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

任继愈|主编:文明国 人民日报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人民日报  

作者:

任继愈|主编:文明国  

页数:

35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说是五千年,实际上越往后,咱们知道的事情越多。这五千年中间,越往后,对我们的关系就越深。从古代联系到现在,这个问题可以看得更清楚。学习历史就有这么个作用,事后让你总结,回头看看,让你增加些知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五千年我们走过来的路,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总的来说,成功的多,失败的少,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

作者简介

任继愈(1916-2009),字又之,山东平原人。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名誉馆长。师从汤用彤、贺麟。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先后讲授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中国哲学问题、朱子哲学、华严宗研究、隋唐佛教和逻辑学等课程,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中国哲学史课程。1964年负责筹建国家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所长。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专著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老子全译》、《老子绎读》等;主编有《中国哲学史简编》、《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史》、《宗教词典》、《中国哲学发展史》等;此外,还主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大典》等的编辑出版工作。

书籍目录

1979年 论儒教的形成——访问日本时所作的“儒家与儒教”学术报告(补充稿)1979年10月 如何看待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在“全国中国哲学史讨论会”上的发言1980披红9月 关于中国封建主义的问题——在陕西省哲学学会的讲话1982年6月 中国哲学史的特点——在“《中国哲学史稿》讨论会”上的发言1980年前后 美学与宗教1985年12月 熊十力先生的为人与治学——在“熊十力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1988年9月 清除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在《现代化》杂志“科学与文化论坛”座谈会上的发言1991年12月 把《周易》研究的方法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在“《周易》问题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1995年12月 20世纪中国哲学的使命感——在“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00周年”国际冯学讨论会上的发言1998年5月 赞百年北大——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1998年9月 佛教与东方文化——在“纪念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海峡两岸佛教学术会议上的主题讲演1998年11月 齐文化的产生和研究齐文化的意义——在“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暨《齐文化丛书》座谈会上的发言1999年4月 科学与民主没有过时——在首都科技界和社会科学界“继承五四传统,弘扬科学精神——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1999年7月 学习科学、破除迷信、造就一代新人——在“科学思想传播与无神论宣传”研讨会上的发言1999年9月 郭店竹简与楚文化——在武汉大学“郭店竹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2000年4月 璀璨中华文化之花的母树——什三经》:——在“《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2000年5月 用历史说明宗教——在南京大学宗教学系成立大会上的发言2001年5月 唐玄奘取经与《西游记》及其现代启示意义——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上的讲演2001年7月 瞻望21世纪的中国哲学——在“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上的主题讲演2001年10月 关于中文古籍的保存保护——在“中文善本古籍保存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2002年8月 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在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讲话2002年10月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在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的讲演2003年10月 今天看诸葛亮——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学术讲座上的讲演2001年11月 无神论教育与科教兴国——在“中国无神论学会2003年学术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8月 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在“中国哲学大会(2004年)”上的讲话2004年9月 说忠孝:儒学的回顾与前瞻——在“纪念孔子诞辰2555周年国际学会研讨会上的发言2004年10月 今天看《易经》——在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的讲演2005年12月 汉字再认识——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上的讲演2006年8月 继承传统文化精华,迎接文化建设新高潮——在“儒学、儒教与宗教学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2007年10月 中国哲学的未来——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上的讲演2007年12月 研究生不要只想个人前途——在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9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关于《道德经》——在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的讲演附录:任继愈先生大事年表编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实际上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把社会现实生活理想化、完美化的模型,看起来是客观的、超现实的。应当指出,所谓范型,乃是社会现实生活理想的最完美的典型,也是构想出来的。说甲像乙.是把这个命题的宾语当做范型。中国唐朝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年轻貌美,排行老六,朝廷上有人称赞他漂亮,说“六郎似荷花”,以荷花作为张昌宗的范型。又出来一个更会逢迎拍马的人,称赞说“荷花似六郎”,把六郎作为荷花的范型,更加美化了六郎。如果范型仅仅指大小、长短、黑白,而不加上社会属性,就不成其为范型。社会是阶级社会,就有阶级属性、道德属性。有了这些附加的社会属性为内容.它才有美的丰富内容。比如中国绘画中经常画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认为它们不怕严霜考验。如果抽掉社会属性和地理条件,假如在新加坡的人,从未有过严寒冰霜的遭遇,对松、竹、梅的抗寒判断也无从产生。同样一幅松、竹、梅的画,他们就不会产生中国人的意象。孤零零地画松树,就算画得多么好,也构不成他们的范型。范型看起来是完备的、超时空的,但范型的可变性、流动性、适应性的弹性很大。因为一种美的观念、印象,能唤起许多人的欣赏和联想,但不能唤起一切人的欣赏和联想。因为思想、联想不是凝固的,它随欣赏者的不同而变化。美的欣赏、审美判断要求没有确定的、凝固的观念,再加想像力,形成表象,这种表象语言不能完全表达,然而通过语言、绘画或其他媒介,最后给人以整体的印象。古人说“诗无达诂”,“诂”是字义的解释,“达”是通用的解释。,一首诗没有固定不变的解释,这就是说形象思维不同于逻辑抽象思维。它与哲学概念、推理、生物学、几何学不一样,几何学概念谁运用来解题都一样,没有民族性、地区性、社会性.诗却没有一个被大家共同接受的“达诂”。

后记

本书是任继愈先生演讲文章的汇编,含讲座、演讲、学术发言、公开场合的讲话等。编者做了最大限度的收集,按照时间顺序,编辑成册。系任继愈先生讲演文章在海内外的第一次系统结集。本书经由任继愈先生著作权继承人任远教授、任重教授共同授权,谨此致谢。


编辑推荐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任继愈讲演集》:中华文化复兴方阵·人民日报名家讲演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 PDF格式下载



我先生在看的一本书,他说这是一本好书,任老的精神可佳,我们应该有他那样的进取精神!


书的编写很严谨,对问题的看法也很中肯,但是也很老学究,60--70年代的时代烙印也很浓!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