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康德的世界

【德】曼弗雷德•盖尔(Manfred Geier)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德】曼弗雷德•盖尔(Manfred Geier)  

页数:

323  

字数:

215000  

译者:

黄文前,张红山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很好!”他的这句临终之言听起来虽然不明确,但还是可以理解。难道体力完全不济的康德想说,用红酒和白水兑成的甜饮料解决他最后的口渴,感觉很好吗?还是说他已经喝够了?他也许是在对自己的一生进行总结,他的生命就是在1804年2月12日的这个午夜,走到了尽头。这是完美的一生吗?还是康德想用这个判断表明,他延长生命的艺术现在终于到了极限。 他的临终之言含义如此之多,他的生平和著作如此复杂纷繁。康德不愿意调解他认为属于现代人类存在的前提条件的紧张和对立。他提出的四个重大问题如下: 我能够知道什么? 我应该做什么? 我可以期望什么? 人是什么? 这四个问题没有得到最后的、明确的答案。这里,没有什么是确定的,独断主义的时代和天启真理的时代已经过去。理论认识能力发现自己由于自身的错误而不可避免地陷于混乱,它虽然设法克服这些错误,却从来没有能够根除错误。对道德方面的完美生活的实践关切,只能从自己不可战胜的对手那里获得力量和耐力。虽然可能一时经历所期待的幸福,但一切可能的物质财富仅仅作为幻想才是真实而长远的。那么人呢?康德认为,从生存的角度看,人虽然是一种自由行动的、能够有所作为的生物,但这种自由融入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从理智的角度看,世界历史的进程表现为普遍的混乱,没有目标和秩序,充斥着愚蠢、强制机制和破坏力量。康德基本上相信,人出自弯曲的木材,从中不可能制造出什么笔直的东西。 康德不是乐观的启蒙思想家或进步的信仰者。面对世界舞台上演出的残酷无情的滑稽剧,康德偏好多愁善感。即使所有的事实都与“这很好”这个论断相矛盾,但仍然不断有迹象表明,还可以或应该是更好的。当老年康德最后一次问自己,人类历史上是否有过进步的时候,他谈到了这样一种“历史象征”,这种象征虽然不能证明什么,但表明在人的本性中至少有一种改善自身的能力。这就是关于自由和平等的思想,这是康德作为法国大革命的同时代人满怀热情地从事研究的思想。这次革命的进程虽然实际上导致了恐怖,但是,在为革命的理想欢呼雀跃的同时,有些事情表明是永远不能遗忘的。 我们认为,康德的世界是一个象征的世界。康德本人也成了一个历史的象征,凡是对他的生平事业感兴趣的人,都不能把这个象征看做是纯粹的事实。“康德”这个名字不仅是1724年4月22日生于柯尼斯堡,1804年2月12日死于柯尼斯堡,留下大量著作的一个个体的名称。“康德”还是一个象征,标志着欧洲思想史内部的一件难以忘却的事情。康德哲学的存在也像法国大革命一样,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进步事件。 康德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不是专门研究有关系统知识的学院概念,而是集中精力,研究引起普遍关注的认识论宇宙概念。在这样一位哲学家的传记中,我们必须介绍这种多样性。康德的世界:首先是18世纪的柯尼斯堡,他一生中大多数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有他扩展关于人类认识和宇宙认识的适宜的土壤。这是他和朋友们的交往世界,他在这里感觉非常愉快;这是体现他的感觉、情感和情绪的内在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它只可能具有一个潜在的当代;这里有他的思想大业,是他提出问题和进行反思的精神世界,是他首先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思想和想象的精神世界。这里也是一个先验的王国的思考。他对这个王国的思考,是为了回答形而上学的三个基本的、终极的问题:存在上帝吗?什么是作为整体的现实的世界?我该怎样理解自我? 康德的世界是我们的那个应该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现实的,因为它清楚而明确地展现了我们今天面对的几乎所有重要的精神挑战和政治挑战——从和平问题到可言和可思的界限,直到宗教的和政治的道德哲学家充满诱惑的救世许诺——并且尽可能地提出了解决办法;与此同时,这个世界还指出了某些任何事实的描述和解释都无法理解的东西:道德世界的道德准则。在这个道德世界中,全体公民都能享有自由和平等,而理性的法庭虽然赋予争论以权利,却不赋予战争以权利。 2003年6月17日于汉堡

内容概要

  康德的世界是我们理想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现实的,因为它清楚而明确地展现了我们今天面对的几乎所有重要的精神挑战和政治挑战。在这个道德世界中,全体公民都能享有自由和平等,而理性的论坛虽然享有争论的权利,却不享有战争的权利。
  康德的一生都存关注人类最基本的问题:
  我能够知道什么?
  我应该做什么?
  我可以期望什么?
  人是什么?
  他认为,从生存的角度看,人虽然是一种自由行动的、能够作些自我改变的生物,但这种自由融入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从理智的角度看,世界历史的进程表现为普遍的混乱,没有目标和秩序,充斥着愚蠢、强制机制和破坏力量。康德基本上相信,人是由弯曲的,而不是笔直的材料制成的——这一基本看法今天仍是哲学家对人类最具洞察力的观点之一。

作者简介

  曼弗雷德·盖尔,1943年出生于特拉波,现居汉堡。1973年,他以诺姆·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和美国语青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汉诺威大学教授语言学和文学研究多年。盖尔出版的著作有:罗沃尔特专题研究丛书(Rowohlt-Monographien)中的《维也纳学派》、《卡尔·波普尔》以及罗沃尔特百科全书系列中的《哲学家们的语言游戏》、《漠然置之的幸福》和《虚假的。人造世界中的生活》。

书籍目录

前言
学莫便乎近其人——译者序
第一章 我已经给自己选择了道路
1.小男子汉如何变为世俗智者康德
2.第一声啼哭
3.一个满足的孩子
4.受奴役的青年时代
5.崭露头角的天才
第二章 头顶的星空
1.康德如何从混沌中重新创造世界
2.站在伊萨克·牛顿的肩膀上
3.宇宙碎形
4.上帝的计划
5.地球以外的生物、灵魂转世、内心喜悦
第三章 我不知道是否有神灵
1.冥界旅行
2.模糊的概念和神秘的表象
3.视灵者斯威登伯格
4.伪经验
5.释梦
第四章 唯有批判的道路仍是敞开的
1.康德对哲学的革命
2.第二选择的教授职位
3.陷入危机
4.我、上帝和整个世界
5.在纯粹理性批判的领域
第五章 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
1.一位启蒙思想家的座右铭
2.什么是启蒙运动?
3.勇敢的独立思想者
4.自己造成的监护权
5.康德的性格
第六章 我内心的道德法则
1.介于善良意志和极端邪恶之间
2.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3.向实践理性的三次转变
4.没有上帝的道德
5.普鲁士的第一次文化斗争
第七章 垂死之人
1.最后的著作、最后的问题、最后的岁月
2.革命的激情
3.延长生命的艺术
4.遗著或最后的转变
5.这很好
附录
年表
参考书目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康德对他的父母可能是满意的。对他的存在,他没有说过什么指责他们的话。他以法哲学的冷峻来理解家庭的两性关系,这与他谈到父母时充满爱的温情不相吻合。他的父亲主要对他实施道德教育,而他的母亲则为他开启世界美好的心灵。康德对善和美的理解他认为是受了家庭的影响,而对真的理解他认为则完全出于他自己。 关于康德的父亲,我们知道得虽然不多,但即使这很少的、可以确定的生平也形成了那幅感激的图画。在父亲逝世50多年后,康德甚至在晚年还一直“在自己的心中”怀有这份感激。不管怎样,这是弗里德里希·泰奥多尔·林克的记录,他1792年起成为康德的同事,1805年出版了《伊曼努尔·康德生活面面观》。这是一位“正直的公民”的画像,他对自己儿子的智力教育虽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但他有完全开明、正直的理智,能够从外界寻找有益的帮助,并且他也乐意就一个手艺人的力所能及支出这样一笔费用”。神学家、康德的学生和第一个传记作者路德维希·恩斯特·鲍罗夫斯基在1804年出版的《对伊曼努尔·康德的生活和性格的描述》中如是说。他还简明扼要地补充说:“父亲非常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勤奋好学、诚实正派、富有思想的人。”他要求儿子热爱劳动、朴实无华,“尤其不能说谎”。 约翰·格奥尔格·康德如同他的父亲汉斯一样也是一个手工业师傅。他是皮匠行会的会员,靠给马、车厢、马车和雪橇制作皮带挣钱。他于1683年生于美麦列,年轻时就迁往大城市柯尼斯堡。在这里,他作为独立的皮匠师傅虽然并不富裕,但赚的钱足以组建一个家庭。1715年11月13日,将近33岁时,他娶了由纽伦堡移居柯尼斯堡的另一个皮匠师傅的女儿,18岁的安娜·雷吉娜·罗伊特为妻。他一定是一个非常自豪的人,作为手工业行会的会员受人尊重。因为声誉问题在手工业中非常重要,然而,老年康德在其《人类学》中认为,所谓声誉不是无耻丑陋的“沽名钓誉”或“傲慢自大”,而是“一个人由于其内在的(道德的)价值而可能期望得到的他人的尊敬”。 康德73岁时在给瑞典主教雅科布·林德布罗姆(他在瑞典寻找康德家族的根)的一封信(1797年10月13日)的草稿中说:“我的双亲(出身于手工业阶层)都是诚实正直、道德高尚和遵纪守法的典范,没有留下财产,但也没有留下债务。他们给了我从道德角度来看,再也不可能更好的教育。每当想起他们,我心中就泛起深切的感激之情。”所有这些都表明,小伊曼努尔在父母倾其全力建造的那个家中,对那个未征求他的意见就被带入的生活环境十分满意。他感到自己被教育成了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就像一个人通过辛勤劳动养活自己一样,与此同时,他喜爱自由的性格也在道德方面得到巩固。 在这方面,虔诚主义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虔诚主义自18世纪上半叶进入柯尼斯堡手工业者的交际圈。与路德新教极其残酷、令人恐怖的正统观念相反,虔诚主义试图复兴一种积极、热情的基督教观念。个人的宗教虔敬据说是在回归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虔敬本身具有伦理的品质,而且同时摆脱了教条的说教和严格的宗教仪式。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通过宗教的沉思内省拥有一份虔诚。在路德宗的正统观念看来,“虔诚主义”首先是一切追求可能的宗教狂热的异教徒的讽刺性代称,而虔诚运动被其追随者推到了积极的一面。凡是熟记上帝的话,遵照上帝的话过神圣日子的人,就是虔诚主义者。在这方面,虔诚主义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内心自律起到了重要作用。 康德从未完全丧失对这种心灵宗教的同情。虽然他后来曾警告说,自己过分看重道德诱惑或宗教修身的内心体验,过分看重天惠或祈求的情感。因为,在这种虔诚主义的自我观察和自我回归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陷入这样的危险:思想混乱,误以为自己进入了更高层次的灵感世界;然后,陷于狂热的幻想,伴随自我折磨,结果患上精神忧郁症,甚至住进精神病院。成年后,得到启蒙的康德也批判地断定,关于德行和虔敬的虔诚主义观念仅仅是模糊不清的。但是,康德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疑虑,这种虔诚主义观念却表明了这一点,对此,康德到了老年,当他回顾孩提时代父母给他的宗教教育时,仍然意味深长地赞叹道:“人们对虔诚主义说东道西,够了!那些认为虔诚主义是严肃的人们,以一种庄严的方式表现自己。他们具有人类所能够具有的高尚的情操:那种稳重、乐天和任何欲念都破坏不了的内心的宁静。任何困顿、压迫都不能使他们陷入烦恼,任何纠纷都不能使他们产生仇恨和敌对的情感。” 康德虔诚的母亲安娜·雷吉娜首先就在家中体现了这种对内在的乐天和安宁的神圣的渴望。她喜欢带着孩子们一起做祷告和礼拜。鲍罗夫斯基写道:“按照她以虔诚的角度为自己制订的模式,她希望将伊曼努尔培养成为一个虔诚的儿子。”康德起初似乎也很喜欢虔诚。因为,老年康德对他13岁时就失去的母亲的回忆,较之对父亲的印象更充满感情。

后记

虽然是三个人合作的成果,但费心最多的当然是蒋仁祥老师。 蒋老师从出版社拿到翻译任务,出于锻炼后学的考虑把它交给我。我非常珍视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花了很多心力。然而由于自身时间、精力和水平等原因,快到交稿时才只完成了一半。不得已只好向张红山求助。他很痛快地同意,又很迅速地完成了另一半工作。 初稿交给蒋老师后,他十分认真地进行了仔细审阅,做了大量的修改,才达到现在这个水平。蒋老师的审阅修改绝非时下流行的随便翻翻,工作量估计和自己翻译一遍差不多。初稿原本是很死板地对照德文本的,译文读起来相当生涩,当然也有很多因水平有限产生的理解问题。经蒋老师的认真修改,译文才比较通畅,也减少了许多失误。在学风浮躁的今天,能有这样认真的老师,真是幸运,更不用说他提携后进的无私风格! 本书一定还有不少失误和不足,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指教。 黄文前 2011年12月10日


编辑推荐

《康德的世界》编辑推荐:爱因斯坦及后世几乎所有思想家仰慕和追随的哲学家! 人类历史上最具启示性的伟大哲学家—生的真实写照! 伊曼努尔·康德是精神世界的泰坦神。当然,有人认为他的生活是波澜不惊的,而他的著作是晦涩难懂的。正值这位伟大的哲学家逝世208周年之际,这位义无返顾地献身于非独断主义的批判哲学的思想家的传记《康德的世界》得以出版。作者曼弗雷德·盖尔独巨匠心地将这位充满世俗智慧和人类智慧的哲学家的生活传奇与其存现代思想史和影响史上构成顶点的重要著作结合在一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康德的世界 PDF格式下载



作为一个受世人敬仰的哲学家,康德的思想无疑是深邃的,他的哲学即使是对于学习文史哲的人来说也不易于理解,但是这本书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对于康德个人经历的简单介绍,结合简易地分析他的哲学思想,使之通俗易懂,对于接触哲学和康德不多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入门级的书。其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康德的三大批判理论:“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康德很好的传记


一直对康德心怀向往,本书是不错的入门书。


非常非常不错很好的传记版本


哲学好好看看


很让人着迷的一本书!!!!!!!!!!!!!!


还没细看,应该还不错、、、


当当网社科书目很全,有品位。


环球快递周末都是不送货的。


水平一般没有什么创新处。


翻译的可真的是槽糕啊


但仍然不是很康德。的确,这个世界上,把康德写得好的人(好的传记作者实在是太少了——茨威格是个一流的传记作者)还不曾出现,他们,怕是即便懂得了康德的思想,也无其血肉,所以,写不好。(海德格尔写尼采也是写不好的)


建议中央领导集体学习次书,不懂形而上学,如何抓精神文明????


很不错的精美读物,强烈推荐


这个书真的很一般。就说行距吧,一本书的行距可以再印刷一行字,300多页顶多需要160页就可以印刷完,结果还把加钱定的那么高,真是骗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