友,不是没有,是曾经有,人家在另外一个城市和别人结婚了,现在没有。
最早是从河北卫视的《读书》栏目中知道这本书的,书中有不少有价值、参悟人生意义的观点和妙语,而我恰处于这样一个徘徊期,需要一些正面思想的引导,于是网购了一本,想看看。
书中选取了十几个非常典型的因为各种原因依然单身或被剩下的例子,折射出了这个社会某一特定群体的生活形态和思想形态。
书的编排很好,每讲一个故事之前,会有作者的手记,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很好,读着很舒服。
读一本书,了解一群人;读一些人,引领自己理性思考人生。
非常受益,推荐~
非常快速的用一个下午看完了。虽然不是大龄,虽然有了男友,虽然快要结婚了.....但是看到这本书上所写,突然有些担心。呵呵多虑了
这是本很真实的个人情感经历的集合,适合恋爱中的 等待恋爱的 一并看下来。
这本里面有些人的单身是自我的选择,有些是无奈的接受,有些是家庭的原因。女的多半是自己过得太好,不愿意改变,或者无奈身体的因素。为什么男的都是感觉太过挑剔,好像没几个是自己觉得很爽,就不结婚了。
办公室里几位美女最近总是叽叽喳喳,原来都在看安顿的《结婚吗》,我也买了一本凑热闹。
人都喜欢把大龄青年成为剩男剩女,可是看了这本书我却认为那是对生活和爱情有自己看法的一群勇敢的人,好事一如既往的喜欢安顿!
很早就喜欢安顿式的口述实录!真诚,真挚,真情实感。细腻,对每个受访者挖掘很深,有很多思考,但是又小心地隐匿在文辞后面,不加评判。
很喜欢安顿的 口述实录 小说
结不结婚是一个问题吗?在特定人物,特定时间段还真是一个问题。选择逃避或面对都需要勇气,看看现实生活中当代青年是什么观点。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也不错,如果喜欢安顿的口述实录,那么超推荐!
这是在当当网购书这么久后第一次写评,这本书的用纸和印刷质量一点也不逊色,让人看起来很舒服。打开书看第一篇,我的感受?是震惊!多好的文笔,酣畅淋漓的表达,心醉神迷的感受。这是一本治愈心灵的好书。我一边读,一遍感觉到心中的坚冰在融化。一直纠结的问题也不存在了。一直以来从没主动追求过爱情,只是等待命运的安排,遇到过很多人,都没有修成正果。这本书让我知道忘记错过的,珍惜眼前人,嫁人靠自己,婚姻靠经营。爱情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有时我们真的害怕这即将破碎的爱情,如何你的挽救爱情,这本书就是不错的借鉴。幸福不一定如愿而至,女士必读,你可以更加优秀,有魅力!
很难得能看到真实的情感故事,书中的14个人因各种原因未能结婚,不过能明显地看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共同问题,那就是太挑剔了,缺乏宽容。这本书很适合想要结婚或者即将结婚的人,可以从他们的故事中得到启发。
喜欢书中的一句话,结婚是为了幸福,结婚不能让人幸福,不如不结婚。
从《绝对隐私》到现在,看安顿的书已经10多年,依旧喜欢她的访谈纪实,喜欢她的写作风格。 她的文笔既细腻又恰到好处,这本书中有的人的经历,让我看着动容,在地铁上都情不自禁流泪。
安顿的第一本书“绝对隐私”俺就买了读了!喜欢她叙事的风格和描写的角度,别具一格!
短小的故事告诉大家的道理却是无穷尽的!剩女为什么不结婚,不是不优秀不是不够漂亮不是有任何缺陷,反而也许那就是对生活的要求。
安顿的书不是情感指导和情感专家,但是总能从中找到写什么,每个人的情感经历各不同,不同的事例中找到你自己的影子,喜欢安顿的文字!
这本书是姐姐买给我的,其实我知道她的目的,就是想让我早点结婚,无聊时看了看,原来还不错,一向不爱读书的我竟然读完了。
学习、找工作,都挺顺利的,没想到结婚却这么难,十一回家父母又催婚了,到哪儿才能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呢?我的遭遇跟书中人物的遭遇太像了,很有同感。
当下剩男剩女出现的机率越来越高,"结婚吗?"就是关注这方面的书籍,举了很多的例子,是一本值得关注的书籍.
一直都有看安顿的书,重第一部。这本写的很好,有时间会再读一遍,推荐给了朋友!
里面那些个故事~~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结婚,好远又好近~~
正在犹豫要不要结婚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很好看,很给力。
从第一本书一直购买,喜欢安顿。
结婚吗、值得一看
安顿的书就不说哦,一如既往的好。她的书,让我们知道了很多
还是蛮不错的,从中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人和事,具有安顿一贯的优点
非常喜欢安顿的书,给人真实的感觉。值得推荐
一直都很喜欢安顿的书,这次的新作看完后也是没有让我失望,继续支持安顿,我心目中的小安......
一直都喜欢安顿的书籍,不过该书有些故事在以前的书中出现过。
里面的故事阅读起来挺伤感的,处在迷茫中的人看了更加迷茫,其实自己一人孤独生活并不好,有个自己情投意合的人一起生活是很幸福的,希望我也能早日找到这样一个一起生活的人。
买的时候看了评论,最近也看了安顿的其他的书,确实不错。很喜欢
一直很喜欢安顿的书,这么久了再看到时依然很吸引我,书的印刷也很不错!
非常好看。安顿的书一直不错。
喜欢安顿的书,所以买来看看
打发时间看看 安顿的书还不错的
已经看完了,不错的书,喜欢安顿
一直喜欢安顿的书,书的质量也很不错
安顿的书,一直都在看!
一如既往的记录写实风格,贵在真实、自然!
安顿的书看了十几年,喜欢!
主角选取的事城市白领或自由职业者的单身生活 每个人都有单身的理由 社会和现实的真实写照 大龄单身男女很有必要一看
好看!一口气读完的,安顿的功力真的不错!
一直很喜欢安顿的文字,刚到手,还没看
一直喜欢看安顿的访谈录,看到又有新的了,过来买一本
现实的采访记录,很好的书
书中的案列分析,很有代表性,对于现代大龄单身男女,很有启发性
适合像我这样的宅女看,本身圈子比较小,通过读别人的故事,来悟自己的情感方向。
买书的时候很犹豫,担心跟其他的婚恋书一样,看着好看,其实读完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不过静下心来读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启发。为什么书中的人们都剩下了了,我觉得是有原因的,除了缘分外,还跟他们的价值观及处事有关。
本书很真实,他们不是不优秀,剩下来都是有原因的,看了此书,可以了解大龄男女的心态,理解他们的困惑和无奈,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理解吧,顺其自然吧!
书中每一个人物都似曾见过,也许是身边的剩男、剩女们太多了的缘故。他们都有自己精彩的一面,可面对恋爱,却迷失了自己。
喜欢此书的写作方式,有亲切感,贴近生活。
女儿的婚姻问题是我最大的心病,这本书是专门卖给她看的,本来以为她会随便翻翻就扔了,没想到她还挺爱看的。
细腻的笔触,敏锐地捕捉到现代青年婚恋心理,读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读了之后就不忍释卷。
口述的真实的故事很感人,秀喜欢这类型的书,作者的文字细腻,真实,尤如不掺一点主观的与口述者进行的交流*
现在自己25岁。单身。感情的是还是 缘分 。
每个剩男剩女都有伤心的故事,可是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要像书中的人一样坚强乐观。
写出了大龄男女的各种情形,很符合我周围朋友的真实状况
单身男女访谈录
让人深思
这本书是我在报纸上看连载发现的,总体来说不错,我和我妈妈都在看。看完了后,对婚姻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书特别有意思!第一次拿到这本书还是在武汉的长江出版社,当时在书城看都把我乐得不行了,不是畅销书那种罗列故事,这本书的一段段小故事特别的有意思,而且故事写的很透,让人看了会有很多正面思考,获得很多的正面能量!严重推荐!
还没看,不过也是期待已久的,相信不会错的。
这本书太真实了,我身边很多朋友跟书中的不少人特别相像。
从报纸上看到本书的片段,决定买来看看,看完就送给姐姐看了,有点忘记具体内容了,但感觉也挺有意思的
书的质量很好,好评。很喜欢。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亲身经历的,比专家在那里夸夸其谈要好多了。
这本书真的挺不错的,文风比较接地气,内容很值得我们深思,挺好!
书中都是真实故事,看后有所启发
还是正版好啊。
读书好,多读书更好
不管什么书都会它的闪光点,这本书还是值得看的
经常性的思考一些问题,也一直找不到答案。现在还是没有找到,但我不再如此迷茫。为自己的生活而负责吧
我最喜欢的作家 她写的所有书籍全部购买过
比较喜欢这种风格的书。
写出了现代人的心情,很好的书
看了之后才感悟到原来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很不一样的故事
借给人了,很期待
每个人的经历~都很真实~
这本书可以给准备谈恋爱的年轻人和年轻人的父母们很好的建议,父母和孩子都应该看看
这本书也许该推荐父母看一下了,让他们也知道我们的想法,不要给我们太大的压力啦,哈哈哈.....
很期待的一本书 拿到就开始看了 很不错
非常实际 深思
这个是帮朋友买的,没有看,连包装都没有拆开就给她了。
包装完整,质量也不错
讲的什么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