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走近中医大家

张灿(王甲) 口述,李玉清,张鹤鸣 整理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

张灿(王甲) 口述,李玉清,张鹤鸣 整理  

页数:

407  

字数:

365000  

前言

吾少逢国难,社稷蒙尘,1937年,入小学二年级时,卢沟桥事变爆发,半壁河山,被倭寇侵占。至1940年,读完4年小学,目方识丁。毕业后,不得不再度辍学,此后又两次患病(胃病与膝病),报国无能,乃继承庭训,悬壶乡里,置身于卫生战线,服务于家乡父老,以尽匹夫之责。身当战乱时期,遗我国仇家恨。八十年来未曾或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杏林大业复兴,岐黄遗术再振。1958年,蒙政府不弃,得就读于金陵。翌年秋,调来省城,执鞭杏坛,不觉岁月荏苒,春秋虚度,昔日青丝,今朝白首矣。在济五十余年,生当八十余载。每感人生之甘苦,或忆往事之浮沉。犹不免感慨系之,思绪由之,诚可谓大道未闻身先老矣。每念及此,自当是身心相许,至其成败利钝,亦有踪迹可寻,吾何敢言是。 吾家从事此业自祖父始,至吾继承祖训已三世矣。回念百年沧桑,中华文化开创之杏林瑰宝,却屡经沉浮,时有所谓“科学名人”,横加指责,甚欲消灭之而后快,似此等蔑视我民族文化之言行,实是令人费解,然而党和政府对待中医的政策,历来是明确的,并倍加保护与支持,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国发【2009】22号文件,进一步阐明了党和政府对中医事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此后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同志,亦相继发表了重要讲话,重申了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指明了中医事业发展的方向。 面对杏林大业又一个春天的到来,吾虽已届耄耋之年,亦难禁欢快之情,去岁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罗海鹰同志,为完成该社《医学人生丛书·走近国医大师》,特造访寒舍,邀我将数十年之人生道路、社会经历、执业所得等,传于后辈,裨益苍生。吾闻此意后,不禁惶惶然不安,诚恐言有不当,贻笑方家。 张灿玾何许人也,虽承继于祖训,亦仅杏林之一丁耳。况吾生也鲁,学也浅,枉生于齐鲁之邦,复违乎先贤之命,寄居省府,执鞭杏坛,大道未悟,白发苍颜。涉足虽广,而为学也难精,其如是乎。思之再三,勉为从命,遂将数十年之经历,略述行踪;学有所获,聊表浅见。由贤契李玉清及长孙张鹤鸣笔而录之,或有未当,我之误也,亦或可以我之误而发思于他人之不误,于愿足矣,切望同道诸君,有以教焉。 辛卯新正齐东野老张灿坪谨识 20f1年2月于山左历下琴石书屋

内容概要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医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它一下子跌进了深谷,经过艰难地挣扎,它又迅速发展。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纪。《医学人生丛书》选择中医泰斗级人物及在中医药界具有较大影响者,通过他们的口述,从中医角度将那个社会、那个家庭、那个人的画面展现给世人,通过他们的经历,展现中医的发展状况,通过他们的口述,展现他们平凡而又靓丽的人生——这是历史长河中的水滴,但可折射出两个世纪的光彩。《走近国医大师张灿玾》这本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为我们讲述了国医大师张灿玾的从医经历。
《走近国医大师张灿玾》由张灿玾口述,李玉清和张鹤鸣整理。

作者简介

张灿玾,字昭华,号葆真,晚年别号暮村老人、五龙山人。生于1928年7月,山东省荣成市人。1943年从祖父与父亲学医,1959年在南京中医学院教学研究班学习,结业后,调山东中医学院工作,曾任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山东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已60余年,出版医学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自幼喜爱诗诃,成年后,于医事之馀,从事写作,共有800余首。在报刊杂志及多家诗词文集发表有数百首,自著有《不愠居诗稿》、《暮村吟草》等。

书籍目录

1 黄河泰岱,孔孟之乡,齐鲁文化英才备
2 不夜吉国,鱼盐之地,耕读为本百监兴
3 内忧外患,战火频起,国耻家仇匹夫恨
4 幼承庭洲,继业杏林,医事国事两任之
5 组建诊所,后调国营,中西合作仁为本
6 西下灵岩,进修省校,岐黄大业又逢春
7 金陵城下,秦淮河畔,立雪程门游杏林
8 从教泉城,执鞭杏林,中医高校育新人
9 “文革”期间,中西合并,国医再度遇危机
10 受命重任,置身政务,中医学院待复兴
11 落实国策,整理吉籍,翰墨耕耘有余编
12 生生之道,寿寿之方,三指禅机为苍生
13 行程万里,寻访百家,学艺论道会友明
14 文以寻根,医以溯源,华夏文化培仁术
15 书肆寻宝,鸡窗颂经,黄卷青灯度春秋
16 力排众议,继承发扬,为保国医勤上书
17 风月无边,江山多娇,踏遍青山入未老
18 琴石书画,诗词戏曲,遣兴抒怀娱此生
19 知足常乐,能忍自安,颐养身心度永年
20 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伏枥老骥步来程

章节摘录

李玉清:当时您们家都受过些什么灾难? 张老:这时期,谁也无法预料会遇到什么灾难,滕家集鬼子据点侵占后,要把维持会扩大,增加人员为他服务。大概在阴历二三月时,维持会开会,有人提议,可以请下回头张连三《我父亲的”字”)参加。毕文华先生是我小学老师的家兄,和我父亲为至交,是个好人,替我父亲推辞说:听说连三先生病了,不能出门。他晚上偷偷差人送信给我家,我父亲一听,吓得坐卧不安,心想无论如何也不能给日本人办事,于是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躲过这场灾难。他后来和我祖父商量,决定去威海一家经营药材生意的生生堂坐堂行医,以避此难。家人五月份托我小学老师毕逢三先生(他此时也去往威海避难)联系,联系好后(时正当我大妹刚出生不久),母亲含着眼泪送走我从未离家的父亲。 从此,像我们这样的一个小康之家,做的是救死扶伤的事业,也不得安宁。当时,我刚刚读完了四年小学,学校老师也不能按时来校,我也只好辍学在家,干些农活。祖父在家,支撑这个家庭,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继续为乡亲们看病。 李玉清:在日本侵占区,老百姓是怎样进行抗日活动的? 张老:这时民国县府已彻底垮台了,中国共产党从地下转为地上,承担起抗日救亡的责任,成立了县委和各区区委,组成了抗日民主政府,并拉起了一支队伍,唤起民众,组织民兵,和日本强盗进行斗争。这个时期,日伪还有时到各乡扫荡,在阴历七月初二,日伪军去北乡扫荡,归来时,走到离我村约五里的葫芦山处,被埋伏于此处的县大队打了一次伏击。当时正值中午前后,我村村民站在后山上,不仅听到枪声,还看到一些溃散的日伪军,沿公路奔跑。这次战斗将日军村田小队长击毙。老百姓知道后,奔走相告,无不感受到共产党、八路军才是我们的大救星。 时隔不久,就在阴历七月十三日,又有驻滕家据点的日伪军去石岛领供给归来,行至离我村南约10里路的四大媾,被我胶东区东海指挥部独立二营和县大队,在此打了伏击,击毙日伪军5人,活捉4人,还缴获很多武器及战利品。 因平日民兵对敌据点多次袭扰,再加上这两次战斗,滕家据点已难维持,所以日本人于阴历八月十一日自动放弃,荣成腹地敌据点也大都在这段时间撤退,荣成成为解放区。不久,我父亲也从威海回家来了。但从此以后,他身体一直不好,不能继续应诊了。 李玉清:抗战时期,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都进行些什么活动? 张老:从日伪据点撤离后,各村都建起了新的村政权和党支部。不过那时的党支部还是保密的,支部书记的公开身份是民兵指导员,各条街道也有邻间长。另外还成立了许多抗日救亡组织,如各救会、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职救会、民兵、自卫团、儿童团。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站岗放哨,动员青年参军参政。我们家的人,也根据每人的身份,参加了各种团体。政府则利用这些团体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另一方面又不失时机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提倡自力更生。号召妇女解放,恢复各种教育,如初小、完小、妇女识字班、农民夜校等,真是把群众发动起来了,那种抗战的激情,民族的威力,若不是亲临其境,实在难以用语言来加以形容,这些都对我的人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李玉清:在这期间,您还参加些什么活动? 张老:这时我正处于少年时代,仅读过4年小学,还是盼望能继续就学。1941年,春节过后,恰好政府正安排在各地恢复学校教育,除恢复各村的小学教育外,计划在每区成立几所完小,也就是小学五六年级的教育(这在民国时期是没有的,当时的村小,只能读4年,要读五六年级只能到外地,一般农户是读不起的)。我区共建四所,恰好有一所就安在我村。这时我虽已辍学一年,但还是考试合格被录取。过了春节后不久开了学,同学到齐有80多人。我发现有两个明显的现象,一是年龄差异较大,年长的有十八九岁,年幼的才十二三岁:另一个是有十多个女同学。我们的校长叫曲学增,老师叫陈建声。开学后,我又发现,这次的师生关系和我上小学时大不一样,校长和老师对学生都十分亲热;另一现象是没有教材,“语文”课就抄些报刊文章来讲,“算术”就是临时出题来学习、演算,还有什么“社会”、“地理”、”历史”等课程。教师不够,还请小学的几位老师来带过。有毕春盛、姜锡鹤、王钦光等先生。那时候的校长和老师都是公派,调动也频繁。开学不到一个学期,校长换了王伯谦先生,教师换了栾汝德和姚来福先生。特别在曲学增校长调走时,全体同学都哭了,校长和我们辞别时也哭了,最后同学们摆队相送,哭泣声仍不绝于耳。送到村头,校长叫学生住下,又指挥我们唱了一首歌后,大家挥泪相别,可见那时的师生之情有多么深厚。曲校长音乐很棒,那时唱歌的机会很多,他亲自教学生唱歌,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歌咏队,我还是全校唱歌的领队。他也常讲他在文登县”乡村第七师范”(简称”七乡师”)学习的情况,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文登七乡师”已是共产党地下活动基地,谷牧副总理曾在那里任过支部书记,曲校长在该校学习时,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P45-47

后记

2009年12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罗海鹰、包艳燕两位编辑来济南,专程拜访先生,特邀他参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策划的中医泰斗级人物的访谈录。2010年春,山东中医药大学专门为先生创建“国医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中有我及张鹤鸣(先生的孙子)。张鹤鸣既是先生的生活助理,也是学术传承人之一,因此,先生嘱我及张鹤鸣共同参与此书的整理和编撰。 访谈的工作主要利用2010年暑假时间完成。7月至8月,室外或是骄阳似火,或是阴云密布,或是暴雨敲窗,或是清风徐来,先生将他八十余年的人生经历与我们娓娓道来,我们随着他的讲述,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或是感叹,心情因他的人生经历而跌宕起伏,似是穿越了一次时空,又回到了他经历的年代。时至今日,这些历史犹如电影片断闪回到我的眼前,从先生的口述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变迁、中医地位的起伏。 初识先生,惊异于他的博学与才华横溢。稍后才知,先生少逢国难,仅受过六年小学教育,跟父亲读过半部《论语》,能成长为一位博学的大师是得益于他的勤奋与好学。他自少年时起,就养成了喜读书的习惯,每日读书到夜半。由喜读书,进而喜购书,善藏书。他把读书当成他生平第一需要,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贫贱读之以当友,寂寞读之以当琴,“箪瓢陋室犹无怨,黄卷青灯足可安”。他的藏书约有六千种左右,凡是见过的人,都会为之震撼。他的博学,就是读书读来的。 跟随先生近二十年,每每被先生对中医事业的执著精神所感动。六十余岁时,大部分老人在享受退休生活,他却过着苦行僧式的日子,埋头著述,先后撰写了中医文献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医古籍文献学》、汇集了他五十余年学习研究《内经》成果的著作《黄帝内经文献研究》。文献研究之余,还免费为百姓看病。八十余岁时,他身患多种疾病,仍笔耕不辍,将行医的医案《国医大师张灿壬甲临床经验实录》整理出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先生对事业追求的写照。 本书的整理要感谢先生的指导。他虽已八十多岁的高龄,但还亲自拟定了专访提纲。初稿由我与张鹤鸣完成后,先生又在结构上与文字上作了很大的调整,并亲自审阅,以防某些事实叙述不清或不准。最后,我要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罗海鹰、包艳燕二位编辑表示感谢。在此多谢她们的关怀和督促。 我们学识有限,文字不当之处,恳请各位大雅宏达指正。 受业李玉清张鹤鸣拜撰 2011年2月11日于济南


编辑推荐

张灿玾,山东荣成人,曾任山东中医学院院长,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医大师。 张灿玾先生出身于世医之家。自其祖父张士洲先生创“保元堂”始,至其已三世。他任教山东中医学院之前,已在家乡行医十余年。他承继家学,擅内、外、妇、儿各科,屡救患者于危亡,已成一方名医。他关心中医事业发展,曾多次上书献计献策。他重视中医古籍整理,积极倡言建立中医文献研究专门机构;他从事临床、教学,行政和中医文献研究60余年,著有《张灿王甲医论医案纂要》《中医古籍文献学》《黄帝内经文献研究》等专著及《甲乙经校注》等十余部文献整理著作。他喜爱琴石书画、诗词戏曲,且皆有造诣,被人称为“琴棋书画老中医”。 《走近国医大师张灿玾》这本书为我们讲述的主要就是张灿玾先生的从医经历。本书由张灿玾口述,李玉清和张鹤鸣整理。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走近中医大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