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古训

金沛霖,李亚斯 编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

金沛霖,李亚斯 编著  

前言

中国古训(包括家训、家诫、家书、廷训等)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殊的文体,和我国古代重视家教、关注子女品德修养,促其读书致仕有直接关系。立身处世,是成就一番事业的根本,一个人要在社会立身,首先要学会做人(当然是做个好人),然后才是立业。一个道德高尚、事业有成、名显于世的人,被视为至孝;惠泽一方,称为至仁。不只他个人荣禄加身,还会封妻荫子,彰显父母,光宗耀祖。因此,教子成了家庭中的至要。而训诫则在培养孩子成长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说它独特,是在训诫中老辈人将立身处世成败的经验教训都会毫无保留地传给子女,充满人生智慧,另外,其文词都平实无华,满怀亲情,足可撼其心志。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以帝王之尊,为使太子读书敬贤,在给他的敕书中,竟检讨自己早年不读书,不重儒生的错误;魏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自己很重视“养生”,可就因为傲视晋司马氏终于被杀。他在临死前告诉其子要“心拟议而后动”。他的训诫可以说是付出了血的代价,而西汉史官司马谈写给儿子司马迁的家书则成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光耀千秋的历史巨著《史记》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我们今天读起来仍为其动容,正如一位古训学者所说,作为家长除了自己的性命其他的一切都给了子孙。这就是为什么古训十分重要,也正是古训的价值所在。中国古训涉及教育子孙求学立志、修身、齐家、平治天下各个方面,现在我们较完整地把它们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参阅,内容分作圣贤语录、有关故事、贤良家训、名言集句、家训别裁等。如果此书能对我们立身处世起些醒示作用,获得一些人生智慧,自然是件快事。 不妥之处,敬请教正。 编者 于2011.12.6

内容概要

  中国古训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我国古代重视家教、关注子女品德修养,促其读书致仕有直接关系。中国古训涉及教育子孙求学立志、修身、齐家、平天下等各个方面,《中国古训(人生大智慧上下)》将其系统整理,内容分为圣贤语录、有关故事、贤良家训、名言警句等,希望给读者一些醒示,获得一些人生智慧。
  《中国古训(人生大智慧上下)》由金沛霖等编著。

书籍目录

一、仁民爱物
二、学习
三、从师·交友
四、孝 悌
五、仁 义
六、忠 信
七、立身处世
八、立志从业
九、君子与小人
十、诫骄崇俭
十一、富贵与贫贱
十二、名 节
十三、功成身退
十四、生死皆自然
十五、养生之道
十六、家和万事兴
十七、三字经
十八、弟子规
十九、千字文
二十、朱子家训
二十一、卢氏家训
二十二、颜氏家训(节选)
(一)序致第一
(二)教子第二
(三)兄弟第三
(四)后娶第四
(五)治家第五
(六)慕贤第七
(七)勉学第八
(八)名实第十
(九)涉务第十一
(十)知足第十三
(十)养生第十五
二十三、名言集句
一、学习
二、立志
三、修身
四、处世
五、福祸
二十四、曾国藩家书(节选)
(一)学习·立志
(二)立身·处世
(三)为政
(四)治军
(五)治家
(六)教子侄
(七)养生·养性
(八)戒骄奢·知进退
本书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读书宜专、习宇有恒温甫六弟左右:五月二十九、六月初一连接弟三月初一、四月二十五、五月初一三次所发之信,并四书文二首,笔仗实实可爱。信中有云“于兄弟则直达其隐,父子祖孙间不得不曲致情”,此数语有大道理。余之行事,每自以为至诚可质天地,何妨直情径行。昨接四弟信,始知家人天亲之地,亦有时须委曲以行之者,吾过矣,吾过矣。香海为人最好,吾虽未与久居,而相知颇深,尔以兄事之可也。丁秩臣、王衡臣两君,吾皆未见,大约可为尔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弟自为审择。若果威仪可则、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尔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后信言已向陈季牧借《史记》,此不可不熟看之书。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来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故近来教弟但有一专字耳。专字之外,又有数语教弟,兹特将冷金笺写出。弟可贴之座右,时时省览,并抄一幅寄家中三弟。香海言时文须学《东莱博议》,甚是。尔先须用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即不读亦可。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学诗从《中州集》人亦好。然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此事人人意见各殊,嗜好不同。吾之嗜好,于五古则喜读《文选》,于七古则喜读昌黎集,于五律则喜读杜集,七律亦最喜杜诗,而苦不能步趋,故兼读元遗山集。吾作诗最短于七律,他体皆有心得,惜京都无人可与畅语,尔要学诗,先须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须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凌笛舟最善为律诗,若在省,尔可就之求教。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陈季牧最喜谈字,且深思善悟。吾见其寄岱云信,实能知写字之法,可爱可畏。尔可从之切磋。此等好学之友,愈多愈好。来信要我寄诗回南。余今年身体不甚壮健,不能用心,故作诗绝少,仅作感春诗七古五章。慷慨悲歌,自谓不让陈卧子,而语太激烈,不敢示人。余则仅作应酬诗数首,了无可观。顷作寄贤弟诗二首,弟观之以为何如?京笔现在无便可寄,总在秋间寄回。若无笔可写,暂向陈季牧借一支,后日还他可也。兄国藩手草 六月初六日勉在孝悌澄侯、步淳、季洪三弟左右:五月底连接三月一日、四月十八两次所发家信。四弟之信,具见真性情,有困心横虑、郁积思通之象。此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蔽矣。来书往往词不达意,我能深谅其苦。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贤弟性情真挚,而短于诗文,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他做出,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若诗文不好,此小事,不足计;即好极,亦不值一地。不知贤弟肯听此语否? 科名之所以可贵者,谓其足以承堂上之欢也,谓禄仕可以养亲也。今吾已得之矣,即使诸弟不得,亦可以承欢,可以养亲,何必兄弟尽得哉?贤弟若细思此理,但于孝悌上用功,不于诗文上用功,则诗文不期进而自进矣。凡作字总须得势,务使一笔可以走千里。三弟之字,笔笔无势,是以局促不能远纵。去年曾与九弟说及,想近来已忘之矣。九弟欲看余白折。余所写折子甚少,故不付。大铜尺已经寻得。付笔回南,目前实无妙便,俟秋间定当付还。去年所寄牧云信未寄去,但其信前半劝牧云用功,后半劝凌云莫看地,实有道理。九弟可将其信抄一遍仍交与他,但将纺棉花一段删去可也。地仙为人主葬,害人一家,丧良心不少,未有不家败人亡者,不可不力阻凌云也。至于纺棉花之说,如直隶之三河县、灵寿县,无论贫富男妇,人人纺布为生,如我境之耕田为生也。江南之妇人耕田,犹三河之男人纺布也。湖南如浏阳之夏布、祁阳之葛布、宜昌之棉布,皆无论贫富男妇,人人依以为业。此并不足为骇异也。第风俗难以遽变,必至骇人听闻,不如删去一段为妙。书不尽言。


编辑推荐

《中国古训(套装共2册)》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古训 PDF格式下载



人生大智慧,很好的一本书


说书质量非常不错是正版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