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当代英美文学批评视角中的悖论诗学

廖昌胤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

廖昌胤  

页数:

254  

字数:

266000  

内容概要

  悖论诗学,其含义就是研究文学艺术的悖论性。悖论诗学的研究目标是探索文学艺术的本质属性,论证文学艺术的悖论性本质。《当代英美文学批评视角中的悖论诗学》从西方文学理论,主要是英美文学理论的悖论简史出发,揭示文学理论的悖论之“谜”,重点选取当代有代表性的几个文学理论观点,揭示这些理论观点之“惑”,再对诗歌、戏剧、小说、散文、音乐、艺术、影视、甚至新闻的悖论研究史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的悖论诗学观点——文学艺术的本质具有悖论性。《当代英美文学批评视角中的悖论诗学》由廖昌胤所著。

作者简介

  廖昌胤,英美文学博士后,英语语言文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2006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2009年9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后以优秀成绩出站。200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公派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项目赴英国剑桥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一年。

书籍目录

绪论:悖论诗学的选择
第一章 当代英美文学批评视角中的哲理悖论
 第一节 学科哲理悖论
 第二节 宗教哲理悖论
 第三节 种族哲理悖论
 第四节 性别哲理悖论
 第五节 精神哲理悖论
 第六节 女性哲理悖论
 第七节 解构哲理悖论
 第八节 后现代哲理悖论
 第九节 幽灵哲理悖论
 第十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理悖论
第二章 当代英美文学批评视角中的文本悖论
 第一节 当代诗歌悖论研究
 第二节 当代小说悖论研究
 第三节 当代传记悖论研究
 第四节 当代游记悖论研究
 第五节 当代散文悖论研究
 第六节 当代戏剧悖论研究
 第七节 当代影视悖论研究
 第八节 当代音乐悖论研究
 第九节 当代绘画悖论研究
第三章 文学基本层面的悖论性
 第一节 同性悖论
 第二节 秩序悖论
 第三节 跨界悖论
 第四节 生态悖论
 第五节 网络悖论
第四章 走向悖论诗学
 第一节 悖论诗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悖论诗学研究的地位
 第三节 悖论诗学研究的作用
 第四节 悖论诗学的研究对象
 第五节 悖论诗学的研究内容
 第六节 悖论诗学的理论基础
 第七节 悖论诗学的创新特征
 第八节 悖论诗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章 悖论诗学的修辞形态
 第一节 矛盾修辞
 第二节 隐喻机制
 第三节 反讽语境
 第四节 象征投射
 第五节 具象寓言
 第六节 两难选择
 第七节 文体风格
 第八节 重复变异
 第九节 互文关系
 第十节 奇异兴味
第六章 诗歌悖论
 第一节 事物形象向心性
 第二节 诗歌的悖立面
第七章 小说悖论
 第一节 事件形象离心性
 第二节 小说的悖立面
第八章 戏剧悖论
 第一节 行为形象向心性
 第二节 戏剧的悖立面
第九章 影视悖论
 第一节 影视悖论
 第二节 音乐悖论
 第三节 绘画悖论
第十章 散文悖论
 第一节 散文悖论
 第二节 传记悖论
 第三节 游记悖论
第十一章 意识悖论
 第一节 意识悖论
 第二节 小意识三阶段
 第三节 大意识交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章节摘录

  如果读者不认识“Decree”这个词,比如我们在上英美文学课的时候,假设学生在上课前没学过这个单词,那么这就可能造成一种“理解困难”。这种理解困难对于读者来说,存不存在“含混”的问题呢?不存在。因为,如果不理解的困难是因为不认识这个单词,那么只需查一下词典就可以了:“天命”、“判决”、“宣布”等。但是词典上的翻译并没有解决这个词的确切意思,读者就根据他所用的认知经验,加上词典的几个翻译词,自己独立地译出:“上谕”。这样不理解的困难就可以直接解决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其实就是朝着它的悖论对立面推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丝毫没有任何“含混”的道理可言。  学生的理解基本上还是两种可能性:能译出“上谕”或不能译成“上谕”,能译成“上谕”,是因为学生具有相关的知识,如知道中国古代皇帝下旨发布命令修建皇宫,这种诏书可称做“上谕”。如果学生没有这种知识,那么他就可以按词典上的解释,直接选一个译文就可以了。这一思维过程是清晰的,一点也不含混。两种理解都不可能造成“含混”的问题。  但两种理解说明了两种诗歌意义的非含混性。在读者理解时,他要么参与自己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对他来说是非含混的,所以,他理解的诗意是清楚的,根本不存在含混。要么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这时候,他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放弃理解,将这首诗弃之一旁。弃之一旁就等于宣布理解的终结,这时候就不可能再有“含混”的存在。另一种选择是他去查词典或其他什么书,或者去问老师,这种理解过程也是一种由不知到知的认知建构过程,他的目的达到了:建构相关的知识,于是,对这首诗的理解是由他建构的知识作为理解的理解。他的理解也是清楚的,并不存在含混。  那么,燕卜逊为什么煞有介事地、长篇大论地解释“含混”的七种形式呢?至于含混究竟有多少形式,为什么是七种而不是八种,这根本是一个没有任何必要争论的问题,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一个问题。燕卜逊高兴分为七种,或者说他能解释出七种,其他什么人高兴解释成十种或两种,或者说他们能解释出十种。无论他们解释出多少种,诗的意义只有两种:清楚和不清楚。不清楚也等于不存在,或者等于清楚--读者清楚地知道他不清楚,如此而已。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当代英美文学批评视角中的悖论诗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