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越唠叨你的孩子越糟糕

蒙谨 蒙谨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1-12出版)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蒙谨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1-12出版)  

作者:

蒙谨  

页数:

221  

Tag标签:

无  

前言

孩子最怕唠叨妈,赶紧改掉“碎碎念” 很多年以前,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时,跟着要好的朋友晓晨去她家玩。在院子里,就听到她妈妈在房间里说她姐姐: “你太不长记性了,这么大了,什么也不会干。洗个碗吧,我还得洗第二遍…… “不会干活也就算了,你倒是给我考个好成绩呀,可你的成绩还这么差,数学连90分也没考过。说你笨吧,也不是太笨,就是不好好学习,成心气我…… “你年纪也不小了,有些话我不说你心里也应该明白,比如说你洗碗吧,一让你洗,你就跟我闹,还嫌我说你,不想让我说你,你倒是洗好啊,你看你的同学……” 听到这里,晓晨停住脚步,对我说:“我真不想回这个家。”又一拉我的手,说:“我们还是到外面转转吧。等我妈说累了我再回去。” 那天,晓晨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让我快点儿长大吧,离开这个家,到一个没有人唠叨的地方去生活,再苦再累我也不怕。” 我从小失去母亲,无法体会晓晨那时的心情,直到有一天,我做了两个孩子的母亲。这两个孩子,是我此生的挚爱,而他们一静一动的性格,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 静的孩子过于安静,动的孩子过于吵闹。作为妈妈,我担心过于安静的孩子会患上自闭症;而过于爱动的孩子,我更怕他有多动症。基于这种心理,就对他们有了太多的要求,因为要求多,话也多起来。 当时,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话多得已成“唠叨”,一心想的是,反正是为他们好,只有多说,他们才记得住。当有一天,6岁的女儿对我说:“妈妈,你能少说点儿话吗?” 女儿的一句话,让我幡然醒悟。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子方式:“因为爱,我对孩子倾注了所有的关注;因为爱,我会不停地纠正他们;因为爱,我强迫他们听我琐碎的唠叨。” “为什么不能用另一种爱,来表达我对他们炽热的情感呢?”我在心里对自己说。 认真想过以后,我决定改变,作为妈妈,我要把温存的母爱融入温暖的话语中,要把对孩子的感情融化在耐心和信任中。 从那以后,我尽量多听少说,多看他们的优点,而对他们的缺点,我会寻找合适的机会,用委婉的、温和的话,善意地指出来。 半年后,两个孩子有了巨大的改变。 有一次,我拜访一位在国内很有名气的心理学教育专家,闲聊时他说道:“爱上教育,与幼年时母亲对我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而他的母亲,却是一位聋哑人。 专家上小学前,父亲因病去世,家中所有的重担都落到母亲身上。为了照顾他们姐弟,好心人给他母亲找了一份做清洁工的工作。每天天不亮,他母亲就去扫大街。 为了多赚点儿钱,这位母亲还给人缝补衣服补贴家用。如此忙碌的母亲,却没有忘记教育儿女。 专家说:“母亲性格温和,几乎没发过火,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她眼中永远是鼓励与信任。即使做错了,她也会紧紧地握住我们的手,眼里盛满爱,这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反省过失。” 虽然母亲从没有说过一句话,但是那爱的眼神和温暖的双手,足以胜过任何甜蜜的语言。在这宽容、无声的爱里,姐弟俩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专家说:“我们过的是非常清贫的生活,一个苹果切成八块,每人两块后,剩下两块要推来推去,有时我和姐姐会强行塞到母亲嘴里。看着母亲吃下去,心里比考了100分还高兴。” 几年后,姐弟俩相继考入名牌大学。 专家意味深长地对我说:“长大后重温母亲的爱,让我深深地感觉到,无言的爱,是最美的语言。因为有许多话,其实无须说得太透。” 生活中,由于母亲不同的说话方式而产生不同教育效果的案例有很多。 我有一个亲戚,她怕儿子上网影响学习,每次看到儿子上网就开始埋怨,儿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后来动用了警察才把他从网吧找回来。事后儿子这样说母亲:“知道她是为我好,可是她的话太多了,让人烦得要死。我迷上网络,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想听她唠叨。” 我有一位朋友,年纪轻轻就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副总裁。与她接触的人对她的评价是:“说话得体,没有一句废话。与她聊天,真是一种享受。”她说这种说话方式,是受母亲的影响:“我妈话很少,但每一句话都能说到点子上。即使我犯了错误,她也是点到为止。说也奇怪,妈妈话少了,反而让我养成了多看多思考少说多听的习惯。” 从以上实例中我们发现,教育孩子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父母的说话方式上。会说话的妈妈,不仅让孩子乐于接受意见和建议,并且这种说话方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于改变他的命运。 我是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多年来,我看到了太多父母教子的真实故事,也与故事中的父母、孩子谈过话,从谈话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教育是一门讲究技巧的艺术,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就简单,关键看你如何去理解。 这本书通过故事的方式,来告诉读者教育孩子的真谛。其实,在生活当中,每个做妈妈的都是一位无师自通的“教育家”,只不过,教育出的孩子却不一样。好的“教育家”会对孩子因材施教,把爱化在温柔的语言里温暖他的心,用柔软如水的爱攻克他顽固、倔犟、冷漠的心,让他慢慢地改变,成就最好的他。 蒙谨 2011年7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唠叨是妈妈们的通病,很多妈妈都知道唠叨对教育无益,但却还在不停地对孩子唠叨。《越唠叨,你的孩子越糟糕:“唠叨妈”应掌握的50个亲子沟通诀窍》以“唠叨”为切入点,共分七章,分别告诉父母:如何让孩子清楚、透彻地理解你的意思?如何把话说的让孩子想听、爱听?如何打动孩子的心,让说服、劝导即刻见效?如何批评、拒绝而不伤害孩子?如何让孩子主动开口讲出真话、实话?跟孩子说话绝不能犯的禁忌等方面的50个超级实用技巧。  本书是一本本土原创的“亲子交流”方面的家教读品。也是蒙谨对家庭教育多年来研究心得的凝结,是对一双儿女十五年教育经验的总结。在本书作者采用说故事的形式,精心选择教育儿女的点滴琐事和身边的发生的教育案例,并结合当前孩子的典型、普遍问题,在趣味十足、娓娓动听的讲述中,向父母朋友阐述了“亲子交流”的科学理念、本质规律和关键点。

作者简介

蒙谨,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热爱教育事业,曾做过多年中学教师,现从事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和教育工作。开智书坊旗下签约作家者。已在多家报刊发表教育论文、文学作品等二十余篇,出版完成《正面教养,让不听话的孩子乖起来》、《让孩子把话说完》等家庭教育类图书多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好妈妈好在心头,“坏”妈妈坏在嘴上01给我写作业去——妈妈如何说话,决定教子效果的90%02天天说就是不听——爱唠叨是妈妈的天性,也是折磨孩子的“利器”03你越来越不听话了——当妈的不会说话,就别怪孩子不听话04能不能谈谈你的看法——三思后言,跟孩子说话需谨慎05你觉得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吗——把话说得入耳动听需要讲究策略第二章 如何让孩子清楚、透彻地理解你的意思06过来,我有话要和你说——把握交谈目的,不逞口舌之快07我不这么认为——言简意赅,表达要凝练08今天就谈这件事——与孩子谈话的内容要具体09可能是我记错了——不同的场合,不一样的说法10嘿,你跟我想的一样——用孩子的语言跟孩子说11你的小嘴巴像机关枪一样“叭叭叭”——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跟孩子说12你有时间帮我洗衣服吗——传达指令时,要清楚明白第三章 如何把话说得让孩子想听、爱听13没想到你这么棒——不要吝啬赞美孩子14我相信你能行——鼓励永远不嫌多,永远不嫌晚15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维护尊严,给足孩子面子16为什么这次没完成呢——说话时要和颜悦色17没想到你的独立性这么强——发掘孩子的长处,进行表扬18我像你这么大时就做不了——夸孩子要别出心裁19你觉得这样是不是更好一点儿——提建议而不是发号施令20不拿个倒数第一,也得拿个倒数第二——幽默让你跟孩子更亲近第四章 如何打动孩子的心,让说服、劝导即刻见效21你是饭前写作业,还是饭后写作业——说服要有诚意22原来你是因为这事生气呀——说话前先彻底了解情况23我也觉得这样对你不公平——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24你喜欢别人说真话吗——让孩子一开始就说“是”25我和你考虑的一样——寻求跟孩子的共鸣26要是换作你,你会怎么做——突破孩子的感情防线27你接下来会做什么——层层“剥笋”,把道理给孩子说透28我从没见你背后说过人——巧用暗示,轻松达到效果第五章 如何批评、拒绝而不伤害孩子29我觉得你就这次做得没有以前好——表明善意,将批评的“刺”软化30做得不错,凭你的能力还可以更好——赞扬需大声,批评要小声31慢慢来,做不好就不要勉强——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力32这事我也有责任——批评孩子前先自我批评33咱们一会儿再谈这个问题——愤怒的时候要闭口34有些事情你还是做得不错的——寓批评于肯定之中35相信你以后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委婉地提示孩子的错误36努力一定能学好的——不用否定的话来说孩子第六章 如何让孩子主动开口讲出真话、实话37来,咱们抽空聊聊天——创造轻松谈话氛围38好喜欢听你讲话——让孩子多说话,当个配角也无妨39我猜你会有自己的看法——鼓励孩子说出真实想法40等你说完,我再说——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41你来讲故事的结局好吗——用提问引导孩子的思路42你的意思是……——会听孩子的“弦外之音”43换作你是我,你会怎么做——锻炼口才,让孩子能说出来44你说得不错——像朋友一样跟孩子交谈第七章 跟孩子说话绝不能犯的禁忌45我今天没工夫搭理你——别板着面孔说话46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不让刻薄的话随意出口47你真是太笨了——别给孩子随意贴负标签48你太懦弱了不挑剔毛病,不揭伤疤49我理解你——避免跟孩子争论50你觉得我的话对再照着做——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

章节摘录

好妈妈好在心头,“坏”妈妈坏在嘴上第一章1给我写作业去——妈妈如何说话,决定教子效果的90%在一个家庭当中,妈妈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要想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妈妈首先要学会说话,把话说得精准、到位、让人信服。这样才能让孩子快乐地成长。“给我写作业去。”这句话是我的一个亲戚说给她儿子的。当时我和她在客厅里说话,她儿子来到客厅,还没开口,她就说了这句话。儿子气呼呼地回自己房间了。听着儿子重重关门的声音,亲戚伤心地对我说:“你说他怎么就这么难管呢,都上三年级了,还是不想写作业,动不动就说不给我们写作业了。”听着亲戚的埋怨,我想起儿子小松小时候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听丈夫问小松:“你把作业给我写完了吗?”“写完了。”小松怯怯地说道。“再给我把刚学过的课文念一遍去。”丈夫又说。小松有点儿不情愿地回了自己房间。听着父子俩这古怪的对话,我一时明白不过来,丈夫给我解释道:“小松的老师说他不爱写作业,现在我天天逼着他写呢。”我对丈夫说:“这几天我来管管小松写作业的问题。”丈夫出去后,小松来到我房间,说要看漫画书,我拿出他最喜欢的一本书给他,指着其中的文字问:“这些字,你认识吗?”小松高兴地说:“我们刚学过。”然后就大声念起来。小松念完后,我笑着说:“念得真好。”又指着其他的几个字问他:“能给我念念这些吗?”小松摇摇头,说:“我不认识。”我摸着小松的头说:“别难过,其实,你不认识它们,它们也不好受。可它们有耐心,等你上了二年级,在课本上学了后,不就认识了吗?”小松笑了,说:“太好了。”我接着说:“等你认识了它们,它们还会把更多的朋友介绍给你。到那时,你不但能看完这本书,还能在别的书上见到它们。可要是记得不牢,认不出它们来,会让它们伤心的。”小松翻着书,小声念着,忽然抬头看我,说:“妈妈,这个字,我学过。可我想不起来了。”他说着往自己房间跑去。过了好一会儿小松才出来,拿着写的字让我看:“妈妈,我写了好几遍才记住它。”我看着小松写得歪歪扭扭的字,笑道:“你怎么把它们打扮得这么难看?让我猜猜,对了,你一定在和它们玩摔跤,把它们摔倒了。你们都是好朋友了,就把它们扶起来吧!”小松咯咯地笑着,又跑回房间去写。再次出来时,比上次写得好多了。同样是让孩子写作业,为什么小松的反应不一样?原因就是丈夫说话的语调是命令式,让小松从听觉上就觉得不痛快,他理所当然地觉得写作业不是自己的事,即使遵照父亲的命令去做,内心也持排斥态度。而小松能听进去我说的话,是因为我亲切的、商量式的说话语气。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情:有一次,我跟着同桌小敏回家。小敏妈妈正在小院里洗衣服。看到我们,她笑着对小敏说道:“我洗好了桃子,你和同学洗洗手吃吧!”小敏埋怨道:“今天的作业又是很多,哪有时间吃?”小敏妈妈用商量的口气说:“哦,那你们自己安排吧!桃子在厨房里,想吃就去拿。”小敏家只有里外两间房子,加起来不到20平方米。小敏和我在她的小屋写作业,她弟弟回来后,就在外屋写。后来,她父亲也回来了,在外屋看报纸。我们作业写到一半时,小敏拉着我到她母亲面前,指着我说:“妈,我想和她到外面转转去,作业没写完,太多了。”“应该出去散散心、换换脑子,这样学习效率更高。”我满以为小敏妈妈会嫌小敏完不成作业拒绝的,没想到她这么痛快地答应了,令我感到很意外。出门时,小敏妈妈硬把两个桃子塞给我们。在路上,我忍不住说:“阿姨真好,从不逼你死学习。”小敏说:“她一直说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时间安排要由自己做主。”末了,她笑着说:“我妈这招够厉害的,她这一放手,倒让我不好意思了,怕辜负她的信任而不敢再偷懒。”这位妈妈的“聪明”之处不仅体现在会说话上,还体现在她为孩子提供的一种轻松、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这样的学习氛围能充分地调动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没有来自家庭的压力,会让孩子更乐于学习。一天,小松的同学皓皓羡慕地对我说:“阿姨,你家真自由。”我笑着问皓皓:“为什么这么说?”皓皓说道:“你们这么多人在一起,各干各的事情,谁也不打扰谁,不像我家,一共才3个人,可是我一写作业,我妈就不让爸爸开电视,她什么也不干,有时还躲出去。”不等我问话,皓皓又说:“她说这么做是怕打扰我学习,可这么一来,我心里反倒觉得像是做错了事,时间长了,写作业也不专心,外面有一点儿声响,都会影响到我。”我说:“妈妈是怕打扰你。”皓皓无奈地说:“有时,我真想让他们打扰呢!现在,我一进家门心就跳,特别是一听到妈妈说'赶快写作业,我们出去一会儿'这话时,我就想逃走。”“你怎么不把你的想法讲给妈妈听呀?”我问。“我哪儿敢呀!”皓皓说道,“妈妈会骂我不识好歹,说为了我做这么多,就是让我如何如何一大堆话,唠叨起来没完没了,烦得很,我还不如不说呢!”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家庭带给孩子的温暖不仅体现在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上,还体现在家庭各成员的相互理解、互动交流中?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把内心的话讲出来。有一次,我去一位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朋友家做客。饭后,他们夫妇陪着我在客厅说话,却让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到厨房洗碗。洗碗前,朋友和女儿商量:“需要帮助吗?要不要今天和爸爸调换一次,下次你再洗。”女儿自信地说:“不用了,我能做。”说完就进了厨房。我低声问朋友:“那么多碗,你们放心让她一个人洗?”朋友说:“我们平时都分好工的,我做饭,她和她爸轮流洗碗。今天轮到她了。”我说:“她一放学就帮你在厨房里忙,作业什么时候写啊?”朋友惊讶地看着我,说道:“作业是她自己的事情,她自会安排好的。哪里用我操心。”我们在客厅边看电视边闲聊,女儿洗好碗,向我问过好后就回房学习去了。我问朋友:“我们声音这么大,会不会影响她学习?”朋友和丈夫都笑了,齐声说:“当然不会。从小到大都这样,她都习惯了。”朋友又说:“学习是需要集中精力的,这点儿响声算什么。”学着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不仅能锻炼他的独立性,还能让他学会区分什么事情是他自己的事情,同时让他产生一种时间压迫感,从而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一个家庭当中,妈妈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要想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妈妈首先要学会说话,把话说得精准、到位、让人信服。这样才能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在孩子面前,妈妈们要学会把爱藏起来一些,尽量让他多做些学习以外的事情,这样会让他明白:什么事情才是自己的事情;什么事情是帮家里做的事情……同时,父母还要给他提供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这样会让他乐于与你交流。2天天说就是不听——爱唠叨是妈妈的天性,也是折磨孩子的“利器”当孩子惹你生气时,做妈妈的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我有一个这样爱唠叨的妈妈,我会怎么想?”只有彻彻底底地换位思考,才能贴近孩子的心灵。“你怎么这么不长记性,天天说你就是不听,这么下去你会长成什么样啊!”就因为这么一句话,一位母亲险些失去儿子。一天,女儿小语一回家,就向我们说起她同学小飞的事情。小飞前一天晚上从天桥上跳了下去,等好心的路人送他到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他的左脚骨折,手部也有挫裂伤,还怀疑他的颅骨遭到骨折。奶奶担心地问:“小小年纪,有什么想不开的?”我也问:“是学习压力大,还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小语说:“都不是。是他妈妈骂他了。”奶奶叹息说:“现在这些孩子,感情也太脆弱了,自己妈妈骂一句都受不了。”小语却说:“我敢打赌,再坚强的人也受不了别人的唠叨。特别是妈妈,本来学习了一天,很累了,想着放学回家轻松轻松,反招来妈妈不停地数落,谁能受得了。”奶奶问:“小飞妈妈到底说什么了。”小语说:“小飞很瘦,体质不好,他妈妈就每顿做鱼做肉劝他吃,昨天他去奶奶家吃了一顿素,他妈妈就骂他不长记性,这么下去不知道会长成什么样。他一气之下就跳楼了。”奶奶忍不住说:“就这么一句话,还至于跳楼啊!”小松在一旁插嘴:“要是妈妈老这么说我,我肯定也受不了。”孩子的心是嫩嫩的幼苗,而妈妈的唠叨就像一把刀子,稍有不慎就会伤到孩子。因此,在孩子面前,妈妈要慎言慎行,以此来保护他幼小的心灵。“孩子不是因为你这句话烦,而是你长期的唠叨习惯,让他在忍受到一定程度后爆发的。”这句话是我的心理学导师讲给一位妈妈听的。那个妈妈委屈得很,她说:“为了照顾好孩子,我连工作都辞了,每天变着法地给他做吃的;陪他上各种辅导班;晚上还陪他学习到很晚。他这次生病,我好几天都没合过眼。”原来,前几天,这位妈妈上初中的儿子感冒发烧引起了喉咙发炎。儿子吃药后觉得喉咙很苦,就顺手抓了把白糖吞进去,以解苦味。她看到后,想起医生的告诫,就忍不住责怪儿子道:“说了你多少遍,喉咙痛别吃甜的,可你就是不长记性,还偷着吃糖。这些天我照顾你……”儿子听后冲着妈妈大吼:“你还不如让我病死呢!”说完跑到姑姑家,说什么也不回家。妈妈难过地对我们说:“我说的这些话还不是为他好,可他就是不理解我。”导师对这位妈妈说:“即使对他好的话也需要有技巧地说,否则,说多了就是唠叨,唠叨会拉开父母和孩子的距离。孩子需要的不是妈妈唠叨式的关爱,而是朋友式的理解和交谈。”几年前,我的助理小王向我提起他妈妈时,脸上出现了极其复杂的表情。他说:“我爸去世得早,我能完成学业,全靠妈妈打零工赚钱。要是她不唠叨,她就是我心里最完美的妈妈。”我劝小王说:“妈妈的唠叨完全出于对孩子的爱,因为爱得太深,才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小王说:“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我觉得我妈妈太烦人,整天唠叨个没完。一丁点儿的事就能讲上半天,话虽多但讲不到点子上,让人听起来既单调又乏味,听得耳朵都长茧子了。”说到这里小王话锋一转:“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电影《大话西游》受年轻人的喜爱,我想大概就是唐僧的啰唆太像我们的妈妈了,太理解周星驰演的孙悟空了。”小王的一席话,让我感慨万千,看来,我们做妈妈的,对孩子说话宜少不宜多,不要停留在小事上说个没完没了;对孩子身上出现的严重问题,用重要的话点到为止即可,这样能给他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因为我母亲去世得早,所以我一直无法体会妈妈的唠叨会带给孩子怎样的感受。前几天,与儿时的伙伴静芝聊天时我才明白,妈妈的唠叨真的是会让她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静芝既是我的伙伴,也是我的邻居。上小学时,我常去她家玩。静芝妈妈在我们那条街上是出了名的“碎嘴”,每次我去她家,看到的都是她妈妈不停地在干活,而那嘴,也和她的手一样不停地讲话。静芝洗脸时,她妈妈就说她:“洗脸洗这么老半天,你当学生的,是学知识的,不要把时间浪费掉……”不等妈妈说完,静芝就拉我进她房间,把门关得严严的。这时,我们还能听到静芝妈妈说静芝弟弟:“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脏,这衣服刚穿了几天,就像从垃圾堆里钻出来的一样……”静芝弟弟转身跑开,妈妈又说:“你又要去哪儿疯去……”“你说你挣那么点儿钱,天天忙得不着家,我看人家那些开轿车的,也不见得比你忙,真不知道你天天在忙什么……”我不用看,就知道静芝妈妈又在说静芝爸爸。那时,静芝多次和我说:“咱可得记住了,长大了不能做我妈这样的女人。”现在,静芝也成为了一位妈妈,女儿13岁,上初二。我和她在一旁说话时,她女儿就安静地坐在一旁。静芝有事离开时,我问她女儿:“妈妈平时说你吗?”静芝女儿摇摇头说:“我今天才发现,妈妈也有这么多话。平时在家里,她比爸爸的话还少呢。我和爸爸还给她取了'金口'的外号。”我笑着问:“那你觉得有个'金口'的妈妈好吗?”“当然好啦。”静芝女儿兴奋地说:“我同学都羡慕我,他们还夸我妈妈有品位、有知识、有气质。我写的作文《妈妈的爱》,还获得全区中学生作文比赛第一名。”爱是无声的语言,妈妈可以把对孩子的爱,用一个暗示的眼神、一个赏识的微笑或是一个赞扬的手势传递给他。你话少了,他反而会觉得你的话很“金贵”。又想起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有一次,我去亲戚家串门。亲戚很孝顺,多年来和自己70多岁的母亲住一起。那天吃饭时,她上小学的儿子在拿碗时,不小心把一摞碗碰到地上摔碎了。一看闯了祸,儿子吓得脸都红了。亲戚先是一愣,接着冲儿子笑笑:“看看,这回大家的饭碗都保不住了。”儿子说:“妈,我错了,刚才太着急拿碗,才把……”亲戚笑道:“呵呵,我知道你是急着想帮我干活,不过,你这一急不要紧,大家的饭都要推迟了。嘿,幸好你老妈我有防备。”说完从橱柜里拿出新碗。当时,我发现亲戚的儿子满怀敬意地看着妈妈忙碌的背影;吃饭时还多次帮他妈妈夹菜。饭后我夸亲戚:“你肚量真大,没有对儿子发火。”亲戚笑着说:“发火只能给大家带来不愉快,再说了,他也是好意帮我。”她说着冲着母亲一笑:“我这是遗传我妈的教子方式,孩子都不是存心犯错误,批评时点到为止就行了。”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大部分是从自己长辈那里学来的,明明自己小时候被家长唠叨得不堪其苦,等自己有了小孩以后,又忍不住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知道了这个道理,当孩子惹你生气时,做妈妈的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我有一个这样爱唠叨的妈妈,我会怎么想?”只有彻彻底底地换位思考,才能贴近孩子的心灵。3你越来越不听话了——当妈的不会说话,就别怪孩子不听话孩子心智还不成熟,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比较模糊,这个时候,妈妈一句中肯、认可的话语,对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于能影响他的一生。“'你越来越不听话了。'——我每次听到妈妈说这句话,心里就冒无名火。”小松的同学瑞瑞对我说:“有时,我一生气,会故意把事情做糟。”“你为什么不尝试把事情做好,让妈妈改变对你的看法呢?”我问瑞瑞。瑞瑞摇头道:“就算我做得再好,也达不到妈妈的要求。她反过来还会挑我别的毛病。总之就是,在她眼里我就是不好。”小松也在一旁说:“瑞瑞妈妈还老爱拿别人和他比,夸别人批评他。这就是为什么我不愿意去他家。”“我生气了就说我妈,要是她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好,就让他们当儿子好了。”瑞瑞赌气地说,“昨天,我表姐来,她又拿我和她比,一气之下,我就跑了出来。”听了瑞瑞的话,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孩子不听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妈妈的那张嘴?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不管孩子犯下的错误多么严重,让你多么生气,千万不要拿孩子的缺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比较。我想起朋友小赵对她儿子佟佟的教育。佟佟上小学了,特别爱打架,几乎和班上所有的同学都打过架,因为他打架时出手特别狠,所以同学家长频频找到学校来。老师多次请小赵来学校,说她儿子再这么下去就得转学。看到儿子的这种表现,小赵伤心欲绝,在心里发狠要好好教训他一顿。但是,回家看到吓得躲在角落里的佟佟,她心软了,没有像以往那样骂他,而是强压着怒火把他叫到跟前。小赵强装笑脸,说:“老师说了,你比上学期听话多了。”这句话让佟佟眼睛一亮。小赵又说:“我也发现你最近很乖,要是能坚持下去就更好了。”第二天,佟佟放学回家,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没有打架。”小赵笑着抚摸儿子的头,说:“我早知道了,你们老师打电话给我说,有的同学还想和你交朋友呢!”佟佟一怔:“谁呀?”小赵随口说出一个同学的名字。儿子不再说话。其实这一天小赵确实接到老师的电话,说佟佟差点和一个同学打起来。她刚才提到的那个同学的名字,就是和儿子打架的同学。几天后,儿子兴冲冲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有新朋友了。”小赵笑了,说:“好哇,有时间带他们来家里玩,或是把你的漫画书拿给他们看。我听你们老师说,你越来越会团结同学了。”儿子咯咯地笑着,说道:“老师真和你说了?”妈妈点点头。这些天小赵一直与老师电话联系,也知道儿子在尝试着与同学和睦相处。后来怎么样了呢?佟佟竟然被同学们选为班长,成绩也越来越好。妈妈是孩子最亲密、最爱的人。妈妈一句赞扬的话,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力量,增强他的信心,所以妈妈平时要多看孩子的长处,多鼓舞他,他的缺点就会慢慢消失。上中学时,我有个要好的同学叫晓燕,她书看得很多,很能说,和我在一起时,总有说不完的话,可是只要再多两个人,她说话就紧张,人再多时,就不敢讲话了。私下里我鼓励晓燕:“你挺会说话的,为什么要害怕在人前讲话呢!”晓燕说:“打小我妈就说我笨嘴拙舌的,不会说话。”后来,我去晓燕家,听她妈妈正跟亲戚说:“我那闺女,瞅着挺机灵的,就是不会说话、胆小、怕羞,这是打小养成的毛病。”接着,晓燕妈妈又讲起女儿上小学时,一次老师来家访,她躲在房中不敢出来。就这一件小事,她母亲就认定她不会讲话。在提到这件事时,她对我说:“那次我考得不好,是怕老师责怪才躲起来的。其实之前我一直很爱说话。后来妈妈见人就说我害羞,不爱讲话,我也就不自觉地变成她说的那样,不爱讲话了。”晓燕这个见人多说话就紧张的毛病,一直到参加工作好几年后才改掉。为此,她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妈妈的言行对孩子太重要了,我改变我妈眼中的'胆小怕羞',用了将近20年。”妈妈对孩子说话,千万不能乱下结论,要知道,也许你是说者无心,孩子听后却很在意。更有一些“聪明”的孩子,甚至于会拿你给他的这些“负面”评价,当做推卸责任的借口。“你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平时就和他说什么样的话。”多年前,我在听国内一位著名教育专家的讲座时,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同时向我们讲起母亲对他的教育。专家的母亲不识字,每次他写字时,总要说他:“你的字写得很好,不过,要是写得和书上一样,就更好了。”起初专家很生气,反驳道:“书上的字是机器印出来的,我哪能和它一样呢!”母亲耐心地说:“你好好写,总能写好的。”隔天,母亲又看儿子写的字,夸他道:“你现在写的字,要比昨天的好啊!”儿子明知道母亲是在骗他,仍然很高兴。母亲又指着其中的一个字,说:“最好的是这个,我看和书上的字差不多一样好了。”经母亲这么一说,儿子低头细看,这个字是“人”。因当时铅笔削得尖,加上这个字简单,就写得比别的字要好看一点儿。再写字时,儿子开始有意地把每一个字写得好看,还特意拿给母亲看,要是母亲觉得不好,他会反复地练习,一直到母亲说好为止。有一次,母亲对邻居夸儿子道:“我家孩子不光书读得好,字也写得很好,和书上一样好看。”母亲这句话大大地影响了儿子,以后上初中、高中、大学,他都非常在乎自己的字,并刻意地写好,在心里还按着母亲的要求写到最好。这就是这位专家为什么会在初中时练字帖,在高中时学书法,在大学时研读自己喜欢的教育学专业。他这么做的目的,除了是自己真心感兴趣外,还有一点就是,为了印证母亲口中的“我家孩子不光书读得好,字也写得很好”那句话。看,妈妈的话对孩子就是这么重要。因此,你在和孩子说话时,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多肯定他,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就要及时夸奖他、鼓舞他。多年来,我一直很感谢父亲。从小到大,他对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无论我女儿干什么我都支持,因为她学什么都学得不错。”父亲的这句话在激励我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了选择的“压力”,让我不敢轻易地作决定,因为我担心自己会改变他眼中的形象。而我一旦作出决定,就会尽全力完成它,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轻言放弃的。我这样做是为了让父亲能再一次在人前说:“看,我没看走眼吧,她做什么都会做到最好的!”孩子心智还不成熟,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比较模糊,这个时候,妈妈一句中肯、认可的话语,对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于能影响他的一生。妈妈要改掉唠叨的习惯,注意自我约束、克制,比如你发现一件事已经重复讲了一两遍了,当这句话又到口边时,就要在脑子里对自己喊“停”,或者用其他适合的方法来制止自己的这种唠叨。

后记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得到了一些亲朋好友的帮助和支持,他们是张玉霞、朱德德、姜玉亮、李秀丽、李彦芳、张建乐、烟爱民、赵光玲、程永虎、顾新民、刘江、张欣、王亚军、张振刚、黄秋月、游红云、张江江、李剑伟、郑道勃、周开宇、张振雷、赵学峰、赵光金、李风云、周伟等,在此向他们说一声“谢谢”。 因受经验、能力、时间所限,书中可能存在诸多不当之处,在这里,我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朋友及业内人士给予批评指正。欢迎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及读者朋友多提出有益的观点和建议,来进行更深入、广泛的探讨,以让我们的孩子接受更好的家庭教育。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我所读过的“亲子教育”类书籍中最深刻、最实在而又最通俗的一本。 实用、深刻、有趣,是读这本书时的感觉。 ——广州读者 黄柯 岁女孩的妈妈九成以上的孩子都认为母亲太唠叨。“唠叨”好像成了全世界妈妈的代名词。这恐怕是天下妈妈的共同弱点,也惹得天下子女的厌烦。但唠叨里面藏着的时深深的爱。这本书让我明白:表达爱也有技巧,唠叨也要讲究方法。——云南读者 朱慧敏 13岁女孩的妈妈本书可读性很高,作者通篇都是在讲故事,将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融汇在自己教育孩子的故事中,娓娓讲来。让我多次在被故事感动之后,又不禁陷入深思。——北京读者 李达军 6岁男孩的爸爸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位非常真诚的,实事求是的教育专家,其观点公平公正,所举的事例切实可行。作者通过亲身育儿经历,总结出的经验,具备很高的实际操作价值,看了这本书,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南京读者 黎蓓蓓 11岁女孩的妈妈“唠叨”的妈妈们,要想你的“唠叨”不伤害孩子,要想你的“唠叨”不被孩子讨厌,那么就从这本书里来学习下跟孩子有效说话的艺术和方法吧。——亲子教育畅销书作家 成墨初 我是个家长,也是个教育工作者,也看过很多这类的书,但本书是我看过的家庭教育类的书中很好的一本书。作者很诚恳、很诚实,希望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困惑的家长都能买或借来一看,一定能让你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心理咨询师 《跟孩子心贴心》作者 林夕 “爱唠叨的妈妈”一直是亲子关系中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我认为,唠叨即使出自关爱,也应该少用为妙。但如果非“唠叨”不可,那我觉得您应该先从这本书里学学如何科学“唠叨”、有效“唠叨”。——彭城书院院长 文化学者 汉风在品读每一个发生在孩子身上栩栩如生的小故事时,我见识到一位智慧妈妈如何依托孩子身边发生的一件件小事启迪孩子,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和心理发展,操作性很强,更感受到作者教育子女用心之深。相信该书对每个父母都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特级教师《妈妈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者》作者 烟爱民


编辑推荐

《越唠叨,你的孩子越糟糕》可读性很高,作者蒙谨通篇都是在讲故事,将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融汇在自己教育孩子的故事中,娓娓讲来。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位非常真诚的,实事求是的教育专家,其观点公平公正,所举的事例切实可行。作者通过亲身育儿经历,总结出的经验,具备很高的实际操作价值,看了这本书,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名人推荐

嘮叨的妈妈们,要想你的“唠叨”不伤害孩子、不被孩子讨厌,就从这本书里来学习一下跟孩子说话的艺术和方法吧! ——亲子教育畅销书作家 成墨初 我是一位家长,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看过很多这类的书,但本书是我看过的家庭教育图书中很好的一本。作者很诚恳、很诚实,希望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困惑的家长都看一看,一定能让你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 ——心理咨询师《跟孩子心贴心》作者 林夕 “妈妈爱唠叨”一直是亲子关系中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我认为,“唠叨”即使出自关爱,也应该少用为妙。如果非“唠叨”不可,也应该先从这本书里学学如何科学地“唠0叨”、有效地“唠叨”。 ——彭城书院院长文化学者 汉风 在品读每一个发生在孩子身上栩栩如生的小故事时,我见识到一位智慧妈妈如何依托孩子身边发生的一件件小事启迪孩子,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和心理发展。本书操作性很强,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教育子女用心之深,相信对每一位父母都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特级教师《妈妈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者》作者 烟爱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越唠叨你的孩子越糟糕 PDF格式下载



不错,物美价廉,非常好,优惠力度很大,下次还来这里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