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

李孟潮 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

李孟潮  

页数:

263  

字数:

27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每次,看了好电影,总会期望知道李孟潮怎么看。可惜,从《心理月刊》创刊就给我们写电影专栏的他,到后面就不太写了。 每月,接到李孟潮交来的稿子,阅读、编辑、发稿,很像我和他的一种约会。我们很少见面,电话也不多,但6年下来,就是在这一篇篇的专栏里,能窥探到他内心的变化、状态的变化,也大概知道他在思考、关心什么。 每次,他总是习惯性地发来两个版本,一个是未删节版,一个是《心理月刊》发表版,那份认真的书生气,经常让我觉得既忍俊不禁,又相当佩服。也正是他这份认真,他的文章非常有营养。他真是在以严肃、严谨的做学问态度,对日常生活发言。 这让他的电影评论独一无二。不仅是文字的节奏和质感,更是由一个有情怀、有理想的心理专业工作者的视角决定的。这次被邀写推荐序,又重读他的文章,我再次确认,他对人竟有如此深情的期望。 看他的稿子,总觉得他笔下藏着个古龙,狷狂得不行,幽默得不行。也许他骨子里就是古龙,不然一个搞精神分析的,问起将来的志向,怎么会总是说:写小说。偏偏他外表却不是如此,是一个书读了太多的文静样貌。 偏偏他电影看得也多,什么都看(俗的、艳的、恶俗的)。借着电影,他写了那么多关于成长的母题,讲人是如何受限和超越的,语言常常是不狠不罢休,常常有种看到绝望的绝望,但笔锋转处,都是深情。我也想,一个能够对世界,对跟自己的事情没那么相关的现象着急、动怒的人,一定是深情的人——对世间生命抱持着巨大的深情。 阅读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字,我经常会觉得,看李孟潮分析电影,那电影实在已经成了他自己的电影。拍片者恐怕都没有那么深的意识。不过,没关系。电影就是时代意识的投影。这又恰恰是学精神分析的人的特点。而这里,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的精神分析师的眼光。所以,有些文章相隔几年,再次重读,我仍然体会到“过瘾”两字,那是深藏其中、尖锐的眼光所不会被时光褪色的部分。 关于人生的真相,他说了很多狠话。承受不住的,且建议不看吧。 看他的文字,也要受得住他的攻击。那攻击并非指向你、我,而是指向我们共有的人性,我们共同面临的时代困局。 王珲 《心理月刊》执行主编

内容概要

本书由国内资深心理医生李孟潮对经典电影的评析汇集而成。语言诙谐幽默、辛辣尖锐、思想深刻,直击人心。
作者从精神分析入手,评析近年来50多部热门的经典电影。通过层层剖析电影中人物心理,带读者看懂电影所表达的深意时,深入反思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思考人性及生命价值。
本书所涉及的电影主要有:《大话西游》《盗梦空间》《黑客帝国》《疯狂的石头》《霸王别姬》《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立春》《集结号》《东方不败》《孔子》《美国丽人》《色?戒》《肖申克的救赎》《风月俏佳人》《公民凯恩》等。

作者简介

李孟潮,资深心理医生,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会员,国际心理分析协会(IAAP)中国组织上海小组成员,华人心理分析联盟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心理月刊》专栏作家,译著多本心理学经典书籍。

书籍目录

推荐序 1
《黑客帝国》:这个世界没有“我” 3
《盗梦空间》:归天伴侣来 8
《疯狂的石头》 13
伟大母性的气息 13
“好男人”的呐喊 16
《霸王别姬》:别了,我的姘妇 19
《肖申克的救赎》:体制化 27
《大话西游》:至尊宝的分离焦虑 32
《立春》:生命唱响和湮没于仙桃—烂梨之间 36
《泰坦尼克号》:挽断罗衣留不住 40
《阿凡达》:乳汁的身份 44
《赌神》:赌片——认知分析版 52
《功夫》:忧郁至极的“周星驰” 58
《卡萨布兰卡》:生死之间一支烟 61
《满城尽带黄金甲》:男人成功学 65
《集结号》:男性的终结和复归 68
《教父》:当现代化进程了父亲的礼物 76
《东方不败》:成功自宫爱情 85
《这个杀手不太冷》:爱情会要了你的命 90
《朗读者》:反思与爱的力量 94
《古惑仔》:论《古惑仔》的儒家无意识 100
《唐山大地震》 103
一场幽梦同谁近 103
欠你的还给你,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方式 107
《公民凯恩》:母亲的欲望必须满足 112
《哈利?波特》:飞行为的是分离 120
《时尚女魔头》:衣服与母爱 127
《阳光灿烂的日子》:父亲恰逢其时的缺席 130
《救赎》:迟到的仁慈 134
《南京!南京!》:死亡面前的各种逃离 137
《蜘蛛侠》:魔力化 144
《美国丽人》:成功的失败 148
《变形金刚》:变形之金刚颂 151
《图雅的婚事》:图雅的疯人院 156
《食神》:一字记之曰心 159
《孔子》:孔子无语时 165
《愤怒管理》:无法管理的愤怒 172
《爱情与灵药》:无意义感先于末日而到来 181
《革命之路》:按揭的婚姻无法享受梦中的幸福 186
《一言不发》:精神分析的隐私 191
《乘客》:虚弱的父亲看望银河白色的身躯 199
《风月俏佳人》:无知就是快乐 204
《全民情敌》:“你”是一个流动的概念 208
《色?戒》:精神分析里的女人与男人 214
《功夫熊猫》 221
天地万物之息息相关 221
作为自身前体的师傅 229
《扪心问诊》:心理治疗师之爱 234
《午夜凶铃》:可爱的鬼 239
《安迪?霍尔》:一拍两散,可以吗 242
《太极张三丰》:向张三丰同志学习 253
影片—银幕:电影院是普通工人的精神分析室 260

章节摘录

《黑客帝国》:这个世界没有“我”《黑客帝国》中,有一个真正的恐惧,一个巨大的恐惧,恐惧到很多人都不愿意看懂这部电影。人类最大的恐惧,不在于,你知道你会死,而在于发现,原来你的死,毫无意义。因为那里,既没有一个你称之为“我”的东西存在,更无所谓,这个本质上幻觉的“我”——有生命的意义可以提供,执著攀附的基础。《黑客帝国》,便是这种自我观的科普宣传片。佛学和精神分析,是最惹人生厌的两个东西。因为它们,最终会让你发现,其实你和你生存的世界,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黑客帝国》显然比它们,更加乖巧聪明一些,学会了使用打打杀杀、电脑特技和色情镜头,来掩盖其挫伤人类自恋的思想内核。片中分别两次宣言“我”的虚妄特性,这对应着主体的双重醒悟。第一次醒悟是墨菲斯造成的,让程序员安德森看到,原来他生活的世界只不过是一堆符号的堆砌而已。我们都和安德森一样在这个符号世界里打拼和享乐。电视、金钱、汽车、名望、洗发水、可口可乐、电脑游戏以及你正在看的花里胡哨的杂志,都不过是一条条奔腾不息的话语之流。它们把你整个身心束缚,幻化成那所谓的“生命的意义”。你以为你需要每天躺在沙发里看韩剧;你以为你需要法拉利或奥迪A8;你以为你需要年薪100万;你以为你需要上报纸头条;你以为你需要黑色毛衣上面没有头皮屑;你以为你需要QQ,需要手机,需要电子邮件和博士学位;需要游戏装备和卡拉OK。其实这些东西和生命毫不相关,生命甚至不需要电灯和自来水。它们统统是符号,它们也许象征着自我价值或者生命的意义,也许什么都不象征。可是你却在昏昏沉沉的状态下奋力追求这些符号,而不知道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或者,不知道是否真正有个你,有个真正的需要。所以你就是程序员安德森先生,和他一样总是晨昏颠倒,一副迷迷糊糊的样子。直到和睡神同名的墨菲斯唤醒了他,这个活在梦中的人,才开始神采奕奕地探索生命。他知道了那个安德森原来是个幻觉,是身份认同的话语符码。(作者注:身份认同,identity , 就像你的身份证,上面写着“李某某”和一串数字如00000000000,你却把“李某某+000000000”当作是你自己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如中学老师给你贴上标签,李某某是个“好学生”,然后“好学生”就成为了你的身份认同一样。)他改头换面,重新做人,变成了锡安城的救世主尼奥。这段小小的觉悟,基本上对所有观众来说,并非难事。如今满大街都奔跑着,这样嚷嚷着“人生如梦,色即是空”的假虚无主义者如你我,其典型特征之一便是对着泥塑金雕的观世音菩萨塑像磕头下跪,祈求发财走大运,却全然不顾“观世音菩萨”这个符号表象的程序编码中并没有他们幻想的各种功能。尼奥在第一次醒悟后发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爱情和成就。这两个欲望分别通过他和Trinity的花前月下以及为锡安城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来实现。那个人性异化的高科技打工仔安德森死了,他轮回转世,化身为救世主尼奥。他不再抑郁,不再胆怯,不再自卑,远离空虚,驱散孤独;他化身为神,无所不能,上天入地,自由自在,生活充实。在拯救人类的斗争熔炉中练就了钢筋铁骨,在和Trinity的并肩战斗中品尝了爱情之果的甜蜜;还不忘捎带上莫妮卡•贝鲁奇扮演的,那个混合了文质彬彬淫妇和吐气若兰闷骚妇气质的女人的一抹香吻。一切都很好。这种美妙感受基本上属于婴儿时期的自恋幻想,或者躁狂高峰的夸大妄想。尼奥并没有真正脱离母体(The Matrix)话语霸权的控制,他只是以为自己自由了而已。(编者注:“The Matrix”是《黑客帝国》电影原名,也可以翻译为“矩阵”。)他没有觉察到其实真正限制他获取自由的力量,正是来自于他的欲望,也就是说,对自由、成就和爱情的渴求才是真正束缚尼奥的东西。而这些欲望包括承载着这些欲望的“我”,恰恰也是母体编码的程序。《黑客帝国》真正的恐惧开始于先知指示尼奥要“认识你自己”,而到了第三集,尼奥见到了母体的创造者时,这个恐惧的谜底揭开了。系统管理员对尼奥说的那段话其实很简单,无非是说:“其实你尼奥和安德森一样,不过是一段段符号构成的东西而已,虽然先知偷偷给你加上了‘爱情’这种程序,让你的行为增加了一段随机性,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你的自我的虚无的符号本质。爱这个东西甚至没有改变你的命运,便回到母体而消亡。”就像打牌的时候,对手突然摊开牌,让你把你必输的命运看得一清二楚。系统管理员和尼奥对话时的镜头简直就像是精神分析家米切尔的多重自身理论的动漫版本。我们看到,在四周围墙上布满了电视屏幕,上面有无数个尼奥存在,而尼奥必须认同其中一个自身表象才能继续思考和对话。(作者注:自身表象,你通过你的心灵之眼,看到的你自己的样子。现在深呼吸,想象一幅图像代表你自己,浮现出来的那副图像就是你此刻的自身表象。)一旦注意力不集中,他的自我就立即分裂成无数个“小我”在那里自说自话了。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主宰一切的“我”存在。“我”是由无数的影像、记忆、感情、思维构成的;“我”就像一个洋葱,一层又一层,你可以说每一层洋葱皮都是洋葱,也可以说它们不是洋葱;“我”是一种错觉;“我”只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网络之中。这个故事让人难以承受之处就在于它宣称,我们称之为“现实”的东西,其实和电脑网络一样是虚拟的。The Matrix, 母体,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从早到晚看到、听到、闻到、品尝到、触摸到、想象到的自体—客体世界。(作者注:自体—客体,人类习惯于把感知到的信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以及“属于我的”,叫做自体;另一部分是“他(它)”,叫做客体。自体和客体之间使用连字号“—”,表明它们本来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也表明它们的区分是人为的。)太阳、音乐、芬芳、美味、柔滑、成功,统统都是你大脑内的一根根神经冲动,完全可以被转化为一个个符号、一条条数学曲线。打开电视,你看到现场直播晚会中,一个明星正在对你挤眉弄眼,号召你为她投上一票。你以为你和这个明星息息相通,身心相印。其实,你看着的,不过是一串串视频信号而已,把面贴上去,就发现,贴到的不是一个温暖面颊,而是冷冰冰的显示屏,那张美丽面庞,不过是由一个个闪烁光点,组合聚集而成。只要现场转播、卫星传递、小区供电或电视电路系统,出一点点故障,你和这位明星眉来眼去的调情,就此寿终正寝。而“我”,就像那个电视明星一样,同样是一串串数码符号,是神经系统,人类文化、童年教养、人际沟通、社会生活制造出来的一个产品,是认同、执著、攀缘、摄取造成的幻象。(作者注:攀缘,佛教术语,指心执著于某一对象的作用。)爱情和成就是“我”这个幻象繁殖出来的最重要也是最甜美的两个幻象。程序管理员道破了尼奥的成就幻象的本质,而Trinity——她象征着三位一体的上帝和爱——的死亡最终触发尼奥产生了第二次的醒悟。那就是,无论“我”还是我所爱的东西,其实都是一堆堆不断闪烁燃烧的基本粒子的火焰而已。它们没有主宰,不受控制,闪现之后即刻消失。这一次,他亲眼看到了自我和这个世界的本质。就像一位内观禅修的比丘所见,然后,正如我们看到的,尼奥死了。或者应该说——“我”死了。《盗梦空间》:归天伴侣来《阿凡达》,一边高唱自然之颂歌,一边痛斥机械之可恨,乃为分裂型自然主义者之典型特征。而整合型自然主义者之人,其于自然之爱,必不止步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而会热爱自然的一切,如春之非典秋之腹泻,夏之瘟疫冬之雪灾。我们这些分裂者,爱自然却不爱自然灾害,不爱海啸、地震、冰雹和洪水。就像我们爱香喷喷的宝姐姐,却无法爱她拉出来的大便一样。臭哄哄的大便,必须和“宝钗”这个概念一刀两断,天各一方。自然之美、自然之爱如此不真实不确定,同样,对机械之仇恨,也是不真实不可确定的,如同《盗梦空间》之层层叠加的梦境。只要你愿意,面对机械,你同样可以产生诗意和美感,就像你面对高山流水、清风明月一样。如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如此写道——“我们歌颂声势浩大的劳动人群、娱乐的人群或造反的人群;歌颂夜晚灯火辉煌的船坞和热气腾腾的建筑工地;歌颂贪婪在吞进冒烟的长蛇的火车站;歌颂用缕缕青烟作绳索攀上白云的工厂;歌颂像身躯巨大的健将一般横跨于阳光下如钢刀发亮的河流上的桥梁;歌颂沿着地平线飞速航行的轮船;歌颂奔驰在铁轨上胸膛宽阔的机车,它们犹如巨大的铁马套上钢制的缰绳;歌颂滑翔着的飞机,它的螺旋浆像一面旗帜迎风呼啸,又像热情的人群在欢呼。 ”此歌颂可以运用于1909年的罗马,同样可以运用于2010年的中国,任何一座沸腾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马里内蒂酒后驾车,掉进了一个工厂的臭水沟,他却欢欣地歌颂此工业污染源——“啊!慈母般的水沟里几乎尽是泥浆!可爱的工厂的废水沟呀!我贪婪地品尝你那含有养料的泥土,想起我的苏丹奶妈的神圣的黑乳房……当我带着一身污泥和臭气从翻倒的汽车底下爬出来时,我感到愉快,心胸像被烙铁熨过一般地舒坦。”现代人的困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无法在伴侣关系中,在面对黄脸老婆或猥琐老公时,想起“神圣的黑乳房”,从而保持舒坦和愉快。理想而完整的伴侣关系会经历三个时期:浪漫幻想期,权力争夺期和整合承诺期。在一个缺乏理想爱情伴侣和婚姻模范的社会,大部分夫妻,终其一生,都会在权力争夺期止步不前、左右徘徊。权力争夺期的夫妻关系,会形成五大类形态,分别是针锋相对型,猫捉老鼠型,溺爱养育型,互不理睬型和三角关系型。针锋相对型夫妻通过责备和攻击来调整他们的亲密度和距离,一般来说,双方都是自恋而脆弱。夫妻双方把“无能无力无价值感”像个烫手的山芋一样抛来抛去。他们都需要被对方肯定、鼓励、支持、欣赏、崇拜和理解,一旦体验不到这些需要的满足,就立即产生暴怒,用难听乃至恶毒的语言贬低和报复对方,让对方觉得羞耻,觉得被抛弃、被挑剔,觉得无地自容。猫捉老鼠型夫妻关系中,一方追寻亲密,另一方回避亲密。往往是一方充满情绪,另外一方却不停地给对方讲道理。比如说丈夫经常在外花天酒地、生龙活虎,回到家就成了锯嘴葫芦,妻子如果抱怨,丈夫就说,“我在外面其实不是玩,是为了这个家,已经很累了……”此类夫妻的真正问题是亲密和自主,“我”和“我们”的冲突。不少男人需要女人,但是内心深处却害怕和女人走近。因为他们害怕和女人亲密了,会就被控制,就像小男孩害怕被妈妈逼着穿自己不喜欢的衣服或者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作业一样。这样的男人在猫捉老鼠型伴侣关系中容易成为回避者(老鼠),他会否认了自己的依赖需要。因为,对他人的需要,对他来说,意味着放弃自我满足别人。女人往往容易成为“猫”。她否认了自己自主的需要,因为自主对她老说,往往意味着抛弃和不可承受的焦虑。回避者和追寻者又相互吸引。因为回避者发现追寻者有火热的爱,而这,恰恰可以照亮自己内心的死寂和冷漠;追寻者呢,往往可以发现回避者,很淡定,很超然,犹如夜空的冷月,可以化解自己内心的热恼;回避者,往往是孝子,不能表达对父母的愤怒和拒绝父母,而追寻者往往可以代替回避者表达出愤怒。溺爱养育型的夫妻中,一方扮演一个过度负责的父母的角色,另一方扮演一个不负责的孩子的角色。其中过度负责者否认了自己需要被照料的需求,而不负责者否认了自己对自我效能、自我胜任感的需要。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妻子像个老妈妈任劳任怨,赚钱养家,而丈夫像个浪子,经常赌博或者游戏成瘾;也有反过来的情况,丈夫像个好爸爸好老公家里家外一把抓,而妻子像只宠物像只小猫什么都不做,除了做头发修指甲买衣服。如果不负责者开始自我负责,就会威胁到过度负责者,因为他再也无法把自己的依赖的需要投射给对方,再也无法溺爱对方,把对方当宠物,而自己也再也无法继续做全能的父母了。此时他会通过攻击和忽略来强化对方的依赖性和焦虑感。而不负责者恰恰害怕独立性,并为此焦虑不安。有意思的是,在重男轻女的文化背景下,很多女性渴望的理想丈夫就是一个全能的、溺爱的父母。却没有想到,这样的理想丈夫往往是不尊重自己的。而扮演全能父母的丈夫,往往会寻找婚外恋,在婚外恋关系中,他变成了被溺爱和被养育的儿童。互不理睬型夫妻,往往已经历了夫妻关系的针锋相对,猫捉老鼠,溺爱养育各阶段,权力意志严重受挫,从而对爱情心灰意冷。但是双方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离婚,如需要共同养育孩子,如害怕离婚会遭到父母反对,如离婚后对养活自己没有信心等等。这样的夫妻处于婚姻的僵局,相反外人看来觉得风平浪静,误以为这才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才是理想夫妻,其实那往往可能是爱情已死的夫妻。为了避免夫妻进入互不理睬阶段,或者避免夫妻的僵局和冷漠最终导致离婚,夫妻们都会开始一个三角化过程。通过拉入第三方,来解决亲密关系中的问题。被拉入的第三方,排名第一的是孩子,排名第二的是父母。如果被拉入的孩子和父母还是无法帮助解决问题,乃至制造出更多问题,那么就要开始外面拉人了,拉来的人当然往往变成情人。三角关系中的第三方往往承担起三种角色:替罪羊、同盟者和大英雄。替罪羊是指夫妻中一方必须把对另一方的愤怒转移到第三方,比如说责怪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要花很多时间来辅导孩子学习,所以妈妈心情不好,从而造成了夫妻关系的不好。更极端的指责是,指责孩子的性别,“你爸一直希望你是个儿子,可是看到你是个女儿,后来他一直不高兴,还怪我。”同盟者是指把第三方当作自己的支持者和朋友来使用,如“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妈妈通过和女儿结成同盟,对抗爸爸。大英雄是指把第三方当作拯救者,“你爸是靠不住了,妈妈全靠你了”,“只要你考上清华大学,我们家就……”只有当权力争夺期中的夫妻发现,这场战争,永远无人可以胜利,无人可以成为绝对主宰者,他们开始打心眼里感到了孤独和凄凉,“素萼金英喷露开,倚风凝立独徘徊”。如果这种悲哀能够被接纳、承认和包容,这个爱情中的角斗士就可以放下武器,静观心池,发现那个理想伴侣,原来只是一个梦境、一个幻觉,“应思潋滟秋池底,更有归天伴侣来。”他将会如同《盗梦空间》的主人公,含泪离别这个无意识投射形成的理想伴侣,他终于克服了自恋和幻想,“双鬓如雪望黄沙,天边归雁披残霞”,开始如实地爱对方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的电影评论独一无二。不仅是文字的节奏和质感,更是由一个有情怀、有理想的心理专业工作者的视角决定的。这次被邀写推荐序,又重读他的文章,我再次确认,他对人竟有如此深情的期望。——《心理月刊》执行主编 王晖


编辑推荐

《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在电影里找回最真实的自己》编辑推荐:1.《心理月刊》专栏作家、资深心理医生精彩评析热门电影。2.国内第一本从心理学角度评析电影的佳作。3.洞悉电影中人物的心理,其实就是了解我们自己。4.当看了作者的精彩分析后,你一定会把喜欢的电影再看三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 PDF格式下载



看最后一篇,明白了,为什么现在电影里都是心理的较量。
尤其是心理电影更能获得大奖。
这本书里相对来说更适合70后和80后的人看,因为90后的人可能看的不是很多,尤其是一些比较经典的老电影。
三天看完,留下极其深刻的是对周星驰《大话西游》和张国荣《霸王别姬》的分析。当然不是说其他的不精彩,而是有的国外的电影,不是很熟,自己看不懂。
这应该算是小文艺们喜欢的吧。


这本书是第一本我看过一遍后忍不住马上就开始看第二遍的。本书是李孟潮先生写的一些电影心理分析文章(不知道我这样给它定义对不对)。文章兼具了可读性与专业性,无论是对心理学不了解的朋友还是心理学从业者都值得一读。
另外,虽然有些文章网上就有,但本书似乎精心安排了文章的呈现顺序,或者是文章中有了一些改动,看这本书会有非常不一般的感觉。


看了豆瓣里的推荐,就来这买一本。正好暑假快要过完了。
首先说我不是心理学的专业人。不过这几年心理学很火热,大家多少懂点。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很是好奇,但并不专业。看了这本书的分析,萌生了我考研考心理学方向。因为我喜欢分析电影里的人物心理。这可能就是人的好奇心吧。
说实话,作者分析的很有道理,书里的文采也极佳。


我觉得这书名要是起《你能看懂几部电影》就是对普通人的挑战了。看电影有的时候真的是在电影里找自己。
如果你看不到自己,或者电影里的台词震撼不到你的心,你会觉得这不是好点影。而人物里的心理描述,如果你看懂,看不透,那也是白看了。
《霸王别姬》我就是白看了,看了作者的分析,那叫一个彻底的精彩,我才看懂了这个电影。尤其是程蝶衣-张国荣。难道张国荣也是在电影里找到了自己?


我们看到的影评书,多是从影片人物的性格、故事情节的好坏,以及影片拍摄技术的优劣来进行解读的,很少见到这样一本透析影片人物心理的影评书,想法很新颖。在书中,作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剖析电影中的人物心理,让我们在看电影的同时,更能读懂电影所表达的深意。


寝室里一学心理学的,经常说崇拜李孟潮老师,然后怎么样怎么样的,我一开始以为她说的是胡话。结果我看了,我发现我也要膜拜了。
我看有人说李孟潮老师是精神分析的一个才子,这话不假。不过这书里分析的电影有点少,当然,少而经典些。这里除了恐怖片我没看过,其他的我都看过。尤其喜欢希区柯克系列。不过对《色戒》的分析,我还是有点保留。有机会请教下李老师。


弗洛伊德肯定不知道在中国有个李孟潮如此地解析电影。
在书店里看了这本书,豆瓣里也推荐了。有人说这书是给小文艺们看的,虽然我觉得自己不够文艺,但还是买了。因为喜欢电影,喜欢心理学,而更喜欢李孟潮。
记得李孟潮说他曾经喜欢玩文字游戏,从这书里看出来了,一会天马行空,一会又感性加理性分析这社会,与人。其实是我们自己。
这也许就是一个心理学者揪心的地方吧。


刘德华在一次采访中说,他到迪拜包了一个电影房看电影。当时我就心动了。这不是一般的高帅富。
不过我想要是刘德华学了心理学的话,他坐在迪拜的电影院里,会遇见谁呢。
扯得有点远,看这本书,说实话,我也被心动了,或者说有点小激动,小兴奋。因为这半年没看到什么好电影和好的影评。
李孟潮对电影的分析可以说超乎了我对心理学的理解。


我们等从电影里获得什么?娱乐?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也许这些都有吧,但是李孟潮却从心理层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解读电影的窗户,让我们透过这个窗户去进一步了解这些电影,去感悟它们带给我们的更深的启示。


读罢此书,暮然回首,才发现我所喜欢的那些情节或缠绵、或诡谲、或惨烈的电影,都源于我的潜意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不断寻求自我治愈的本能。懂点“电影心理学”,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心理医师。


准备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听同学说李老师写了这本书,就买了。这些电影都是以前很喜欢看的,不过李老师的分析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对喜欢看电影的年轻人来说,这心理分析太到位了。尤其要提到对《霸王别姬》的分析。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想买这本书的童鞋们大多是冲着李孟潮名字而来的,而不是弗洛伊德。因为李孟潮老师在心理学界算是很低调的一位老师。这本书囊括了他对电影的分析的很多文章。当然李老师的文字是狠的,绕的,如果不能理解他的这种感情和对心理学分析的实力,恐怕还是读不懂。


还是在高中时,和同学战战兢兢地看《午夜凶铃》,看完后一个星期不敢接电话,那个时候心中只有恐惧,但是读完李老师的书,突然发现对这部电影有了更新一层的认识:恐怖电影除了效果外,其实更重要的是能调动起人内心最深处所惧怕的:“背叛、失去和报复”。李孟潮老师的这本书真的不错,有几个电影没看过,看了分析决定回去找来看看,很精彩。


李孟潮是国内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看过他的文章,很是精彩。这次看对电影的分析更是精彩。看了对每部电影的分析,忍不住就去找视频看,看他写的是不是这样。


这本书我想要是不懂点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看起来有点费劲。但分析电影,这是大家喜欢的。
因为电影,说实话,很多人只看热闹,看不出电影里人物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
作者对电影分析很彻底,连我这喜欢看电影到极致的人都羡慕嫉妒恨。说实话,作者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的实力很强。


如果不把电影看两遍,不把这分析看两遍,你看不懂电影里程蝶衣。
程蝶衣一生的悲剧。即使在戏里,也是霸王的姘妇。
心理分析是残忍的,因为它告诉了很多真相。可心理学又是迷人的,都想知道真相。
再次为程蝶衣叹息。


一直对心理学挺感兴趣的,自己看电影的时候,也会试图进行一些心理学角度的分析,看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啊,看来自己道行还不够,跟着李孟潮老师好好修炼下!


李老师的文章本来就很喜欢,第一次从《心理月刊》看见以后就感觉眼前一亮,之后每每买《心理》多半都是冲着李老师的文章来的,知道后来李老师不写了,我也就不买了。。然后会从网上找来看,有的文章看了很多遍了每次看时还是很惊讶,他敏锐的视角,独特的见解,深刻的分析,犀利的文笔,在中国心理学界估计无人能及了。


内容还不错,喜欢书中的几部电影才买的。心理分析比较有逻辑感不会太拗口也不会太浅,适合下午茶阅读。有些电影是看了书之后专门去找来看的,还不错。


《心理月刊》期期买,李孟潮老师的专栏每次都不会落下,出了新书便来捧场了,刚收到书,封面挺文艺的,翻了一下,大部分影片都看过,回去慢慢读


人生是一场大梦,电影是梦中之梦。平常人看电影,看到的是一件事,或者一个共鸣。心理学家看电影,看到的是一类人,一类心的模式。电影里有人类最细微、最典型的心理现象,这些都一直在你心里,可能你未曾仔细察觉过。这本书,就是一个心理学家多年看电影的心得,那些你熟知或不熟知的电影人物,你都能从这本书里看到他们行为的心理内涵。


我是80后,这书里分析的电影,提到的电影,我大多都看过,有的看了不止一遍。可以说自从小时候看电影,就喜欢上了电影。但现在的流行电影,却越来越没有内涵。我想作者在选择电影分析时,一定是下了工夫。而这里分析的电影,也是我很喜欢看的经典电影。
这里要说的大多数人看了电影就一笑而过,其实真正电影里的精神或者说意义,或者说价值,都不是一笑而过的。
因为一部电影代表了很多人,有的甚至是我们自己。
书看了一半,忍不住想叨叨,接着看。


半个多月前买了这本书,几乎每天都随手翻开,随机跳读十来页,反反复复读了不下五六遍。多年来,电影尤其是大片一直是我的最爱,读这本书,重温那些熟悉的电影,也会感到耳目一新。不止一位学心理的朋友向我提到过李梦潮,第一次读他的书就被迷住了,他为我提供了看电影的另一个视角————透过荧幕上“他人的故事”,感受到内心深处的自己;看电影,可以作为一个从自我认知到自我治愈的过程。


作者的分析很到位,对喜欢的电影只想再看几遍。我着魔了,当然是对电影和心理学,怎么说的那么透彻?
说实话,有时候看电影就是看自己。
这点我深表赞同。也表示对国内电影的担忧,因为没看到什么好片子了。
不知道李老师还出新书不。


从来看电影,看的的是剧情,随着影片中的人物或喜或悲,偶尔也能触动自己的某根情绪的弦,感叹一下自己的人生,倒是从来没有从心理方面来思考这些电影,这本书从心理层面来解读这些电影,可谓是另一种启发,很值得一读。


李孟潮的确是很有想法的一个人,就书里一些影评分析,真的有共鸣,当然,也有出人意料的,也就是在我看电影的时候根本想不到,体味不出来的。佩服!


如题,真心推荐的!书中所列的电影基本都看过,但是很多情节都已经忘记或者没留下太深印象,可读着文字就能渐渐回忆起电影中的一幕幕,通过李老师精彩的点评和分析,真是让人更过一把瘾,我最喜欢《盗梦空间》的分析,归天伴侣来,够正点!


歌唱本身就是王彩玲的心理治疗。所以,心理治疗里面有艺术治疗一种,说穿了就是一群学过临床心理学的艺术爱好者陪着你进行艺术创作,唱歌弹吉他,画画写小说。朋友,如果你有心理障碍,又没钱看心理医生,那就放声歌唱吧。看吧,从《立春》影片中,我们都可以得出一种心理治疗法,本人是很喜欢。


《肖申克的救赎》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每次看都深有感悟。看了李老师的这本书,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电影。喜欢!


没有学过心理学,没有学过精神分析,但是这本书却写得很好也很有趣,有些电影我都打算再重看一遍了。


看了《霸王别姬》的分析才知道,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直译过来是《别了,姘妇》,而这两个名字都让人很悲情。如果让选哪一个,我选后一个。因为你看了分析就知道,这电影真正将的是谁。
不得不说作者的分析是淋漓尽致的。
不说了,再看一遍电影,再看一遍这分析。


里面提到了盗梦空间,很多我喜欢的电影,书的封面设计倒是很好看,但是内容写的不好,之前有看过一写心理学的书。感觉作者一般,内容倒是另辟蹊径,一般人都是写实体病例。


章节简短有力,用电影看心理~ 好书


最爱看《哈利·波特》,精灵的波特、聪敏的赫敏、可爱的荣恩……一个个鲜活有趣的人物,还有那神奇的魔法世界都让人忍不住一看再看。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只看到那引人入胜的情节,却不曾想这部电影还能从心理学方面进行解读,李老师的文字可谓是揭开了电影的面纱,让我们能更透彻地看电影。


不是每个心理学家都爱看电影,更不是每个爱看电影的都懂心理学
而又懂心理学,又爱看电影,恰恰文笔还很趣味的……亲,珍惜吧!
本书信息量大,值得一读再读。
本人对心理学很有兴趣,可惜懂得不多,所以。。。更觉得玄妙,好看了!
哈哈哈!强烈推荐


在书店看到对《疯狂的石头》的分析,记得这个电影好几年前的了,看了分析,忍不住回家又看了两遍。男人活得到底累不累,看了这个你就知道。包科长、厂长、道哥、道哥的两个跟班、甚至厂长的儿子都渴望成功。道哥是个小混混,带着两个帮手,可他也渴望爱,渴望事业成功,虽然他眼里的成功并不被这个社会所认可。小人物的悲情,来自哪里?思考的一个问题。


星爷是最忧郁的。
以前超级喜欢星爷,那笑声是这世界上独有的。看了李老师对大话西游里孙大圣的分析,才知道星爷有多么的忧郁。这忧郁谁都不能理解。如果李老师能把这几个大名人进行一次心理分析,那就更好了。


这本书里提到的电影看过几部,霸王别姬啊什么的,其实有的看了好几遍了,不过看这本书,居然还会有新的感受,新的角度,看来好电影果然是值得一看再看的


最初看《大话西游》嘻嘻哈哈笑个不停,后来再看有些伤感,一直以为我长大后就看懂了这部电影,看了李老师的书才知道更深刻的含义。


记得电影《爱情与灵药》jake打算表白的那一段。他亲了anne,和他拥抱,但是脸通红,汗涔涔,anne惊叫“你心跳怎么这么快!”,当我以为 jake会犯心脏病的时候,jake说“我爱你”,于是anne也开始脸通红,汗涔涔,心跳加速。anne就像在安慰受伤的下朋友一样安慰jake,但她最后也没有说她也爱他,jake也没有逼问,两人仍旧继续。这段说我爱你的戏精彩无比,你可以看到两人对感情投入的重视,甚至恐惧。这本书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段关系,感觉说的很到位。


说实话,真的是太喜欢李老师的文章了。每次看他的文字,我都会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有时候想半天,在想李老师下句会写什么。可出乎意料的是,他下句会转峰,就像转了个360度的弯,你永远猜不到。
这种感觉让我格外好奇。
这些电影我都看过。也自己分析过,但看了李老师的分析,你知道什么是看到电影,什么是遇见了弗洛伊德。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 很棒


我是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读大众喜欢的电影,真是一个好主意。看了书上老师的点评,都很精彩,很多位。赞一个!


对精神分析理论没有一定的学习,看这本书很吃力。喜欢看电影,喜欢精神分析理论,对我而言,从这本书里能学的东西很多,所以这本书值得一看再看。


如果你喜欢电影,又对心理学感兴趣,那么推荐闲暇时阅读。


一直以为电影就是来看的,看完心里的想法就是最直观的感受,看了这本书,觉得好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电影会更深入一些,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过的想法


虽然没怎么看过作者其它的书,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的印象。总感觉作者的笔调是悲壮的,不知道我的这种感觉是否对。因为作者从一部电影里看到了时代,人性。这是很深的。作者说一些事情的时候很狠,我觉得有点愤青。当然这里面带有种感情。不然,没有这样的感情写不出来这样深刻的思考。


我是出生在80年代末的唐山人,距离大地震正好十年时间,我没有经历过这场灾难,但每逢听老人们谈起,从他们的眼中依然可见一丝恐惧和凄凉。这本书中没有过多描写大地震的地方,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关于男女的地位问题。分析的很好,不过看到这个电影名字,感慨来自了别处。


很好,建议对心理学和电影发烧友收藏,看了好几遍了,依然意犹未尽


哈,从这本书里知道了很多没看的电影。等我先去把这些电影看过了,再来看这些分析文字吧。相信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收获。


有时候,你以为看了很多电影,可仍觉不够。
表面上的多往往提示着实质上的少,这就是看类型片的恶果。
看过的120部枪战片都是一两部经典枪战片的不同翻版而已。
也有一些影片,是无意识的重复。
如有些导演所有影片,就围绕着一个母题展开。

果然是这样,以后不能再拒绝那些自己不喜欢的类型了,作为一个渴望知识的人,要不挑食,全面吸收营养。嗯,对!


电影和心理学都是我喜欢的,两者结合在一起还是很好读的


看电影不能只是看热闹,尤其是一些经典大片,读懂它一定可以提高自己。这是内心层面的成长和壮大,这让我想起《燃情岁月》,一个纯爷们儿和一个伟大的父亲。这书很棒!


“周星驰”却浸淫于抑郁的海洋中。几乎每部影片都充满着小人物的愤怒、绝望、无奈和泪水。然后这些情绪如同海啸般爆发,变成了一个个接踵而来、时空错乱的躁狂幻想。那一串串的笑声,听起来像是那个绝望的灵魂发出的咆哮,在面对抑郁之魔时。这种抑郁—躁狂的辨证运动在《功夫》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作者说的,周星驰是这样的。表面上嘻嘻哈哈,大笑如浪,但内心的忧郁却极致。书里的这段话让我伤感,周星驰的电影其实都是悲剧。让人笑的想哭。


电影拍得好的人,相对来说也比较了解心理学


在书店首先被封面吸引了,小清新文艺范儿啊,真心喜欢那只猫,站着翻了小半本,果断买回家,李孟潮的文字总能给人不一样的感触,尤其喜欢《风月俏佳人》的分析:无知就是快乐,希望能做一个这样快乐的人


电影原来不仅仅是好看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更深层是感悟生活,作者是个活得很认真的人,剧本的故事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通过电影挖掘到人性最根本最深刻的内涵,高深的功夫。


在电影中学点心理学,更深刻的体会电影


里面有很多电影我都看过,书中对电影加叙加议的幽默评论及分析真有意思。


“每个人对每部作品的看法都不同,本书中好多电影都是自己喜欢的。但一个优秀的精神分析师他会以如何的眼光来横扫这些电影?翻来阅读甚是喜欢。


以前以为高智商电影就已经是分析的最高境界了,却没想过,从精神分析角度去看电影,别有一番味道。


以前看电影就是看完就过去了,没想到还可以这样分析,挺有深度的,看来好多电影都需要回头重看一遍


挺喜欢弗洛伊德的,更喜欢看电影.这本书一次满足我两个愿望.真好~yeah


其实每部经典电影都有个“魂”在里面,看你能否捕捉得到,作者另辟蹊径的解读让人受益匪浅,空闲时候可以看一看。


看了这本书,觉得以前电影看得太浪费了,好多东西都没看懂啊,回头找出来再重温一遍~


那天去书店无意中翻到了这本书,通过每部电影然后给出他的分析,受益匪浅。当当的上价格便宜好多,嘎嘎。


《午夜凶铃》里面那个小女鬼其实也很害怕,
就像被她吓死的人一样害怕。
她怕什么?怕人们怕她,怕人们嫌弃她是个恶魔附体的孩子,怕人们要杀死她而后快。特别是怕自己的母亲怕她,怕母亲要杀死她,怕母亲无法容忍她暴戾的脾气和丑陋的外表。

作者果然是有爱的心理医生,如果可能,他会给小女鬼做心理辅导吧,哈哈


心理学对电影的解析果然牛逼~


看电影,学习心理学


借着这些电影,他写了关于成长的母题,讲人是如何受限和超越的,语言有些发狠,常常有种看到绝望的绝望,但笔锋转处,都是深情。这样的言语在阅读中会深有体会。推荐哦!


做为一枚屌丝,不是宅家里等死,就是孤独的自己去看电影,感兴趣不感兴趣的电影基本都看过,其实真的很无聊,很没意思,蛋疼不已。无意间找到这么一本书,细细回想品位过后,那些电影还真没白看,每一部片子里似乎都有一个影子与我那般的相像。电影还要继续看下去,我的内心并不空白,虽然无聊,但是不寂寞。


书上的好多电影都是我看过的,有的甚至看过几遍,还是不太能读懂里面的内容。偶尔在书店看到这本书,买回来一看,果然使我墨色顿开。好书,值得一读。


喜欢李孟潮分析的角度,从不一样的角度分析这些影片,让我有了全新的感受,好几部片子都想重新看一遍


李老师深刻犀利的文笔,让我醍醐灌顶,原来以前的电影都没看懂!


厮杀后落得满地的红,只需王的一声令下,鲜花顿时替代了鲜血,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王权的不容反抗,电影落幕时留下的无奈的气息,让人愤恨又无奈。。。。。。


有时候会觉得,电影是看完了,但是好像没怎么懂……这本书帮我看懂了很多东西,希望老师还有新作,帮我看懂更多的电影!


像电影深度解说,更像拷问人心……


这个世界没有我。震撼心灵的点评。
建议购买。每一个热爱看电影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看到是李老师写的书,毫不犹豫就下单了,之前一直追着李老师文章看,总是震撼人心。
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的,对于曾经看过的电影又有了新的感悟。
推荐!希望以后李老师能多出点书,支持!!


作者写的不仅仅是电影,而是人类、社会、体制等等,超值得一看。


就是字小了点,看书有点吃力,内容丰富,顺带可以按内容观看电影。喜欢。


电影竟然是这么看的,呵呵,喜欢


很想看书中电影


这本书是评论电影的,有观点


电影是本书,书也是电影。


看了这本书,对老电影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值得珍藏


需要很耐心的看。知识面很宽,很广。学习了,很多电影还没看过了~~


电影在心里层面的解答。好的电影能震撼心灵


电影只是幌子,实际要评述的的是社会现象.


有时候,有些电影怎么看都差那么一口气,有时候确实需要这么样的另一种影评来把那口气补上。


大学时候看过的片子,幽默又感人,结尾大叔的死让人惋惜,当真是爱情要了他的命啊,但不得不说是这段特别的爱情的最好结局。李孟潮老师对影片的解析更是入木三分,很多片子都想重新再看一遍了


此書讀起來很輕鬆,適於休閒閱讀,同時也能獲得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於心理學方面的內容,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從書中提示深入閱讀,是本好書。


人的心理写得很透彻


李老师这本书太精彩了,很久没读到这么有趣又有深度的文字,尤其那篇《色戒》:精神分析里的女人与男人,独辟蹊径、字字如珠,太到位了,读起来真是一种享受。


通俗的心理书


喜欢李孟潮,希望不断找到真实的自己


非常帮的书,很是的拥有!这本书让我对李孟潮心生敬意!我买的书都是看完后评价的。


豆瓣上看到的,评价很诱惑就定了一本,装帧是我喜欢的风格,文艺小清新,内容粗略看了一下还不错,专栏作家的文笔果然不俗~


李孟潮的笔墨很玄,天马行空的,看得很爽。


《霸王别姬》看过的人挺多的吧,可真正看懂的有几个?每次看每次感受都不一样,我想我还没看懂。这书对一些经典影片似乎都有独到的见解,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