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唢呐烟尘

(美) 沈宁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

(美) 沈宁  

页数:

全2册  

字数:

55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一) 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四日,九十高龄的父亲由大哥泰来、大嫂晏章沅陪同,从台北飞抵旧金山。沈宁、沈熙带着妻儿先一日来我家,等候一齐去机场迎接。在机场见到父亲和大哥、大嫂推着行李车从海关门出来时,宁、熙两人不自觉地跪在老人家跟前,涕泪满面。目睹这个感人场面的中外接机人士自然地向两旁后退,让出一条通道容我们通过。 回到家中,风尘仆仆的父亲看着年过四十,脸上已有不少皱纹的外孙宁宁,不禁想起一九四八年离开上海时,他尚不足两岁之情景;而从未见面的外孙沈熙,得在此相见,一时悲喜交集,不能自已。父亲怕勾起太多往事,连忙拿出在台北准备的小礼物分给各孙及重孙们作为见面礼,他一面分礼物一面说:“今天不谈往事,今天不谈往事。沈燕当晚从亚利桑那州赶来拜见外祖父,父亲称赞她的一口标准北京话说:“你可以回台北当新闻广播员。” 第二天晚上,我们在“天锦楼”为父亲及大哥大嫂洗尘,湾区亲朋好友四十余人赴宴,包括南开、台大老同学,工作伙伴,以及云林禅寺的同修等。沈家三兄妹特别预先用毛笔写了一幅红色的条幅送给外公,字日: 春秋卅余载,离合一亲情。 啼儿高七尺,天涯叩九旬。 开怀掺泪酒,掷觞话古今。 绕膝盈几日,欣慰满生平。 三天后,姐夫沈苏儒自北京赶来相聚,翁婿上海一别,不觉已近四十年,如今海隅再见,人事已非,恍若隔世。苏儒带来一幅伯父在武汉亲笔写的百寿屏,为父亲九十岁寿。父亲在我们家小住数日后,即由沈熙护送至华府探视六弟龙生、国云一家,数日后,再往印第安纳州看望孙儿女德兴、若昭,然后飞往亚利桑那州探视四弟晋生、家麟一家,和长孙女若蕙及孙婿方和同。八月十七日返回旧金山,二十一日由大哥、大嫂亲陪飞回台北,结束为时二十八天的北美之旅。五弟范生那时正在千里之外忙着探测油田,未及赶回团聚,但五弟妹戚瑞华及二子德智、德仁,均来拜见祖父。 父亲走后,内子德顺整理房间,在书桌上发现一叠稿纸,原来是父亲这二十几天信笔写下的杂记,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七月二十四日下午六时半,泰来夫妇扶持我搭华航班机自桃园机场起飞,越太平洋,计飞行十一小时,降落旧金山机场,当地时间是七月二十四日下午二时半。我在飞机上早餐,下飞机,家属及亲友相接,到达恒生家,七时晚餐,方才觉察这一天,省了半日光阴,又省了一顿午餐。 沈宁、沈熙,先来此候见。至晚餐顷,沈燕从杜桑赶到。沈燕自大陆出来,已七年矣。今日在此得见.悲喜交集,言与泪随。直待二十五日下午,我为此三个外孙谈话两小时。 沈宁、熙、燕三人是我们已故去的亲姐姐琴薰的三个儿女,我是她的三弟。父亲回台后即来一信说:“我到美国走了七处,看望家里七房,四代聚谈,自是海外陶家的盛事,九十寿庆的大举。” ……

内容概要

  这部小说是作者纪念外公和母亲的传记,也是陶氏家族的传奇故事,更是中国现代历史的缩影。
  湖北黄岗官宦世家公子陶希圣,作者的外祖父,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参加五四运动,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辑时参加五卅运动,北伐战争时投身北伐军,三十年代主导“中国社会史”论战,七七事变时在北京大学做法学院系主任,抗战时期先是汪精卫亲信后为蒋介石文胆,《中国之命运》的实际作者,又曾一度为蒋经国授课解惑,文史法经集于一身,在学术风云与政治旋涡中荣辱浮沉的一生。
  而其长女陶琴薰,作者的母亲,虽贵为大小姐,却历经困苦童年,九死一生,在北伐军校度过少年时光,风雨残存。青春岁月,她跟随父母,于战乱岁月中颠沛流离,几度生离死别,历尽世间苦难。在她斑驳陆离的生命中,曾见过胡适、陈独秀、汪精卫、杜月笙、周恩来等等传奇人物。

作者简介

  沈宁
  蒋介石文胆陶希圣之外孙,民主人士沈钧儒之侄,著名翻译家沈苏儒之子。
  美籍华人,美国之音新闻主播,美国联邦空军军官学院教官。
  先后出版了《美国十五年》《战争地带》《商业眼》《美军教官笔记》《点击美国中小学教育》等著作。他的作品被誉为是“目前为止新移民文学中表现美国社会最真实、最全面的力作”。
  长篇小说有《百世门风》《唢呐烟尘》。《唢呐烟尘》原载于《联合报》、美国《世界日报》,发表后即引起轰动,一时好评如潮。有人称该书“为当代的传记文坛立下了一块难得的丰碑”。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四日,九十高龄的父亲由大哥泰来、大嫂晏章沅陪同,从台北飞抵旧金山。沈宁、沈熙带着妻儿先一日来我家,等候一齐去机场迎接。在机场见到父亲和大哥、大嫂推着行李车从海关门出来时,宁、熙两人不自觉地跪在老人家跟前,涕泪满面。目睹这个感人场面的中外接机人士自然地向两旁后退,让出一条通道容我们通过。 回到家中,风尘仆仆的父亲看着年过四十,脸上已有不少皱纹的外孙宁宁,不禁想起一九四八年离开上海时,他尚不足两岁之情景;而从未见面的外孙沈熙,得在此相见,一时悲喜交集,不能自已。父亲怕勾起太多往事,连忙拿出在台北准备的小礼物分给各孙及重孙们作为见面礼,他一面分礼物一面说:“今天不谈往事,今天不谈往事。”沈燕当晚从亚利桑那州赶来拜见外祖父,父亲称赞她的一口标准北京话说:“你可以回台北当新闻广播员。” 第二天晚上,我们在“天锦楼”为父亲及大哥大嫂洗尘,湾区亲朋好友四十余人赴宴,包括南开、台大老同学,工作伙伴,以及云林禅寺的同修等。沈家三兄妹特别预先用毛笔写了一幅红色的条幅送给外公,字曰:春秋卅余载.离合一亲情。 啼儿高七尺,天涯叩九旬。 开怀掺泪酒,掷觞话古今。 绕膝盈几日,欣慰满生平。 三天后,姐夫沈苏儒自北京赶来相聚,翁婿上海一别,不觉已近四十年,如今海隅再见,人事已非,恍若隔世。苏儒带来一幅伯父在武汉亲笔写的百寿屏,为父亲九十岁寿。父亲在我们家小住数日后,即由沈熙护送至华府探视六弟龙生、国云一家,数日后,再往印第安纳州看望孙儿女德兴、若昭,然后飞往亚利桑那州探视四弟晋生、家麟一家,和长孙女若蕙及孙婿方和同。八月十七日返回旧金山,二十一日由大哥、大嫂亲陪飞回台北,结束为时二十八天的北美之旅。五弟范生那时正在千里之外忙着探测油田,未及赶回团聚,但五弟妹戚瑞华及二子德智、德仁,均来拜见祖父。 父亲走后,内子德顺整理房间,在书桌上发现一叠稿纸,原来是父亲这二十几天信笔写下的杂记,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七月二十四日下午六时半,泰来夫妇扶持我搭华航班机自桃园机场起飞,越太平洋,计飞行十一小时,降落旧金山机场,当地时间是七月二十四日下午二时半。我在飞机上早餐,下飞机,家属及亲友相接,到达恒生家,七时晚餐,方才觉察这一天,省了半日光阴,又省了一顿午餐。 沈宁、沈熙,先来此候见。至晚餐顷,沈燕从杜桑赶到。沈燕自大陆出来,已七年矣。今日在此得见,悲喜交集,言与泪随。直待二十五日下午,我为此三个外孙谈话两小时。妈妈说:“你怎么晓得我喜欢听什么?”黄咏琦说:“要不我怎么算是你最要好的朋友呢。我当然晓得。你忽然最喜欢《流浪者》,这张唱片还是我跟你一起去买的,忘了吗?”妈妈笑笑,打开唱机盖,扳了一下开关,看着她喜欢的那张唱片转动起来。她轻轻拿起唱头,移动过来,又轻轻放到唱片上。听得喳喳声响起,两秒钟后,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乐曲飘荡在小屋里。妈妈走过去,轻轻把房门关好,然后回到床上,仰面躺着,两手枕头,闭着眼睛,静静地听。小提琴委婉的歌声,诉说着云层下面荒芜的大地,大地上漂泊者孤独的身影。“前年生日在北平过,”妈妈忽然睁开眼,望着天花板,轻声自语般地说,“厨子老邢给我们做抻面,可好吃了。我从来没有吃过比老邢做的面更好吃的面了,他一定有秘方。去年生日在武汉过,躲在防空洞里,日本飞机来空袭了好几回。今年生日想不到会在香港。我可真算是流浪人。”黄咏琦说:“你去过那么多地方,我真羡慕你呢。”妈妈说:“逃难又不是度假,有什么可羡慕的。我情愿一直住在北平,上北京大学。”黄咏琦说:“那我怎么能认识你。”“都是日本人,我恨死日本人了。”妈妈在床上坐起身,说,“卢沟桥事变,我们一家逃难,从北京,走烟台,到济南,下南京,历尽艰辛。日本人占了南京,我们只好回武昌,又西上成都。然后又从成都到昆明。坐长途汽车,穿山绕岭,颠簸摇晃,经海防,过安南,到河内。没几天,又转到香港。一年里都在流浪,好不容易,才算在香港安居几个月。我可真不要再跑来跑去,让我把高中读完了才好。我想爸爸也不想再离开香港,到处跑了。”黄咏琦说:“辛苦是辛苦,可是你见多识广。”妈妈重新躺下,枕着两臂,说:“安南人拜树神,树上挂满彩缎,街上五色缤纷。泰来恒生常想拉下那些彩缎来玩,但是绝对不敢。”“我来给你包花纸。”黄咏琦一边说,一边站起打开衣柜,从高处架子上取下一卷花纸,又从抽屉里取出剪刀。妈妈看到,接着说:“法国人怕安南人造反,管制安南人用铁器,商店卖东西包装都用玻璃割绳子。我们看了觉得好玩又奇怪,我随身带的小剪刀也不敢当众使用。”黄咏琦一边听,一边拿起装耳环的小盒子在花纸上比着,小心翼翼地裁纸折叠。妈妈继续说:“从安南坐船到香港,我们几个整天在甲板上跑。范生两岁,两条小腿儿,跑得贼快。晚上到船上餐厅吃饭,走到门口,一个船员挡住,不许他进餐厅。他身上衣服太旧,船员认为是坐底层统舱的,混到餐厅来吃饭。我拉着范生的手,急得踱脚,也说不清。最后姆妈从餐厅里跑出来找,看见我们两人在门口跟船员吵架。妈妈掏出船票给船员看,确定范生是官舱船客,才让进餐厅。我瞪眼,那船员也不肯道歉。流浪人可怜哪。”黄咏琦不说话,继续包着小盒子,听到妈妈在床上翻了一个身,回头看看,妈妈趴在床上,不再动了。小盒包好了,流浪者的哀怨还在空中回旋缠绕,黄咏琦收好所有的纸张剪刀,转头看看,妈妈仍趴在床上,脸埋在枕头里,静静不动,她又听迷了。可是再仔细看,她两个肩一耸一耸的,好像在哭。

媒体关注与评论

故事从民国初年陶希圣与妻子的婚姻开始。大家族里的人情冷暖、女性的悲惨处境,与陶希圣一生在穷困中挣扎、初露风芒的历程,以及后来的政治生涯,在沈宁笔下流利交织,娓娓道来。这里面所有事情,全部都是真实的。 ——台湾《联合报》 读了这部书才感觉到,这些人真的活在这部书中,活在那段历史里。 ——《世界日报》


编辑推荐

《唢呐烟尘(套装全2册)》不仅是一个母亲的血泪传奇,更是中国现代历史的缩影。 她的父亲是陶希圣,她的丈夫是沈钧儒的弟弟、著名翻译家沈苏儒,三代人的辗转沉浮。两大家族的恩怨纠葛,一个国家的百年沧桑。华语文学畅销书榜图书联经文学畅销书榜图书 美洲世界书局畅销书榜图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唢呐烟尘 PDF格式下载



沉浮之中沉淀下来的民国岁月有谁能知道的痛这本书告诉你。


大致翻看了一遍,是很耐看的那类书,语言并不难懂,但字里行间带出的那个年代的味道,让人唏嘘不已!厚厚的两本书,附有家庭照片,历史感十足,值得推荐!


内容丰富生动,人物形象不虚假,但可惜在内地出版,删去了部分细节(我看过原版),但不影响阅读。


一个朋友推荐的,看了几章,至今未看完呢


  3.5
  只看完上的时候特别喜欢这本,现在看完下,虽然觉得故事还是一样吸引人,但是我看出了一些我不是很喜欢的东西。
  故事本身是个传记小说,很精彩,既是一个家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故事,也有一些对那个时代名人的记载,喜欢看故事的人应该会喜欢这本书。顺带一提,有部叫做《我家的历史》的日剧SP跟这书有点类似,不过那部日剧里面的家庭本身是一个比较普通的家庭。
  至于我不是很喜欢的东西可能比较个人一些。
  第一点我不喜欢的事作者特别喜欢在每章结束丢一个包袱,要么就是突然收到一封电报或者是信,要么是突然撞到一个朋友或者敌人,看一次两次还好,看多了实在觉得没有必要,也许当初连载是为了吸引读者,可是作为一本书来看就觉得太刻意制造戏剧效果。
  第二点是有时候作者对一些我认为不重要的细节描写的太多,这一类多半是吃的什么菜,集市上都有些什么摊子,我也没有看出来每次都有那么详尽的必要,有时候甚至觉得是在凑字数。
  第三点,看到最后,我觉得作者有点偏心于母亲和母亲一家这边,当然这本书本来就是母亲的故事,有点倾向性也可以理解。
  第四点,我看了这本书对陶希圣先生非常尊敬,但是感觉写到高陶事件的时候,作者写有些旁人的评价,感觉还是有点刻意维护自己的外公。
  
  可惜的是看到下,还没开始写母亲在阿共统治下的生活,难以想象独自一人留在上海的琴薰要面对怎样的磨难。
  
  
  


陶琴薰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磨难,除了下乡劳动改造,以及由此耽误医治的类风湿。我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痛苦,个人抱负无从施展、亲人不得团聚、孩子前程被耽误并带来仇视,以及和沈苏儒的关系(这个纯属猜测,沈苏儒一直郁郁不得志是因为岳父,后来其三个孩子全部出国,无人在国内侍奉。)


谢谢楼上的朋友,我是以为她爸的身份会给她带来很多问题,不过我的确没有看到后半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