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学(第3辑)
2011-4
中央编译出版社
王建华 编
336
无
《中国越学(第三辑)》越地城市史研究(纪念绍兴建城2500年)、古城大庆二千五百年、一座中国传统城市的2500年、绍兴城市史概述、传统越文化与绍兴城的发展等。
越地城市史研究(纪念绍兴建城2500年)
古城大庆二千五百年
一座中国传统城市的2500年
——绍兴城市史概述
传统越文化与绍兴城的发展
文化传统与绍兴城市精神
试论绍兴越都城的建立
山阴古城与吴大城的比较
越国复兴时期的城邦式经济体系
论隋唐时期的越州都督府
南宋绍兴城市的发展
从吕祖谦《入越录》看南宋绍兴城市风貌
晚清绍兴与上海的经济联系述论
地域文化新视野
泰伯仲雍开吴对中华文明史的贡献
“南方夫子”言偃三探
吴越崛起的根本原因
永和兰亭之会对江南文化发展的历史作用
吴文化与齐文化
——透过晚明诗坛看吴文化的独立性
晚明以降环太湖区域的文学艺术变迁,一个值得深入关注的学术领域
清代乾嘉时期江南学术文化的三大特征
越地文化与学术研究
越文化精神的本质特征
王充与汉代《诗经》学
《宋元学案》中浙江学案研究
宋代越地的文化家族
——以明州鄞县史氏和越州山阴陆氏为中心
越地文艺研究
“咏絮才女”谢道韫考辨的文化意义
吴越山水铸诗魂
——论吴越文化对骆宾王边塞诗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中苏小小的形象意味
刘基: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基于小说《英烈传》的文本解读与考察
“油滑”:《故事新编》的艺术方式与文体
——从越文化视野透视
朱自清对“赋、比、兴”的阐释与运用
越史新探
越国具铭剑述略
曲水流觞迹何在?
——关于兰亭遗址之谜的探寻
郑所南与永嘉的情缘
蒋士铨在绍兴蕺山书院山长任上
区域人文环境与商办浙江铁路
《中国越学》征稿启事
版权页:插图:等特有的张力;还有从人格角度概括越地群体人格模式,认为当今越文化精神有“足智而寡勇、事功而疏情、进取而求稳、求新而务实、因循而权变、隐忍而慷慨、精明而内敛”等七种基本品质;等等,不再一一列举。把握越文化精神的本质特征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不能仅从具体事实抽象提炼出若干种精神品格,然后再用事例和经典加以支持诠释,进而描述精神的发展。换而言之,对越文化精神本质特征所蕴含的精神品格的考察、诠释、演绎,既不能随意发挥,也不能因价值效用而陷入价值设定,而是必须基于历史、辩证和客观的原则。无疑,以上学者运用归纳方法对越文化精神的特征进行概括和提炼,这种概括和提炼不论是基于学术研究层面的审视,还是基于社会生活实践层面的考察,皆从文化特征揭示文化精神。其长处在于以白描的手法,快速、形象地勾勒了越文化精神的整体轮廓,但也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归纳的不确定性和本质的分析疏漏。如果跳出越文化的视野,与近邻的吴文化、楚文化相比照,或者站在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区域文化的平行视野,抑或站在中华文化这个更大、更高的视野,就能发现诸如爱国、创新、奉献、务实、进取等越文化精神的特征,在其它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中也都存在。特征是相比较而言的,具有独一无二性。当越文化精神的特征与其它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特征相比较而具同质性时,那么,还能否称其为特征?如果能,为什么在其它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也有体现?如果不能,那到底什么才是越文化精神所独有的特征?其实,这涉及文化特征与文化精神的关联。虽然文化特征与文化精神都是文化模式下的价值系统,但却存在着差异:文化特征是关于文化主体表层特征的描述;而文化精神则是对文化主体内在精神本质的考察,是从文化主体性的存在出发,探讨其主体的价值追求和文化理想。从文化特征看,作为精神文化层面的越文化具有矛盾性和复杂性,但这种矛盾性和复杂性只是越文化存在形式的镜像,或者说只是越文化主体表层特征的反映,并不能真正揭橥越文化主体的精神本质。从学理上讲,越文化特征与越文化精神并不等同,二者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又相互区别,各有其旨趣。如果说越文化特征是一个中性概念,内含精华与糟粕的话,那么,越文化精神则是一个褒义的概念,内含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特质。越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构成了越文化精神的基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越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越文化精神是千万年来生于斯、长于斯越地民众智慧的结晶。作这样一个区分,其意义在于通过剖析越文化特征的利弊,理性超越越文化所固有的局限,合理转化越文化的资源,既利于充分挖掘越文化精神,又利于从区域文化出发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越学(第3辑)》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