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读书与做人
2011-3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梁漱溟
252
无
梁漱溟一生不断追求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对人生问题的追求,他出入佛家、儒家,成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现代新儒学的开启者;对中国问题的追求,他投身辛亥革命,从事乡村建设,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他对中国抱有极真挚的感情,他自己是极度的坦诚,他跟我们说的没有一句是伪饰的,没有一句不是发自肺腑的真言。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生于北京。1917年10月,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1931年与梁仲华等人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院长,倡导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曾为团结抗战与和平建国积极奔走,创建民主同盟。1980年后相继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梁漱溟先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儒家”。他一生创作发表了多部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主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中国文化要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
读书中西学术之不同东方学术之根本 中国文化问题 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人类以“有对”超进于“无对”读《中国美术在现代艺术上的胜利》 孔子学说之重光孔学绎旨宗教问题讲演 研究问题所需的态度 求学与不老如何成为今天的我 我的自学小史 回顾家世与生平并试作检讨 认真读书改造世界观从人类立场到无产阶级立场 《人心与人生》自序讲解《礼记?学记篇》的一段话 读《河上肇自传》 司马迁《史记》不尽可信 重读马一浮先生《濠上杂著》 读阳明先生咏良知诗 蒋著《十三经概论》读后特志 我和商务印书馆做人 三种人生态度合理的人生态度合理的人生生活人生的意义 中国人的长处与短处 道德为人生艺术谈乐天知命忏悔—自新 生命的歧途 略说人心一个人的生活如何才能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 青年修养问题 择业婚姻问题对于人类女性的认识 我之人生观如是 吾侪当何为吾人的生活与家庭 值得感念的岁月 自传 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
中西学术之不同 在我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的,一切以自然为宗。仿佛有点看重自然,不看重人为。这个路数是中国的路数。中国两个重要学派--儒家与道家,差不多都是以生命为其根本。如四书上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充分表见生命自然的意思。在儒家中,尤其孟子所传的一派,更是这个路数。仿佛只要他本来的,不想于此外更有什么。例如,发挥本性,尽量充实自己原有的可能性等,都是如此。我曾有一个时期致力过佛学,然后转到儒家。于初转入儒家,给我启发最大,使我得门而入的,是明儒王心斋先生;他最称颂自然,我便是如此而对儒家的意思有所理会。开始理会甚粗浅,但无粗浅则不能入门。后来再与西洋思想印证,觉得最能发挥尽致,使我深感兴趣的是生命派哲学,其主要代表者为柏格森。记得二十年前,余购读柏氏名著,读时甚慢,当时尝有愿心,愿有从容时间尽读柏氏书,是人生一大乐事。柏氏说理最痛快、透澈、聪明。美国詹姆士杜威与柏氏,虽非同一学派,但皆曾得力于生命观念,受生物学影响,而后成其所学。苟细读杜氏书,自可发见其根本观念之所在,即可知其说来说去者之为何。凡真学问家,必皆有其根本观念,有其到处运用之方法,或到处运用的眼光;否则便不足以称为学问家,特记诵之学耳!真学问家在方法上,必有其独到处,不同学派即不同方法。在学问上,结论并不很重要,犹之数学上算式列对,得数并不很重要一样。 再则,对于我用思想作学问之有帮助者,厥为读医书(我读医书与读佛书同样无师承)。医书所启发于我者仍为生命。我对医学所明白的,就是明白了生命,知道生病时要多靠自己,不要过信医生,药物的力量原是有限的。简言之,恢复身体健康,须完全靠生命自己的力量,别无外物可靠。外力仅可多少有一点帮助,药物如果有灵,是因其恰好用得合适,把生命力开出来。如用之不当,不惟不能开出生命力,反要妨碍生命的。用药不是好就是坏,不好不坏者甚少,不好不坏不算药,仅等于喝水而已。中国儒家、西洋生命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来之根抵。在医学上,我同样也可说两句有关于不同学派或不同方法的话;中西医都是治病,其对象应是一个。所以我最初曾想:"如果都只在一个对象上研究,虽其见解说法不同,但总可发见有其相同相通处。"所以在我未读医书前,常想沟通中西医学。不料及读后,始知这观念不正确,中西医竟是无法可以沟通的。虽今人仍多有欲沟通之者(如丁福保著《中西医通》,日人对此用功夫者亦甚多)。但结果亦只是在枝节处,偶然发现中医书上某句话合于科学,或发现某种药物经化验认为可用,又或发见中医所用单方有效,可以来用等,然都不能算是沟通,因其是彻头彻尾不同的两套方法。单站在西医科学的立场上,说中医某条是对了,这不能算是已融取了中医的长处。若仅依西医的根本态度与方法,而零碎的东抬西捡,那只能算是整理中医,给中医一点说明,并没有把中医根本容纳进来。要把中医根本容纳进来确实不行;那样,西医便须放弃其自己的根本方法,则又不成其为西医了。所以,最后我是明白了沟通中西医为不可能。 如问我:中西医根本不同之点既在方法,将来是否永为两套?我于此虽难作肯定的答复,但比较可相信的是,最后是可以沟通的,不过须在较远的将来。较远到何时?要在西医根本转变到可以接近或至沟通中医时。中医大概不能转变,因其没有办法,不能说明自己,不能整理自己,故不能进步,恐其只有这个样子了。只有待西医根本方法转变,能与其接近,从西医来说明他,认识他。否则中医将是打不倒也立不起来的。 说西医转变接近中医,仿佛是说西医失败,实则倒是中医归了西医。因中医不能解释自己,认识自己,从人家才得到解释认识,系统自然还是人家的。须在西医系统扩大时才能容纳中医,这须有待于较远的将来。此将来究有多远?依我看,必须待西医对生命有所悟,能以生命作研究对象时;亦即现在西医研究的对象为身体而非生命,再前进如对生命能更有了解认识时。依我观察,现在西医对生命认识不足,实其大短。因其比较看人为各部机.关所合成,故其治病几与修理机器相近。中医还能算是学间,和其还能站得住者,即在其彻头彻尾为一生命观念,与西医恰好是两套。试举一例:我的第一个男孩,六岁得病,迁延甚久,最后是肚子大,腹膜中有水,送入日本医院就医,主治大夫是专门研究儿科的医学博士,他说必须水消腹小才好,这话当然不错。他遂用多方让水消,最后果然水消腹小,他以为是病好了,不料出院不到二十分钟即死去。这便是他只注意部分的肚子,而不注意整个生命的明证。西医也切脉,但与中医切脉不同。中医切脉,如人将死,一定知道,西医则否。中医切脉,是验生命力量的盛衰,着意整个生命。西医则只注意部分机.关,对整个生命之变化消息,注意不够。中西医之不同,可以从许多地方比较,此不过略示一例。再如眼睛有病,在西医只说是眼睛有病,中医则说是整个身体失调。通俗的见解是外科找西医,内科找中医,此见解虽不高明,但亦有其来源。盖外科是比较偏于局部的,内科则是关于整个生命。西医除对中毒一项,认为是全身之事外,其他任何病症,皆必求其病灶,往往于死后剖视其病灶所在。将病与症候分开,此方法原来是很精确的,但惜其失处即在于局部观察。中医常是囫囵不分的,没有西医精确,如对咳嗽吐血发烧等都看作病,其实这些只是病的症候,未能将病与症候分开。普通中国医生,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一些从古相传的方法;这在学理上说,当然不够,但这些方法固亦有其学理上的根据。凡是学问,皆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而不在乎得数,中医是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的,无奈普通医生只会用古人的得数,所以不能算是学问. 大概中国种种学术--尤其医学与拳术--往深处追求,都可发见其根本方法眼光是归根于道家。凡古代名医都是神仙家之流,如葛洪、陶弘景、华伦等,他们不单是有一些零碎的技巧法子,实是有其根本所在,仿佛如庄子所说"技而近乎道矣"。他们技巧的根本所在,是能与道相通。道者何?道即是宇宙的大生命,通乎道,即与宇宙的大生命相通。在中西医学上的不同,实可以代表中西一切学术的不同:西医是走科学的路,中医是走玄学的路。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即在其站在静的地方去客观地观察,他没有宇宙实体,只能立于外面来观察现象,故一切皆化为静;最后将一切现象,都化为数学方式表示出来,科学即是一切数学化。一切可以数学表示,便是一切都纳入科学之时,这种一切静化数学化,是人类为要操纵控制自然所必走的路子;但这仅是一种方法,而非真实。真实是动的不可分的(整个一体的)。在科学中恰没有此"动",没有此"不可分";所谓"动","整个一体不可分","通宇宙生命为一体"等,全是不能用眼向外看,用手向外摸,用耳向外听,乃至用心向外想所能得到的。反是必须收视返听,向内用力而后可。本来生命是盲目的,普通人的智慧,每为盲目的生命所用,故智慧亦每变为盲目的,表现出有很大的机械性。但在中国与印度则恰不然,他是要人智慧不向外用,而运用之于自己生命,使生命成为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印度且不说,在中国儒家道家都是如此。儒家之所谓圣人,就是最能了解自己,使生命成为智慧的。普通人之所以异于圣人者,就在于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没办法,只往前盲目地机械地生活,走到哪里是哪里。儒家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表示生命已成功为智慧的,仿佛通体透明似的。 ……
国学大师谈读书,品人生!纪念珍藏版 展现“最后的儒家”梁漱溟的思想与人生,讲解佛学与儒学精髓 梁漱溟关于读书与做人的精选文章,重温一代国学大师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境界。 梁漱溟之子梁培宽亲自审定,内容涉及佛学、中国哲学以及人生感悟等诸多方面,丰富详实,包装精美,值得珍藏。
无
很好在看中,很好在看中
马马虎虎,
就喜欢梁漱溟
梁漱溟 读书与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