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李毅远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李毅远  

页数:

419  

前言

本书的作者李毅远先生是本人多年来学问上的朋友。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相识了。那时,我大学毕业留校,师从山东大学哲学系樊瑞平教授(1985年成为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教学与研究。作为哲学业余爱好者、研究者,李先生常到樊老师家中请教问题。我们多次在樊老师家里见面。后来成立了山东省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樊老师任会长,我担任秘书长。每年举行的学术研讨会,李先生几乎都参加,并积极发言,给与会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93年由我牵头主编了《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论文集,收录了李先生的论文《“泡泡沙”中的辩证法》,该文也引起人们的兴趣。一年前,李先生将多年的研究成果《路——真理之路》送给我,让提提修改意见,并邀请我写个序言。作为朋友,又先睹为快,写个书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研读了书稿之后,我感到收获很大。回想一下,总体来看,本书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或特点。一、结构比较新颖。全书分为两篇。第一篇,“世界”,主要探讨的是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意识和人工智能;世界的辩证发展,以及如何认识世界等问题。第二篇,“人类社会”,主要探讨的是两种历史观;社会基本矛盾;社会的本质、特征、结构和形态;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不难看出,两篇的内容,都是从人的“观”开篇,即第一篇从世界观与科学世界观讲起;第二篇从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讲起,并且紧紧围绕着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展开,层层深入,最后落脚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这样一种结构,较好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基本精神,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以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机械地划分为“四大块”的模式。

内容概要

现实的个体的人,在其诞生后的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内,一般是不会独自走路的。要学习走路,往何方走?怎样走?一切要视“家长”的扶持引导。 现代化社会的人和正在向现代化社会奔进的人,已度过了靠“家长”引路的迷茫的童年时代。历史的一切我要重新审视,再大的权威我要自己定酌,无数的人之路由我任选。一句话,走自己的路——现代人的选择! 但是,选择并不是件轻松和得心应手的事。有的人用尽毕生精力和时间一经走过的路。我的路通向何方?如何走我自己的路——这对每一位正在走路并有认真思考头脑的人来说,不能不是一个人生的大难题。 然而。路总是要走的。前人之路也不是不可以借鉴的。但凡名垂青史的伟人都有一条共同的成功秘诀,都有一个终生相伴的密友——真理。“以真理为友”是人生成功的最宝贵经验! 以真理为友,以真理相伴,才能看准路的方向; 以真理为友,以真理相伴,才能看清楚路要怎样走; 以真理为友,以真理相伴,才能走上真正的理想之路。 真理是人生之路的向导,真理是照亮人生之路的灯塔。那么,何为真理呢?就让我们以真理为友,以真理相伴首先共同探索一下这个真理之路吧。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世界 第一章 世界是什么  第一节 世界观与科学世界观  一、人人都有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三、当代关于世界观的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特性  第二节 世界是什么  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二、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三、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第二章 意识和人工智能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一、意识起源问题上的两条路线   二、意识是物质自然发展的最高产物   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和形式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及反映形式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   二、物质对意识能动性的制约   三、意识能动作用的实践意义  第四节 人工智能的哲学认识  一、控制论与人工智能 ……第二篇 人类社会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地球上本来是没有路的,之后有了人类,人们就从地球上走出若干条路来。但是,迄今为止,总有人未走过的路,或者说还不是路的路。人走的路也好,人未走过的路也好,都是在地球上或者说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东西、在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东西。因此,想走上存在于世界之上的、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的、最理想的路,首先要了解世界是什么,要了解人类社会是什么。只有真正看清楚了世界客观存在的各种发展规律,只有真正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才有可能成为有智慧的人。成功的人从无数前人走过的路中发现某些共同的成功经验,才能开拓出自己的理想的人生之路。第一节世界观与科学世界观一、人人都有人生观和世界观世界上任何一位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无论是他意识到还是意识不到,都有他自己的人生观。人的一言一行无不受自己的人生观的支配。何为人生观?人生观就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它是关于人生目的、人生道路、人生价值、人生幸福苦乐、人生道德等观点的总和。人生观是多种多样的。单以人生目的而论就有各种人生观。如:有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他追求金钱、权力、美女,追求一切对自己有利的事,利己主义是他至高无上的人生哲学;有的人活着,只是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家庭和亲人可以奉献一切,但对非亲非故就漠不关心了。以上两种人都还没有摆脱一般动物的基本习性。有些人有了一点权力,负责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地区,千方百计为本单位本地区的人和事操劳,但对其他单位或地区却不闻不问,有的人有时候还多少损伤外单位外地区以利本单位本地区,这是典型的本位主义者;还有的人权力比较大,负责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

后记

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中的农民,一个为了基本的物质生活终日操劳奔波的平民百姓,为什么把哲学,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终生的业余爱好和研究的对象呢?这是与他的人生志向、理想、社会实践启示有着直接的联系的。而这一切又与他所出身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经历有着首要的关系。作为本书作者的我,出生在抗日战争末期(1943年)的一个剥削阶级家庭中。作为地主兼资本家的父亲,在解放后的土改运动中被政府镇压。1951-1957年的小学阶段,是在同学们的“小地主羔子”的喊声中度过的。唯一感到欣慰的是,语文课成绩较好,老师常读我的作文给全班同学听。由此而萌生了我对语文的爱好。这种爱好在初中阶段发展为将来要成为鲁迅式的文学家的理想。初中毕业之际,即为自己以后的人生计划了如下的理想之路:初中毕业不在本校读高中,一定要考上省重点高中,高中毕业报考北京大学新闻系。大学毕业后当一名新闻记者,到处采访并积累生活素材,中年到老年阶段坐下来写本“名著”,成为举世闻名并流传后世的文学大家。出乎意料,理想之路的第一步即受挫。我明明参加了重点高中的升学考试,并且每门课(自对答案)都在90分(满分是100分)以上。当时的初三班主任教师说:“不成问题了,准能考上”。比我考得差的几位同.班同学也确实考上了,而我却未被录取,说什么我根本没有参加该校的升学考试(看来我的名额让有关系的“后门”人员顶替了)。不得已只好又考入我并不爱好的化工专业的中等专业学校。理想之路受挫,是我人生之路受到的第一次严重打击。精神几近崩溃。社会不合理,必须改造社会的想法首次正式产生。但是,当时的我对文学的爱好仍是主流,要用文学的形式改造人们的灵魂,改造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仍是理想的选择。1962年国家停办了好多中等专业学校。中专停办并号召原籍农村的四乡支援农业生产(要论学生上山下乡,我们是第一批)。当时的我认为,去农村比在城市里生活更能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对成为文学家更有利。就这样我第一个报名四乡务农,几年前才因划归市区摘掉农民帽子。


编辑推荐

《路:真理之路》:以真理为友以真理相伴才能看准路的方向。以真理为友以真理相伴才能看清楚路要怎样走。以真理为友以真理相伴才能走上真正的理想之路。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