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兴盛与危机

金观涛,刘青峰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作者:

金观涛,刘青峰  

页数:

42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由于本书观点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海内外学术界也普遍受到关注,一般认为是中国十年改革时期重新诠释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理论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金观涛,现任台湾国立政治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南山讲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讲座教授。
  刘青峰,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二十一世纪》双月刊前主编。
二人长期合作学术研究,合着的主要代表作有:《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观念史研究》等。

书籍目录

1992年增订本序言 第一章 一个古老的难题  1.1 对思考的再思考  1.2 以往学说的疑难  1.3 问题的正确提法  1.4 社会结构及周期性、停滞性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  2.1 “大一统”之谜  2.2 两个生动的比喻:“马铃薯”与“混凝土”  2.3 儒生、官僚及语言、通讯工具  2.4 郡县制、儒家国家学说及一体化结构  2.5 封建大国的自发分裂倾向  2.6 一体化功能之一:对分封制的调节  2.7 一体化功能之二:限制人身依附关系  2.8 一体化功能之三:抑制军事割据  2.9 两种不同结构的封建社会  2.10 一对同构体:家庭与国家组织  2.11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脆性  2.12 维持脆性的平衡———强控制  2.13 繁荣与阴影 第三章 无组织力量及社会结构的老化  3.1 历史病:官僚机构及人员的膨胀和腐化  3.2 封建特权与低薪制  3.3 皇帝的调节作用与权力金字塔  3.4 皇权的放大:宦官、外戚干政  3.5 什么是无组织力量  3.6 经济结构中的无组织力量:土地兼并  3.7 土地兼并的自发趋势和受控阶段  3.8 危机爆发的突然性  3.9 无组织力量的汇流  3.10 王朝威信(天命)的丧失 第四章 变法与动乱  4.1 变法效果递减律  4.2 王朝中后期变法对社会危机的加剧  4.3 封建剥削的可控部分与不可控部分  4.4 剥削放大效应  4.5 农民大起义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4.6 动乱规模与无组织力量成正比 第五章 中国封建王朝的修复机制  5.1 奇异的修复能力  5.2 大动乱的调节作用  5.3 新王朝稳定性与无组织力量残存程度成反比  5.4 第一块修复模板:宗法同构体  5.5 皇权主义:农民对第一块模板的意识  5.6 第二块修复模板:一体化目标  5.7 两块模板的拼合:新王朝建立的三种途径  5.8 与一体化不相容力量的淘汰 第六章 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  6.1 从一个寓言谈起  6.2 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障碍之一:强控制和郡县城市  6.3 资本主义因素结合的障碍之二:缺乏中介  6.4 原始积累的中断  6.5 封建王朝崩溃前的“假资本主义”  6.6 脆性瓦解的悲剧  6.7 严峻的选择  6.8 永恒的萌芽  6.9 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亚稳态结构及其他  7.1 一体化调节的失灵  7.2 中原的虚弱和少数民族内迁  7.3 玄学、佛教的兴起  7.4 政治结构的变化:分裂、贵族化及九品中正制  7.5 经济结构的变化:坞堡组织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  7.6 亚稳结构与魏晋封建说  7.7 重建一体化的道路  7.8 南朝的贡献与死胡同  7.9 中华民族大熔炉  7.10 超稳定系统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7.11 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形成发展的阶段 第八章 意识形态结构的系统分析  8.1 如何分析意识形态的结构  8.2 儒家、墨家、道家的结构  8.3 意识形态结构的内和谐  8.4 一体化对意识形态的要求  8.5 内和谐、外适应与意识形态结构的演化  8.6 儒家和道家的互补结构  8.7 冲击、反刍和融合  8.8 理学的僵化与反僵化斗争  8.9 价值观反省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古代社会  9.1 李约瑟问题  9.2 蒸汽机革命和一步之差的困惑  9.3 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整体观  9.4 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在西方社会结构演变中成长  9.5 中国古代“大一统”技术结构  9.6 阴阳观念和直观外推的思想方式  9.7 伦理中心主义对科学的影响  9.8 社会结构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容量 第十章 社会结构演化理论  10.1 “整体分析”方法  10.2 社会结构的三个子系统  10.3 形态组合和社会结构调节原理  10.4 结构稳定性和脆性  10.5 从存在到演化:潜结构的形成  10.6 功能耦合系统的破坏:结构老化和无组织力量的增长  10.7 社会结构演化的四种模式  10.8 社会行动的新理论 第十一章 数学模型和王朝寿命研究  11.1 历史学家与数学家的合作  11.2 从事件到数轴的映射:寻找主要变量  11.3 王朝稳定性的数学表示  11.4 行为曲面与盛衰曲线  11.5 王朝盛衰方程  11.6 王朝寿命讨论及其他推论 后 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2.11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脆性宗法一体化结构可以使我们较深入地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些独特的历史现象。中国封建大国最显著的特点是缺乏弹性,或者说是一种脆性较大的社会结构。什么叫脆性社会结构呢?它是指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结构三个系统都必须保持在相互适应的平衡态附近,其中任何一个偏离适应态到某种程度就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崩溃瓦解。这种结构像一个脆而大的容器,其关系是僵硬的,一旦子系统偏离适应性,容器就要脆裂,而不是像橡皮袋子那样伸缩。比如,足够数量的自耕农以及中、小地主的存在,是供养官僚机构及乡绅县以下自治的物质条件。一旦经济结构过分偏离了这种状态,自耕农绝大多数沦为佃客、流民,维持大国所必需的各种赋税重担便落到少数劳动者头上,这时农民不得不为了生存而造反,官僚机构也随之解体,其后果是崩溃性的。[1]又如,在幅员辽阔的领土上,封建官员的流动性很大,这种官僚政治很需要跨地区的商业活动。同时,商品流通对领主经济也是一种瓦解力量,可以起到一定的遏制贵族化趋势的作用。但是商品经济过于发达又会危及地主经济结构,造成小农经济的衰落。


编辑推荐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2010年版)》为金观涛,刘青峰代表作之一,简体字版初版于1984年,收入第一批《走向未来丛书》,在全民族反思的八十年代畅销一时。1992年《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在香港修订再版,二十余年来,在国内几近绝版。2010年法律出版社在修订版基础上,重新印行旧作,以乡飨读者。《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2010年版)》以超稳定结构假说来分析中国社会及文化在两千多年间的演变,代表了作者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观点。《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续篇为《开放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兴盛与危机 PDF格式下载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由于本书观点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海内外学术界也普遍受到关注,一般认为是中国十年改革时期重新诠释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理论著作之一。


读完全书,只需要弄懂一个问题,何谓“超稳定结构”(Ultra-stable Struc***e)?
作者告诉我们,一个系统通过周期性崩溃遏制进步和演化,长期保持特定的组织形态,这正是超稳定结构所具有的属性。这一假说的提出,正是从社会宏观组织方式出发,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揭示周期性大动乱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内在联系。
很新颖的观念,值得重新思考我们已有的历史知识。


    地主制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发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使中国既出现了田连阡陌的豪强地主,也产生了许多拥有少许土地的自耕农,一方面,虽然土地仍是财富的象征、地位权势的体现,但_159;I01;于地主制,政治统治权同土地占有权分离,占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地主并不一定具有实际的政治统治权,地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保护自己的土地和财产,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保障封建剥削顺利完成。另一方面,为保存自己的小块土地,使之免遭大土地所有者的兼并,自耕小农也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这样就使得中国比较容易而且也很自然一开始就走上了中央集权道路,并不断强化。
  
    但是,地主制下,无论中央集权统治强化到何种程度,都始终摆脱不出两种发展前途。第一,严厉打击限制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大土地所有制是地方势力的基础,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对立面,必须打击限制;但是大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打击它无异于自杀。第二,放任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听凭大地产兼并自耕小农的土地。但是在中国这样由地主制产生的中央集权型国家里,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通常由自耕小农承担,因此,大量自耕小农的存在又是国家稳固存在的前提。放任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听凭其兼并自耕小农的土地同样也会动摇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引起社会动荡。无论哪条道路最终结果或者是中央政权遭地主阶级抛弃,失去他们的支持;或者被农民起义推翻。每一次以为朝换代都伴随着生产关系特别是土地关系的调整,土地关系调整像减震器一样,将长期积蓄在人民内部的对封建制度的不满释放,缓解基于土地关系紧张产生的尖锐的社会矛盾,避免出现大的社会变动,使中国封建社会呈现超稳定结构。


国内关于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的研究很少,本书是个代表性的著作。该书从结构性的角度分析,从思想、经济形态和社会等方面找出中国超稳定社会得以持久存在的原因,分析的还比较全面。本书要重点看。


本书可与《开放中的变迁》合观 ,深入论证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体系形成发展史,探讨政治、社会学的难得佳作~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两位作者本不是学历史,而是理工科出身。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对系统性思考的重视造就了本书不一样的视角。中国古代历史何以长期延续而不中断,而且拥有周期性的王朝更替,这本是一个相当复杂且迷雾重重的难题,两位作者的超稳定结构论带给了我“震撼”般的一条“破解路径”。虽然对此问题不能轻下结论,但至少这一视角值得重视。


透过中国上下5千年的历史,站在历史的高度,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视野独特,剖析深刻,值得一读


通过这本书对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有所认识,内容不错,书的质量也很好


法律出版社出版的金观涛的这三本书,装帧、印刷都不错。赞一个!——我以前看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的复印本。
金观涛以前的专业好像是化学,在八十年代转向中国的历史与政治文化研究,近年来更是致力于中国政治观念的研究。
离开大陆的喧嚣与浮躁三十多年,长期的积累与沉淀,有真正的成果,自不待言,足为大陆学者借鉴!


金观涛与刘青峰双剑合璧,联袂打造对中国社会的有力认识力作,充分体现了一个社会人文学者的严谨和细致,虽然结论有待商榷,但是论述之严密让人赞叹。 精美的装帧让人爱不释手。


开阔视野,对中国古代为何绵延不断,为何繁荣,超稳定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经济组织的相互耦合。


我想到的只有致敬。

作为一个88年出生的工科生,大一时偶然在图书馆翻到这本书的老版本,接着读完。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当时书也没读过几本,也谈不上什么感受,就像包遵信先生在序言里所说的那样,更多的是方法论上的震撼。心想,这大概就是传说的文理结合吧。于是才决定把图书馆存有的走向未来系列丛书全部读完。

于是心中便有了那个编著者的名单:

顾问: 包遵信 严济慈 杜润生 张黎群 陈一谘 陈翰伯 钟沛璋 侯外庐 钱三强

主编:金观涛

副主编:陈越光贾新民唐若昕

编委:(按姓氏笔划为序)

丁学良 王小强 王岐山 王军衔 王小鲁 王焱 尹蓝天
乐秀成 朱嘉明 朱熹豪 刘东 刘青峰 刘溢 严家其
何维凌 张钢 阮芳赋 陈子伶 林和生 易小治 秦小鹰
夏小万 翁永曦 陶德荣 黄江南 黄鸣 萧功秦 梁晓燕
董秀玉 谢选骏 樊洪业 蔡大成 戴士和



等到读书渐多,才明白其中曲折。岁月流逝,不变的是永恒的学术之光,人格的魅力。

先生的书才是学术的代表,研究的代表。而今多少人假借学术之名,行阿谀之事。

学术者,天下之公器。

也很自豪,有包遵信先生这样的同乡先贤——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开城镇。

明天就是先生的忌日,长歌当哭,那一代人的功业和损益,留给后人吧。

2011年10月27日 张小龙 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金、刘二位做了大量的史实研究,对中国古代社会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但结论却让人悲观。几千年来未曾改变,近百年的革新似乎效果未显,好像只要是中国人,就逃不过中国式的思维、人生,乃至社会发展!


兴盛与衰败古今难题。基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经济结构的框架下的分析,层层推进,很好看。比汪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起源》好读一些。


此书值得一看。中华文明能长盛不衰,没有断裂,很显然表示中国存在某种稳定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纵观全书,作者所说的稳定结构可能并不正确。不管怎样,作者愿意以创新的角度值得肯定与赞扬,目前中国各个领域却缺少的就是创新。该书最后的以理科公式解析王朝寿命颇具创新性,但作者自身也承认模型过于简单,仅仅是初步讨论。人的高级智慧在于文理科的交互通用,如果有后来者能更进一步研究的话则更好。


这是一本看懂中国传统和现代社会结构的好书,是了解中国历史和看清现代社会的好书。打算再看后续的再论。


对中国社会的基础研究的很透彻。
尤其是在那个年代,很是需要勇气和智慧。


想认识中国吗 想认识中国的思想吗 这本书肯定是必读之物。郑冠涛老师的此书作为其研究成果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哥很好的检阅。


关于中国社会新的假说


我花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去了解80年代,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看看那一代人上山下乡时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少部分幸运儿回城后,他们又在想什么,做了什么?

白岩松有个演讲的标题是——“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确实如此,在中国又尤其如此,并且历来如此!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那一代人,在村子里,也没能改变中国,改变他们的是改革开放。我就在想,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没有放权让利,今天在台子上的人,他们又能怎样呢?如果不是文*革中,将吾党精华斗死批臭,一下子空出那么多位子……如果让他们退回起点,像今天的80后、90后一样,在城市里上山下乡、给资本家放牛,他们又能怎样呢?

当年的年轻人,其实是通过改变中国经济格局,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今天的年轻人呢?恐怕除了改变中国的社会格局,恐怕是无法找到自己的出路的。

金先生的这本书,可以说是理性反思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放眼神州,你面临的情况是,绝大部分组织内部,并无明确的职位晋升通道,因此,所谓职业规划其实是虚妄的;整个社会,也没有了任何稳定的阶级流动渠道。本质上,我们是一个特权社会,要么你拥有一种特权,要么你创造一种特权,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不错,理想可以很丰满,现实却一直很骨干。而这本书似乎能够告诉你,现实为什么会如此的“骨干”?在今天的图书市场中,能有这样效果的书籍,可以说凤毛麟角!我读了太多了,往往不外乎是:有见识,没知识的;有知识,没思想的;有思想,没智慧的;有智慧,没良心的。

而能兼具见识、知识、思想、智慧与良心的,我以为金先生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人一般都以为自己天生是中国通,其实不然,大部分中国人都不真正理解中国。

读这本书,对于真正理解中国,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读了这本书,你才知道,这片神奇的国土,到底神奇在哪里?他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


感觉学术框架还是较严谨,但还不够深入。有些循环论证的味道,不过于关于中国文化补结构还是很有新意


论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经典之作,值得细细研读。


中国社会结构的全方位解读


本书以一种全新的历史观来分析中国封建历史。


很喜欢这本书。一直很尊敬金观涛刘青峰两位老师!


强烈推荐,看完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的大谜团:封建国家的轮回兴衰有了全新的认识。震撼和让人久久思考回味。可以喝天朝的奔溃,血酬定律一样好看。


与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兴盛与危机丛书,好书


盖十余年前,余读斯作,直可谓豁然开朗,此作系金先生独步古今之力作,以系统之论述中国古史,前无古人,可与顾颉刚之《古史辨》相侔也。


这本书不错,很多人推荐,喜欢中国政治的读者可以购买。刚到货的时候,是用纸箱包好的,我没打开看。打开看后,书是硬皮的,还有塑封,但是封底的硬皮明显是被绳子给勒过的,瘪下去一大块,很难看,心里难受。晚上,我就提交换货申请,没想到当当第二天就重新给我发了一本新的,圆满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当当的服务不错,赞一个!给个满分!


《兴盛与危机》一书无论题材选择还是内容表述都很精道,我一直迷惑为何古代在改朝换代以后任然很快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偶尔间发现的这本书终于解答了我的困惑,很惊喜,值得一看。


作者用全新的角度解读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王朝覆灭的过程,值得花时间阅读。


非常好的一本书,独立学术人写出的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喜欢历史的可以看看。


金观涛、刘青峰夫妇的作品,非常好,素雅精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书还是很用心的。


书还没看完,仅仅一个序言就足够吸引人了,80年代的反思热、文化热当中,看见这本书的大陆简体版,那时还是个中学生,看到这种振聋发聩的著作,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经历这么多思潮变迁之后再看修订本,感到其中的尖锐性并未削平。难得的是大陆学者在规范化的学术操作下日益失去的问题意识,在这本书里体现的非常鲜明!


黑格尔的辩证法→近现代科学→中国传统的整体→辩证理性的重建,此书是一个实践,对于沉浸在怀疑主义里面的人来说是一个方法的借鉴。


看看,加深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认识


80年代“走向未来”丛书系列精品,值得深思中国社会


内容的可拓展性很强,读完之后会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新的认识,对历史中的具体事物也会有些新的感悟。只是内容比较难懂,需要多读几遍


在我看过的书中,能够称之为“带来震撼”的书籍不多。板着指头数数,不过波普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则》和这本书——《兴盛与危机》。
  
  建议大家都读读,你不会后悔的。


整体分析法或者说结构分析法是这本书的一个亮点,作者之前应该是理工类出身,其思维的特征是建立模型解释历史现象,甚至最后一章还用到了数学函数来描述该模型。很好的一本书,学理工的应该买来读读,借此增强自己的知识面。


金观涛大师的作品,是独立研究和思考的产物,物有所值,值得购买


阅读此书,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并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何以会以这样的面目出现,比起大陆的一些所谓史学家写的书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值得阅读与收藏,强烈推荐


金先生的大作,运用系统论的思维体系和理论来建构对政治的研究分析,很有张力,视野独到,非常喜欢这套书系!强力推荐给大家!真心喜欢,赞一个!


台湾人比大陆人更了解中国


中国历史的特殊性,是我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想必也困扰着许许多多的国人。这本书的思考方式,应该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推翻唯物史观和韦伯文化决定论,金观涛使用系统论和控制论杰出成果。不过更喜欢金这个人,无欲无求,除了真理,很喜欢很喜欢。


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现象以及补充中国历史的知识


为我解开了许多中国历史现象的迷题。


这是从另外一种角度解读中国历史,提纲挈领式的,非常值得一读。


全新观念解读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值得阅读和思考


这是对中国封建王朝最能让我接受的看法,赞一个


社会科学领域实证研究的经典之作!


从全新的角度看中国,有利于我们全方位了解中国吧,而且这个作者也超赞的


虽然写成于80年代,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新的!幸好大陆出版了,我差点让人在香港代购此书和续篇《开放中的变迁》,推荐阅读!伟大的思想者的创作!


不知怎么就接触到金观涛了,或许是缘分的牵引。本书思想有张力,深刻。大陆近几年不多见这样的学术家了。


我是哲学系的学生,突然对中国的历史感兴趣所以买了这本书,不错欧。


很多老师推荐的书,对理解中国问题很有帮组


也许这就是中国的韦伯


很专业的介绍了封建社会的稳定基础


这本书可以说是精品中的精品。对历史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上分析,广度深度俱让人感叹。值得买。


哎呀呀呀 这本书极力推荐给大家 金观涛大师啊


我曾经读过金观涛先生的《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印象非常深,给我的记性也是非常的大,所以看到这本书后立即买了。我觉得该书不会让我失望。


视野独特,很有启发。
虽然有些观点不赞同,但读后还是有所收获。毕竟是大学者著作。


对古代传统结构独到而又深刻的梳理,许多观点和分析读后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廊。可叹的是,这样的大作,竟然是在80年代完成的,而我们要读到它,要在30年后!


作为香港的学者,拥有不平凡的学术基本功,值得谦佩和学习!


金观涛的这本大作已经再版了多次了,内容还是比较经典!


金观涛夫妇经典再印,非常好,值得珍藏


应当承认金观涛的确是个狂才!我服了!


初识金观涛,觉得他的作品还不错,值得一读


金观涛先生的经典


金观涛先生的书超级值得一读,大家要买正版啊,支持金先生,支持!!!!!!!!!!


精装书《兴盛与危机》左上角几乎摔烂了,好心痛!尽管用泡泡塑料包装得很好,物流太野蛮了!!!真想退货,不过还是收下了!为了国家稳定!!!基本不同意“腐败是无组织力量一说”,自组织也好,无组织也罢,人类还没有认识这些问题的根源,腐败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自杀与平衡的机能,对抗腐败与腐败是生命的主题!!!


我用了2天多时间粗看了一遍,竟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较多的错别字竟然有不下20个。还有一些有待细读。例如,“它们也同无组织力量一样是寄居在社会机会上的毒瘤,。。。。”中的机会应该是“机体”,再如,第245页第1段第6行“当国家陷于分裂、关卡重重时,金银币外币流通使用是易于理解的,。。。”,其中的“金银币外币”是什么意思啊?
不过,书,还是好书,——撇开印刷问题。


精辟的语言,理性的思量,对史料的严谨分析是构成本书最有价值的元素 这部社会史书籍可作为今后历史学学以致用的典范书籍,其内容对于读者尤其是有历史学和社会学背景的读者有很深的启迪意义,他告诉我们学术之精神所在 是一部经典的学术著作!!!


社会科学领域的人都知道的书就是 折扣太少啊


它,就是一本很标准的学术论文。但,是我看到的第一篇,应该说是第一本觉得很有趣的学术论文。刚看到第二章,但最后一章是用数学模型来论证的。。。我只想说,我败了!!作者你是通才吗,居然用数学模型来证明历史问题。。。。


但将整个历史发展纳入这个结构里 未免有些偏颇


这种专业书,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研究。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大家研读。对历史、政治的关怀,让然更有安全感。


这是一本关于历史学理论方面的书,作者本来是学化学的,后来改学历史,逻辑性很强,一流的好书,强烈推荐


对理解当下的社会很有帮助。


创新不是历史材料积累的结果,而往往是因为我们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此书让人耳目一新之处正在于此


金刘二位的代表作,慕名已久,总算纳入书单,会好好研读的。


难得的很,不过为什么是法律出版社?
不太喜欢精装本,虽然知道这种书要提升利润很难,但是阅读的和摆设的究竟是两回事~~

回想自己的读书时代,很少碰的上有创意、有见解又认真做学问的学者~~
文化沙漠可以靠人才去滋养,但是原本原本丰茂土地不见爱护,迅速沙漠化,又是谁的罪过呢??


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读的上上佳作!!!


吸引我的是作者的题目,看完之后觉得深刻系统。
对于作者十分钦佩,作者的论述严谨而客观。
强烈推荐阅读。


书是两位作者文革期间思考的成文,后又增加了一些新思想,虽然成文年代久远,但很有见地,是经典的东西,喜欢人文社科的人值得收藏


买了很久了,在大学时读过,不错


书非常简练,逻辑清晰,辩证大胆


注释:
  [1]处之中土:使他们在中原土地上安居。[2]木处而颠:住在树木上要跌下来。土处:住在洞穴中。[3]赡(shàn):供给。[4]湮(yīn)郁:情绪郁闷不畅。[5]锄其强梗:铲除强暴凶顽的人。[6]权衡:秤锤和秤杆。[7]鳞介:鱼类的鳞和虫类的甲壳。[8]老之道:老子的“道”。[9]自然:老子“道法自然”说。易:改变。[10]相资:相互凭借、依靠。[11]什一之赋:用十分之一做赋税。置:设立。[12]“民之贵”三句:语出《孟子尽心下》。[13]亿兆:千万百姓。[14]“窃钩者”二句:语出《老子胠箧》。[15]“道之大原”句:语见《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16]“呜呼”以下数句:引自韩愈批判佛、道的话,借以讽刺韩愈的谬论。[17]通功易事:人各有事,互通有无。语出《孟子滕文公下》。[18]化:教化。[19]朘(juān):即朘刻,搜括、克扣的意思。[20]责:索取。[21]抚我为后,虐我为仇:语出《尚书泰誓下》。后:帝王。


不用说了,好书。佩服作者的学术大气和勇气,大手笔


感觉很不错,作者的学术功底很好!


这本书当年代的影响就不用说了,现在读起来仍启人深思。好书,因该可以步入经典的行列。


全书终于看完了,还看懂了,自己都觉的很神奇。这本书并不是科普读物有一定深度,涉及的外学科很多,读者要有很庞杂的信息量才能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逻辑分析自成体系,作者盖了一所好房子,选料用材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送学术的人的,自己没看,但是直觉感觉应该很深刻的书!


学习历史的逻辑。


没有历史素养,不能轻易买此书啊。


我怎么觉的社会学的东西多了点,历史的东西少了点呢?


两位作者我都很喜欢,书写的很有条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