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2012-8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王付 等主编
334
517000
无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第2版)》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之一(第二版),主编是王付,张大伟,吴建红。主要内容分为上下两篇。《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第2版)》供中医学类、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类专业用。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概要
第二章 治法与方剂
第一节 治法概述
第二节 常用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 方剂配伍原则
第二节 方剂配伍方法
第三节 方剂配伍目的
第四节 方剂结构形式
第五节 方剂变化形式
第五章 剂型
第六章 煎药法服药法
第一节 煎药法
第二节 服药法
附:方药古今剂量换算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三拗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华盖散
大青龙汤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九味羌活汤
大羌活汤
香苏散
正柴胡饮
小青龙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越婢加半夏汤
第二节 辛凉解表
银翘散
桑菊饮
柴葛解肌汤
柴葛解肌汤
升麻葛根汤
竹叶柳蒡汤
第三节 扶正解表
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
参苏饮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再造散
加减葳蕤汤
葱白七味饮
桂枝增液汤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大陷胸汤
大陷胸丸
第二节 温下
大黄附子汤
三物备急丸
温脾汤
温脾汤
第三节 润下
麻子仁丸
济川煎
五仁丸
润肠丸
第四节 逐水
十枣汤
己椒苈黄丸
甘遂半夏汤
控涎丹
舟车丸
疏凿饮子
禹功散
第五节 攻补兼施
黄龙汤
新加黄龙汤
增液承气汤
第三章 和解剂
第一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厚朴七物汤
防风通圣散
石膏汤
五积散
蒿芩清胆汤
达原饮
柴胡达原饮
清脾饮
截疟七宝饮
第二节 调和肝脾
逍遥散
当归芍药散
加味逍遥散
痛泻要方
第三节 调和脾胃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黄连汤
第四章 清热剂
第一节 清气分热
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苍术汤
化斑汤
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宫汤
犀角地黄汤
清瘟败毒饮
神犀丹
第三节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泻心汤
普济消毒饮
凉膈散
第四节 清脏腑热
导赤散
清心莲子饮
龙胆泻肝汤
当归龙荟丸
泻青丸
左金丸
戊己丸
麻杏石甘汤
越婢汤
泻白散
葶苈大枣泻肺汤
清胃散
泻黄散
玉女煎
葛根芩连汤
黄芩汤
芍药汤
香连丸
白头翁汤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
第五节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清骨散
秦艽鳖甲散
当归六黄汤
第五章 祛暑剂
香薷散
新加香薷饮
六一散
益元散
碧玉散
鸡苏散
桂苓甘露饮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
清络饮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一节 温中祛寒
理中丸
桂枝人参汤
附子理中丸
理中化痰丸
小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
大建中汤
附子粳米汤
吴茱萸汤
第二节 回阳救逆
四逆汤
四逆加人参汤
通脉四逆汤
参附汤
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汤
第三节 温经通脉
当归四逆汤
川芎乌芥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第七章 补益剂
第一节 益气
四君子汤
异功散
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
保元汤
参苓白术散
七味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举元煎
升陷汤
升阳益胃汤
玉屏风散
生脉散
人参蛤蚧散
第二节 补血
四物汤
圣愈汤
桃红四物汤
补肝汤
当归补血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
第三节 气血双补
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
人参养荣汤
泰山磐石散
归脾汤
第四节 滋阴
六味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
都气丸
麦味地黄丸
石斛夜光丸
左归丸
左归饮
大补阴丸
虎潜丸
一贯煎
百合固金汤
百合知母汤
补肺阿胶汤
益胃汤
沙参麦冬汤
第五节 补阳
右归丸
右归饮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甘草汤
第六节 阴阳俱补
炙甘草汤
加减复脉汤
肾气丸
加味肾气丸
十补丸
地黄饮子
龟鹿二仙胶
七宝美髯丹
……
第八章 固涩剂
第九章 安神剂
第十章 开窍剂
第十一章 理气剂
第十二章 活血祛瘀剂
第十三章 止血剂
第十四章 治风剂
第十五章 治燥剂
第十六章 祛湿剂
第十七章 祛痰剂
第十八章 消食剂
第十九章 驱虫剂
第二十章 涌吐剂
第二十一章 治痈疽疮疡剂
附一方剂歌诀
附二方剂索引
参考文献
版权页: 方中黄连清泻肝胃郁热,燥湿制酸,为君药。苦寒主凝,故少用吴茱萸辛热开达,疏利气机,兼防黄连苦寒凝滞,为佐药。诸药配伍,以奏清泻肝胃,降逆止呕之效。 配伍特点:苦寒药配辛热药,苦降制酸,辛开透达,肝胃同治。 讨论:左金丸主治证型,有人称为肝火犯胃证,有人称为肝胃湿热证。左金丸主治症虽有很多,但以吞酸为主;审吞酸病机不仅有热,更有湿,湿热蕴结上泛则为酸,所以左金丸主治证型以肝胃湿热证比较妥当。 左金丸主治吞酸的病机以热为主,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是6:1,若病机以寒为主,则可调整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1:6,则能达到治疗目的。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主治肝胃湿热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嘈杂吞酸,口昔,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辨治要点。 2.加减用药 若吐酸甚者,加乌贼骨、煅瓦楞,以制酸止逆;若气郁荇,加柴胡、枳实,以疏肝和胃;若烧心者,加生地黄、栀子,以凉血清热等。 3.注意事项食积吞酸者慎用本方。 (附方) 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黄连 吴茱萸 白芍 上药三味,各五两(各150g)为末,面糊为丸。功用:清热和胃,疏肝敛肝。主治:肝胃郁热证。胃痛吞酸,腹痛泄泻。 左金丸与戊己丸皆能主治肝胃热证,左金丸中黄连与吴荣萸比例是6:1,主治肝胃湿热证以吐酸为主;而戊己丸用黄连、吴茱萸、白芍,且用量相等,黄连、白芍为寒性,吴荣萸为辛热,热制黄连而不寒凝,辛制白芍而不敛邪,主治肝胃郁热证以疼痛为主者。 (方论选录) 吴谦等:“左金丸独用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燥开其肝郁,惩其扦格,故以为佐。”(《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方歌) 左金六一黄连萸,肝胃湿热酸呕逆, 再加芍药名戊己,胃酸胃痛皆适宜。 麻杏石甘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去节,四两(12g) 杏仁去皮尖,五十个(8.5 g) 甘草炙,二两(6 g) 石膏碎,绵裹,半斤(24 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宣肺热,止咳平喘。 (药理作用) 具有拮抗组胺、乙酰胆碱、5-羟色胺,气管平滑肌痉挛,以及解热、抗过敏、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菌、抗病毒、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第2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无
方剂学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最好的是如学生上课,边做边学
教材还是讲的很细的,比其他方剂书好多了,满意。就是教材类折扣比较低!
这本书是我们学校编的,相对来说吧,还行,买了两本方剂,据说这一本考研的时候不用
内容很具体,希望系统学习一下
上学的时候买的是一版,一版在方解上比这版详细,这个书也比较厚,另外一版的方药比较也比较有条理,这版在西医应用上有条理些,另外书后有方歌
大二学的,可惜课本找不到了,这又买了一本…………内容还行、、只是改版后只在每章前面加了个目标和重点,就贵了5元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