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世界国家生成机理初探

张全义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

张全义  

页数:

356  

Tag标签:

无  

前言

体系的转变方式并非存在着一种模式,认同或身份的转移可以成为主导体系转换的主要变量。认同模式的不同决定了体系的模式和社会进化的程度,也是导致体系冲突或和谐的重要因素。 ——作者题记本书的原始思路来源于笔者对人类战争与冲突、群体道德的沦丧(比如种族灭绝政策)以及全球化进程给人类世界造成的种种困境等现实与原因的思考。这些思考引发了笔者对人类悲剧、人类发展及世界未来等问题的追踪求源:就人类的近期历史而言,自1914年到今天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为什么爆发了两次全球性战争?是什么原因导致冷战爆发又促使其结束?在恐怖主义肆虐的现实中,人类是否真的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言正在经历一场“文明的冲突”?“帝国”或“霸权国”果真能促成“永久的和平”?就世界历史的进程发展和人类的未来看,主权国家如何在发展自我的前提下和谐相处?人类能否解决由发展而带来的地球危机?如果主权国家是历史产物将来走向消亡,那么未来的世界体系是“帝国治下的和平”还是全球主义的和谐?区域共同体特别是欧盟的发展对主权过渡的意义何在?如果人类的未来必定要走向某类世界国家,那么体系的转换是以暴力还是以另一种形式进行?人类社会在走向未来的进程中能否达到一种价值共享?

内容概要

  本书力图站在广义进化论、大历史的场景中,围绕人性、规范、身份的可建构性以及全球相互依存的现实等4个依存变量论证世界国家的生成和转换。通过对六种认同模式(混沌认同、原始认同、古典国家认同、现代主权认同、后主权认同、世界国家认同)的转换进一步说明世界国家生成的机理。作者认为,人类意识的进步、世界作为自组织的有机体以及人类的动因促使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本书试图为基于全球利益的认同谱系或范式的形成提供一个粗犷的框架或模式、为国际体系的和平转变假说提供一个视角,进而为“和谐世界”的理念提供一种可资参考的理论注解。

作者简介

张全义,1962年12月生,祖籍山西夏县。法学博士、浙江万里学院国际政治学副教授。兼任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美国合众国际社(亚洲)专栏作家、《图书馆与信息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 of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特邀编审。教育经历: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法学博士,英国伯明翰大学政治及国际研究学院文科硕士,河北大学外语学院英国语言学学士。主持并完成国家、省、市级课题5个,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0篇以上,发表英文时事评论120余篇,编著有《当代全球热点问题》等三部著作。研究方向:世界国家、政治心理学、冲突化解。

书籍目录

前言
导论
0.1 认同、集体认同前期研究及其学科衔接
0.1.1 关于认同、集体认同
0.1.2 心理学意义的认同
0.1.3 国际关系意义上的集体认同
0.1.4 东方哲学与认同的实现
0.1.5 广义进化论与认同模式的转换
0.1.6 小结
0.2 全球集体认同概念界定
第一篇 全球集体认同生成的必要条件说明
第一章 集体认同生成条件之一:人性是可以建构的
1.1 关于人性的概念界定
1.2 人是特殊的灵智动物
1.2.1 大脑与智慧
1.2.2 意识的不可还原性
1.3 关于集合或社会人性的说明
1.3.1 人的理性特征与共同体的建构
1.3.2 爱是人类进化的源泉
1.3.3 道德与人类文明
1.3.4 地理环境、国家特性与人性塑造
1.3.5 文化生成对于人性之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集体认同生成条件之二:社会规范是可以建构的
2.1 集体意愿与规范的维系
2.2 宗教意义上的规范
2.3 国家对规范的建构
2.3.1 儒学在中国之发展
2.3.2 国家与国际规范的普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集体认同生成条件之三:社会身份是可以建构的
3.1 个体身份的形成与扩展
3.2 社会身份扩展之效应
3.3 国家是社会的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体认同生成条件之四:相互依存催生共生意识
4.1 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历程
4.2 人类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4.2.1 生态危机催发共同责任
4.2.2 安全困境引发合作安全
4.2.3 精神危机呼唤集体认同
本章小结
本篇结论
第二篇 集体认同模式的转换
第五章 对集体认同模式转换的充分条件的理论说明
5.1 广义进化论意义上的目的论
5.2 能动的目的论发展之机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混沌认同(意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原始认同
7.1 酋邦认同
7.2 图腾认同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古典国家认同
8.1 城邦式认同
8.2 5E道帝国式认同
8.2.1 羁縻政策
8.2.2 朝贡制度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现代主权认同——以中国为案例
9.1 威斯特伐利亚机制的确立——现代主权国家生成分析
9.2 主权国家认同的建立
9.3 现代主权认同的发展与完善
9.4 主权认同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
9.5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主权观
9.6 中国现代主权认同的转换
9.6.1 领土主权
9.6.2 司法主权
9.6.3 经济主权
9.6.4 为天下开太平,为各国创繁荣
9.7 中国案例所带来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后主权认同
10.1 后主权认同的时段划分说明
10.2 民族国家认同
10.3 软实力
10.4 文明和谐论
10.5 集体认同与国际体系的转换
10.5.1 欧洲协调
10.5.2 国际联盟
10.5.3 联合国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世界国家认同
11.1 世界国家的理念
11.2 世界国家认同生成中的几个硬核因素
11.2.1 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
11.2.2 权利与利益
11.2.3 暴力
11.3 世界国家认同过渡
11.3.1 文化认同
11.3.2 全球信息共享
11.3.3 超国家组织
11.3.4 从国际社会到世界国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当然,退一步说,现实主义也并非没有认识到认同问题,只不过它把认同仅仅当作权利或利益的衍生或附属品,而忽略了认同作为一种独立“变量”的作用。其实霍布斯将暴力当作一种“权利伦理”并用它来治理自然的社会,按照霍布斯的观点,君主的作用能摆脱最初的无政府状态和自相残杀。格劳修斯、洛克以及卢梭等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社会契约”论。比如历史上存在过的罗马帝国、秦汉帝国、英帝国或许就是一种“认同”。换句话说,就其对国际体系的解释而言,现实主义认为只有“霸权”才能导致稳定,“民主和平”或“历史的终结”只能在霸权国家或帝国垄断机制下进行。然而就现实主义的自身逻辑而言,靠霸权所达到的认同终归要被打破,霸权本身说明了所建立的国际体系不是一种稳定的体系。根据这种逻辑,反叛或挑战国家在实力(或软实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必然有挑战现行的霸权机制,或造成文明领域的全面对抗或冲突,如此,大规模战争便成了体系变更最主要的常数或变量。而文化和价值类的认同因素在国家身份变化或国际体系演变中永远不可能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就学术的借鉴性而言,在我们批判现实主义的同时,不可否认现实主义对我们理解认同也所作出了贡献。从狭义的角度讲现实主义并非完全否认认同在政治中的作用。诚然,就理念而言,现实主义属于物质主义的思维范畴,对利益或安全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会不择手段,但是这并非说现实主义在所有层次否认认同的作用,事实上,现实主义在其自身领域特别是学理建构上为我们理解认同提供了一种特别的路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实主义本身或许就是一种话语式的认同。就话语的产生而言,认同并非是某一个学派的专利,认同的概念是中性的或可被当作一个独立元素。

后记

拙著是在本人博士论文《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一兼论世界国家的形成》之基础上修订而成,它倾注了笔者大量的努力与心血。然而,作为一本学术专著,仅靠作者独自的努力是无法完成的。自2007年1月论文初稿完成,手头上这份完成稿至少进行过六次规模性修订,与第一稿相比,拙著在内容和格式上都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可以说它凝结了众多同仁贤士的智慧和心血,所以任何华美的辞藻都很难把我内心的那份感激完全表达出来。博望寻河,结草衔环。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胡礼忠教授,是他成全了我远在大学时代关于对人类终极世界思考的一个心愿,尽管那时的思想极其幼稚。三年来,先生博学、谦虚、严谨的风范如涓涓溪水不时浸润着我在象牙塔里对知识的渴求,他始终引领着我在学术的殿堂里不懈耕耘。先生的指导包含了他打造学生中那份特有的耐心、诚心、精心和专心。多少次,先生都针对学生论文中的理论借鉴、案例采用、论证方式,甚至措辞、句读都与学生一起推敲和提炼。为了精益求精,他还在不同场合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学生的论文进行会诊以弥补重大漏洞,因此,没有先生的导引和打造,就没有拙著的文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国际关系界的泰斗、大师以及杰出的学者、专家都是我仰慕的对象,他们在各自领域引领风骚,独有建树。为了对国际关系理论和世界体系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达到理论借鉴的目的,笔者还通过各种方式请教了不少大师级学者。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访学期间以及之后的邮件来往中,温和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不仅为我详细阐述了建构主义三种无政府文化的递进、国家身份与国际体系之间的关系、世界国家等议题,而且还为我提供、推荐了约翰•希尔、布鲁斯•克罗尼以及他自己的相关著作和资料,而这些帮助事后证明是极其有益的。


编辑推荐

《世界国家生成机理初探: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汇集高校哲学社会优秀原创学术成果,搭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探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著出版的新模式,扩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影响力。《高校社科文库》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旨在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出版学术著作创造条件。《高校社科文库》将坚持“广泛动员、集中征集、严格评审、精心编校”的工作原则,致力于通过资助优秀学术专著出版、推动学术成果交流推广等形式,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工作者走进交流空间,进入公众视野,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贡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世界国家生成机理初探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