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思行悟

李书恒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作者:

李书恒  

页数:

258  

字数:

24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人的一生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也会有很多负面情绪,如:悲伤、痛苦、难过、焦虑、不安、压抑等。当所有的这些负面情绪出现在我们的心里时,都将会给我们造成困惑和迷茫。这些负面情绪地侵袭,常常使我们手足无措,怒火和暴躁也将环绕着我们,使我们呼吸都困难。此时,若有一种大智慧,能够将我们从消极的泥沼中拯救出来,使我们的人生从此避免负面情绪的影响,那将是人生最大的幸运。佛曰:如是行慧永不思,证悟菩提度有情。思、行、悟,三者本为一体。良思方能善行,行罢能悟,悟罢反思……生命的状态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清楚的。佛教中提倡思、行、悟、得,四者也可用在人的心里历程之中。四者合为一体,不可分割。人生在世,要先思、再悟、而后行、直至得之境。于行中善思,融悟于行中。以思导行,以行达悟、以悟获得、得而善思。生命修炼之路大体如此。现实生活中,人若不善思,而悟性亦平常。只有行及于行中有所思,悟中有所得,得中有所思,才能于思、行、悟之中获真智慧,有真体验。佛教智慧,博大精深,教人行善,导人向前,引人寓思于行、于行中悟,再而得。思而后行中人必能有所成就。与诸行之中达于悟,与悟之行中成事。在佛学智慧中,处处有禅机。所谓思者善行、行者善思,行者能悟、悟而能得。于思之中看人生诸事,明己之不足,宽己之心胸,寻成功之机遇。于行之中修行自我,践行信念,最终达心之修行,无欲无疆之境。于悟之中品味平淡之福,享受浅薄之真,于无言、无声之大悟中明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真谛,以达幸福之生活。生活之中,困难总是难免的,痛苦也是免不了的。用佛教智慧启迪人生,以佛的智慧看待人生。明了如何面对人生之顺逆,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种种修行。以淡泊之心,看待生活,乐于活在寂寞之中。面对金钱等的种种诱惑,以佛教智慧去面对,超然于物外,终不为富贵所累。最后,感谢在本套书的出版过程中给予帮助的所有朋友,感谢各位编辑老师、各位同仁的鼎力支持,也欢迎读者提出宝贵建议。希望我们能够在互相扶持中,共同进步!

内容概要

  人都希望遇到好机会,好机会常被比喻为"千载难逢,万劫难遇",不是很容易遇到。所谓机会,也要有缘分。你有那个缘分,当然就有那个机会;平常少结善缘,当然就不会有很多机会了。
——星云大师《宽心》虽然人只是宇宙的过客,但只要是能掌握时间的人,就能拥有人生;会善用时间的人,就能懂得处理生命。遗憾的是,同样是过客的人生,有的人懂得珍惜生命,感叹人生苦短;有的人任意挥霍生命,埋怨人生苦长。其实,若能真正认识生命,必能了悟人生苦多;唯有自我主宰生命,才能不惧人生苦空。
——星云大师《舍得》

作者简介

  李书恒,颇具佛缘,小时大病一场,后被一云游法师所救,因此与佛结下不解之缘。喜游山玩水,爱三山五岳,现为众多旅游杂志撰稿人。爱好安毅生活,与世无争,安于平淡,乐于逍遥。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学则善思,镜里人生正反看
  有人说:“没有痛苦,哪有快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痛苦和快乐就像一对冤家,它们既是对立的,又谁也离不开谁。如果没有痛苦的悲,那么,你就感觉不到快乐的甜,而如果没有快乐,那么,这个世界将不再有光明,更没有未来,因为,它磨灭了人类生而为之的希望和动力。
1.你痛苦吗?快乐是痛苦的遗产
2.你迷惑吗?别放弃体味生命之苦
3.你嫉妒吗?智者,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
4.你烦恼吗?丢掉烦恼的种子
5.你伤心吗?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6.你自卑吗?卑微是对比与好胜的反馈
第二章 活在当下,人生处处有禅机
  人生最难的事是克服自己,战胜自我。现实中的很多人在顺利时得意忘形,失意时自暴自弃;别人看得起时觉得自己很成功,落魄时觉得没有人比他更倒霉。然而,真正强大的人却是那些不受成败得失所左右、不受生死存亡等有形无形的情况所影响的人,纵然身不自在,却能心得自在,这才算战胜自己。
1.别执著别人的错
2.“我”是修炼出来的
3.舍得舍得,何舍何得?
4.布施是最大的功德
5.不夸己能,不扬人恶
6.用德行教化人心
7.克服自己比战胜他人更高尚
第三章 心怀大爱,自利利他两相宜
  人的一生总要有目标的活着,没有目标的或者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人都有当下的追求或长远的追求。追求金钱、身份、地位和名誉等都没有错,关键是你不要因此而迷失了自我,或者因此而失去人生中更为可贵的东西,比如亲情、健康和幸福。
1.我们追求的不仅是金钱
2.良心是最公正的审判官
3.不把生命浪费在错误的地方
4.忍一时之气,成一世之功
5.不刻意地去猜测别人的想法
6.诚实面对自己,才不会被世界欺骗
7.认识自己的弱点,力求改正
第四章 心之修行,无欲无疆
  得到与失去,是人生常见的问题。有得必有失,面对我们已经的得到的,不必去庆幸,对于我们失去的,也不要去心感遗憾。要有淡泊名利之心,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计得失,人间就是天堂。
1.一切法得成于忍
2.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3.善听才能善言,用心才能得道
4.“心”与“意”的布施不需要回报
5.超然物外,不为富贵所累
6.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
7.不在背后说他人是非
8.智慧是人生修行中最好的辅佐
第五章 思者善行,人生喜乐常在
  对于个人成长来说,顺境能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有利于人才成长。但逆境也往往是人才成长所必须的。古人认为“多难兴才”,更甚者说:“逆则生,顺则夭矣;逆则圣,顺则狂矣;草木不霜雪,则生意不固;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
1.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2.不必回头看咒骂你的人是谁
3.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4.创造机遇的人是勇者,等待机遇的人是愚者
5.恶语伤人六月寒,请你口下多留情
6.沉默是毁谤的最好答复
7.多一分欣赏,你会多一分快乐
第六章 生活是另一种修行
  放下是一种超然的心境。在暮鼓晨钟之中,将心灵慢慢洗涤、净化,便发现原来那些我们自认为不能放下的东西都已经慢慢遗忘掉了。能否真正的放下,就在于我们能不能以淡泊之心待之。
1.不满别人就是苦自己
2.修行是点滴的功夫
3.说话劝人都要讲技巧
4.好好管教你自己,不要去管别人
5.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6.学会包容,学会忍受
7.不做无谓的争论
第七章 行则需悟,平淡是真要惜福
  把生死大事常记心头,那么人生中的不愉快便自然而然会被看淡,因为生命珍贵,光阴易逝,你便舍不得将光阴浪费在这些事情上了。不懈怠不堕落,放下尘世万缘,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这就是佛家告诉我们的至理。
1.生命就是最好的财富
2.放下也是一种幸福
3.我们要懂得惜缘
4.拥有财富而不是被财富拥有
5.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6.珍惜你身边的一切
7.真诚而为,以无妄之心待人接物
第八章 悟罢能得,大悟无言
  佛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又说:“放下即拥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与放弃的过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就需要自己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把握时机,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我们就要学会放弃,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地执著,选择与放弃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
1.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2.百年以后,哪一样是你的?
3.少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多一分心力反省自己
4.“空”并非“没有”,而是“无我”
5.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6.自己尝一尝梨子的味道
7.不要被任何传统或流言所左右
第九章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佛家说:“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这看似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但实质上却包含了大智慧。过去不可更改,未来无法预测,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把握今朝,活在当下,是一种很好的人生态度。
1.难得糊涂,糊涂之人最快乐
2.警惕明月下的陷阱
3.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4.“风险”是暗夜中的灯塔
5.把握今朝,活在当下
6.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
7.怀有感恩,珍惜所有
8.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
9.随缘自适,感受佛光

章节摘录

你烦恼吗?丢掉烦恼的种子所谓“烦恼”,如同《大智度论》卷七中所说:“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指的是使人心灵发生恼乱、烦躁、迷惑、污染等的精神作用。人为什么会产生烦恼?佛法中认为,万法原本就虚妄不实,但是人不可能完全正确地知道,于是便产生贪嗔痴“三毒”。“贪”便是想把外在的金钱、利益、名位、事业等占为己有,这是很容易遭受到挫折的。如果心灵没有自我调节能力,陷于此种境界不能自拔,那烦恼自然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而且其力量会越来越强大。怎样才能防止或减少烦恼呢?借鉴佛教的方法,降低、减少内心过高的欲望才是根本。其次则要学习调节、释放内心的烦恼,以减少“烦恼种子”的力量。《坛经》中,神秀大师有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常常拂拭内心落下的“尘埃”——减少烦恼“种子”的滋生,才能维持内心的安宁、健康。拂拭内心的尘埃,这是现代人们应当学会的一门“功课”。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脱离轮回最大的障碍就是烦恼,而菩萨在成佛之前的障碍,称为所知障;烦恼和所知二种障碍的本质,就是光明的如来藏。原始清净的如来藏,经由我们的主意识,透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产生五识。在意识、五根、外境的交互循环过程中,让心有了混浊的状态,这种情形在佛经里是如何譬喻呢?就像海水本身是清澈的,不会有浪,但是,为什么海面会生起如此大的混浊波浪?是风让海水起了波浪。所以,这种突然生起分别的识,既捉不住它,也不清楚它是正面或负面,这种混沌不解的疑惑,就是无明。而心的原始本质,就像是海底的水,永远都是清净的,永远都具备着高度的智慧以及圆满的慈悲,这称为佛性。烦恼,是思想的一种状态,是因为有无明、有分别心而产生。想要摆脱烦恼,必须先了解烦恼如何产生,该如何消除。宁玛巴的大师米滂仁波切说:“什么是烦恼?贪欲等称为烦恼。”归纳来说,烦恼就是贪念、瞋恨、嫉妒、傲慢、疑心等,称为五毒。从无始轮回以来到现在,我们已经非常习惯负面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正面的思想或行为,却需要努力学习才能展现。我们与生俱来、不需经过学习便存在的,就是烦恼。所以,母亲怀胎时,胎儿可能因为不高兴,在母亲的肚子里拳打脚踢;欢喜的时候,也会露出笑容。而出生以后,婴儿对喜欢的事物会感到很开心,对不喜欢的事物,也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习气。更严重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望及瞋恨心也跟着不停增长。从懂事以来,我们就有贪念,因为要满足当下飢饿的需求,而对正面的亲切关怀也会欢喜接受,可是对负面的语言就会有抗拒之心,这些都会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人类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的贪、瞋、痴、慢、疑造成的。正常而言,人类比别的动物有更高的智慧。可是相对的,人类有时需要更多的约束,不然智商高反而变成狂妄自大,成为混乱的根源,而且还会用自以为是的聪明,摧毁这个世界。人类的长处是可以去思考这类问题。当知道这一切的痛苦来自烦恼时,可以透过对它的了解,培养健康的身心,慢慢把贪念、瞋恨、妒嫉、傲慢等烦恼去除。佛教徒表面上是在度化众生,但实际上是靠众生的力量在度化自己,因此对众生常怀有感恩之心。当有感恩的心,瞋恨就生不起来,也不会嫉妒。因为曾发愿希望所有众生比自己好,所以如果众生的智慧、财富比自己多,应该高兴才对。何况他不需要自己的帮助,财富、名声、能力就比自己好,应该更值得欢喜,因为自己少了一个负担。嫉妒,就是放不下名利等,而对别人所拥有的感到不满。在一片茂密的丛林中住着一只忧郁的小老鼠。他常常整日闷闷不乐,有时自感形象不佳,本领又小,很是羡慕猫的神气。不甘心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一天,这只苦恼的小老鼠跑到山神的跟前,一再哀求山神,希望山神把它变成一只猫。最终,在它的苦苦纠缠下山神终于答应了它的要求,把小老鼠变成了一只非常神气的猫。然而,小老鼠并没高兴几天,因为它又发现了新问题,原来猫怕狗。于是,它又去求山神,希望山神把它变成一只狗。可是,狗怕狼,于是它又跑去请求山神把它变成狼……就这样,小老鼠不断地请求,也不断地变化,直到有一天小老鼠终于变成了森林中最大的动物——大象。当它昂首挺胸,在丛林中散步时,威风凛凛,所有动物见了它都点头哈腰,恭恭敬敬。看到这些,小老鼠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然而,没过多久,它便有了新的发现:大象最怕的竟然是老鼠。这时它眼中最伟大的形象又变成了老鼠,于是它又去哀求山神……可见,很多时候,烦恼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如果你一味地将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较,无谓地进行攀比,那么,烦恼会源源不断地向你涌来,让你永无解脱之日。身为普通人,我们只需要做好一个普通人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扮演好上天安排给我们的角色就够了,至于其他的,能求则求,不能强求的,何不放手,去享受一种平静安详的生活呢?烦恼是自己想出来的,并不是说你如果不想有烦恼,就必须放弃思考;而是说,你要把握好思考的度,做思考的主人,不自寻烦恼。人之所以为人,除了劳动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人很会用脑。的确,思考可以帮助人成长,让人不断在生活中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但是,一些无端的担忧和莫名其妙的思考还是越少越好,即切莫杞人忧天、庸人自扰。把握一个思考的度,让我们的生活轻松、快乐起来。在处事时,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这个世界,那么,烦恼自然而然就会从我们的内心消失。人生之路自然免不了坎坎坷坷,只要你用一种豁达的态度去看待它,用希望和热情去迎接它,那么,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冷酷和布满阴霾。学会感恩,将个人的利益得失看得淡点,而把父母的付出与给予、朋友的关心和帮助、爱人的牵挂与体贴看得珍贵些,从内心感谢他们,并因此重视他们,那么,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可爱,而且,你很富有。感恩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且是一种品德,是一个人品格是否健全的标志之一。学会感恩,学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会宠辱不惊,不再自寻烦恼。人的一生最大的劳累莫过于心累。因为,一个人走过他的一生需要考虑的事情和必须作出的选择太多太多了。有来自金钱方面的,有来自事业方面的,当然还有来自人与人关系方面的,等等,等等。如果你的心累了,记得要给它减负,把一切该放下的都放下。金钱、面子、地位、荣誉、过去和未来,都让它们去吧。要活就活当下,要活就活得轻松。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这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位老太太一样,一个人过于在意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将它无限放大,那么,无疑就会遮蔽了他的眼睛,使他看不到他身边那些美好的东西。的确,人生要想事事如意,永远一帆风顺实非易事,但既然这个客观情况不能改变,那么,何不改变一下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净化一下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从勇于接受到学会接受,从学会接受到乐于接受,怀着一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心理去轻松地拥抱生活呢?


编辑推荐

《思行悟:一点就通的人生智慧》中包含了法师们的精髓,将佛教义理生活化。让你与星云大师、净空法师、弘一法师、圣严法师一起感悟佛学智慧。其实人的心原本也与佛陀一般能够包容一切。人心好比明镜,可以洞察万象;人心如大海一般,可以包容一切。但是因为贪嗔痴三大病,使得世人不在快乐,《思行悟:一点就通的人生智慧》将让你摒除杂念,成就万事。《思行悟:一点就通的人生智慧》的60堂佛学智慧课,让你生活“宽心”、做人“舍得”,佛学智慧一点就透。文章从生活感悟和禅宗故事出发,运用禅理,解答了人们在工作、生活、情感和人生中的各种困惑。把世事和佛理相结合,让你把世事看透彻,并且上百个小故事发人深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思行悟 PDF格式下载



第一章 学则善思,镜里人生正反看
  有人说:“没有痛苦,哪有快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痛苦和快乐就像一对冤家,它们既是对立的,又谁也离不开谁。如果没有痛苦的悲,那么,你就感觉不到快乐的甜,而如果没有快乐,那么,这个世界将不再有光明,更没有未来,因为,它磨灭了人类生而为之的希望和动力。
1.你痛苦吗?快乐是痛苦的遗产
2.你迷惑吗?别放弃体味生命之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