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法律制度与历史三峡

王毅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作者:

王毅  

页数:

296  

字数:

24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几乎所有的国际经贸合同都涉及货币债务的跨国履行,而且国际范围内的损害赔偿和恢复原状等救济措施大多也会通过货币偿付予以实现。但也许是人们对货币债务跨国履行问题过于熟悉,以至于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本书以货币债务跨国履行为研究对象,以货币主权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通过对货币债务跨国履行涉及的法律问题深入剖析,结合对世界各国经典案例的解读与探讨,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究货币债务跨国履行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具体制度设计,以期对未来的货币债务跨国履行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对国际经贸往来的顺利开展尽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

  张晓静,辽宁营口人。厦门大学法学学士,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法学硕士,武汉大学法学博士,现任教于辽宁大学法学院。主要从事国际货币法、国际投资法和世界贸易组织法的研究与教学。已在《法学评论》、《现代法学》、《国际经济法学刊》、《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武大国际法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

书籍目录

写作缘起:我对“走出历史三峡”的若干思考
1.臣民社会与蚁民社会的基本大法
 ——从两个馒头所有权的故事说起
2.李商隐笔下的悲剧故事与孟德斯鸠的“权力定律”
 ——谈谈造物主对人类的“绝对律令”及其正题与反题
3.“错斩崔宁”的奇冤与“米兰达案”的胜诉
 ——为什么被告人权利是国民宪法权利的重要内容
4.“被自愿”背后的法理逻辑
 ——从巴金幼年时对衙门庭审场面的困惑谈起
5.国家大法官为何成了磕头求饶命的可怜虫
 ——从“李福达案”看“王法”如何成为权力的奴婢
6.“钓鱼执法”与权力的流氓化、黑社会化
 ——从明代特务们的“诱民犯罪”谈起
7。民怨沸腾与“非法之法”
 ——谈谈《五人墓碑记》的法律学意义
8.为什么“官”就是法律
 ——从“官法”成为法律的代名词谈起
9.为什么皇帝就是法律
 ——谈谈“王法”何以成为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核心定义
10.为什么历代宫府都有权强拆小民百姓的房子
11.为什么“官”的威势和富贵胜过神明
 ——从朱元璋两则法令看“官体制”何以成为国家本位
12.“武松诉西门庆案”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对法律正义性的践踏是通过哪些关键环节完成的
13.“王法”、“宫法”的死结:有权就有法
 ——从“高俅诬陷林冲”等案看权势如何操纵司法
14.为什么“王法”最终管不住权力(上)
 ——谈谈“武则天诛刘棉之案”背后的国家基本法要义
15.为什么“王法”最终管不住权力(下)
 ——从《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的故事谈起
16.为什么“王法”势焰之下决不允许讲理(上)
 ——从“曹操杀孔融”等经典案例谈起
17.为什么“王法”势焰之下决不允许讲理(下)
 ——谈谈中西法律体系各自的法理逻辑
18.为什么那么多“权力约束手段”都成了橡皮筋儿
 ——从雍正皇帝的一幅手书对联谈起
19.为什么国民党高宫裘委员能够把国法变成私产
 ——介绍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民主世界》
20.法律与自由是什么关系(上)
 ——从中国法律谚语“官法如炉不自由”谈起
21.法律与自由是什么关系(下)
 ——为什么康德说国民唯一的天赋权利是“与生俱来的自由”
22.法律与良心、信仰是什么关系(上)
 ——从中国法律谚语“人心似铁,官法如炉”谈起
23.法律与良心、信仰是什么关系(中)
 ——以“刘瑾构陷追杀王阳明案”和“杨涟左光斗案”为例
24.法律与良心、信仰是什么关系(下)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对比
附录:
1.回首一年“传统”热
 ——关于“传统”之中制度与文化关系的对话
2.评价“中国模式”时不应忘记的症结
 ——中国走出“周期率”的梦魇了吗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这类案例对于法律制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其中与本文主题关系最大者有三:一是不惜为统治者极褊狭的私利私欲而发动制度代价极高、几乎倾覆国家的“大狱”,这说明权力越来越不受制约发展到何等可怕的程度;二是事件过程中,众多臣子或遭杀身重罪、或反之深得“圣眷”恩宠,完全取决于他们能否不问青红皂白而站在最高权力者的立场上;三是通过一连串“大狱”,朱元璋为明代法律体系确立的基本方向,即权力者可以随手抛开国家成文法、凌驾于国家正常法律机构之上、不经任阿常规司法程序而任意给臣民定罪等等,这些日渐成为司法领域中的常态。 所以,尽管韩非等“秦制”设计者在强调法律要由最高统治者独家垄断时,把如此专权的目的说成是为了保证“圣王劝善惩恶”而致国家强盛,但是“嘉靖大狱”等无数例子,不仅清楚地证明孟德斯鸠所说“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而且更证明:如果没有了有效制约,那么“使用权力”就一定会最大限度地以实现权力者的私欲为终极目的。 荒唐可笑之极背后蕴含深刻悲剧的“李福达案” “李福达案”恰恰是在嘉靖皇帝内心上述“路线斗争的弦儿”绷得最紧时候触发的,于是它充满戏剧性就势在必然。 李福达是明代民间势力广大的秘密宗教之一“弥勒教”的一位首领。自朱元璋掌权为始,明代统治者极为警惕民间结社的潜在威胁,始终予以残酷镇压,于是造就了秘密结社骨干人物的过人政治经验和钻营能力。李福达即这样的人物,他屡遭逮捕后均能逃脱,再于正德年间在陕西鼓动信徒邵进禄等起事,密谋暴露后邵进禄被官府杀戮,李福达则因事前回到山西而免于受祸。此后他依然不甘寂寞,不仅改名为张寅,用大笔贿赂买得“太原卫指挥使”之职,更靠方术左道走通权门,成为武定侯郭勋的亲信。而这位郭勋,就是在“大礼议”中因百般迎合嘉靖而深得“圣眷”的朝中第一大红人儿。 事情偏偏就有不巧:李福达被仇家认出举报,经地方衙门勘问其身份行迹完全败露,于是把他与郭勋的密切往来抖露出来。这种情况下,郭勋的狼狈不堪可想而知,他虽然竭力为李福达奔走遮掩,但不仅因证据确凿而难以翻案,更关键的是郭勋在“大礼议”中的行径为天下不齿,大臣们只是碍于嘉靖对其卵翼而一直无可奈何。李福达的身份及其与郭勋的勾搭在这个当口大白于天下,负责复审此案的山西巡按御史马录又拒绝郭勋收买反而据实奏称说郭勋罪该连坐,于是朝臣们众心大快,群起上奏章讨伐郭勋的罪不容诛。 郭勋当然不肯坐以待毙,他摸准了嘉靖的心理,拉上“大礼议”中与自己站一条线儿的张璁、桂萼等人对嘉靖表示:群臣所以如此,是为了借机挑战“大礼议”中陛下大树特树起来的绝对权威。这下子深深触痛了嘉靖的神经,于是他下令将此案由地方衙门移送京师,交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法司”会审。可没想到会审结果竟与地方衙门的初审完全一样。群臣的如此不识相可惹恼了嘉靖,于是他干脆改组三法司,直接派张璁等人负责此案,具体的任免是:由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桂萼取代原刑部尚书颜颐寿而领刑部、以兵部侍郎张璁代理都察院、以少詹事方献夫代理大理寺;同时将被免职的三位原司法首脑一起逮捕,投入锦衣卫黑狱! 接下来的场面更令人捧腹:张璁、桂萼对刑部尚书颜颐寿以前看不起自己久已怀恨在心,眼下正好借机报复,他们用“拶指”的酷刑折磨颜颐寿,并笑着问他:“现在你服输了没有?”堂堂前刑部尚书颜颐寿不胜毒刑,只好拼命磕头求饶,并哀告:“爷爷饶我!”此事很快传遍京城,于是当时市井间流传嘲笑朝政如何满眼荒唐的政治民谣《十可笑》,其中的一条就是:“侍郎拶得尚书叫”——意思是说品级低下的宠臣只因为有皇帝撑腰,于是就可以用酷刑将国家最高法官折磨得哀号不已。


编辑推荐

《法律制度与历史三峡》编辑推荐:“历史三峡”是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的一个著名比喻。千百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沿袭秦汉模式。可是这一秦汉模式延续到清朝末叶“鸦片战争”时期(1839-1842),就逐渐维持不下去了--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下,我们的传统制度被迫作有史以来“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大转型”。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峡”。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三峡,大致也要历时两百年。如果历史出了偏差,政治军事走火入魔,则这条“历史三峡”还会无限期延长下去。唐德刚先生的比喻对认识中国社会提出了两条重要的原则:其一,中国走向普世的方向(就是现在大家越来越熟知的宪政法治、真正的市场经济、公民社会、社会正义的日益实现等)是任何曲折都阻挡不住的大趋势;其二,同时,中国走向世界不仅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而且要经历世界其它民族都没有的独特而复杂困难,即随处都充满险阻而又十分漫长的“历史三峡”。中国传统社会与欧洲社会结构的差异、以及主要由此所导致的西方法律传统(包括法理学体系、法律结构)与中国“王法”、“官法”制度的极大差别,是造成西方依靠内生因素走向近现代社会、而中国却无此能力的关键。所以在中西社会的诸多歧义之中,差别最大、最不可同日而语的,就是两者法律形态、制度法理的性质。经过20世纪的风云翻覆,我们终于越来越回归于当年严复的结论,即中国能否走向现代制度文明,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从自己千百年来浸淫其中而浑然不觉其非的“王法”、“官法”制度中走出来,面向以实现国民权利、制约规范国家权力为基本特征的宪政法治。而这也就是《法律制度与历史三峡》以法律制度为焦点而审视“历史三峡”的原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法律制度与历史三峡 PDF格式下载



王毅先生的《中国皇权制度研究》很见功力,本书也不错。


作者近年来的精心之作。读后让人沉思良久!


尽管王毅的讲座很无聊,不过书写的蛮有意思的。


内容不太符合我一开始的设想


作为一本将对中国制度史尤其是传统法律特质的深入研究尽量以通俗化的语言写出来,并结合当下制度现象进行思接古今的评论的一本书,绝对值得关心政治转型的人一读!强烈推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