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缠斗

袁伟时 线装书局
出版时间:

2013-2  

出版社:

线装书局  

作者:

袁伟时  

Tag标签:

无  

前言

自序:告别虚妄 维护历史的尊严一场追寻历史真相的热潮,正在中国大地蔓延。这个令人欣慰的浪潮,出自人的求真本能,也是对清末民初以来政治家或政客以历史为刍狗的反抗。中国文化有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传统:“疾虚妄”!倡导者是两千年前的王充。面对独尊儒学和谶纬迷信风行,他大声疾呼:“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论衡•自纪篇》)“案圣贤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追难孔子,何伤于义?”“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论衡•问孔篇》)深思细想,如果没有忘掉这个传统,20世纪的中国人,可以减少多少苦难!1985年,我的第一部书《中国现代哲学史稿》杀青后有感,信笔写下几句话:“学术与盲信势同冰炭。因此,我的信念是:我只把我看到的历史本来面目写在纸上。”三十多年来,“说真话,说自己的话”是我执着的追求。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我的学术生涯从此屡有风波相随。虚妄是人造的。构筑华丽或壮烈的故事,始作俑者往往宣称这就是正义;追随者多半出于思维偏激,某些人则渴望从中分一杯羹。从学术文化层面看,谎言是渣滓,最终会变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把谎言奉若神明,不过是社会病态的表征。人,总有一点热血吧!面对虚妄,沉默还是道破?说穿了,有人会暴跳如雷,通常还有阴招伺候。可是,没有对固有结论的挑战,人云亦云,倒来倒去就是那几句,个人自然安逸,学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就全部付诸东流了!不说,社会责任感安在?内心如何安宁?嘴巴总要吃饭、说话,意见纷纭是常态,虚妄也是多元中的一元,各种观点的纠缠无可避免。制造虚幻与求真的缠斗不可能止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进入21世纪,虚妄的破灭在加速,各界泰然接受,没有激起旋风、巨浪。多年来,笔者参与了戳穿泡沫的过程,有时招致始料不及的反应。不过,不管潮涨潮落,我的心情都特别宁静。说的是陈年旧事,结论有根有据;没有亵渎自己的良知,维护的是自己的尊严;追求的是迟来的中国梦:人人可以自由说话、自在生活,以文明和蓬勃创新的高大身影赢得举世尊重的一流大国。任何纠葛都妨碍不了按时漫步校园、伏案工作和呼呼大睡!应该特别说明,书中涉及的具体人,都与笔者没有任何私人恩怨。他们不幸成了某种观点或思潮的俘虏。彼此的分歧,说到底是不同思潮不可避免的论辩。观念变革是社会变迁的先导或侧影。从更广阔的层面去观察,最近几十年的思想文化冲撞,不过是现代文化与尚未消逝的思潮的缠斗。这部小书收集的文章,是这个尚未止息的过程的侧影。是耶,非耶?留待历史和读者去审判吧!2012年12月5日

内容概要

《缠斗:方生与未死》内容简介:虚妄是人造的。构筑华丽或壮烈的故事,始作俑者往往宣称这就是正义;追随者多半出于思维偏激,某些人则渴望从中分一杯羹。从学术文化层面看,谎言是渣滓,最终会变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把谎言奉若神明,不过是社会病态的表征。多年来,袁伟时教授参与了戳穿这虚妄的泡沫的全过程,有时招致始料不及的反应。不过,说的是陈年旧事,结论有根有据;没有亵渎自己的良知,维护的是自己的尊严;追求的是迟来的中国梦:人人可以自由说话、自在生活,以文明和蓬勃创新的高大身影赢得举世尊重的一流大国。

作者简介

袁伟时,中山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近代中国。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哲学史稿》、《晚清大变局》、《中国现代思想散论》、《路标与灵魂的拷问》、《告别中世纪——新文化运动文献选粹与解读》、《近代中国论衡》、《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大国之道》、《文化:中国与世界》、《昨天的中国》、《文化与中国转型》等。

书籍目录

自序告别虚妄维护历史的尊严001 第一辑回顾风波003 从晚清四大公案看“翻案”004 李鸿章:几个无可辩驳的史实017 太平天国:“中国魔鬼”的化身——答《世纪中国》记者张文中025 苦难来自于落后和封闭——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祭034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答容若先生046 “史实”与“更惨”——敬答谢蔚明先生066 第二辑另眼看人物076 康有为思想转变的当代启示——答《深圳商报》记者夏和顺077 民国时期的袁世凯:成就与罪错083 袁世凯无非是一个历史符号——答彭晓芸问105 多维视角下的大元帅府和中山舰117 强国梦与宪政之路——蒋介石在1943年120 宋美龄:历史与神话之间的探寻137 那个被误解了一个世纪的人——胡适120周年诞辰答《深圳特区报》记者问150 傅斯年:学术领袖·教育家·反腐“大炮”155 觅路的艰辛与清障的功勋——20世纪中国历史框架下的邓小平172 历史机遇与历史眼光:再说邓小平181 第三辑另眼看时代190 1899留给中国的启示191 二十世纪的启示196 回顾二十世纪202 关于辛亥革命的若干问题212 寻找历史的脉络——辛亥革命与百年宪政241 重新审视北洋时代269 抗战:文明的进展与中国的反思289 第四辑中日关系纠结299 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答《经济观察家》报记者李翔300 近代中日关系冷思考319 多维回眺近代中国328 附:把历史本来面目写在纸上——答《深圳商报》特约记者汤万君、魏甫华先生332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859,僧格林沁的蠢行 1858年2月11日,英法美俄四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要求它三月底派出代表在上海谈判。清政府又一次说不,拒派钦差到上海谈判;要英法美回广东找接替叶名琛的两广总督黄宗汉;俄国佬则到黑龙江去找黑龙江将军奕山;唯一理由这是天朝的固有规矩!这些洋人不愿按照清政府的调子跳舞,4月9日至13日分别北上。5月20日,两个多小时激战后占领了大沽、白河口等地;26日,兵不血刃进据天津。在武力胁逼下,5月28日,订立了丧失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俄《爱珲城和约》;6月13、18、26、27日,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分别签字。 四个《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1.外交惯例:外交人员及其眷属,或长住,或随时往来对方首都;觐见皇帝采用西方礼节;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 2.国际通行的习惯:外国人可以往中国内地游历和经商;信仰自由,保护传教士和教徒。 3.通商的规矩:保护商人生命财产;交了关税后,再交2.5%的子口税,货物可在全国自由流通,不准随意设卡收税;减少商船船钞。此外,要增开一批口岸。11月补充签订的《通商善后章程:海关税则》更规定关税为值百抽五,鸦片每百斤纳税30两,即可合法进口。 4.不平等的特权:内河航行权;治外法权。 5.赔款:英国四百万两;法国两百万两。 平等、不平等的条款混在一起,总算了结多年争端。约好一年后交换批准书,完成最后一道手续。 不料,二十来岁的咸丰皇帝耿耿于怀的是坚守华夷之辨,不让蛮夷的公使驻扎北京,最好连北京的门槛都别让他们踏进。于是,经过皇帝、怡亲王和僧格林沁王爷多次密谋,1859年6月25日,一场本该是仪式性的换约演变为血腥的冲突:僧格林沁所部官兵在大沽口击沉英法炮艇3艘,重创3艘,击毙、击伤英法联军484人。接到“捷报”,咸丰皇帝立即宣布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作废! 愚昧带来灾难!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的舰船200余,艘,载着陆军1.7万人开始在北塘登陆,10日登陆完毕后,摧枯拉朽,于21、23日分别占领大沽和天津。9月8日,英法联军由天津向北京开进。他们的价码提高了:赔款增加一倍;加开天津为通商口岸。9月14日谈判在通州前线进行,9月17日清政府屈从英法的全部要求。眼看战争又要结束了。 1860年的九一八:点燃最后一根引线 9月18日,节外生枝:根据咸丰皇帝将英方谈判代表巴夏礼“羁留在通(州),勿令折回以杜奸计”的旨意,僧格林沁捉拿了正在返回路上的巴夏礼等一行39人,送往北京,分别囚禁各处。扣留谈判代表及其随行人员,外交史上罕见,又一次犯下大错!


编辑推荐

《缠斗:方生与未死》编辑推荐:中国当代自由主义的领军袁伟时教授用全新的文明史观带领读者拾回常识,重建中国文化的自信,融入现代文明。被历史教科书荼毒的一代,急需吐出毒奶;通往现代公民之路,从重新认识近代史开始。政治体制改革延误、贪污严重、践踏法治、不合时宜的国有化,似曾相识的关键词将大清推进深渊,同样站在十字路口的今天,能否避免重蹈覆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缠斗 PDF格式下载



该书辑录了大量的作者在各个时期和场合的谈话,缺乏对历史的系统考证和论述,不具有说服力。全是口语话的即兴谈话整理,片段式的,缺乏条理和逻辑。与我想象的出入很大。


这都啥呀,只适合入门者看,太短,没啥深度


从第57页到第88页钉反了,晕了,这让我怎么看.亚马逊是不是应该找出版社和我联系一下,这种情况应该可以退换的.


本书大量内容直接用采访应付,连写成短文都懒得做,实在有些不负责任。


不太喜欢类似于问答类的格式


书的印刷质量很棒,一开始订的那本,内页有褶皱,申请换货,没想到1天就实现了换货步骤,在此赞一下。关于书的内容,主要还是访谈内容居多,书中的思想和研究多停留在2006年以前,不知道袁老这几年是不是在史学研究上陷入停滞,不过还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史学书籍!


喜欢袁老师,看过他的讲座,买了此书,虽说不错,但主要是选编之前的文章或演讲稿,显得略有重复,而且没有文章之间的联系。


多了一个看历史的角度,很喜欢


花了这许久才终于看完了,看了一半的时候就在想:书名“缠斗”真是,回味无穷。。。


修正了很多教科书的里的历史,不过早就知道了


4月26号在图书馆安安静静的看完了袁伟时的《缠斗》,感觉真好,好久没这么舒畅的看书了,加上由于人数比较少,食堂饭菜比较可口,特别是晚上图书馆灯火通明,让我们这三俩个人不认真读书都觉得过意不去!这是我看的第四本袁伟时的书,跟前面一脉相承。这本书特别是比较清晰的介绍了袁世凯。本来已经借了唐德刚的《袁氏当国》,但他的史观有问题,所以决定不看了。他的口述历史做的比较好... 阅读更多


信息量很大。袁老师很有观点。


书的装订不错,内容还要好好看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