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科学家的7堂启蒙课-3
2012-6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德)乌尔里希・扬森,(德)乌拉・施托伊尔纳格尔
206
141
无
鱼为什么会出现在沙漠?兔子为什么一个劲儿地啃东西?怎样才能当上中国的皇帝?我们虽然有两只眼睛,为什么却不能分开看东西? 一些看似“无中生有”的问题被提出来,至少不久以前,人们连想都没想过还有这样的疑惑。直到儿童大学出现,并带着一些人们不会公开提出的问题席卷全德乃至邻国。虽然这些问题也许本不会被公开提出,但这样做是值得的,因为人们终于能从专家嘴里得到答案了。 在儿童大学里,不光孩子们,连教授们也能增长知识,发展想象力。 想想那些家长,即使过上若干年,孩子的成长仍然会令他们惊讶。天哪,这些小家伙最开始的时候是那么小,现在居然都长这么大了。他们并非没有想到这一点,也不是毫无心理准备,毕竟小孩子成长乃是自然规律。可2002年春季当我们在图宾根成立儿童大学时,压根儿没想到它的发展会如此迅猛,甚至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儿童大学运动。“为什么火山会喷火?”是儿童大学第一堂课上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当时完全没有料到,这把火燃起了多少孩子、教授、家长以及大学、学院、图书馆、报社、中学和其他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热情! 正如在我们主页上看到的,各地纷纷建起了儿童大学。如今它在德国已经无处不在,这番欣欣向荣的景象令我们欣喜。到处都有教授将学问传播给孩子,知识仿佛是王冠上的宝石一样熠熠生辉。就是在大学里也学不到这么多妙趣横生的东西。 我们兴致勃勃地完成本系列的第3本书,和前两本一样,本书内容囊括儿童大学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那些在埃伯哈德一卡尔斯一图宾根大学所提出、并由图宾根科学家们解答的问题。小听众们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接受大量的知识并对教授们报以热烈掌声。我们对课堂内容进行了改编,围绕课题搜集了相关资料,并听取了教授们的宝贵意见。于是,《顶尖科学家的7堂启蒙课》(第3辑)终于诞生了。我们在这里要衷心感谢那些对该书的撰写提供帮助和建议的机构及个人。首先是儿童大学的两大支柱:《施瓦本日报》和埃伯哈德一卡尔斯一图宾根大学。特别感谢儿童大学的教授芭芭拉·修克曼、米歇尔·迪尔、迪特里希·尼特哈默尔、赫尔穆特·迪格尔、赖纳·纳格尔、汉斯一乌尔里希·施尼茨勒、汉斯一格奥尔格。肯珀,他们不仅开设了精彩纷呈的儿童大学课程,而且对本书的编写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最后我们还要感谢两个人,布丽吉特·施特勒贝勒和迈克.哈默,当我们艰难地跋涉在那令人激动而又非比寻常的科学世界里时,他们始终坚定而极有耐心地伴随在我们左右。
让大学里的教授给6到12岁的孩子讲课?这事靠不靠谱?德国的大学首先做了尝试,并且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教授们到底讲了什么?看看《顶尖科学家的7堂启蒙课》这套书就知道了。《顶尖科学家的7堂启蒙课》一书在德国一经出版,就成为年度畅销书。并荣获了
“德国最美丽的图书”,“最佳科学图书”,“最佳青少年图书”多个奖项。
本书现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引进,并于2012年推出中文版,共分三册,每册都由不同的章节组成,每个章节都是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书中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囊括生物、物理、数学、化学、心理、体育、医学、天文、艺术、社会科学等,几乎涵盖了孩子提问的方方面面。如,“蝙蝠为什么用耳朵看东西?”“为什么数学家不会计算?”“为什么我们要讲故事?”“为什么医生能治病?”“为什么运动员越来越优秀?”家长们是不是惊喜之情油然而生?曾经无法作答的问题,《顶尖科学家的7堂启蒙课3》这本书中都能找到解答。该书还力求还原教授们课堂上的原话,娓娓道来。贴近生活的口语叙述让孩子们在阅读时,犹如和那些知名学者面对面地进行交流。
乌尔里希·扬森和乌拉·施托伊尔纳格尔是德国图宾根《施瓦本日报》资深编辑,也是儿童大学的创办者。
1995年因共同写作德国第一部互动式惊险小说而备受瞩目。一年之后,他们又创作了《晚安故事集》,深受读者喜爱。
为什么男孩喜欢打架而女孩争吵不休? 为什么要有两种性别?
男孩女孩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 男孩女孩都在干些什么? 为什么一个争强好胜而另一个只想成为闺中密友?
男女两性,谁强谁弱?
为什么蝙蝠用耳朵看东西? 为什么蝙蝠妈妈生产时要小心翼翼?
蝙蝠和人类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吗?
蝙蝠的“空中街道”通向何方?
怎样用皮膜飞行?
能用超声波说“我饿了”吗?
为什么蝙蝠不简单叫一声“喂”?
蝙蝠要练习空翻吗?
为什么数学家不会计算? 数学没用吗? 数学真的有趣吗?
数学是发明还是发现?
为什么一百其实该叫十十? 数学在太阳系别的行星上是否仍然适用?
为什么我们要讲故事?
桑鲁卓怎样救了自己的命? 人类的原始语言听起来是怎样的?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讲故事? 人们为什么需要老故事? 白雪公主是好老师吗?
为什么生物课也值得一提? 故事到底有什么好处?
人们为什么喜欢英雄?
故事是如何存放的?
为什么医生能治病?
发炎的盲肠如何过了几个世纪?
病人的期望和命运是什么? 以前的医生有多奇怪?
医生都有博士头衔吗?
以前有着和现在一样的病症吗?
怎样让身体变得透明?
为什么洗手非常重要?
为什么我还是会生病?
为什么运动员越来越优秀? 石器时代没有运动吗?
古希腊的运动员能跑多快? 运动一直是和平竞技吗? 有钱真的就更好吗?
谁是金子里最闪亮的?
为什么运动鞋大有学问? 快到什么时候才有尽头?
为什么骑士要修建城堡?
中世纪时怎样才能当英雄? 没有银行户头的日子该怎么过?
谁用牛换装甲骑兵?
谁会害怕严厉的国王?
如何修建和攻克城堡?
骑士需要上学吗?
骑士们在哪儿上厕所?
天行者卢克和老铁手有什么共同点?
附录·儿童大学的科学家们
为什么男孩喜欢打架而女孩争吵不休? 嗨,我说孩子们!这不是给你们看的。下面的文字可不是写给你们的哦。哎呀,想想吧!男孩子们,你们难道不踢球吗?不去找人打架吗?真的没有更好的事情做了?女孩子们,你们不去闲聊吗?没有更好的乐子吗?没兴趣吵架吗?我对你们实在失望透了。难道你们真要继续看下去?你们这样做之前,可要考虑清楚。要是看完后有什么不满,我可不负任何责任哦。因为这是你们自找的,谁叫你们在这儿看书,而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去打架或吵架呢?女孩子一说到男生总嚷嚷:是他们愚蠢至极,而不是我们。男孩们反唇相讥:哼,我们才不笨呢,明明就是女生笨。反正说到最后,10岁到13岁之间的孩子都认为异性是笨蛋。实在太奇怪了,他们彼此都做出一副对对方非常了解的样子,同时却尽量对对方视而不见。 你们也许会说,这根本就用不着仔细探究,因为它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男孩子就是喜欢耀武扬威;而女孩子一天到晚话格外多,爱哧哧发笑,背地里说三道四,鼓噪不休。 这到底是男孩女孩的天性使然,还是有人教的?甚至有过这样的说法: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养成。关于男孩,肯定也有类似的说法。这难道又成了家长的不是了?他们又做错了?父母们为什么就造不出哪怕稍微像样点的孩子呢?让同性异性都能接受。在我们把责任全推给家长前,必须先解释另外一个问题: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两种性别?为什么要有男孩和女孩?为什么不干脆只有一种乖巧、不爱吵架更不打架的性别?然后地球就会笼罩在一片祥和宁静中——那该多好啊! 为什么要有两种性别? 要客观看待这个问题,就要从生物学角度出发。我们先来重复一下生理卫生课上的几点事实,从中也许能找出吵架基因或打架染色体的蛛丝马迹。 女孩和男孩的表面差异在于头发长短、裤型以及是否穿比基尼,而根本区别在于有阴茎睾丸还是乳房阴道。男性性器官产生精细胞,女性则排出卵细胞。为了防止人类灭绝,男女必须结合。我们称动物的这种行为为交配,而用来描述人类性行为的词汇就丰富多了,其中最常用的是“睡觉”。尽管他们当时兴奋得根本睡不着,但性行为多数情况下发生在睡觉的地方——床上。 当男人将阴茎放入女人阴道并射精,而女人每28天成熟一次的卯细胞此刻正好发育完全的话,便有可能受孕。不过妊娠可能并非双方所愿,也不是他们性行为的初衷。如果能把性行为看作纯粹的物种繁殖,事情就简单多了。当然,要是用不着先去找个肯和自己生儿育女的人,事情确实简单。不过这世界上有70亿人口(据2011年统计),要在其中找到合适的男人或女人,找到有最漂亮的雀斑和招风耳的对象可要花很长时间。其实没必要把事情弄得这么复杂。 其他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让我们先看看鱼类吧。某些鱼类的繁殖规则异常简单,比如雌性大西洋鳕鱼将卯产在水中,雄鱼游过时将精子排出。虽然它们的物种繁衍也需要雄性和雌性共同参与,可谁都不用花力气追求对方,也无需山盟海誓。部分昆虫进化出一套更保险的繁殖方式,它们自带精子和卵子,有些甚至可以自体受精繁殖。 ……
《儿童大学系列:顶尖科学家的7堂启蒙课3》有着500年历史的德国图宾根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儿童大学,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德国最高科学奖“莱布尼茨奖”获得者等在内的最权威、最顶尖的科学家们亲自授课,为孩子们讲解世界的奥秘,引起轰动。德国《施瓦本日报》的两位资深编辑将这些顶尖科学家们的讲稿整理汇集成书。“书籍插图无冕之王”克劳斯·恩西卡特还为本套书绘制了近500幅精美插图。 《儿童大学系列:顶尖科学家的7堂启蒙课3》荣获德国“最美丽图书”“最佳科学图书”“最佳青少年图书”等多项大奖,并提名“德国图书奖”!《儿童大学系列:顶尖科学家的7堂启蒙课3》早已成为各国孩子们最珍爱的科普图书。它不仅是献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也很值得大人们一读,堪称最佳亲子共读科普读物。
无
非常不错的书,由世界著名科学家进行的启蒙教育,对孩子非常有用!帮儿子同学买N次了
儿子所在学校老师推荐的阅读精品书籍,我给儿子将1—3全买了,绝对好书。用科学的视角,解读孩子内心疑惑,对拓展孩子知识范围、引领孩子爱好科学有较大帮助!
帮儿子同学买了好几次了,确实好书。里面讲了好多有关数学速算的知识,非常值得购买送给自己的孩子。有助于孩子思路拓展、数学兴趣培养。
很不错的一套书!不得不佩服国外的一些富有人性味的教育,难怪能吸引孩子!
内容丰富,对孩子的获取知识有帮助
买来送人的,朋友家孩子一年经,很喜欢看
给儿子买的,不过他才一年级,我先看了,觉得很不错,值得购买
看到有人推荐,还没看,希望儿子喜欢~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从中可以学到很多
浅显易懂,女儿喜欢。
还没有开始看,看这去不错的。
孩子的“为什么”很多,这套书能让孩子知道很多知识
都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