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芭蕉落闲庭
2010年2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朱千华
212
无
扬州城南,有何园,亦名寄啸山庄。晚清名园。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一家,就住在何园的片石山房。清代笔记作家钱泳,在他的文字中,对片石山房曾有过这样的描述: 二厅之后,湫以方池。池上有太湖石山子一座,高五六丈,甚奇峭,相传为石涛和尚手笔。 ——(卷20) 当时,我家东山墙,与这座太湖石山紧紧相连。我每天晨读,都坐于此“甚奇峭”的小石山上。那时我读中学。十六岁,如一枚涩涩的青果。槐花如雪,无处不在的荡漾。很淡很淡的梦。方春夏之交,翳荟之趣,如坐幽谷。那是一段清风明朗的日子。山后是高墙,院内植广玉兰数株。山石上有老桂一棵,枝叶蔓生。仲秋,碎花盈地,满园清奇,有十里香风。何园是江南园林代表之作。当初,我住在园林里,现在,园林在我梦中。来岭南后,住心圩江畔,窗前,芭蕉数株。窗前谁种芭蕉树?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芭蕉听雨,是一件惊魂之事。秋雨夜半,魂灵袒露。夜深人静,记忆深处,那些曾经的往事,就像一根根雨丝被蕉叶弹起,成为穿透时空的回响,萦绕在枕上。芭蕉看雨,又是一件清雅之事。在岭南残存的那些古园里,我看到雨滴与芭蕉之间的缠绵与决然,芭蕉叶握住雨珠,想留住点什么,牵扯着,可那些晶莹的雨珠,毅然离去。雨珠是芭蕉的泪。所以,雨打芭蕉,动听,却揪人心。 但是,雨打芭蕉更多的是一种喜悦。很久以前,我爱上广东音乐名曲。这是南国音乐的经典曲目。乐谱初见于衍化而来。不管怎样,此曲流畅明快,旋律优美,给人以轻快与喜悦之情,犹闻雨打芭蕉,声之淅沥,如见蕉叶婆娑,舞之蹈之,极富南国情味。 芭蕉是岭南古典园林中的主要植物。园中多配广东音乐,一边游园,一边听《雨打芭蕉》,春心荡漾,为之一快。园中一石之奇,一壑之幽,皆多谲诡悖傲。但有了芭蕉,情状则大不相同。芭蕉是后花园中的小姐。一种流丽,轻捷的姿容,淡荡清婉。有她们,整个园子就活了。趣,谐,韵,远,致,逸,意,妍,轻,活。浩浩天地间就有了风光的柔情与迷离。 岭南有古木千章,山如翠屏。岭南古典园林,各具妙心,各出手眼。园主们或经商,或从政,世间沉浮,此心安处是吾乡。于是莳花种竹,躬历山川,意弛草木。于是采薇,听泉,鸣琴,博弈,烹茗,玩砚,赏鼎,搜碑,寻石,造园。园林寄寓着他们对于生活最透彻的感悟。岭南园林之美,灵秀,窈渺,峻拔,奇绝,清虚,空灵,简远。所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山玲珑而多态,水涟漪而多姿,花生动而多致,最能反映出园主的性灵。叠石,理水,莳木,渗透着造园者苦心一片。故岭南所造古典园林,多雅构,蔚然观止—— 广东有四大古典园林: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 广西有四大古典园林:武鸣明秀园,桂林雁山公园,靖江王府,玉林谢鲁山庄。
园林,是人和自然强烈互动之产物,代表造园者思想,以及人与土地、与自然融合变迁之历史。本书跳脱传统园林描述方式,切进人文的感动,依照岭南园林产生、发展、繁荣过程,循序介绍了余荫山房,可园,清晖园,梁园,明秀园,雁山园,靖江王府,谢鲁山庄等岭南著名古典园林,计百余处,并就园林文化、建筑之美、人文风情、历史民俗及造园者家族背景等,一一细说,期使读者得以管窥岭南古园林之浩大盛况,并进而成为畅游岭南各园林旧迹、回溯岭南古文化史之导引。
朱千华,江苏如皋市搬经镇人。 著名散文家。一直在扬州定居、工作、生活。 2006年6月开始旅居广西南宁,专业写作。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约作家。 正式出版的作品 散文集《奔跑的原野》 随笔集《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
随笔集
[卷一]月浸栏杆天似水
庭院
亭
榭
月亮门
美人靠
春台
蕉窗
青砖·粉墙
[卷二]暖香吹月,一帘花影
轩
回廊
石桥
草堂
涌滘·画舫
挂落·花罩
乱石铺地
[卷三]山园春草又芳菲
井栏
灰塑
木雕
庭院花草
水色
咫尺山林
[卷四]粤庭蕉窗听秋雨
野花含雨一溪明——潮阳西园
十分春水,百叶荷花——澄海西塘
芭蕉卷地碧无际——揭阳彭园
一夜春雨,十里杏花——莼园
柳影三亩,藕花半塘——清晖园
百家村外,九曲江流——宝墨园
花香风里听笙歌——佛山梁园
[卷五]叠石皴烟,明波蘸树
茉莉鬟风——开平立园
香荔千年梦故乡——东莞可园
十里莺花,半溪杨柳——药洲
水冶山稂——海山仙馆
几度花船灯市——小画舫斋
芳树啼鸪,野花团蝶——十香园
野烟千叠,渔唱一声——余荫山房
百粤千里桂花香——粤晖园
[卷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一枝照水,珊瑚挂月——明秀园
再种名花十万本——谢鲁山庄
平沙落雁,水光摇漾千顷——雁山园
户外一峰秀,窗前万木低——靖江王府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柳侯园
湖心亭。即水中之亭。江南园林诸胜,多造亭水中。武林旧迹湖心亭。经张岱渲染湖心亭看雪,成为天下名亭。岭南也有。如可园中的可亭。潮州西湖公园里,有湖心亭,亭有联,云:一湖清水一湖月,八面栏杆八面风。羊城天河粤秀园里,有湖心亭,1964年建成,是粤秀园代表建筑之一。自水岸边,由一条长廊,弯曲延伸至湖心。湖心亭简洁素雅,顶覆翠绿琉璃瓦,亭亭玉立,远观之,宛如伊人,在水中央。若在晚照时分,亭影倒射水面,新月挂东,与夕阳余晖,互为剪影。一时间,湖水盈盈。波光粼粼。 墙亭。多倚墙而立,又称半亭。半亭在岭南古典园林中,颇为常见。如可园中的半月亭,清晖园中的六角亭,梁园中的笠亭等,皆倚墙而筑,与榭相似。其特点是。从远处看,亭只有一半。为什么建半亭?主要是因地制宜。有时,一段石阶,或回廊,中间需要建一亭,以供观景或点缀,而地形或位置,并不允许造一座完整的亭,于是,只能倚墙,造半亭。 半亭有建于山石上者,一面是高高的院墙,远远望去,半亭还起到延伸视觉空间的效果,别有趣味,亦可使园内建筑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半亭左右两侧,可与长廊相通。三面敞开,亦有临水半亭。曾有一联,说半亭的好景致:半桥半亭半江水,半分秋色;一蓑一笠一杆竹,一船渔歌。 山亭。依山而筑。多建于山顶。其主要功能,是点缀园景,供人登临远眺。山亭所建位置,必要四野开阔,可让游者最大限度观赏八方。亦有在山势险要处筑亭者,四周护栏,游者虽置身险峻之境,却能欣赏奇绝风光。岭南多山。山间多有亭,盖因山亭简单易建也。园林中亦有山亭。清晖园里,有花亭。亭建于山石之上,和方塘水榭遥相对峙,一在山巅,一临水末,远观之,可造成山势高拔的视觉效果。 桥亭。我在扬州生活时,常去五亭桥。那是扬州的城标。是园林建筑的精美之作。岭南亦多桥亭。广西柳州三江程阳桥,是侗族建筑艺术史上的精华,廊,亭,桥相结合之典范,亦是岭南桥亭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作。另有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于滚滚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此桥是桥亭结合的又一奇迹。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须回环峭拔,定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干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又须修竹老木,怪藤丑树,交复角立,苍涯碧涧,奔泉风流,如入深岩绝壑之中。 那时,我家东山墙,与这座太湖石山紧紧相连。我每天晨读,都坐于此“甚奇峭”的小石山上。那时我读中学。十六岁,如一枚涩涩的青果。槐花如雪,无处不在的荡漾。很淡很淡的梦。方春夏之交,翳荟之趣,如坐幽谷。那是一段清风明朗的日子。山后是高墙,院内植广玉兰数株。山石上有老桂一棵,枝叶蔓生。仲秋,碎花盈地,满园清奇,有十里香风。 何园是江南园林代表之作。当初,我住在园林里,现在,园林在我梦中。来岭南后,住心圩江畔,窗前,芭蕉数棵。窗前谁种芭蕉树?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无
当时是看到上面写的是岭南画舫录,所以才打算买的书,还没仔细看,大概浏览了一下,讲的是岭南园林,还讲的有园林文化、历史风俗、造园者家族背景等内容。
原来对岭南园林建筑了解不多,这本书从源头说起,具有说服力。
作者根据自己的参观体验经验而写的关于岭南园林的专著,其中的图片都是手绘的素描,如果是彩色照片的话,会更好。
很喜欢千华先生的作品。听说他还有一本写岭南美女的书,不知如何购买。他写扬州的那些散文也很好,希望以后能出版。
优美的散文,详细的介绍了岭南的人文特色
LG是搞园林的,所以选了这本书送他,他很喜欢。
很少有这样写岭南的书,字句间的情谊很温暖
因为十多岁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对家乡大地上的许多人文景观知之甚少,通过读朱先生的这本书才知道有这么多的好去处。有些地方原来也去过的但是就没有先生书上描写的那种感觉。柳侯公园去过N多次了,下次再去一定要好好的观赏夜月倒影。
当时看到这本书是很惊喜的,一直寻觅的也许对古建筑的一种迷恋吧
这散文书,不错,有空可以慢慢研究。。。
书不错,内容方面值得研究!对了解庭院文化有帮助
整本书描写的很详细,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买去研究。里面的文笔优美,赏心悦目
喜欢看一些修身养性的书,这就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光看名字,就已经很是美不胜收了。
还行,是我所需要的~
这是朱千华的第二本散文。主要写的是岭南各地有名的历史园林。书中第一、二、三卷,介绍了岭南园林有特色的房屋结构,如: 月亮门、美人靠、春台、回廊、草堂、画舫、花罩、井栏、灰塑等。第四至六卷,详细地介绍了二十所园林,像:潮阳西园、清晖园、宝墨园、佛山梁园、东莞可园、海山仙馆、小画舫斋、谢鲁山庄、雁山园、柳侯园等。喜好古建筑的,不妨一读。
是为了了解岭南园林才买的这本书,虽然封面美术设计有点幼稚,作者还是写得不错的,有很多园林方面的细节描写,有一定趣味性,也有一些岭南风俗的描写,有收获。
文字优美,穿插了不少园林主人的介绍。
看了这本书才发现有那么多的园林,都想去走走了。。。
写得意境很美,美中不足是:如果有图就更好了!
《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是一部关于岭南古典园林文化的随笔集。作者是著名散文家朱千华先生。作者选择岭南古典名园数十处,加以述说其历史背景与家族秘史,并从岭南古典园林的历史、结构、意境、特色诸多角度,全面解析了岭南古典园林独特的秀丽景观与内在的精神意涵,给我们以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人文熏陶。本书文辞密丽,气象典雅。让我们跟随作者行走于苍茫的百越大地,走进一个又一个神秘的私家园林,去寻找岭南人独特的精神个性。古代岭南人对于园林独特的审美视角与开拓精神,至今仍感染着我们,令我们悄然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