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高松元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

高松元  

页数:

261  

字数:

17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看了很多史书,上下2000多年文史,说得最多、写得最多的就是文人,或者文人的故事,文人似乎也是串联巍巍时代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纽带。(一)提及文人,人们往往醉心于他们的风月野史,却很少有人关注他们死亡前后的悲凉和沧桑。我翻看史卷,惊讶地发现10个文人大概有6个都死得不太正常。本书为此遴选了40位古今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希冀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分析他们“不得好死”的原因。据我非专业化研究,这些非正常死亡的文人总结下来大概有10种死法。其一,愚笨而死。文人总是以为自己很聪明,但为人处事往往笨拙幼稚。这本书中,我认为最笨的代表性人物莫过于李清照。18岁的官二代李清照嫁给官二代赵明诚,庆幸的是丈夫不是纨绔子弟,两人算是琴瑟和谐。然而,象牙塔里的爱情抵不上乱世的摧残,赵明诚后来竟然抛下李清照独自一人跑路了,爱情有什么用,终究都是自私的男人。如果这次教训还算无奈的话,那么后来她闪婚嫁给骗子张汝舟就是十足的愚蠢之举。闪婚闪离,百日婚姻,自己还因为检举张汝舟入狱,最终国破家亡,无依无靠,贫困忧苦,流徙漂泊,寂寞地死在江南。一生“寻寻觅觅”,终究还是“冷冷清清”,落得“人比黄花瘦”。其二,狂骄而死。文人狂骄,性格使然,有才之人,必有个性。但有才之人,狂傲得忘记自己是谁,必然也不会得到什么好下场。谢灵运太狂了,最终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临刑一刻,他还不忘为自己的人生最后秀一把,要求把他的胡须剪下来,施舍给南海袛洹寺,作为塑维摩诘罗汉像时用。只可惜,到了唐朝,淫乱的安乐公主忽发奇想,一把揪下了他那保存在罗汉下巴上苟活了几百年的胡须,用来“斗草”。不知道狂妄的诗人,地下若有知,是否揪毛自悲? 李白,败尽家业,几度再娶,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进入仕途,甚至他身上的狂放气息都让人生疑。这种气息,是与生俱来,还是故意营造,抑或利用与生俱来故意营造?也许他自己也无从知晓。就连诗人的死,后人也不愿意让他死在床上,一说他醉酒泛舟江上,俯身追月,一去不回;一说他看到江上的月影,以为九霄云外的天庭有使者来接他,跃入江中,有去无回。也许这样的归宿,符合诗人狂骄的浪漫气质吧。其三,惭愧而死。文人手无缚鸡之力,但文人似乎都有强烈的自尊心,文人更是乱七八糟矛盾的综合体。63岁的吴伟业死了,死于病,死于没完没了的惊惧,死于内心的“崇祯情结”。他一生都被推着走,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皇帝崇祯吊死在煤山之后,他本来是想以身殉主的。一念之差,他苟活下来,在南明弘光政权里做事。到了顺治十年,又被推荐入京。一身事三主,是他一生的纠结和污点。他如此压抑地活到花甲之年,悔恨和自赎让他郁郁寡欢,罪够他受的。最没出息的我认为是李煜,虽然他是被宋太宗以牵机药慢慢毒死的,但我始终认为他应该死于惭愧。作为一个男人,写了那么多风花雪月,却保不住自己心爱的女人。美艳绝伦的小周后,每天晚上不是侍奉在他的床旁,而是一顶翠轿,抬入行伍出身的土豹子宋太宗的房里遭其蹂躏,变态的宋太宗还让画师把他们的春宫图现场画出来。这样的屈辱和偷安活着还有何意义?!其四,殉道而死。尽管“罗王交恶”让王国维生活无所依托,但眼花缭乱的革命已经使单纯的书生无法适应。他觉得时代变化太快,已经丢掉了灵魂。那样,活着对他就是一种折磨,不如带着旧记忆,永远沉静到湖底。海子的死则是殉诗,他经历了最坏的时代,经历了最好的时代,再回到一个莫名其妙的时代,不想再和这世界纠缠下去了。其五,愤怒而死。也许,殉道而死是一种懦弱,那么愤怒而死,则是文人的一种天性和抗争。仲夏的一个凌晨,年近古稀、遍体鳞伤的老舍独自走出生活了16年的百花小院,来到德胜门外城西北角上的太平湖。在太平湖边坐了整整一天和大半个夜晚,然后步入湖中自尽。没有人知道,在老舍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坐在太平湖边都想了些什么。但我想,他死时胸中是充盈着愤怒,于是决定不再啰嗦,从此与阳世所有的丑恶决裂。傅雷和夫人也是这样的心情吧,写下最后一封家信,交代了身后事,初秋的凌晨从从容容、坦坦荡荡地含恨离世。其六,被生活逼死。为家庭生活计,诗人朱湘在外留学,学业未完,就匆匆回国,后又漂泊辗转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写诗卖文为生。终因生活窘困,愤懑失望,于1933年12月5日晨在上海开往南京的船上投江自杀。据目击者说,自杀前还朗诵了德国诗人海涅的诗。理想和生活总是差距甚远。顾城在中国是宠儿,去了新西兰则成了弃儿。生活抛弃了他,他向妻子和自己举起了命运的斧头。其七,为女人而死。古往今来,例子太多。被誉为“300年来第一人”的龚自珍死亡方式是“暴卒”,被人下了鹤顶红。终究是偷情得罪了那个戴绿帽子的人。徐志摩死得浪漫,但也是为了女人:为了陆小曼的巨额开支,他需要辗转南北教书授课;为了捧场林徽因,最终机毁人亡。甚至“雨巷诗人”戴望舒,从来就没遇到过一个丁香般的姑娘。他一生被3个女人耍来耍去,悲苦一生,致命伤害,最终早早弃世。其八,不良生活习惯而死。吴沃尧一生匆忙,经他手办起来的报刊,名目繁多,有数十种之多,每天估计工作时间也要超过16个小时。生活习惯也不好,要么不死,一死就猝死。苏曼殊死得更有个性。死因竟是饮食无节制,吃糖过多所致。在住院期间,医生对他的饮食严加控制,不准吸烟(他一天竟能吸大雪茄二三十支)、不准吃糖和喝牛奶、可可。几天下来,他难以忍受,终于逃出医院,去街上大吃八宝饭、年糕、栗子和冰激凌,结果导致肠胃病加剧。死后,在他的床下、枕旁找出不少糖果纸。其九,庸医致死。和许多其他百姓一样,历史上死于庸医之手的文人也是数不胜数。36岁高龄的庐隐因为难产子宫破裂而死,她的死完全是由于庸医所误。当她生命垂危之际,却劝阻丈夫不要告庸医:“算了,不要去告了,人已死了,告他又有什么用呢?”萧红也遭遇了类似倒霉事,因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她不能饮食,身体衰弱。她临终前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等遗言,31岁与世长辞。其十,悬疑而死。把很多搞不清怎么死的文人都归在这一类,比如,三毛究竟怎么死的就没有一个明确答案。这些死亡终究是一个比一个扑朔迷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揭开相关真相了……(二)不知道我这样对非正常死亡文人的归类,大家是否认可。但无论怎样归类,太多的文人“不得好死”确实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通过本书,读者大概也可以知道部分原因,我给出一个非专业答案——大概就是文人的“欲”太强。有的文人政治欲太强。文人从来不甘心行走在山水之间,他们中的太多人耽迷于权力,拼命上爬,甚至不择手段,以居仓而远厕,最终在权力场上粉身碎骨。权力是一副甜蜜的毒剂。在小人的簇拥下,文人们死得不明不白。他们才华横溢,出尽风头,自然也就招来了不尽的祸端,“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不过,这世上的文人总是难以消除干净,因为文人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表演性,他们无法控制表达的欲望,所以,露头的文人总是前仆后继。沉默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文人的内心里本能地充满峥嵘。唯唯诺诺的是文人,破口大骂的也是文人,大放厥词、粪土一切的也是文人。中国文人理论上地位很高,被供奉在香龛里,似乎容易神气十足。可奇怪的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上至王者,下至草民,并不真把文人当一回事。可是不少舞文弄墨者偏偏要食人间烟火,一心想登上历史舞台,渴求插手政治,染指权力,干预现实,觊觎利益,希望能够在权力的盛宴中,有分一杯羹的资格,结果往往鸡飞蛋打。几千年历史,中国一共300多个帝王,简直找不出一个始终高看知识分子的,有文化者嫉妒文人,没文化者憎恨文人,半瓶子醋者为难文人。但太多的文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却不会自省。玩政治的文人,所有的努力都不过是给自己打造一副精美的棺材而已。有的文人自恋欲太强。江山不幸诗家幸,很多文人因自己的诗文而不朽了,然而留给后人的是财富,他们活着的一生却不见得快乐。我在研读历史中的一些文人时,发现他们都有一种奇特的品质,无论其为大文人,还是小文人,绝大部分人都以维系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为自任,绝不敢让这一线香火断绝在自己手中。诚然,如果历史上没有他们这些大小精英,没有这些文化传承者自发地以坚忍不拔、前仆后继的意志,历经厄难、矢志不坠的精神,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也许中国也就没有5000年持续的华夏文明。但他们在传承的同时,往往有许多人得意忘形,自恋欲望太强,最终落得凄惨的身首异处。文人总是把自己太当回事,自己给自己造成悲剧。有的文人爱欲太强。历代文人对爱欲看得淡真者寥寥,哪个男文人背后没有乌七八糟的风花雪月,哪个女文人背后没有千疮百孔的爱情纠葛。然而文人终究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感,这也是他们最终悲剧的一个原因,虽然并不是主要原因。(三)其实说到底,文人只不过是一个有意思的群体。死亡是每个文人的最终归宿,生命自虚空中诞生,便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如朝阳注定要融入黑夜,又有多少文人看得彻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今年葬花人笑痴,明年葬吾知是谁?死,像水消失在水中。本书所表达的,无非是通过40位文人非正常死亡的案例,揭开他们一些不为俗世所知的东西。对于诸位读者来说,第一可以作为文史资料收藏;第二可以作为名人传记去读;第三通过这些文人的悲剧,给现在的人们有所启迪和人生感悟,让我们正确理解人生,正确理解死亡。“同情的理解”应是对待历史当有的基本态度,对于书中40位文人之死,当然也不能例外。不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我也不想此书写得瘟而寡淡。当然,激情写作,百密难免一疏,如有不当内容,或者口无遮拦,还希冀读者们能给予宽容。世界已经够严肃,我们不如嬉皮一些。

内容概要

翻开历史,十个中国文人,起码有六个都死得不太正常。本书口无遮拦、嬉笑怒骂,通过对古今40位文人非正常死亡的描述再现,揭开他们一些不为俗世所知的东西。对于诸位读者来说,第一可以作为文史资料收藏;第二可以作为名人传记去读。希冀在博看官一笑之余,也能让人们多点思考,让世界多点慈悲。

作者简介

高松元,痴情的文学老青年,处女工作是农村高中语文老师。2002年的第一场雪,出走城市,仍为师,不过所教学生基本是古惑仔,上课带刀,下课砍人,遂心死。
因为师期间写作散文和小说无数,遂重识文学旧梦,混进报社。期间,还做过培训,开过公司,行千里路,结识诸多性情男女,文风从此变得玩世和嬉皮,有一群山寨版粉丝,并乐此不疲。
家中藏有图书(正版)万册,春宫文物千余,另有文艺碟(正宗盗版)五千,无事一壶茶,一卷书,品夕阳西下。近年来游走香港、深圳、贵州、广东一带,目前在一家省级媒体任新闻主编。

书籍目录

李斯:千古一相,“仓鼠”一生1
嵇康:轻肆直言,广陵绝唱10
谢灵运:狂妄自大,胸毛不再16
王勃:杀人溺亡,冥冥注定22
李白:作诗一流,做人投机29
李煜:国破家亡,写词何用38
王安石:从不洗澡,一代怪才46
赵佶:可怜文帝,屈死异乡53
李清照:错看男人,寂死江南60
方孝孺:读书种子,害人不浅69
解缙:站错队伍,沉尸雪中75
张居正:一生争议,纵欲过度82
徐渭:性情中人,一生狂狷87
李贽:“异端”思想,剽悍狂人92
阮大铖:隐忍不发,复仇文敌97
金圣叹:剑胆琴心,死得无辜102
吴伟业:一生自责,终生忏悔107
龚自珍:终是太用情,反误了卿卿性命114
吴沃尧:一生劳累,终究猝死119
苏曼殊:饮冰吃糖,死得凄凉125
王国维:经此事变,义无再辱131
康有为:潇洒一生,身后凄凉137
徐志摩:红袖添香,机毁人亡145
朱湘:生活窘困,投江自戕154
庐隐:曙光刚现,白狼夺命160
萧红:最怕庸医,不甘不甘167
郁达夫:风流不羁,生死成谜173
闻一多:拯救死水,敢做石子179
陈布雷:病弱书生,自弃自了186
戴望舒:寄情女子,误了一生193
老舍:士不可辱,宁死不屈199
傅雷:孟秋之夜,携妻远去205
周作人:老而不死,悲剧晚年213
赵树理:淳朴一生,含冤去世220
古龙:人间不见楚留香225
梁实秋:才气氧气,必不可少230
海子:面朝铁轨,为诗殉道236
三毛:大绚烂后的万事皆空244
路遥:平凡一生,透支生命250
顾城:诗人,死于童话256

章节摘录

李白:作诗一流,做人投机诗人的死,应该是浪漫的。后人自然不会让李白死在床上,一说他醉酒泛舟江上,以为水中月就是天上月,俯身追月,一去不回;一说他看到江上的月影,以为九霄云外的天庭有使者来接他,他跃入江中,有去无回。看淡功名、追求功名是李白一生的主旋律。他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负,更有“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的酸楚;他有“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的幼稚,更有“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的沧桑。李白的悲剧在于一辈子都把抱负与理想寄托给了帝王,却忘了帝王有时却是最大的小人。他追求的东西,最终只是一轮“水中月”。(一)一提到李白,10个人中有9个人就会想到“诗仙”、“斗酒诗百篇”、“蔑视权贵”等字眼。其实,这也充分说明了10个人中有9个人并不了解李白。很多时候,我们了解的历史人物往往是标签化的,平面化的。多年后,当我遍览多篇研究李白的文章后,李白呈现给我的是两个极端,一个是作诗的绝对一流,一个则是做人的处处投机。分裂的李白,也许才是真正的李白。通俗点讲,李白从公元701年生,到公元762年死,可以说是一生矛盾,矛盾一生;潇洒一生,一生投机。记得大学时,最喜欢做的一件乐事就是和同桌朗诵李白诗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当年情景真是,少年轻狂,兴致之高,手舞足蹈。激动时,两人就拿着两只啤酒瓶对撞。李白诗歌当属一流,毫无争议。少年时代的李白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此走一路山川写一路诗,留下了太多的华美诗章。唐朝始终是一个尊重诗人的时代,李白走到哪里,哪里都有朋友,哪里都有美酒,哪里都有美姬,过得绝对是“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世俗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好不惬意。李白之所以获得如此的尊重,当然是和他的才气分不开的,人人以与他结交为荣,甚至于一些同时代诗人都是他的粉丝。举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证明,那就是杜甫和他的交往。李白和杜甫,绝对是大唐诗歌的双子星,用我们小时候语文老师的说法,那就是一个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一个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但是现在研究下来,李白因为具有偶像气质,杜甫还是他的铁杆粉丝呢。杜甫和李白第一次见面是在天宝三载(744年),当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正好盛唐诗人高适也路过,于是3个人一起搭伙做驴友。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那是一段亲密无间的岁月,“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一直到晚年,杜甫依然沉浸在这种崇拜之中。如我们比较熟悉的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自从杜甫和这位老大哥相识以后,前前后后写了20多首关于李白的诗作,而李白写给杜甫的诗仅仅4首。从这一点上也反证了,李白诗歌水平确实深深折服了杜甫,要不然作为唐朝诗史上的另一朵奇葩也不至于崇拜李白到这种程度。(二)李白的诗作无可争议,但是细究下他的做人,让人感觉有点投机了。以下的一些事例也许会给你带来一些思索。如果李白诗歌写得平庸,没给他带来那么多传奇式的光环,也许你觉得李白这个人不过就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而已,而且投机得很不成功,也不算高明。首先,李白对自己的出身一开始就故弄玄虚。为什么取名字叫李太白呢,是因为他母亲生他时,梦见太白金星。据说,老子出生的时候也和李白极其相似,“母到李树下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李白之所以这样牵强附会,也许就是学老子,给自己增加点神秘和传奇色彩。这一点跟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相比差远了,人家从没有说过他出生时有什么传奇,而是老老实实就告诉我们,他的父母在野外土丘上突然有了“性”致,后来生了他,取名孔丘。大家都知道,老子是唐王朝皇帝们牵强附会的老祖宗,李白也姓李,自然要朝皇亲国戚上靠一靠。李白自称自己是西凉时期凉武昭王李暠的第九世孙,李暠则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第十六世孙。巧合的是,李唐王朝的皇帝们的祖先也是李暠,唐高祖李渊就是李暠的七世孙,这样排下来后来给李白官做的唐玄宗李隆基是李暠的第十一世孙。如果这样算的话,李白的辈分就高了,唐玄宗还得管李白叫族爷爷呢,无意间吃了唐玄宗的豆腐。其实,李白的这种认祖归宗,朝贵族血统上靠的行为,实在让人怀疑其中的真实性。这有点像当年卖草鞋的刘备,偏偏要说自己是汉中山靖王的后代。其实说到底,中国这种认祖归宗情结有点滑稽,眼下也正流行,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想一想,哪有那么多纯正的血统?特别是几百几千年,中途万一哪个女祖先出一次轨,所有的血统都打乱了,说不定你姓的是李,身体内部却流着隔壁痴汉王二的血液。之所以这样做,也许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李白的政治理想很大,他有两个理想,第一个是当宰相,第二个是当皇帝的老师。为了实现这样的政治抱负,他一辈子都在寻找这样的投机机会。正是因为如此,他连找老婆都有点功利。李白一生,先后有过4个妻子,其中3个妻子都是有一定背景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是公元727年在湖北襄阳经过朋友孟浩然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了得到这个女人,他甚至当了个倒插门女婿。在婚后长达11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让他比较郁闷,但对他政治前途似乎没有什么帮助。也许是前宰相,一退休就茶凉的缘故吧。许氏于公元738年去世。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妻子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不久,因为刘氏有些看不起李白,李白愤而离开。这个刘氏历史记载似乎不多,但我们从李白的愤怒离开可以看出,既然她看不起李白,大概家庭条件和社会地位也不是一般的,可能一开始有点盲目崇拜李白,等结婚后才发现李白根本不是一个侍候贵族小姐的小白脸,自然不欢而散。第三个妻子。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个妇人似乎没有什么政治背景。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这个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妻子在他们结婚5年后,不幸亡故。第四个妻子。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写完了可能还找个墙角撒过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倒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和仆人来到了这里,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人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后来,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狱,发配夜郎时,宗氏还多次施救,不过从此两人没能再见上面。事实证明,李白大概做什么事情都有点功利投机性。某些方面,可以看出他是多管齐下的投机。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给安州裴长史上书自荐。为了这封自荐书,他也算是动足了脑筋。他事先制造了一个偶然事件,在某个场合冲撞这个裴长史。裴长史乘车驾出行的时候,李白也不回避,然后就把路给挡住了,这让裴长史很不高兴。于是,李白就向人家道歉,说:我李白做过很多光荣的事,但到现在还没有出人头地。我听闻您的大名已经很多年了,现在终于有机会走到您面前,而且写信给您讲这件事,希望您能推荐我。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他首先吹嘘了自己做过的两件事: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闻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式昭明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大概意思就是,我从四川出来,顺江而下,到了非常繁华的扬州。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花了30多万。怎么花的呢?只要有哪个公子哥儿落魄了,没钱吃饭了,我就管吃管住——这就是我李白的“轻财好施”。接着李白讲到一件事:我从四川出来的时候还带了一个小弟,叫吴指南。我们到了楚地洞庭湖一带,吴指南死了,我就像死了亲兄弟一样,大热天伏在他尸体上哭,泪流干了就流血。路人听了我的哭诉,都为之悲恸。猛虎来了要吃他,我就跟猛虎搏斗。因为我当时没多少钱,就在湖边草草地把他埋了。然后,我收起自己的哀伤,去了南京。过几年回来,发现吴指南尸体上“筋骨尚在”,我就一边哭,一边用刀把尸骨刮干净,再用布裹起来,背着步行到鄂城之东,将他重新安葬——李白说这个也是想证明自己是一个重义气,够朋友的人。为了避免伤了自尊,李白最后也故意给自己留了条退路: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开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眄。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度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遂之长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意思是说,希望您大人不记小人过,找机会再来看看我。这样的话,我李白也就豁出去了,好好为您效劳。如果您看不起我,不来看我,那我就跟您说拜拜,再也不见您。当年冯谖还可以倚门弹剑而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李白这块金子走到哪里都会发光的。不过,历史证明,尽管李白说得天花乱坠,但是这个裴长史鸟都没鸟他,这次投机再次失败。后来,李白给荆州太守韩朝宗也写过一封类似的自荐信,“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但是人家依然没鸟他。李白从24岁离开家乡,到了40多岁,在朝廷都没混到任何职位。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等来了机会。李白年轻时特别学道,任侠而为(我怀疑他是不是因为唐皇朝崇尚老子道家,所以他早有准备,又是投机),这次的关键人物是元丹丘,就是《将进酒》里面的那个元丹丘。元丹丘把他推荐给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崇信道教,玄宗朝的时候出家为道士,法号无上真人,后来又赐法号为持盈法师。为了拍玉真公主的马屁,李白还将多年前就准备好的《玉真仙人词》呈给公主: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歘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这首诗即使现在读起来,也觉得肉麻,特别是说玉真仙人一定会得道成仙,修成正果,去少室山的时候,连王母娘娘也会亲自恭迎她啊。也许是这次马屁拍得太好了,终于在玉真公主的牵线搭桥下,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42岁的李白终于接到了唐玄宗的诏书,来到了他日思暮想的都城长安。《唐李翰林草堂集序》里记述了皇帝和诗人这一重要的历史会面: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看看李白享受的什么待遇,皇帝亲自步行迎接,让李白坐的是镶嵌着七彩宝石的宝座,还亲自为他调制汤羹,这俨然是一个超有钱粉丝对偶像的待遇啊。所以,李白的虚荣心得到了十分的满足。从他当时写的这首《南陵别儿童入京》,就能看出他多年投机终究事成后毫不掩饰的一种欣狂。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不过,唐玄宗当时更感兴趣的还是杨贵妃,跟李白的所谓亲密也就是君王尊重知识做做样子罢了。李白并未真正得到玄宗的政治重用,只给他一个“翰林供奉”做做,没事陪陪皇帝写写诗文而已。这样陪在皇帝身边的日子也只不过3年,3年后他被“赐金放还”。李白后来在诗歌中也说“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我们可以想象,以李白这种狂妄的性格,宫里全是太监和奸臣,加上他自己说话也不注意,不被排挤是不可能的。(三)在京仅3年,就被解职而去,李白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从此,李唐王朝的盛世光景不再。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毫无政治远见的李白开始了他人生最后一次政治投机。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李白以为他终于得到未来皇帝的赏识了,又开始得意忘形。他头脑发热,赞歌飞扬,居然一次性写出了11首颂诗。在此选两首给大家看看: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永王东巡歌》其四)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可惜,也就在这年的七月,太子李亨即位;十二月,一看没戏的永王李璘,公开打出反叛旗帜,割据金陵。最可笑的是,没有多久永王就败北,主犯李璘倒是没定罪,从犯李白却被投进大牢。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加上皇帝大赦,李白后被流放夜郎。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已60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与世长辞,终年61岁。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3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0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但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酒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据考证,李白病死的可能性较大一点。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曾作《七爱诗•李翰林》: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诸侯百步迎,明君九天忆。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所以,“腐胁疾”可能是李白致病的根源,也是导致他死亡的主因。有研究者认为,“腐胁疾”可能就是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脓穿孔,这种疾病不及时救治,肺部和胸膜间会逐渐蓄脓,进而向体外腐蚀穿孔,严重威胁生命。现在看来,李白患病的原因可能和他多年漂泊流浪、颠沛流离的生活有关,加上过度饮酒、服食丹药等原因加重病情,最终导致不治。现在看来,李白一生中有诗人之大才,却没有政治家之大才,所以一生不得重用。但他最高的人生理想却也是政治上的抱负,投机次次失败,一生理想未成,以此方式离世,也算是一出悲剧。三毛:大绚烂后的万事皆空1991年1月2日,三毛发病住进了台北荣民总医院。尽管病情一般,但她心情却一直抑郁不乐。进院次日,医院护士为她进行常规检查时,三毛就莫名其妙地冒出了后来视为她遗言的话。果然,1月4日早晨7时,护士巡房时,发现三毛自缢于浴室之中,挂在颈脖上的是她用肉色丝袜做的绞索。她的临终遗言是:“我已经拥有异常丰富的一生。我把世界一切都看淡了……”这么多年,三毛死因一直成为解密的热点,甚至有人认为她死于谋杀。但是看看这种有创意的丝袜自杀法,三毛的死应该是自杀,因为谋杀不会那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一)1991年1月4日清晨,台北市荣民总医院的病房浴厕里,医护人员看到作家三毛的身子半悬在马桶上方。法医和警方查验认为这是自杀,因为马桶旁有扶手,三毛只要有一点点的求生意念,就可立即抓住扶手,保住性命。因为没有留下遗书,20年来,三毛自杀的传说有太多太多,人们喜欢把一个作家的死赋予传奇色彩。美籍华人作家马中欣在他的作品《三毛之谜》中认为,三毛自杀并非故意,而是吃过安眠药后发生的意外。还有的人甚至说三毛死于谋杀,好像这类的书有好几本。三毛也许死前根本不会知道,她成了悬疑惊悚小说的女主角。三毛的姐姐陈田心在访谈中再次触及当时的情形,依然唏嘘不已:“关于她的自杀,我们都知道她可能有这一天,但不是那个时候。她其实是个相当注重整齐、漂亮的人,从不愿意以睡衣示人,连在家看她穿睡衣的时间都不多,怎么会穿着睡衣离世?有人要走之前,还会镇静到看书还用笔画重点吗?”陈田心还对外界的几种猜测进行了回应:“有人说《滚滚红尘》没得奖、被批评,让她心情不好,但她不是普通人,这不过是她作品中的一个而已,没有那么放在心里。”尽管陈田心也不相信三毛是自杀的,但是最终她也承认:“她(三毛)其实对死亡也有种好奇心,总想看看是怎么回事……可能是她觉得就这样离开也很好,所以就不愿回头,一路走了。一切都只在她的内心,所以没人能救她。”其实,三毛的死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传奇。当你听了三毛生前密友眭澔平公布的三毛最后的一段电话录音,你会发现,从三毛焦灼的声音就能感觉出,三毛是准备死的。一个随时准备死的人,任何一个触点都可能推进他的死亡。三毛一生去过59个国家,也品味过不同男人的爱情,加上个性的敏感,到了40多岁已经对生死参透,再也没有什么值得留念。也许她想像敦煌飞天一样,去另一个世界看看。(二)人们对于三毛津津乐道,也许并不是她的文字有多么好,可能对她的流浪故事,和她众多的爱情故事感兴趣。喜欢三毛的人很多,有一阵子,很多伪文艺青年为了泡妞,手里都拿着一本《撒哈拉沙漠》,三毛不幸成为一个符号。但三毛的文学价值究竟有多大,实在是见仁见智的。不喜欢三毛的人太多了,比如作家李敖,他对内地三毛热很不以为然。三毛很友善,但我对她印象欠佳。三毛说她“不是个喜欢把自己落在框子里去说话的人”,我看却正好相反,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这个框框就是她那个一再重复的爱情故事,其中有白虎星式的克夫,白云乡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国际路线,和白开水式的泛滥感情。如果三毛是个美人,也许她可以有不断的风流余韵传世,因为这算是美人的特权。但三毛显然不是,所以,她的“美丽的”爱情故事,是她真人不胜负荷的……三毛是为旅行而生的,其实也是为恋爱而生的。不过,三毛只是一个有味道的女人,和张爱玲一样,但男人永远喜欢一见钟情的是漂亮的女人。所以三毛和张爱玲一样,一生追求爱情,但爱情似乎都成了她们悲剧的主旋律,三毛的恋爱都是抑郁的。三毛一生中多次恋爱。19岁入台北华冈文化大学选读生。人生第一次恋情是跟文化大学戏剧系高三毛一届的梁光明,梁光明现在是台湾作家,笔名舒凡。三毛和梁光明相恋3年。梁光明毕业前三毛设想着跟梁光明结婚,而梁光明却想先立事业后结婚。其实这都是男人的借口,所谓先立事业再结婚,大概是男人拿不定主意,再看看,遇到最好的再抛弃,这种爱情是不可能长久的。像所有的烈性少女一样,三毛开始逼婚,梁光明如果不跟她现在结婚,她就马上去西班牙。这一招对不是那么深爱你的男人毫无结果,梁光明选择了不结婚。大学未毕业的三毛痛苦地选择去西班牙。到了西班牙,三毛进了马德里大学文哲学院。恋上西班牙人荷西,当时荷西只有18岁,而三毛已经24岁。三毛在自己的作品中谈到了第一次见荷西的感觉:“我第一次看见他时,触电了一般,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英俊的男孩子?如果有一天可以作为他的妻子,在虚荣心,也该是一种满足了。”绝对的一副女色狼的姿态。不过,荷西毕竟太小,希望三毛等他6年。三毛觉得6年太漫长,到时自己是30岁的大龄女青年。于是决定离开荷西,并和几个留学生谈恋爱,其中还有一个日本富二代,但最终没有结果。回到台湾,三毛又有了新恋情。可惜遇人不淑,即将结婚前三毛才发现对方是个有妇之夫。这时候,三毛开始深刻地意识到,那些毛头小伙子虽说是爱她,但事实上也许对她兴趣并不大。她很快改变方向,跟一个台北某大学40多岁的德国籍教授建立恋爱关系并且接受了对方的求婚。可惜命运捉弄人,结婚前夕,新郎心脏病发猝死。台北成了三毛的伤心地,不久三毛离开台北去往熟悉的西班牙,跟已经长得健硕成熟的荷西重逢,成就了其一生中最浪漫的一段爱情。她成了荷西的新娘,结婚的地点就在三毛书中经常喜欢炫耀的撒哈拉沙漠。不过,这段美妙的婚姻持续时间太短,只有6年,潜水专家荷西在潜水时不幸遇难。三毛情爱史上不得不提的重要爱情,除了荷西,大概就是王洛宾了。不过,她认识王洛宾时,王洛宾已经太老了。她像个孩子一样去爱一个老人,大概没有一个老人敢接受她吧。后来,三毛对王洛宾早出晚归,而没时间陪她,很是愤怒,没几天就生病了。王洛宾担心她生病不能吃得太多,照顾她吃饭时,每次只敢盛小半碗。但这也引起敏感的三毛强烈不满,拍案而起“你想饿死我啊,我要杀了你。”当晚就搬离王洛宾住处,搬到宾馆去了。其实,三毛在新疆也就呆了9天。当年12月,她给王洛宾写了一封信,称要和一位英国老友订婚,就离开了。大概这段订婚也不见得那么顺利,没过多少天,就传来了三毛自杀的消息。也许,三毛和王洛宾的这段黄昏恋,也是其中一个触点吧。后来王洛宾觉得对不起三毛,创作了那首著名的《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且莫对我责怪为把遗憾赎回来我也去等待每当月圆时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三)其实,三毛一生的悲剧在于她过于的纠结,甚至于过于的孩子气。爷爷辈如王洛宾,怎么敢接受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呢?现在研究,三毛的悲剧还在于她的性格,她童年的一段受辱经历直接导致后来她性格的孤僻。对于这段经历,三毛一直希望通过爱情和旅行来解决,然而效果似乎并不佳。三毛6岁入小学读书,12岁考入台北最好的女子高中——台北省立第一女子高中。虽然成绩优秀,三毛的性格却很孤独,天生的孤独。内心孤独的人总是最怕被外界聚焦,尤其是自己的自尊心被羞辱的聚焦。初中的三毛偏科,数学成绩奇差,考得最好的一次,好像只有50分。这让我想起我高三的两个同学,他们其他科成绩都好,但就是没学数学的天分。一个女孩每天问我的数学题目要达到20题。一个男孩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每天晚自习后,就买一包烟,到宿舍里做数学题目到天明。但是最终考试结果都不好,高考更是一塌糊涂。三毛也是一样,为了提高数学成绩,她可谓什么办法都想尽了,但效果不好。有一次,三毛偶然发现每次考试题目都是来自课本的习题。于是每次临考,三毛将课后的题目和答案熟记于心,从而接连多次考试拿下满分。分数突然地非正常提高,引起了数学老师的怀疑。有一天,数学老师把三毛叫到办公室,现场拿出一张试卷让三毛在10分钟内做完。三毛傻眼了,自然做不起来,接下来,让三毛刻骨铭心的羞辱发生了。多年后,三毛这样回忆了当时的情况:“在全班同学面前,这位数学老师,拿着蘸着饱饱墨汁的毛笔,叫我立正,站在她划的粉笔圈里,笑吟吟恶毒无比地说:‘你爱吃鸭蛋,老师给你两个大鸭蛋。’在我的脸上,她用墨汁在我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因为墨汁太多了,它们流下来,顺着我紧紧抿住的嘴唇,渗到嘴巴里去。”画完后,老师让三毛转过身给同学看,引起一阵哄笑,此老师再命令三毛在教室外走廊走一圈。走廊挤满了学生,12岁的三毛不敢违抗老师的命令,但12岁的三毛已经有了爱美之心,12岁性格孤僻的三毛自尊心受到了刻骨的羞辱。受辱事件后,三毛开始逃学,几个月后,三毛休学,一休就是7年。从此,就有了爱逃避的三毛,爱流浪、到处寻找爱情的三毛。也许,三毛的死,是一种必然,一种宿命。

媒体关注与评论

文人是一种犯贱而真诚的动物——读《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多年前,我曾经看过李国文此类的书,我觉得写得不错,但总感觉发牢骚的成分太多,他们所经历的时代,以及他们自身作为文人,写到这类题材,很容易自己首先“闺怨”,所以后来杂评家鄢烈山对他的这部书稿很是不满。老作家不容易,常青树更不容易,相对于他调侃的中国文人,我更喜欢他的代表作《冬天里的春天》。这次,能够看到高松元的新作《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我眼前是一亮,松元君不是文人,他说自己只是个文学爱好者,爱好能够远离文学是非,也许看问题更为透彻。在他的前言中,他自己把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总结成十种,分别是愚笨而死、狂骄而死、惭愧而死、殉道而死、愤怒而死、被生活逼死、为女人而死、不良生活习惯致死、庸医致死、悬疑而死。总结得很有意思,而且为我们揭开了很多我们以前未知的史实,关键是通过调侃的语言,言之凿凿的史实,让我们的头脑经历了一次生动的风暴。读了很多书,第一次看到有人把李清照说成是一个笨女人,撇开她的诗词不说,李清照和当下许多女人一样,遇人不淑,即使被后世传奇的同赵明诚的爱情,其实也不如想象的那般美好,就像当年的司马相如,终究是一个花花肠子,更糟糕的是,她以五旬之躯还头脑发昏嫁给了一个骗子。我们没想到,多愁善感的李煜原来是一个没有出息的窝囊皇帝,自己最爱的女人小周后每天晚上都要被一顶花轿送到土豹子宋太宗的房间里,这个变态皇帝甚至叫画师现场临摹他蹂躏小周后的场面,还好当时没摄像机,否则我想,他终究会变成一个A片男主角。李煜没有抗争,期待苟活,但最终还是被屈辱地毒死。我们没想到,顾城这样的诗人与其说他是为诗歌而死,倒不如他是脱离生活,活在真空中窒息而死,就像五四时期的朱湘一样,他们充满了自恋的悲剧,世俗于是抛弃他们,他们不愿苟活,选择弃世。我们没想到,诗僧苏曼苏是吃糖吃死的,康有为可能是为提高晚年性致,给自己装上了一个猿猴睾丸最终并发症而死。很多文人为女人而死,我们想到了,但没想到是那么的曲折离奇。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的龚自珍死亡方式是“暴卒”,被人下了鹤顶红。终究是偷情得罪了那个戴绿帽子的人。雨巷诗人戴望舒,从来就没遇到过一个丁香般的姑娘,他一生被三个女人耍来耍去,悲苦一生,致命伤害,最终早早弃世。这些大概都是一般读者以前不知道的,文人首先是一个人,他们有他们致命的弱点,他们也干很多龌龊事,但他们在松元君的这本《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里显得是那么的有个性活生生。正如松元君所说,他没有任何文学野心,“本书所表达的,无非是通过40位文人非正常死亡的案例,揭开他们一些不为俗世所知的东西。对于读者来说,第一可以作为资料收藏;第二可以作为传记去读;第三通过古代现当代文人的悲剧,给活着的现代有所启迪和人生感悟,让我们正确理解人生,正确理解死亡。”我觉得松元君这本书的目的达到了。本人曾经编辑过报纸副刊,也见识了很多文人,最近还有个女性文友给我留言,她发来了和她相亲的这位从鲁迅学院毕业高材生的两个短信——“我不想做二流三流的作家,我是目标是一流甚至是顶尖的作家,而这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付出非常的努力,我现在正在从事一部史诗性作品的创作,成书后约有四五百页厚,内容涉及极其广泛,我现在需要各方面的灵感与支持,包括来自个人的灵感,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和意愿与我共勉啊。”“看来你的世界中真有许多自卑等等不健康的东西,它们主宰了你的心胸,你只愿意停留在一个聆听者的角色上了,我也乐此不疲,权当文学创作玩,反正也不是给你一个人看的,你还真把我要和你见面当一回事啊,如果你不优秀不漂亮,你知道我在那种场合将会有多难堪和不自在吗?因为我是如此优秀。”女文友说,即使一辈子没男人,也不会找这样的男人。我们的时代在沦落,文人的名声也在逐渐变差,我觉得这主要是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太多的伪文人,他们是乡愿、政客、骗子、小偷、无知者、投机倒把分子,他们在玷污着文学。松元君选择的这40个文人,尽管他们有种种缺点,但我始终还认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比较犯贱,但绝对真诚——这是文人的首要素养。——思茶


编辑推荐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编辑推荐:1、在中国历史上,最容易“不得好死”的人群不是农民,不是贪官,不是囚犯,而是知识分子!在这个号称五千年文明的国度里,对文人、文化的伤害几乎从未停止过!2、深度解读历来风月野史的主人公,细数古今“文艺犯”的老祖宗。3、中国40大文人死因调查报告,风趣总结文人的10种死法。诸如:愚笨而死的李清照、方孝孺,狂骄而死的谢灵运、李白,惭愧而死的李煜、吴伟业,殉道而死的王国维、海子,愤怒而死的老舍、傅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PDF格式下载



方孝孺死得真惨啊,估计是中国文人中死得最惨的,诛杀十族啊!


王国维死得挺可惜的,文人的软弱性吧,被逼无奈,只好投湖自尽了。


现代人很势力了,很少有人关注文人的死活了。


文人也是普通人,文人之死,映照了现实的社会。


从文人之死,看到那么多桃色新闻,真够丑陋的。


傅雷、老舍死得可够冤的,生错了时代吧。


这些“文艺范”的老祖宗,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装B者必死!


我特别喜欢历史类的东西,这本书以戏谑的口吻讲述中国古代文人,很和我口味,我很喜欢。


书里面总结的10种死法,挺全面的,包括了各种意外。


时代在沦落,文人的名声也在逐渐变差,社会出现了太多的伪文人,他们在玷污着文学。


文人的无奈!历史的无奈!值得一读!


书里写了一般读者以前不知道的文人故事,他们有他们致命的弱点,他们也干很过多龌龊事


最可怜的我觉得是萧红,没有享受到幸福,死的不甘心,一生落魄。


有些文人充满了自恋的悲剧,世俗抛弃了他们,他们也不愿苟活,于是选择弃世。


中国文人的依附性,没有政治就没法活


郁达夫充分证明了文人无德这句话,私生活乱七八糟,要不是个文人,真像个花花公子。


把那些“神圣”的文人“扒光了”给你看,告诉你真实的历史。


陈布雷要是放弃自己的底线,估计早就高官厚禄了。可惜,就那点文人的尊严,把他逼到了绝境。


张居正做了一辈子强人,没想到死后那么凄惨。看来,真是伴君如伴虎。


“情圣”徐志摩,与他发生绯闻的都是才女啊,可惜早死了。


要是写《中国犯人的非正常死亡》就好了。


了解一些死于非命的大文人,找寻其中的原因及关联性


知道很多的文人,但不知道他们的生死,改变了我对有些文人的一些看法。


书里面写了从古到今的众多文人,男女老少,很有代表性,值得一看。


茶余饭后,看点文人的八卦,总比看那些乱七八糟、让人倒胃口的明星强。


各個時期的文人,各個時期的精彩


好多地方有点偏激,但挺真切的,看看会对文人有所了解。


有时候觉得那些文人挺可怜的,简直就是小丑。可惜,他们自己却不知道。


摆得正位置才能活得滋润,文人的悲剧就在于摆不正位置


看得起,你就是文人;看不起,你就是贱人。


挺有趣的,可不知这算不算之前有人批评的那种非挑野史来讲、一位吸引读者、不顾历史重点的书


谢灵运那哥们真是太狂了,狂得不知道东南西北了,活该被杀!


这本书可以当做传记看,也可以当做资料收藏。


李煜和赵佶真是太像了,两个坐错位置的昏君,他们要不是皇帝,应该比现在更出名吧。


作者的本意是好的,是想让我们从历史中接受教训,吸取经验,以后不再犯相似的错误。


很好,是我需要的,正版,也正点。


诗人的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要不那么年轻的海子也不会卧轨了。理想破了,那个时代也回不来了。


这些人挺有代表性的,都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喜欢隐私的可以看看。


李清照遇人不淑啊,跟现在的女明星们差不多了。只是她是流芳,她们是遗臭。


从图书馆借阅过这本书,感觉非常好,所以想保留,买了一本,李先生写东西,越来越有味道!!!


看了之后,对李白的看法大改,简直就是投机分子嘛。


喜欢这种风趣的书


康有为可真够风流的,老牛吃嫩草啊,看来名人就是好。


觉得挺八卦的 八历史的卦


听名字就好看,而且喜欢历史的可以看看


很喜欢的一本文学书, 喜欢推理


嵇康太狂了,不服王法,遇到司马昭那样的强人,活该他倒霉。


笔法老练且幽默大气,笑中有泪啊!


神童解缙总耍些小聪明,到最后还是玩不过皇帝


内容不错,语言调侃,还行


很有现实意义的一本书,值得人们深思。


很有意思的解读


特价活动买的,内容不错,有明朝那些事的风格。


不错。很有思考价值。


很不错的一本书, 和平年代真好


不知不觉一口气读完了,意犹未尽。


很好啊,是我喜欢的类型


本来想买李国文的,不过这本也很好。


还不错,再细致些就好了


闲着没事看看就好,一次一篇,打发时间。


真心一般!我指地是书的内容!真是什么书都能出版!


看看书,想想社会,一声叹息。


书里面的爆料够多,普通人一般找不了这么全,学习了。


书里内容挺丰富的,很实在,刚好够打发时间。


很不错的一本书……可以了解很多知识。


这本书通过调侃的语言,言之凿凿的史实,给了我一次震撼。


这本书挖掘的内幕挺深的,值得一看。


朋友介绍才去买的,先顶再看,期待


语言网络,风格清新,好书!


已经买了三本了,所以就不多说了


空闲时不错的选择


特别喜欢作者的笔调,好好看


很有现实意义,热点不错,值得一看。


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简直就是古龙的个人写照。


李斯够自私,可惜遇到更无耻的赵高,于是他就悲剧了。


周作人的一生英明都被他的日本老婆给葬送了,可怜呐。


看了顾城的故事,诗人都是疯子吧,要不也不会发生惨剧。只是感叹而已。


看别人千奇百怪的人生,品味自己平淡的人生。


都是欲望惹的祸,平平淡淡才是真。


挺喜欢这个作者的书,是个真性情的作者


也许,对爱读书幻想作一个大文人大名人的大人们孩子们,是一种强烈的警告。


了解中国文人的真实生活,可以明了事理,增强心性修养。


出乎意料的历史,看见文人本来面目


不同的角度让你对历史文人有更多了解。


书籍还算不错,也了解了一些历史人物


语言有点调侃,幽默,但关于历史的态度还算严谨,内容也不是凭空猜测!


其实故事比分析好,作者的分析有点太无厘头,没有标尺,只是随意的站边,只是把故事拿出来就好。


印刷质量非常好,内容也可以,但有时候调侃似乎过了点头!


书有点磨损


书皮是黑色的,被磨成灰白色,像二手书。懒得换,也不影响内容。


还可以吧,不过很多的都是我知道的。


冲着吊儿郎当几个字买的


书本身内容很好,只是不能善待书的人,而且还是别人的书的人。真让人厌恶


书内容不错,包装也很好啊!


书的内容不错,可是送来的时候封面磨损得厉害,像是旧书。


内容还是不错的价格也还可以


个人而言的感受:本书描述内容的部分尚可,较为丰富。结论部分毫无见地,多为推测,猜测,甚至一些需要做结论的部分也以猜测推测的语气,没有逻辑。另外,抄袭甚多(例如:第一篇李斯的内容描述与《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一书同),思维也被禁锢,原创思想有却少而无质,实在推荐作者学习下逻辑学的常识知识再来做结论。第三,对于作者的思想倾向,本书三句不离文人的懦弱;关于语风,话说有调侃很好,但是全篇除了引语和描述就都是调侃,那就不太好了,因为引语不过是文章摘要,描述是你借鉴其他资料的,剩下你的意见就都是调侃,最重要的是,作者并未与书中的人站在同一高度,而是凌驾其上,俯视着的态度,貌似作者还是新闻主编,我认为做新闻写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和被采访者站在同一高度。作者俯视着调侃已逝之人,也导致了其结论较我来看过于片面。就我个人来说,合适厌恶作者的态度。


就像压仓底的货,封面被画得花到不行,而且一堆灰尘,胶封还有点掉,失望


买来当写东西的参考的,不是很喜欢。


很好玩!超级好看!!!!涨姿势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