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列宁革命思想研究

曹浩瀚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曹浩瀚  

页数:

375  

字数:

37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没以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作为一个具有高度理论修养的革命家,列宁自觉地以革命理论来指导自己的革命实践。曹浩瀚编著的《列宁革命思想研究》对列宁革命思想的演进进行了细致梳理,揭示了列宁革命思
深层结构和发展逻辑。《列宁革命思想研究》审视了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相结合的过程,试图厘清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所作的发挥和调整。《列宁革命思想研究》为人们理解苏俄社会主义的思想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总结和反思20
世纪国际共运。

作者简介

曹浩瀚,男,湖北大冶人,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共中央编译局,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工作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若干,本书为作者的第一本专著。

书籍目录

导论
一、20世纪的政治试金石——列宁
二、国内外对列宁革命思想的研究状况
三、本书的主旨、结构及方法特点
第一章 列宁对俄国革命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俄国革命的三大任务
一、争取政治自由:从民主共和国到“人民专制”
二、八小时工作制与工人阶级的自我限制
三、收回割地:从“双重原则”到对小私有制的特殊支持
第二节 俄国革命的动力与无产阶级的位置
一、俄国各阶级在争取政治自由斗争中的立场
二、俄国无产阶级的独立性与领导权
三、农村的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的两个联盟
第三节 俄国革命的性质及前途问题
第二章 1905年革命与工农民主专政
第一节 从两种革命方式到资本主义发展的两条道路
一、俄国两条革命道路的提出
二、1905年革命的进程与列宁政治分析的演进
三、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两条道路
第二节 “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
一、工农民主专政的提出
二、工农民主专政的诸方面规定
三、工农民主专政的前途
第三节 列宁对无产阶级历史革命经验的扬弃
一、法国大革命经验与俄国的罗伯斯庇尔
二、马克思在1848年的经验与列宁在1905年的策略
三、巴黎公社与列宁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第三章 “三条鲸鱼”与世界革命
第一节 土地国有化与“三条鲸鱼”
一、从收回割地到土地国有化
二、土地国有化是最彻底的资产阶级土地革命方案
三、土地国有化与复辟问题
四、列宁论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五、“三条鲸鱼”与列宁民主革命理论的成熟
第二节 俄国民主革命、世界革命与帝国主义大战
一、工农民主专政与世界革命
二、世界革命与一国胜利论
三、帝国主义大战与俄国革命
第三节 列宁与俄国革命的第一轮争论
一、列宁与孟什维克关于俄国革命动力的分歧
二、列宁对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批判
三、列宁的民主革命理论小结
第四章 “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第一节 建立新型国家与全部权力归苏维埃
一、从民主共和国转向巴黎公社式的新型国家
二、作为新型国家的苏维埃
三、新型国家的性质与革命继续发展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垄断企业的监督与国有化
一、苏维埃监督生产和分配
二、银行和辛迪加的国有化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三节 《四月提纲》与列宁革命思想的新发展
一、列宁的新纲领及其性质问题的提出
二、“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三、列宁革命新纲领的理论定位及评价问题
第五章 不断革命与直接过渡
第一节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与渐进直接过渡
一、十月革命:从“工农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二、发展新型国家制度,巩固多党合作的无产阶级专政
三、在国有化基础上通过计算和监督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化与列宁的激进直接过渡思想
一、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与农村阶级斗争路线
二、一党制无产阶级专政的形成和列宁国家制度建设思想的转向
三、战时共产主义与激进直接过渡
第三节 列宁对苏俄工业化的初步探讨
一、苏俄工业化和电气化问题的提出
二、“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电气化计划的意义
三、国家主导下的工农业产品交换:工业化的实现路径
第六章 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迂回之路
第一节 十月革命后列宁世界革命思想的发展与策略的转变
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取决于国际革命的胜利
二、退却、等待与推动世界革命:俄国革命“孤军深入”下的策略
三、欧洲革命结构的具体化和东方民族国家革命主体地位的生成
四、“均势”:俄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的新定位
第二节 新经济政策与迂回过渡
一、妥协、退却与迂回过渡:列宁转向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二、“共产主义政权下的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的危险及限度
三、“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四、向社会主义“正常”的产品交换的过渡:新经济政策的定位
五、新经济政策与列宁迂回过渡思想的再评估
第三节 帝国主义包围下俄国无产阶级政权的生存之路
一、建立工农经济联盟须以坚持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为前提
二、以巩固无产阶级政权为政治斗争的准绳
三、在加强先锋队领导的前提下发展同群众的联系
四、保存一国无产阶级专政要求统一的纪律
五、新时期列宁关于苏维埃建设思想的若干新特点
第四节 列宁与俄国革命的第二轮争论
一、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由经济条件决定还是由政治斗争决定?
二、无产阶级占人口少数的国家能否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
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非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发展规律
结束语 区别对待列宁的革命思想遗产
一、继承与创新:列宁的新型民主革命理论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二、反应与选择:列宁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与不断革命的互动
三、发展与偏离?列宁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再评估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列宁提出土地纲领要遵循的两个原则,实际上是想把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的原则贯彻到民主主义的斗争中,它试图把最低纲领和向最高纲领的转变结合起来,这使得这一双重原则包含着一定的矛盾。应该说,为了使农村的阶级斗争自由发展,对于小土地所有制应采取何种态度要取决于实际情况。而俄国面临的任务无疑是彻底消灭俄国农村的封建残余,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这就需要重视作为基本革命力量的农民的要求,因此在土地问题上还需要适当满足农民的要求,否则就有可能压抑农民积极性,难以得到农民的支持,甚至为农民所抛弃。换句话说,在一定条件下,对农民的土地要求的适当支持,是完成深刻的民主革命所要求的。而列宁确定的“双重原则”无疑会限制对农民要求的响应。反映在具体问题上,例如对于收回的割地如何处理,双重原则中的后一条决定了列宁会反对把割地交给农民(甚至反对收回割地),因为部分地主的割地已经用于大规模生产,把它收回只能造成对既有的大地产、大经济的分割。然而列宁虽然不支持小私有制,但他在这个问题上却另有说法。他认为收回割地主要是用自由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代替“纯粹徭役制式的旧经济”,而不是小经济代替大经济,因而是进步的,它也并不表明社会民主党支持小私有制。也就是说,列宁同意收回割地,但又避免把收回割地同支持小私有制联系起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列宁革命思想研究 PDF格式下载



书对列宁的革命思想进行了梳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革命思想。视角比较新,资料也有更新。值得拥有。


价格实惠,4折买到的;内容实用,是专业重要参考书,替人买的,反映很好。文字实在,翻了下,是认真做论文写出来的,30多万字呢,不像一些畅销书,东拉西扯凑篇幅。


对列宁革命思想的演进进行了细致梳理,揭示了列宁革命思想的深层结构和发展逻辑...


  一、争取政治自由:从民主共和国到“人民专制”
    推翻沙皇专制、实现以立宪政治和代议制为核心内容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俄国近代革命知识分子长期追求的斗争目标。作为俄国革命知识分子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和俄国新生工人阶级的自觉代表,列宁自觉地为俄国几代革命者没有完成的这一历史任务而奋斗。在他制定的历次纲领中,争取政治自由总是排在首位,列宁把它看做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俄国革命中的主要政治任务①。
    熟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读者应该记得,1848年革命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是否应该争取政治自由的问题上与形形色色的“封建社会主义”进行过斗争②。同样,列宁把政治自由确定为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目标也是经历了一番斗争的。俄国当时存在着类似的思潮,它们以种种理由引诱工人离开政治斗争。例如当时的民粹派和沙皇黑帮,他们从不同方面来否定工人争取政治自由的必要性。民粹派认为,俄国即使争取到了政治自由也只是有利于俄国资产阶级,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俄国来说是祸害,因此工人不能争取政治自由,否则将有利于资产阶级而不利于无产阶级③;而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如黑帮之流)则试图利用资产阶级民主的缺陷来迷惑、恐吓工人,他们利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选举的结果都是富人当权这一点,辩称俄国的政治制度更好,理由是俄国的沙皇和官吏处于穷人和富人之上,可以比较公道。④面对这些关于政治自由的错误乃至反动认识,列宁肯定了政治自由对于无产阶级的必要性。他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争取政治自由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它根本不会消除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然而尽管资产阶级民主有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性,列宁仍然坚持俄国无产阶级必须积极参加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他提出无产阶级要成为争取民主的先进战士。①
    列宁从多个角度论证了俄国无产阶级要为争取政治自由而斗争。
    首先,在他看来,虽然政治自由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只能导致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它也是工人阶级所需要的,是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必不可少的条件。针对沙皇制度的维护者批评西方民主是富人民主的论调,他强调资产阶级民主对于无产阶级也有可以利用的一面,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和农民代表可以进入国家杜马(议会),以议会为平台进行自由的宣传鼓动工作。②
    其次,列宁指出,专制制度的存在阻碍着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因为一方面它由于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农村无产阶级永远处于“闭塞无知、担惊受怕的状况”③,另一方面如果要在工人中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没有言论、出版和集会自由是不可思议的,而这些自由在沙皇专制制度下是不存在的。④列宁认为,在专制制度下,工人运动越是往前发展,工人在政治上毫无权利的情况就越是凸显出来,“因为没有政治自由,工人对国家事务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影响,从而必然仍旧是一个毫无权利的、受屈辱的、不能发表意见的阶级”⑤。
    此外,列宁还认为,专制制度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障碍,无产阶级“不打倒这些反动支柱,就根本无法同资产阶级进行有成效的斗争”⑥。无产阶级的任何改良主义要求,都会受到政治上的种种限制,都不可避免地导致工人同专制制度的冲突,因此只有首先解决掉专制制度,才能让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充分发展,为他们的斗争扫清战场⑦。
    ……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