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读史有智慧大全集

文若愚 中国华侨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中国华侨  

作者:

文若愚  

页数:

425  

Tag标签:

无  

前言

  “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而且隐藏着无数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败的奥秘、可吸收借鉴的智慧,更预示着人类的未来。读历史,学智慧,可以从历史的兴衰演进中体会生存智慧,从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中感悟人生真谛和成功的哲学。  战场上用兵用计、力挽狂澜,靠的是智慧;商场上优胜劣汰、斗智斗勇,靠的是智慧;官场上左右时局、韬光养晦,靠的是智慧;职场上长袖善舞,见招拆招,靠的是智慧;生活中人情练达,张弛有度,靠的是智慧。历史中,往往有大智慧。  本书是一部凝聚五千年历史大智慧的人生宝典,是熔中国智谋韬略于一炉的百科全书,全书共分为“百家智慧”‘‘经典中的智慧”“历史中的智慧”三部分。  上篇“百家智慧”包括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等中国主要的思想文化流派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人生世界的深刻认识,对治理国家的独到见解,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的理解和阐述,等等。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孙子、苟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文化巨人针对现实各抒己见,躬身行之,共同上演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儒倡仁义仁政,法说以法治国,道赞无为清净……这些博大精深的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历数千年而不衰的人类经典。  中篇“经典中的智慧”包括《易经》《老子》《论语》《韩非子》《鬼谷子》《孙子兵法》《史记》《资治通鉴》《菜根谭》《三十六计》《曾国藩家书》等经典著作的智慧精华,以独特的视角提炼经典中未被发掘的人生智慧,汇集思维锋芒,方便读者学习和借鉴极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治世谋略,为自己在迷惘处指点迷津,从而从容不迫地安身立业、修养心性,使自己的人生跨入一个新的高度,让自己变得智慧清醒,活得豁达明白。  下篇“历史中的智慧”包括以术驭政、以德待民,修身明己、多谋善断,刚柔并济、事半功倍,洞烛幽微、辩才无碍,假戏真做、虚实并用,兼取众才、与世推移等六篇,把浩瀚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条分缕析,带领读者一步步、一层层深入到历史智慧中去,渐渐让读者开拓自己的思维,透视简单的历史现象背后隐藏的巨大秘密。  历史并不简单,比如,一幕宫廷斗争的惨剧,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目的参与其中,各自运用自己的力量和权谋相互对抗,争斗的结果往往难以预料,影响它的因素复杂多样。在探寻这些历史现象的台前幕后的过程中,我们会发掘出无尽的历史智慧。  本书融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以独特的视角,将一则则饱含古人智慧谋略的故事,汇聚成见微知著、借古鉴今的智库。每一则故事,都讲述一条智谋,昭示着一个哲理,帮助读者解读一幕幕生动的历史话剧,剖析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从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深入挖掘古人智慧精华,为读者提供轻松获取历史智慧的捷径。读历史,悟兴衰之道,明进退之度,知祸福之由。让我们多读点历史,多学点智慧,用千古流传的历史智慧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成就卓越的人生。

内容概要

“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而且隐藏着无数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败的奥秘、‘可吸收借鉴的智慧,更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读历史,学智慧,可以从历史的兴衰演进中体会生存智慧,从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中感悟人生真谛和成功的哲学。一条妙计,可以赢得一场战争;一番谋划,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计良策,可以成就一桩事业;一点心机,可以反败为胜,化险为夷。历史中,往往有大智慧。
文若愚编著的《读史有智慧大全集》是一部凝聚五千年历史大智慧的人生宝典,是熔中国智谋韬略于一炉的百科全书,《读史有智慧大全集》共分为“百家智慧”“经典中的智慧”“历史中的智慧”三部分,融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以独特的视角,将一则则饱含古人智慧谋略的故事,汇聚成见微知著、借古鉴今的智库。每一则故事,都讲述一条智谋,昭示着一个哲理,帮助读者解读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活剧,剖析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从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深入挖掘古人智慧精华,为读者提供轻松获取历史智慧的捷径。读历史,悟兴衰之道,明进退之度,知祸福之由。让我们多读点历史,多学点智慧,用千古流传的历史智慧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成就卓越的人生。

书籍目录

上篇 百家智慧
第一章 儒家
仁义:征服人心的王道
帝王独裁,儒家执政
礼:形式本身的巨大力量
忠勤,为官太平经
塑造完美自我
行动胜于言语
凡事过犹不及
重如泰山的自我牺牲
第二章 法家
实力决定成败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驭臣:恩威两把刀
第三章 道家
以柔克刚是大道
萧规曹随,无为而治
功成名就早抽身
洞悉利害转化的玄机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为臣以不能为能
千古成败一“忍”字
第四章 兵家
最大的规则是不讲规则
感情用事,葬送前程
兵家决策,多算者胜
精算秩序先后与轻重缓急
“势”不可缺
粗中有细的威武大将
第五章 纵横家
良臣择主而从
谈笑间看天下风云变幻
进谏有法亦有道
纵横家的自我推销
小人得志不可轻
第六章 阴阳家
以阴阳决人事
胜利者乃“天命所归”
谶纬之学的妙用
神灵观念
中篇 经典中的智慧
第一章 《易经》的智慧
大道至简,正则吉祥
变化是世界的基本法则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君子当自强不息
胸怀多宽,成就多大
第二章 《老子》的智慧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仁慈崇俭,不战而胜
大智若愚,大象无形
枪打出头鸟,不为天下先
欲取先予,欲擒故纵
顺其自然,境界高迈
第三章 《论语》的智慧
忠恕:做人的最高境界
信用是做人的根本
近君子,远小人
名不正则言不顺
治国重德、尚礼、用刑
第四章 《韩非子》的智慧
为政治国,与时俱进
神秘为权力的要诀
最忌功高震主
朋党误国,坚决清除
第五章 《鬼谷子》的智慧
说话当因人而异
试探反应,揣摩人心
赞誉反激,引入圈套
取胜当用谋略
顺应时势,灵活应变
凡事当断则断
第六章 《孙子兵法》的智慧
兵为“诡道”
以正合,以奇胜
不战而屈人之兵
知己知彼
立于不败之地
避实击虚
将在外不受君命
第七章 《史记》的智慧
得人心者得天下
仁者胜而暴者败
选贤任能,国家兴盛
人君勿行荒唐事
性格的弱点,败亡的诱因
第八章 《资治通鉴》的智慧
治国的核心在治民
名器很重要,规矩不能乱
政治的要义在用人
关键位置上的人必须控制住
过度压榨必然遭致反抗
第九章 《菜根谭》的智慧
修德即修福
淡泊名利无宠辱
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要有面对逆境的准备
第十章 《三十六计》的智慧
掩人耳目,出奇制胜
保持清醒,捕捉战机
千古第一是反问
打不过就跑是明智之举
第十一章 《曾国藩家书》的智慧
修身的要诀在慎独和克己
立志有恒才会有作为
耕读传家,家道久远
挺得住方为真英雄
进退有度,持盈保泰
下篇 历史中的智慧
第一章 以术驭政 以德待民
晏婴为政
称霸之道
忠之有道
人心归田氏
治盗之道
吴起变法
悲壮的改革家
画蛇添足
唇亡齿寒
巧言善辩的淳于髡
祸莫大干拒谏
苏代的纵横术
以忤为合
和氏献璧与法家之术
兔死狗烹
化敌为友
千古奇商吕不韦
示弱的妙用
名正方可言顺
善于“将”将的刘邦
顺势者昌
勿在“马上”治天下
各有所用
刘肥谄谀逃生
汉文帝废除肉刑
牧民有道
土崩瓦解
贾谊的治安之策
万事德为先
亲贤臣而远小人
古来贤士怕谗毁
教化治民
第二章 修身明己 多谋善断
治身与治心
渔夫的教诲
不以一眚掩大德
水落然后石出
一食三叹
御者之妻
何为愚孝
民生为本
犯颜直谏
进谏的勇气
鲁仲连义不帝秦
一言十城
妻妾之道
张仪连横
做切实可行的事
剜肉补疮
蒯通的招降之道
善于自责的君王
郦食其说服齐王
石奋的节操
遇时而报
宽以待人
严光不见人臣
方正之人,不为坏事
李密陈情
乐谏
饮“贪泉”的廉官
北魏一名臣
第三章 刚柔并济 事半功倍
邹忌讽齐王纳谏
陈轸的比喻
乐毅的回信
谦让乃为官之本
逍遥游
先人为主
与时俱进
无意得之方为高
何为大度
无过自可避祸
片言可以相救
柔以开国,柔以治国
不争之争
不言之教
智愚之辨
魏晋风度
清虚圆融的处世策略
慈忍之治
后妃之德
种树与治民
儒将的智计
攻城与攻心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吕端大事不糊涂
智守遂城
宰相风度
沈括智挫夺地之谋
不卑不亢
厚德薄怨的为官之道
化干戈为玉帛
第四章 洞烛幽微 辩才无碍
细微处的战机
三桓乱鲁
冤家宜解不宜结
圣人之徒也“欺人”
各为其主
恩怨分明
比喻的力量
兴师之道
先见之明
不可为渊驱鱼
智者与圣人
历数罪状,促人猛醒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恩威并施的策略
司空马的预言
华而不实
惊弓之鸟
苏代的智慧
秦国的人才战略
赵高固宠
左支右绌
民以食为天
释疑自保的妙法
司马芝先斩后奏
当断则断
姚崇的智慧
勿以善小而不为
如何保持警惕
治盗、辨诬,以智为本
学者用武
第五章 假戏真做 虚实并用
不掠人之美
子产宽缓施政
求援的艺术
范雎入秦
剑术与治国
秦人之法
士人之怒
善谋与知时
小国的自保之道
游说之道,利害为先
虚实之间
分清轻重缓急
威逼利诱
虞卿反客为主
爱己与爱人
穷尽所有的可能性
夹缝中求生存
苏秦一语动人
连环套
游说外交的力量
待人以慈忍
迂回进谏法
郦食其择主
巧救粱孝王
优言无罪
如何处置小人
晏婴巧谏
尽人事自不忧天命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第六章 兼取众才 与世推移
识人之道
晋阳之役
赵仓唐谏魏文侯
以人为宝
燕昭王求贤若渴
孟尝君纳士兴国
公孙戍说孟尝君
求才之道
千里马与伯乐
远交近攻
利诱之道
自保之术
孙膑的韬晦之智
功高不居
诚与信
任人唯贤
切中机要
善终者可成大事
韩非进言
为我所用
李斯之悔
死灰复燃
久居夜郎,必然自大
釜底抽薪
凌烟阁上有何人
用人所长
戴胄的执法态度
以少胜多
实则虚之
将计就计
偏安之术
谁是中国历史剧的最大的导演
刚正仁孝的名相
胸怀大局
如何方能百战不殆
完颜昂疑兵退敌
朱元璋的军事智慧
朱元璋智收朱亮祖 

章节摘录

  道家的智慧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聪明的谋略,老子是第一个将宇宙观与政治观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哲学大师,道家智慧最鲜明的体现就在于对人世间一系列利害转化关系的深刻洞察。道家的确提倡谋略,但是道家的谋略是来自于自然之道,并非人心险恶之诈术。自然之道本无心害人。道家智慧是以道为本、因势利导的前知之术。  以柔克刚是大道孔子在《论语》中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好像真的是普遍的规律。作为智者,道家鼻祖老子和他的道家子子孙孙们好像都十分喜欢水,因此常常用水来阐述一些道理。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也就是说,人们最大的善就像水的特性那样,尽管对人类有巨大的贡献,但是自己却不居功自傲。  “上善若水”只是说出了水的一部分特性,也就是不争名,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做好事不留名。除此之外,水还有哪些特性呢?孔子从儒家的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说水有五德,跟忠、直、信等儒家伦理规范都有关系。而道家所看重的和孔子有所不同,他们更加重视的是,水的特性永远是向下的,永远谦卑,不为天下先。正因为如此,它力大无比,所向披靡,什么东西都挡它不住。它的向下又是一种谦恭,而越谦恭就越受人敬仰,因而也更有力量。另外,水是柔的,任何一种容器都可以容它,它的韧性特别强,因此适应性也特别强,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因此,老子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就是说,天下之物论柔弱莫过于水,但在攻克坚强方面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胜过它,因为水是靠凭借流动的力量改变着它们。  老子看到的这些水的特性都与水的力量有直接的关系,水的力量如此巨大,正是因为它的最为重要的特性——柔具有巨大的力量。  有不少人认为任何一种事物,越刚越强,因此将“刚强”放在一起使用。比如,儒家为人处世讲究不可动摇的原则,甚至可以为原则牺牲自己的生命,并认为这种原则能够带来巨大的好处;法家就更不用说,它所推崇的“法”、“势”、“术”无一不是主张凡事越冷峻严厉越好。这些学派无疑都是主张强硬的。但是道家却与他们相反。以柔克刚是道家最为核心的思想之一。道家认为,“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并且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就是说,貌似弱小的柔往往能战胜看来强大的刚,以柔克刚才是大道,这个道理其实天下人都懂得,只是没有多少人去这么做罢了。老子还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就是说兵太强了,就会树敌太多。高大强壮的树木容易引人砍伐,也很容易被大风摧断。烈风可以吹断几个人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却奈何不了一根细细的小草,铁锤可以砸碎硬硬的石块,但捶不坏软软的棉被。老子又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而无形的力量往往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一位大师某日问徒弟们:“棉花和石头都是实物,两样东西都有自己的用处,但是如果要论攻守之道,谁更加厉害些?”他的徒弟们都说石头比较刚硬,因此攻守俱备。但是大师却说此言差矣,棉花可要强大多了。众徒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以柔克刚之道,就是棉花所特有的,而石头“欺软怕硬”,倘若用它撞击钢铁,最后的结果肯定是粉身碎骨。而与此相对的是,无论如何发力,棉物都能以力还力,而使自己毫发无伤。当两物相撞时,石头能把棉砸烂吗?当然不能,更加可能的是棉的缓冲作用会将石头弹出,让石头与他物相撞,从而受到伤害。  棉与石,一个柔,一个刚,而棉能胜石,正说明人在面对刚强的敌对者时,以柔克刚才是真正聪明的解决办法。这个道理可以运用在各个方面。古时武人创太极拳,正是借敌之力克敌,刚柔并济,才使得太极无懈可击。武家思想一样可以用于涉世之道。一些人锋芒毕露,自恃强权暴力,以力服人,还有一些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机关算尽,这样的人早晚会失信于群众,从而损失惨重。与此相对的另外一些人,能够做到以情动人,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而不求回报,这样反而能得到人们的尊敬和喜爱。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时,退一步海阔天空,反而能轻松地化干戈为玉帛。在古代激烈的政治冲突中,如果硬碰硬,最终只能两败俱伤,搞得双方都焦头烂额。而那些奉行以柔克刚之道的人,却能够巧妙地对付外来攻击,以此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因此可以说,以柔克刚才是为人处世的长久之理。  以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的决胜之道,它既是为人处世之道,在政治上也很有作用。  可以看出来,以柔克刚并不是软弱,而是追求一种真正有效、有力的强大之道。因此,尽管历史上的政治家大半不是道家人物,但是也深知以柔克刚之道。战国时期,齐国晏子曾出使楚国。晏子身材矮小,楚王嘲讽他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说:“齐国首都大街上的行人,一举袖子能把太阳遮住,流的汗像下雨一样,人们摩肩接踵,怎么会没有人呢?”楚王继续挪揄道:“既然人这么多,怎么派你这样的人出使呢?”晏子回答说:“我们齐王派最有本领的人到最贤明的国君那里,最没出息的人到最差的国君那里。我是齐国最没出息的人,因此被派到楚国来了。”几句话说得楚王面红耳赤,自觉没趣。在这个故事中,面对楚王嘲讽自己,晏子并没有采取针锋相对跟他辩论,而是顺着他的话,故意贬自己最没出息,所以才被派出使楚国。他这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方法,使楚王侮辱晏子不成,反受奚落,不但成功地为自己辩护,而且还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同样是为了争夺政治权力,剑拔弩张、锋芒毕露者总是容易引起政敌的猜忌和不安,使人感到畏惧和威胁,从而难免树敌招怨;而与此相反的是,那些庸庸碌碌、胸无大志的人们则可以使政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容易被轻视和忽略,反而能够出人意料地成功。  王莽夺权篡位建立新朝后,效仿古代实行改革,结果不改还好,这一改搞得天下一片混乱,社会更加动荡,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由于时势所迫,刘秀也加入起义队伍,并凭借自己超凡的才能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领袖。但刘秀却不同于其他人的蛮干,而是采取了宽柔策略,收到了极佳的效果,从而能够在起义军中异军突起。刘秀从不使用各种阴谋手段费尽心机去拉拢人心,而是仅凭自己非凡的气度和超人的见识吸引追随者。王郎曾经冒称汉朝宗室在邯郸称帝,在攻占邯郸后,刘秀看到城中有大量公文书信,其中有许多都是各地官员与王郎通信毁谤自己的内容。一般将领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多半会采取杀鸡儆猴的做法,以树立自己的威信,但是刘秀却在看了一眼之后,当着众将领的面把这些书信都付之一炬,并说:“那些睡不着觉的人,从此可以安心了。”这种行为安定了人心,也让那些曾经与王郎联合起来的人对刘秀心悦诚服。后来,刘秀的势力慢慢壮大,投降他的军队也越来越多。但是有很多人忧心忡忡,担心刘秀总有一天会除掉自己。刘秀了解他们的心思,让这些降军回各自原来的军营,以示信任,而自己又轻骑简从,去各营慰问他们。这些归降的将士们十分感动,在战斗中个个奋勇争先。  做了皇帝之后的刘秀依然延续自己以宽柔治天下的执政风格。建立政权之初,刘秀减田租,释放奴婢,救济鳏、寡、孤i独,大得民心。历史上每个王朝的初期,新君对待功臣的做法大都是或杀或贬,但跟随刘秀打天下的功臣基本上都得以善终,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他的这种异于其他开国帝王的宽容政策的效果极佳,东汉初期基本没有出现臣下犯上作乱的事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对那些触犯自己的官员显出了难得的大度。一次他外出游猎,到夜间才回城,结果被一个守门官员关在门外,他只得绕道进城。  第二天,那个闭门不开的官员还上了一道奏折,指责刘秀游猎过度、将国家社稷置于脑后,刘秀不但不生气,最后还赏赐了这个官员,并对另一个打开城门的官员给予了降职处分。洛阳令董宣严格执法,他发现一个杀人凶手是刘秀长姐湖阳公主的奴仆,于是在大街上拦住公主的车马,逮捕奴仆并把他当众处死。公主在刘秀面前哭诉,但最后刘秀的做法竟然是对董宣的严正执法给予赏赐。  刘秀政权宽容不与当局合作的隐士,在历史上也难得一见。如隐士严子陵始终不肯接受朝廷赐予的官职,但刘秀也大度地任他离开。  在历史上的几百位君主中,只有刘秀成功赢得了许多看起来很难同时得到的财富,比如拥有朋友的支持和后世的敬仰,以及事业的成功和幸福的家庭,算得上是其中人格最健全、收获最丰富的一位。而能够让他做到这些的正是他的宽柔。有时柔弱待人远比机关算尽更容易得到支持,因为它更符合人性。人们往往忽略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智慧进化的悲哀。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读史有智慧大全集 PDF格式下载



结合历史实例论述,剖析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为我们提供了轻松获取历史智慧的捷径。


"以史为鉴",历代帝王将相莫不视为座佑铭,时刻用历史的镜子映照自己,看他人的故事抒写自己的人生.此书收集了几年中华历史长河中的故事,值得一读.


在书店看上这本书就喜欢了,读书增长智慧


读史能让人明镜,感受如书名


以史为镜,可以明心


还没细看,大略翻了一下,觉得书的纸张和印刷很不错,内容也比较丰富,从包装上看是正品,值得推荐


非常不错,好理解好领悟


还有一本好像是插图版的,比这个贵十块钱,读书木有插图怪无趣的


很全面,很厚的一本书!


读史使人明智,从故事中学习历史,从历史上读到智慧


历史的智慧,历史的涵盖面广,值得一看


读史才能了解过去,掌握未来。正在读它。只是有点太厚了。


这本书在超市有看到,当时竟然是按斤卖。不过还是比当当贵。这次看到就果断买了。值得一看。


该书基本可以当闲书和半深度版本研读,还行,值得推荐


内容不错,书的封面有点脏了,装钉质量一般


读史有智慧


很厚实的一本书,值得一览!


好好,内容宽泛


送货很快,书的质量很好,但书的内容宽泛。


真的是超值啊


书性价比很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