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庄周今读

袁仁琮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

袁仁琮  

页数:

246  

字数:

158000  

前言

  除非自身浅薄,不得不装模作样,故弄玄虚,否则,无论是有价值的理论著作,还是内涵深厚的文学作品,都不可能“一眼看穿”,“几句话说尽”。“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有一百种理解”,这话不错。别说由于文化素养、身世、职业、性别、年龄、理解能力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就是研究家的研究方法也五花八门。从胡适开始,关于版本、考证和反考证之争,至今仍在继续。“后梦”、“续梦”、“补梦”之类的书层出不穷,虽属“狗尾续貂”,但毕竟热情可嘉。许多人耗毕生精力研究红学,研究专著、文章浩如烟海,有那么多人关注曹雪芹,关注一部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类似曹雪芹、《红楼梦》这般难读、耐读、耐于研讨的作家、理论家、作品和论著,中外文化史上不少。文化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也在于此。  恕我冒昧地说,在古代思想和哲学巨星之中,受关注的程度,很难有人胜过老庄。庄周之学虽然源于老子,但他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比老子的学说更全面更深刻,更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注疏之多,研究之众,到了惊人的地步。庄周同时期的惠施,稍后的荀子、韩非子,西汉刘安、司马迁,魏晋“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崔譔、司马彪、孟氏、郭象,佛家弟子慧远、支遁,道教理论家葛洪,隋唐有陆德明、成玄英,宋明时期,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宋濂、杨慎、归有光、李卓吾、袁宏道、袁中道、钟惺、谭元春、陈景元、褚伯秀、陆西星,清代有林云铭、宣颖、卢文弨(chāo)、王念孙、俞樾、孙诒让、郭庆藩、王先谦,近现代有马叙伦、刘文典、王叔岷、胡远浚、闻一多、杨树达、苏甲荣、郎擎霄、叶国庆、章太炎、梁启超、范文澜等。绝大多数人除了研究专著,还撰写了重要论文。至于一般研究者,则人数之众,论著、论文之多,难以胜计。据有限的资料统计,历代庄周研究专著有百余部之多。著者的权威性自不待言。(参看方勇著《庄学史略》导言,巴蜀书社2008年出版)  描写庄周思想、遭遇、生活、感情,塑造庄周形象的长篇历史小说有杨书案先生的《庄子》和刚出版的拙著《庄周》,是否还有大传之类,不敢妄断。  既然研究者众多,成就皇皇,敝人为什么还要插进来一脚?除了不自量力之外,还有一番心结,不吐不快。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庄周》,我费尽心智,进入那个兼并、杀伐、狼烟滚滚的战国大环境,进入这位南华智者的生活,进入他的精神世界。尽管我还没能十分逼近庄周,但已感觉到他跳动的脉搏,他博大的胸襟,锐利的洞察力,强大逻辑力量的思辨,超人的忍耐力以及犀利、幽默的话语,吃惊于他如此大胆地张扬人的主体性,矢志不移地追求自由、平等,对不合理制度和虚伪的历史、仁义、道德无情的批判,惊异于他对文学创作的探索和实践成果。老子向世界宣布:“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庄周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逍遥游》中对人生无条件的精神自由追求的冲击力,对人类的鼓舞力量是难以估计的。他的声音,与“天命不可违”、“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样的言说是这样的不同!  按庄周的才华,在当时亟须将相之材,成就霸业的时候,无论去哪一国,都必然高官厚禄。楚威王曾派使者至濮水请庄周,许以相位。庄周正在钓鱼,看也不看使者一眼,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死三千年,楚王用丝巾包了,放在竹箱里,藏在庙堂之上。这龟,是愿意死,留下骨头,享受富贵,还是愿意拖着尾巴活在泥里?”(“吾闻楚有神龟,已死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秋水》)庄周以毕生精力和最大的毅力保存纯洁的本性,不与污浊的现实社会合作,这样,穷困必然伴其一生。  庄周没有太多谋生本领,住陋巷,靠打草鞋,靠朋友、门人资助,勉强度日。找梁惠王(魏罃)借过粮,被魏罃挖苦、讽刺。他的确很穷,很艰苦,但内心很充实。庄周认为一个人对物质的需要是有限的,他借许由的口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人生不过两件事:生存和发展。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会损害人纯洁的本性。用他的话说,叫“物累”。庄周认为得志之人不是拥有财富和官位,而是内心无可添加的满足和快乐。“轩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缮性》)高官厚禄,不是生命本身,而是身外之物。物倏忽而来,也就是寄放一下,没了也就没了。来去自由,不必阻止。如果为了物,丢失了自己,为了追逐富贵而丧失人的本性,就本末倒置了。(“故曰:‘丧己于物,丧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出处同前)  生活在两千多前的庄周,对富贵、名利、人生和人本性的关系看得这般深透,在中国历史上能有几人!  最值得称道的是庄周对纷繁复杂世界的透辟理解。他说,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相对的,它们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事物没有不是那,也没有不是这的。从那方面看,就看不到这方面;从自己这方面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物无非彼,无物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齐物论》)又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没有我,他们也不见。(“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出处同前)依此类推,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下也没有上;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生也不见。这就是万事万物存在的相对性。庄周的认识并没有停止在这一水平上,而是发展了,深入了,看到了万事万物总是处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正在活着的,却正走向死亡;正在死去的,却是正在生;正确的,正在产生错误,错的也会变成正确。(“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出处同前)庄周所阐述的就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的规律。这一普遍规律,庄周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阐述清楚。  看到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按自己固有的规律运行,人类需要做的就是按规律(老庄称之为道)办事,不应当偏离道另搞一套,称之为“无为”。老子看透了这个世界,看透了人生,看透了当时越来越乱的社会,作《道德经》,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庄周爱妻亡故,鼓盆而歌,惠施见了很不理解,庄周说:“妻子刚过世,我怎么能不感叹呢?但细想起来,她本来没有生命,没有形体,混杂于倘恍迷离的境界里。后来得了气,有了形,出生了。而今她死了,就和春夏秋冬四时变化那样自然。既然她已安然地躺在天地之间,我却嗷嗷大哭,这岂不是不通晓天地间万物变化的道理?所以不哭。”(见《至乐》)  庄周自己临终,门人们准备厚葬,庄周婉言谢绝,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我用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价值连城的璧玉,以星辰做珠宝,以天地万物为陪葬品,难道还不齐备,为什么要额外加物品?——见《列御寇》)  一些人享尽荣华富贵,贪生怕死;一些人轻视生命,稍不如意就寻死。比起庄周来,境界实在低得可怜。连王阳明这样的全才,也没有悟透生死,贬谪到贵州龙场(今修文),面临生死关头,他也没能坦然对待。“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王阳明全集·年谱》第12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如果能像庄周那样参透生死,还有什么想不开?  在古代智慧巨星之中,庄周最不受待见,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他重新审视历史,审视至高无上的圣人,审视被奉为人生道德基准的仁义。老子指出,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必然社会混乱:“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十八章》)庄周更是大声疾呼:“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跖》)如果冷静一点推究,就会发现,庄周并不是一般地反对圣人,反对仁义,反对掌握知识、技巧,而是反对挂羊头卖狗肉。老庄都多次讲到,完全按道办事的,心灵纯净,道德高尚,能耐很高的人才是圣人,或者叫真人、至人、神人。庄周还专门论述了真人的四条标准:一、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二、其寝无梦,其觉无忧,其息深深。三、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四、其状义(义,峨意——引者注)而不朋(朋,崩意——引者注)若不足而不承。(《大宗师》)可见庄周不是不要圣人,而是不要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假圣人。  同样,庄周不是不要仁义,而是不要假仁义。庄周是通过揭开一些所谓圣人的真面目来批判历史,批判仁义的。在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黄帝、尧、舜、汤、武,认为是子孙万代的榜样,庄周却不这样认为,他借满苟得(虚拟人物)的口说:“尧杀长子,舜流母弟,疏戚有伦乎?汤放桀,武王杀纣,贵贱有义乎?王季为适(成玄英疏:王季,周大王之庶子季历,即文王之父也。大伯仲雍让位不立,故以小儿为适。适,嫡也——引者注。管蔡,周公之兄,泣而诛之。)周公杀兄,长幼有序乎?”(《盗跖》)  事实也是这样,在少数人剥削、压迫多数人的社会里,人民自由、平等权利被剥夺了,只有做奴隶的权利,仁义不过是统治者用来骗人的鬼话,是作为改朝换代的舆论而已。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需要有爱,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但必须以平等为前提。如果连人的独立、尊严都没有,还有什么仁义可说!  圣人、仁义这样的观念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如果连信奉了两千多年的圣人、仁义都没有了,几十年来曾经树立起来的理想在逐渐淡化,甚至丢失,还有什么可信仰?处理不好,会引起更大思想混乱;处理好了,就会发现,重新审视历史文化,是现代化文化转型的必然过程。实现现代化,需要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需要极大地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很难想象,在一个意识形态封闭、等级观念浓厚,思想禁锢,缺乏独立、自尊、平等空气,创造潜力受到种种限制和压抑的土地上,能大幅度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现代化建设。丢弃几个陈旧观念,虽然不舍,甚至痛苦。但是,和伟大的中国现代化事业比较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重新审视历史文化,已经到刻不容缓的地步,这一点,是我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庄周》的重要缘由,也是我写《庄周今读》的动力所在。2009年,我配套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修订本)、论著《解读王阳明》,受到读者的热情肯定。因为既有提供感性认识的人物形象,又有理论分析阐述,两者互相提示,互相补充,比只为读者提供艺术形象(文学作品)或理性认识(理论著作)效果要强得多。加上一些人对两千多年前这位伟大的智者多有微词,甚至大有贬到一文不值的地步,就不能不为他鸣不平了。我已经冒天下之大不韪,为王阳明打了一次抱不平,再打一次抱不平,也不过由一变成二罢了,本质没什么不同。  要联系现实,恰如其分地解说庄周的方方面面,的确非我能力所及,只不过想在文化大合唱中添个音符而已。  2011年12月26日

内容概要

  庄周不是不要仁义,而是不要假仁义。庄周是通过揭开一些所谓圣人来批判历史,批判仁义的。在少数人剥削压迫多数人的社会里,人民自由平等权利被剥夺了,只有做奴隶的权利,仁义不过是用来骗人的鬼话,是作为改朝换代的舆论而已。人与人之间学要和谐相处,需要有爱,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但必须以平等为前提。圣人、仁义这样的观念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如果连信奉了两千多年的圣人、仁义都没有了,曾经树立起来的理想在逐渐淡化,甚至丢失,还有什么可信仰?处理不好,会引起更大思想混乱,处理好了,就会发现,重新审视历史文化,是现代化文化转型的必然过程。实现现代化,需要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需要极大地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很难想象,在一个意识形态封闭、等级观念浓厚,思想禁锢,缺乏独立、自尊、平等空气,创造潜力受到种种限制和压抑的土地上,能实现现代化建设。丢弃几个陈旧观念,虽然不舍,甚至痛苦。但是,和伟大的中国现代化事业比较起来,又算得了什么?重新审视历史文化,已刻不容缓。

作者简介

  袁仁琮(1937—),侗族,出生于贵州省天柱县蓝田碧雅贫苦农民家庭。1956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先后出版小说集一部,长篇小说8部,论著4部,主编散文集9部,尚有100余散篇未辑成册。获各种奖项多次,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修订本)入围09《当代》全国最佳长篇小说,多种作品列入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等查询系统,影响广泛。为贵阳学院教授,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顾问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古代思想巨人哲学大师
一、一样的文化瑰宝两种不同的命运
二、笼罩庄周的重重迷雾
1.指庄周道论的目的在于诋毁儒学
2.赤裸裸地贬斥
3.曲解庄周阐述道的意图
4.曲解无为5.削弱庄周道论的批判力度
6.玄化庄周道论
三、庄周的宇宙观
1.用道来解释宇宙和自然现象是人类最有价值的创见
2.万事万物的相对性
3.即使现在离完全揭开和把握客观规律还很远
四、处于历史发展过程中心地位的人1.可悲的人
2.可叹的人
3.可恨的人
4.可敬的人
5.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自由、民主
五、庄周的人生观
1.对生命的透彻理解使庄周获得完全精神自由
2.自由与平等重于生命
3.人类怎样丢失了自己
六、庄周的历史观
1.一个无法承受之重的话题历史圣人和仁义道德
2.庄周眼里的真人、神人、至人、圣人
3.在等级制社会里“仁义”只能是幌子
七、庄周的治国理念
1.庄周的理想国
2.庄周眼里的人君
3.治国要治本八、庄周的生活理念
1.为了尊严宁愿受穷
2.不以物害性
九、庄周的思想探源
1.大师级人物诞生的条件一个无解之题
2.舆论的开放有利于庄周活跃思维开拓思路
3.庄周性格的发展使然十、庄周身世探源
1.从学养看庄周的出身门庭
2.从思想观点感情看庄周到底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十一、道道家道教
十二、走近庄周与文化转型
1.要全面地认识庄周而不是一叶障目
2.克服偏见还原庄周
十三、个容易误读的论断
1.绝圣弃知
2.庄周梦蝶
3.物累
4.是愤懑不已还是消极避世
5.情与智
十四、庄周所构建的无比瑰丽的世界
1.庄周的精神天地宽广无涯
2.时时处于思辨中的思维具有无穷的活力
3.精神家园的营造得益于庄周的文学素养
十五、走进庄周的路径
1.路径之一道就是客观规律
2.路径之二精神自由
3.路径之三探索世界奥秘探索人生
4.路径之四愤懑的庄周
5.路径之五虚拟人物虚拟故事说事
第二编 在文学创作领域里庄周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一、旷古奇文开拓文学广阔之路
二、人格魅力造就千古文章
三、开创虚构先河
四、移情与通感
五、细节描写
六、人物形象塑造
七、第一篇完整的小说
第三编 庄周和21世纪
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世纪中国大地上的神话
2.让人心痛的笑话
二、宽松的环境和创造力的发挥
三、一个尴尬而又无法回避的难题历史、社会和现实
1.自由平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私欲永远是万恶之源
3.人必须学会生活在群体之中结束语
附录 庄周作品中的人物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庄周很穷,穷到住陋巷,穿麻鞋,打草鞋卖度日,穷到不得不向梁惠王,一说监河水官。监河水官而能封邑,此说未必可信)借粮食,被梁惠王魏签奚落一顿。庄周也不是省油的灯,回敬了魏罃,说: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日:“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日:“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 抱朴子《勤求篇》中说:“庄周饿而求粟于河侯,以此知其不能齐生死也。”以此证明庄周并没有看透生与死,贬低庄周。这篇文章,是否还属于借事说理,尚不得知。就算真有这回事,也不能因此认为庄周是个表里不一的人,而应当多想想庄周借此阐述的道理:统治者是没有人性的。 庄周穷到这样的地步,却不愿意出山,也不愿意学生厚葬自己。庄周的确是个怪人。这还不说,他还特别喜欢挖苦人,骂人。从尧舜骂起,一直骂到文王、武王,骂圣人,骂他们不是东西,只不骂天不骂地。 庄周骂人,别人骂他;他骂前人,骂当时的人,却招来千年骂。若要问在中国历史上谁被骂得最多,庄周堪当一号种子选手。被骂得最厉害,抗骂能力也最强。骂庄周的人也很怪,骂了他,却离不开他,而且往往是那些骂得最厉害的人最离不开庄周。明里不喜欢,背地喜欢;嘴上不喜欢,心底里喜欢;居要职时不喜欢,下台了喜欢。特别是满脑子混沌,找不着北的时候,庄周就成了他们的至爱,也是件怪事。 一、笼罩庄周的重重迷雾 庄周挨骂,如何骂,骂什么,因骂者而异。有的从当权者利益出发,认为庄周诋毁儒家,危害社会;有的是看不惯庄周落拓,狂放不羁;有的因为思想感情和庄周格格不入,不骂不痛快;有的则纯粹是是非之争。但无论如何,骂者甚多,赞扬者也多。由于有话语权者多数为舆论阵地占有者,不同的声音不容易发表。于是,庄周被描得几近面目全非。


编辑推荐

《庄周今读》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庄周今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