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克格勃与中情局

吴金良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作者:

吴金良  

页数:

331  

Tag标签:

无  

前言

自从人类走出原始愚昧的“大同”,由部族演化为国家以后,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世界就没再消停过。政治的、经济的绞杀,纷繁混乱盘根错节。摘不开理不顺谈不拢了,就撕破脸皮大打出手,调兵遣将爆发战争。冷兵器时代的血肉横飞,钢铁和火药时代的大规模屠杀,直到今天的电子对抗……各种形式的战争没有一天真正停止过。 “知己知彼”。是各种形式的争斗中抢得先机克敌制胜的良钥,这已经是被全人类奉为圭臬、被世界各国疯狂追求的法宝。几千年来越演越烈的情报战,不过就是为了这四个字。可以说,正是“知己知彼”的欲望,孕育了全世界各国的情报组织,也成为各种情报活动的最高目标。于是,就有了“间谍”这个神秘而特殊的称谓。 间谍,简单的释义就是指从事秘密侦探工作、刺探敌方消息的人。 在我国,最早具有这个义项的字眼是“谍”。这个“谍”字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左传》记载,夏朝时就已经出现了“谍”——“使女艾谍浇”。夏王朝被后羿和寒浞取代,浇是寒浞儿子的名字,后来复国的少康向浇的身边派出一个叫女艾的间谍。这是我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个间谍。不过古代“谍”的意思跟今天“间谍”的意思还是有区别的。“谍”是一个形声字,形从言,既然从言,当然就要说话,因此《说文解字》解释道:“谍。军中反间也。”使用反间计当然需要三寸不烂之舌,这就是“谍”的本义。 至于“间”与“谍”联系起来组成“间谍”,意义就更加繁复了。“问(读去声)”本来与“闲”通假,段玉裁为《说文解字》所作的注释说:“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因此“间”的本义就是门缝,泛指缝隙。那么,有缝隙就可以使用反间计了,故称“间谍”。《孙子兵法》中把间谍分为“五间”:因间(敌国的乡民),内间(敌国的官员),反间(本来是敌国的间谍,为我所用),死间(向敌方提供假情况,事发后被敌方处死的人),生间(完成任务后活着返回的人。 在我国,间谍又称为“奸细”。这是因为间谍在古代叫“细作”。“细”的本义是微、小,地位卑微的人就称为“细人”,平头百姓叫“细民”:“作”是事情、事业。间谍工作不属于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作战,而是偷偷摸摸,很像地位卑微的事情,故称“细作”。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请罢兵第二状》的上疏中曾写道:“臣伏闻回鹘、吐蕃皆有细作,中国之事。小大尽知。” 间谍们从敌对方或竞争对手那里刺探机密情报或是进行破坏活动.以此来使其所效力的一方获利。为了窃取情报,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颠覆、暗杀、绑架、爆炸、金钱收买、美色诱惑……因此,这实在是一个神秘而又血腥无情的特殊领域和特殊职业。 这样一种职业的统领机构,一般称为情报组织。非战争状态下。这些情报组织的战争也照常进行,分分秒秒未曾停歇。应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没有类似的情报机构,最著名的就是所谓“世界四大间谍组织”——美国的中央情报局(简称CIA)、俄罗斯的克格勃(简称KGB)、英国的军情六处(简称M16)、以色列摩萨德(简称Mossad)。 克格勃(KGB)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搜集秘密情报的间谍机构”。克格勃这个名称来自于“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音译简称,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国家安全情报机构。其前身为捷尔任斯基创立的“契卡(Cheka)”。这个机构以实力雄厚和手段高明著称于世。 就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素有世界最大情报组织之一“关誉’’的美国中情局又在全世界面前玩了一次大手笔。他们经过长期跟踪排查,锁定了本‘拉登的一名信使,又通过这位名叫谢赫·阿布·艾哈迈德的信使追踪到拉登的藏身之处。最后由美国军方派出二十多名海军海豹突击队成员携带先进战斗装备,乘坐多架“黑鹰”直升机从阿富汗飞抵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附近阿伯塔巴德镇,将拉登及其儿子等四人一同击毙,艾哈迈德及其兄弟也被打死。以政府军队的身份秘密进入一个主权国家实施军事行动,这种事也只有关国干得出来。这个“老大”的名分,实非幸至。 本·拉登作为全世界头号恐怖组织的头目,在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的近十年间,一直是美国中情局猎杀的目标。如今本·拉登终于一命归西,但并不意味着基地组织与中情局的“战争”宣告结束。用一句俗语来形容:好戏还在后头呢。 其实,就活动手段而言,世界上最著名的几大情报组织也一样搞暗杀、爆炸、绑架,可以说与恐怖分子的活动方式毫无二致。但他们假国家的名义进行这些活动,似乎就被蒙上了一层“正义”的色彩——至少对本国政府而言。 公认的事实是,以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苏联克格勃(KGB)为代表的秘密情报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和很大范围内掌控着世界。他们的能力所及,甚至可以做到颠覆一个国家的政权。 本书以大量事实记述了这两大秘密情报组织的“昭昭之绩”。

内容概要

  本书由吴金良编著:当今世界,风起云涌。在变幻莫测的世界形势背后,两只无形的大手掌控或主宰着世界的一切。它们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影响最广的两大情报组织——克格勃与中情局。克格勃(KGB)从建立伊始就因枪决沙皇而名声大噪,树立了其铁腕、冷血的形象。之后的克格勃更是把这种风格发扬光大,在苏联每一起著名的政治事件中,几乎都能看到克格勃的影子。除此之外,克格勃特工无孔不入,窃取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情报,进行各种各样的秘密活动,因此该组织被称为“无所不能的克格勃”。而克格勃最大的对手中央情报局(CIA),则拥有“无处不在的中情局”的美誉。中央情报局蜚声世界,缘于其出色的情报能力,为美国在战争、对外关系和主宰世界的事务中立下汗马功劳,其间不乏奇闻轶事,如著名的“柏林隧道窃听事件”、“干掉卡扎菲”、“追杀本?拉登”等,都在中情局的发展史上写下了一笔。
  本书将为读者详细讲述克格勃与中央情报局的发展历史,并以翔实的资料披露这两大组织的内幕与秘闻,增添不可替代的猎奇性和可读性。

书籍目录

上篇 无所不能的克格勃
 枪决沙皇
 暗杀基洛夫?
 纳粹德国的反间计
 冰斧血案
 拉乌尔·瓦伦堡失踪之谜
 克格勃纵览
 “千面人”阿贝尔
 冷血杀手
 一个克格勃特工的自述
 被“燕子”拉下水的法国大使
 庞大的间谍网络
 叛逃风云
 史无前例的谍报机关
下篇 无处不在的中情局(CIA)
 中央情报局之父
 中央情报局的鼻祖
 中央情报局诞生始末
 银子行动
 金子行动
 间谍之王
 不胜枚举的各种试验
 王牌特工杜勒斯
 争夺控制权
 研制超级间谍工具
 盗取苏共二十大报告
 “水门事件”的闹剧
 暗杀卡斯特罗
 中央情报局纵览
 打捞苏联核潜艇之谜
 干掉卡扎菲
 追杀本·拉登

章节摘录

处决沙皇,不得已而为之 革命伊始便枪毙了前政权的总头目——沙皇,实践了列宁和捷尔任斯基经常提及的“群众恐怖”,也许这正是此后苏联专政机关长达半个多世纪严刑酷法的第一块基石。 十月革命后,沙皇一家被布尔什维克政府接管。就在沙皇被囚禁于叶卡捷琳娜堡的第四个月,即1917年12月20日,一封对俄国历史具有重大而深刻影响的信改变了沙皇乃至成千上万俄国人的命运。这封由列宁写给捷尔任斯基的便函中指出: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同反革命分子和怠工者作斗争。当日,人民委员会听取了捷尔任斯基的报告后,决定立即建立“人民委员会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契卡”。在列宁的建议下,这个委员会由捷尔任斯基任主席。委员会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制止和消灭一切反革命的和怠工的尝试和行为,将一切怠工者和反革命分子送交革命法庭审判。从此,“契卡”闻名于世界。 “契卡”在苏联建国初期的混乱局面下,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耳熟能详的保尔。柯察金,参加革命后就曾经在“契卡”工作。在捷尔任斯基的领导下,契卡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国家建设,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比如剿灭叛乱,清除流氓、黑帮、娼妓等社会“毒瘤”,修复被战争破坏的铁路线,设立孤儿救助机构,救助战乱和饥荒造成的孤儿等。 在捷尔任斯基的领导下,契卡与形形色色的敌人展开了斗争。1917年12月末,契卡粉碎了全俄旧职员的怠工阴谋,1918年5月破获了旧俄军官组成的军事密谋组织“保卫祖国与自由同盟”,1918年6月粉碎了莫斯科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联德反苏的阴谋,1918年7月粉碎了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叛乱……在极短的时间内,新生的红色政权就稳住了社会局势,苏联进入了正常发展阶段。同时,契卡还担负着与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内部的贪污f爵败分子作斗争的任务,捷尔任斯基也自然是“铁腕”待之。 然而,枪毙沙皇只是契卡这个苏维埃专政机构“祭旗”的开始。 1918年5月25日,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车里亚宾斯克发生了哗变。而车里亚宾斯克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人居住的叶卡捷琳娜堡不到两百公里。 这时,西方也加紧了对尼古拉二世的营救活动,国内保皇派分子也在紧锣密鼓地试图帮助尼古拉一家逃跑。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发动叛乱后,6月17日,叛乱匪军开始向叶卡捷琳娜堡移动,企图营救尼古拉二世。 在这种情况下,要将尼古拉一家转移到莫斯科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了:铁路沿线有很多哥萨克武装在活动,坐火车随时有被劫的可能;坐汽车,目标更显眼,何况这一车人沿途的吃、住都要操心。沙皇、皇后、四个女孩、一个男孩,加上仆人、医生、厨师共十二个人,加上押送他们的十五名赤卫队员,一辆卡车都不一定装得下。除此之外,还要带上汽油、食品、弹药等补给品。叛乱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天天在逼近,当地保皇派的军官们也企图同沙皇一家取得联系。种种迹象表明,一个趁叛乱部队逼近叶卡捷琳娜堡的机会解救沙皇一家的计划已经准备就绪。 鉴于这种情况,乌拉尔州苏维埃委员会向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建议:就地枪毙尼古拉二世及其随从。列宁回电: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认为乌拉尔州苏维埃的决定是正确的!7月12日,乌拉尔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不再等待审判,将尼古拉二世一家处以死刑。 杀掉一个政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可能会直接瓦解和消灭一个政治集团,这种情况史不绝书。比如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清代“朱三太子”案,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其实早在李白成攻破北京后,明皇子朱慈焕就已经被迫离开宫廷,四处颠沛流离,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后来甚至不惜辱没祖宗,改名王士元,以皇子之尊入赘浙江余姚胡家,生下六儿三女。即便这样,他还是担心被别人利用,害怕成为反清的一块招牌,所以不敢在余姚常住,而是长期在四明山一带辗转,以教书糊口。可他躲来躲去,还是没躲过一刀之罪。康熙四十七年朱慈焕被捕后,被清廷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的罪名处死。这朱慈焕隐姓埋名、东躲西藏,并没有真正从事过“反清复明”的伟大事业,但他作为前朝皇子,成了一个政治符号,一种聚集力量的号召,于是就成了非杀不可的可怜虫。 “朱三太子”的名号对清政府确实构成了威胁,因此他才含冤背上了“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惨遭杀戮。所以,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内外交困、危如累卵的情势下果断杀掉前朝旧主,从肉体上消灭一种政治号召,应该说是没什么错误的。这种残忍的行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P4-6


编辑推荐

以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苏联克格勃(KGB)为代表的秘密情报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和很大范围内掌控着世界。他们的能力所及,甚至可以做到颠覆一个国家的政权。 这本《克格勃与中情局》由吴金良编著,以大量事实记述了这两大秘密情报组织的“昭昭之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克格勃与中情局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