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英华沉浮录 2

董桥 海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作者:

董桥  

页数:

329  

字数:

11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丛书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作者简介

  董桥: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苹果日报》社长。他的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出版文集《双城杂笔》《这一代的事》等三十余种,深受读者欢迎。

书籍目录

“浪子和尚耳!”
语言学家写《劝菜》
温庭筠的美人在做什么?
“两株枣树的况味”
夜阑书房丛话
文字因“受众”而变
悼念没有风景的书店
“国王死了,王妃也死了”
喝了饮料漫天艳阳
董先生,该读几本闲书了
“纯呆的境界”
《宋家皇朝》随读随钞
读《知识分子的乳房》
无聊读书杂录
文章四忌四取
说话的艺术
杏花春雨科学
托尔斯泰的淋病
为红袖文化招魂
小资产阶级游园遗梦
鬓云中的学术
刘再复的赤脚兰花
“为建华世兄厚勉之”
毛孟静在乎.我也在乎
“我怎么能早说呢?”
读书人的礼数
连周南也称赞饶教授
一部新编的钱锺书散文
Quotable Quotes
未能忘情说辈分
《陋室铭》是谁写的?
胡同的名字叫百花深处
想起《水浒》里的粉子
“井里,一直有水”
句句道着今日事
《中国文学史》的风波
花瓣都睡着了
文章靠别人补遗
夏志清改张爱玲的英文
红了文化,绿了文明
等待追忆
历史原该是喜剧
还是蓝袜子可爱
半中半西斋杂记
是练习曲,没别的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读陈布雷的联想
信,是有缘的
和尚头顶不烫香疤
一肚皮不合时宜
百花里浮想
种豆得瓜
故园那株白玉兰
姓董的
阅微志异
点亮案头一盏明灯
二十八袋面粉的惆怅
但愿千家万户都养花
一捧雪
Regarding Henry的联想
偏偏要脱节的
我们看电影去!
读金性尧史评漫兴
杜德桥这位英国教授
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
留住沙龙的落地长窗
狐媚偏能哄人
石头里的《燕山诗话》
竹林的精神面貌
博览一夜书
“为古今女子开一奇局”
纸上美女与街上卫蚧
追忆香烟缭绕的三保洞
“老先生高论极是!”
重访万竹楼
答忆园主人
额上大书:“招租”
“吴晗这个人怎么样?”
送孩子去上学深造
爱闲说
给《雅舍小品》增肥
《英华沉浮录》跋语

章节摘录

  (二)  我向来主张用筷子吃饭必须严格划清界限,授受不亲,免得相濡以沫,一餐饭跟太多人法式亲嘴,曲终人散之后,徒生失节之恨!我这份恐惧感与生俱来,明明知道有违中国文化的和气精神,毕竟始终英勇不起来。我实在不好意思说,当然更不知道该怎么宣诸笔墨,生怕亵渎了世代相传的美德。没想到王老先生替我写了,读来仿佛他乡遇故知,不亦快哉!他说:“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尽管有人主张分食,同时也有人故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譬如新上来的一碗汤,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先搅一搅匀;新上来的一盘菜,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至于劝菜,就更顾不了许多,一件山珍海味,周游列国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个人的津液。将来科学更加昌明,也许有一种显微镜,让咱们看见酒席上病菌由津液传播的详细状况。”坦白说,我情愿不长见识,不去开这个眼界了。  (三)  王力笔下的好戏还在后头:“我未坐席就留意观察,主人是一个津液丰富的人。他说话除了喷出若干唾沫之外,上齿和下齿之间常有津液像蜘蛛网般弥缝着。入席以后,主人的一双筷子就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后来他劝我吃菜,也就拿他那一双曾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的筷子,夹了菜,恭恭敬敬地送到我碟子里。”这一来,王老先生没有理由不慷慨就义了,陪着笑脸吞下那一块变了味的炒山鸡片。  “我承认我这种脾气根本就不适宜在中国社会里交际。然而我并不因此就否定劝菜是一种美德。‘有杀身以成仁’,牺牲一点儿卫生戒条来成全一种美德,还不是应该的吗?”他说。我试过努力说服我自己,到头来依然不能接受王力下的这个结论:我决定不去继承那样的国粹,坚决主张替国粹整容,饭桌上备公筷和调羹拿菜劝菜,用勺子汤瓢舀汤敬客。但是我还是觉得王老先生这篇小品写得实在好。他们那一代文人都练得一手绝艺,一枝椽笔在文字的堂奥上“冲进冲出”,不沾一丝蜘蛛网,永远干净潇洒,像《雅舍小品》。  (1997年3月26日)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董文如董酒,应该是名产……董桥的散文不仅证明香港有文学,有精致的文学,香港文学不乏上乘之作。  ——罗孚(曾担任过大公报副总编辑、新晚报总编辑,是位著作甚丰、阅历深而交游广的著名老报人、专栏作家。)  余光中炼字而琢句,董桥琢句而雕章;余光中偏重气势,董桥偏重体势;余光中热,董桥冷;余光中语速,董桥语缓;余光中把散文谱成了一支乐曲,董桥把散文成了一束瓶花。”“董桥的散文,行文与布局最是考究,他思路开阔而又严密,文中征引相当广博,轶闻、隽语与时事,看似东拉西扯,其实左顾右盼,未尝稍离主旨半步,收放之际,深具匠心。他的拿手好戏,就在能以片言数语,贯穿全篇又综合各节,仿佛是三十辐共一毂,许多辐射的光线总能聚到一个焦点上,文中也就经常出现一些华彩段落。  ——江弱水(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诗学研究。)  董桥的文字于阳刚之中时时透漏犀利敏锐之风,有时亦颇饶俏皮幽默之口吻,或甚而  不免于忧郁羞涩之致。”  ——林文月(台湾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  董桥的《英华沉浮录》是行家写给行家看的小品……珠玉纷陈,文字华夷混杂,仍旧书香扑鼻。  ——刘绍铭(香港岭南大学荣休教授、小说家、翻译家)  董桥的散文渊源有自,他远承晚明小品的遗风,近继五四白话散文的传统,又借接英国  十八、十九世纪随笔的遗绪,在融合贯通的基础上自造新境,从而迥异时流,独出机杼。  ——陈子善(著名作家、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


编辑推荐

  董桥:“我要求自己的散文可以进入西方,走出来;再进入中国,再走出来;再入……总之我要叫自己完全掌握得到才停止,这样我才有自己的风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英华沉浮录 2 PDF格式下载



董桥的文字,蕴藉有致,短短的小品,却有悠长的回味,炎炎夏日之中,简直有清心的妙用。整套书设计精致,有醇厚之感,与董桥的文字相得益彰。


董桥的书最先看的是墨影呈祥,写的是名人字画背后的故事,就觉得韵味悠长,一派旧时代风情画卷,读后让人回味无穷。最重要的是海豚出版社出版的这一套董桥的书装帧精美,书的开本也很合手,真的是越看越好,内容好,装帧也好,董桥的手屈一指,据说牛津版的更好


一直很喜欢董桥的文字,就是结识的晚了些。


英华沉浮录。。。。值得拥有。。。。。。。。


都是杂文 短篇


不太喜欢这个装帧,纯粹是为了买齐一套,没想到品相这么差,提交换货居然被拒绝了,好吧我再提交一次


书的质量很好,参加活动价格优惠,满意


装帧不错的小书


学识功底深厚,读了会受益匪浅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