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方汉学十六讲

张西平,李雪涛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1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

张西平,李雪涛  

页数:

42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西方汉学十六讲》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西方汉学发展史的专业性教材,为200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
本教材簇照国别编写,涵盖了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十五个西方国家的汉学发展史,脉络清晰,梳理全面。教材以各国汉学第一手资料为编写基础,內容翔实,还原了西方汉学发展的历史面貌。本教材适合国內各高等院校中文系、国际教育系的海外汉学课程学习者及广大汉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使用。

作者简介

张西平,1948年9月1日出生,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亚非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中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际汉学》主编,《国外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主编,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李雪涛,1965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德国波恩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汉学、比较宗教学、中国佛教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讲 西方汉学研究导论
第二讲 西方早期的游记汉学
第三讲 葡萄牙汉学的发展
第四讲 西班牙汉学的发展
第五讲 意大利汉学的发展
第六讲 德国汉学的发展
第七讲 法国汉学的发展
第八讲 荷兰汉学的发展
第九讲 英国汉学的发展
第十讲 瑞典汉学的发展
第十一讲 波兰汉学的发展
第十二讲 捷克汉学的发展
第十三讲 罗马尼亚汉学的发展
第十四讲 俄罗斯汉学的发展
第十五讲 美国汉学的发展
第十六讲 澳大利亚汉学的发展
后记
人名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大航海时代以来,随着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和海上贸易的发展,“从17世纪末起,中国便成为了对法兰西人最富有吸引力的国名之一”。法国的“中国热”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影响度深,在18世纪中期达到高潮。从对一般中国工艺品的感性认识,到对中国书简报告的阅读,再到对中国文化的评判,借助异国文化因素来进行自我思想的批评和反思,于是“中国热”也就进入到一个深刻的思想影响阶段。18世纪法国诸多文入学者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不管是伏尔泰和孟德斯鸠这样的大家,还是贝尔坦这样的“朝贵”,当时法国知识分子阶层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贯穿18世纪的这种追逐中国文化的风尚中,汉学研究也开始享受到得天独厚的社会文化氛围。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场“中国热”,没有法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汉学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可能还得推迟时日。当时,几乎所有的法国重要学者都对中国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心,他们纷纷和在华的传教士保持通信,探讨与中国相关的各种问题。这些书信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传教士们在华的传教活动,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了解传教士和欧洲学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乃至了解当时整个学术界对汉学的态度。贝尔坦和传教士的通信算是其中的经典,他和身边的学者与北京的耶稣会会士通信达数十年之久。这些学者的身份也相当复杂,既有语言学家,也有历史学家,还有化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有的是受到贝尔坦的邀请而参加到通信中来,有的则是因为对中国的热切关注主动希望跟传教士建立通信关系。他们中间有著名的东方学家蓝歌籁、德经父子以及布雷基尼等。法国国务大臣贝尔坦是当时对中国文化最了解的人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方汉学十六讲 PDF格式下载



装帧漂亮,是了解西方汉学的必备书


喜欢海外汉学的可以看一看,蛮不错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