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美国的逻辑

玛雅 编 中国经济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中国经济  

作者:

玛雅 编  

页数:

315  

Tag标签:

无  

前言

玛雅主编的这本《美国的逻辑——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汇集国内及海外知名社科、人文学者的相关论述,从文化政治的角度解析美国内政外交中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及其利弊得失。笔者希望,本文所呈现的过去十年来美国综合国力的变化,能够对理解这本书所要揭示的“美国的逻辑”有一定的帮助。 跨入21世纪以后,美国受到诸多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影响,美国国内外关于其地位衰落与否的讨论也随之增加。本文并不直接讨论美国是否已经或正在“衰落”,更不把“美国是否衰落”作为一个主观偏好的选项,而是从“综合国力”的角度,用一些可获得的数据,去看待过去十年来美国力量变化问题。所以,本文仅仅是一个描述(而不是分析)美国综合国力变化的初步尝试,期望能够对已经并将继续展开的有关讨论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美国十年来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苏东解体、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美国也随之开始调整其国际战略。由于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又将“反恐”当成维护其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并相继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此后国内安全局势逐渐稳定,但随着2007年夏天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8年发展成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美国经济陷入了新一轮的危机之中。在这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下,美国的经济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美国的地位是否也发生了变化。 1.美国的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 美国是个自然资源禀赋丰富的国家。美国的国土面积(不包括内陆水系、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为916.2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俄罗斯为1637.8万平方公里,中国为932.7万平方公里);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提供的数字显示,美国人口为3.087亿,居世界第三,比2000年的2.814亿增加了9.71%;美国森林面积为303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巴西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为33.1%,居世界中游;可耕地面积占其国土面积的18.6%,人均可耕地面积0.6公顷,居世界第五,仅次于加拿大、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前列,与中国、加拿大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相当,次于巴西(世界第一)和俄罗斯(世界第二),2007年人均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为9199立方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511立方米,但远落后于许多处于热带雨林地带国家如巴西、厄瓜多尔等。 美国能源资源丰富,2009年探明石油储量为191亿桶,居世界第12位,产量为914万桶/日,仅次于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三;2009年天然气探明储量为245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产量为2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2008年美国煤炭储量为2605.51亿吨,占世界储量的27.5%,居世界第一,2009年美国煤产量为10.7亿吨,居世界第二;电力方面,美国2009年净发电量4.1万亿千瓦时,总电力消费量3.9万亿千瓦时,总装机容量1.01万亿瓦特(1010GWe),均居世界第一。美国总体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量均为世界第一,2008年的数值分别是73.4个Quadrillion BTU~和99.5个Quadrillion BTU;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美国2009年使用石化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54亿公吨,居世界第二。2007年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9.3公吨,居世界前列,高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如日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但低于许多富有中东产油国,如卡塔尔、巴林等国。 基础设施方面,美国在一些重要指标方面居世界前列。2008年美国国际互联网用户数为2.3亿,居世界第二;每百人国际互联网接人人数为75.8人,居世界前列,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相当;每百人固定宽带互联网接人人数为24.02人,与德国、日本相当,次于一些小型发达经济体。2008年每千人拥有机动车为820辆,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居第一。人均耗电量为13638千瓦时,仅次于加拿大以及一些小型发达经济体如挪威、冰岛、瑞典等。2008年美国铁路总公里数达22.7万公里,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世界第二的俄罗斯铁路总长为8.4万公里);2008年美国航空运输量为905万架次,高居全球首位,比排在第二的中国的185万架次高出许多;2008年美国的货柜吞吐量为4034万TEU(20英尺当量单位),居世界第二。 …… 首先,美国综合国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也需要从比较长的时间来观察其变化,虽然一些事变或突变(例如苏东解体、“9·11”恐怖袭击事件)也对综合国力的变化有重要作用。 其次,美国的综合国力变化有绝对值变化和相对值变化之差别,在绝对值(总量)方面,美国在很多方面(如经济总量)还在走高,在相对值(速度、比重等)方面,也是有的在提高,有的在降低或减弱,尽管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降低比较明显。 再次,判断美国的综合国力变化,还需要把它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加以比较,从与欧、日、中、俄、印的比较来看,在一些领域,确实在发生着力量此消彼长的现象,虽然从短期看许多方面还并不十分明显。而且美国自苏东解体以来,一直保持着总体领先地位,尤其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目前尚无国家和地区对其构成严重挑战,尽管按照皮尤中心的连续民意调查,美国在发达国家中民众对本国发展方向的满意度也是偏低的,并且在持续走低。 复次,从对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力量变化的一般描述、比较层面看,目前多极化势头似已可见,但尚未出现“几足鼎立”的世界格局。虽然欧盟和亚洲是在美国之后综合力量最强的地区,但是欧盟的整合还在进行之中,本身并没有构成一个国家的力量形态,如果分别观察欧盟相关国家的国家综合实力,其无一能与美国匹敌,而亚洲各国(例如本文所列举的中国、日本和印度),就更是远远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性力量。 最后,在有所变化的领域(其中许多还在发生过程之中,例如金融风暴及其后果),本文只能列出一些事实差别,但由于没有做深入分析,还看不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本文简单描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综合国力变化的一些轨迹,希望对已经并将继续展开的有关“美国是否正在走向衰落”的讨论有一定的参考。应该说明,观察和描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变化,还需要更全面的数据支撑、更长期的观察、更广阔的视野。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纳入尚不能用数据说明的重要维度,例如制度维度、文化维度和历史维度。 2011年4月25日

内容概要

玛雅主编的这本《美国的逻辑——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试图从文化政治的角度解析美国内政外交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利弊得失,对
“美国模式”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未来发展前景,勉力做出了梳理,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观点。
大国是否崛起,帝国是否衰落,读完此书,相信每位读者都会掩卷而长思,在《美国的逻辑》中找到镜鉴的思想印记。

作者简介

玛雅,生于南京,长于北京,籍贯湖南。当过兵,当过国家公务员。1990年赴澳大利亚学习英文,1992年转赴美国留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2002年加盟香港凤凰集团,任《凤凰周刊》副主编。著有《战略高度——中国思想界访谈录》、《当代中国思想界国是访谈录》(海外版),主编《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在美国出版英文论著《中国民主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本书中文章系留学归国后所作,其中18篇为“亲历美利坚”系列,2003年刊登于《凤凰周刊》。

书籍目录

序言 美国的力量变化:十年来的一些轨迹
价值观与国民认同
美国的独特性、文化政治及其霸权主义逻辑
美国政治文化及其对国民行为的影响
美国政治文化与美军思想教育
选举文化与集团政治
民主的霸权与民主的破碎
超越选“主”——美国选举及现代民主制度反思
从医改看美国的意识形态和特殊利益集团
美国梦的内涵外延
美国梦不是为了世界的梦
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但绝不仅仅限于华尔街
火烧楼垮,又到了想象未来的时候
美式战争思维
没有战争,美国就活不下去
为了美元:美式战争的全部秘密
从文化的视角解读美国的人权外交
美国外交与军事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文化霸权战略
美国国家战略传播体系初探
不战而屈人之兵:美国的全球舆论战
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
美国文化产业雄霸全球的机制研究
核武器时代的意识形态
对华“主义”及政策
百年演进——美国人的中国观
地缘政治中的美国困局与中国前景
世界权力新格局下的中美关系
奥巴马时代中美关系以及中国对美政策思路
编后语 为什么中国不可能复制美国模式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个人主义的信仰自由造成公共道德丧失,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社会如一盘散沙,内部蕴涵严重冲突的因子。如果说世俗社会二元思维是美国的创造,那么在美国政治领域,还有一个古老传统,这就是国家利益至上,也称为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当二元思维破产、自由主义重新蔓延的时候,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走到了美国政治的前台,其代表人物就是基辛格。他不在乎意识形态的差别,不在乎非此即彼的对立,只遵循一个原则,就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因此,基辛格愿意同中国改善关系,愿意同苏联缓和,愿意同伊拉克发展合作,极力推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和解。与基辛格的现实主义政治相比,二元的美国思维其实就是一种幼稚的理想主义。然而,正是基辛格冷酷无情的现实主义政治,缓和了自由主义泛滥的危机,也掩盖了二元思维的失败,使得二元思维得以东山再起。如果说基辛格的现实主义政治是要维护世界的平衡和稳定,以便美国保持其最大的现实利益,那么当稳定的世界关系使得美国的现实利益难以有重大突破时,二元思维便又有了市场。它可以利用冲突、制造冲突,而打破美国利益的瓶颈。里根时代是美国二元思维再次大行其道的重要时期。里根时代的二元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原先美国极端保守的宗教团体,都号召信徒反对美国现实政治的堕落,拒绝参加政治投票,但是自里根时代以后,美国最保守的宗教团体开始号召信徒投票支持某一位候选人。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小布什时代。如果说,在伊斯兰世界原教旨主义开始抬头,并发挥重大影响的话,与此类似,美国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也开始走到了政治的前台。二元思维在美国现实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军事力量的强大。为了反对自己制造出来的敌人,美国必须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相反,基辛格所代表的美国现实主义政治,则开始了裁军、限制核武器等政策。到了里根时代,现实主义政治随着尼克松的丑闻而遭遇挫折,二元思维重新抬头。以星球大战为标志的想象中的世界大战,导致了一场新的军备竞赛。而里根时代的一个重大事件彻底强化了二元思维的胜利,这就是苏联的瓦解和东欧的剧变。

后记

一、关于本书 这本书汇集了国内及海外知名社科、人文学者关于美国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的精辟论述,阐释了一个人们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美国何以为今日之美国。 众所周知,美国对内宣扬自由民主、公正平等,对外则穷兵黩武、实行霸权;对中国今天巧言令色,声称“战略伙伴”,明天又挥舞拳头,指控“中国威胁”。然而,在这些表象背后的问题是:是什么样的民族性格和文化逻辑造就了今天的美国这样一个“美丽的”帝国?这个问题,就是这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是我编撰这本《美国的逻辑——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的主旨。 这是一个数年来我在心中不断触及的问题。然而,就像一个北京人不会因为担心失去机会而急于去爬居庸关长城,作为一个政治学出身的新闻人,我也不曾刻意花心思去厘清这个问题。编撰这本书的想法萌发于瞬间,最初的契机是我在清华大学的一个演讲。2010年7月,三联书店出版了我的新书《亲历美利坚——家庭写真、社会绘本、政治影像》。随后,《中国青年报》采访了我,发表访谈文章《玛雅博士:国家战略应该是公民话题》。10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请我上了“新闻与传播学前沿讲座”,题目是“谈谈美国的独特性与文化政治”。 在准备讲稿的过程中,我重温了在美国留学时从本科到博士所学的相关内容,对美国的独特性以及由此而生的文化政治做了梳理。我对这种独特的文化政治带给美国的正负面效应加以分析,形成了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文化根源的基本理解。《香港传真》发表了我根据这篇讲稿改写的文章,主编王小强博士在来信中谈到,认识美国,我们是不一样的思维模式。我随即看了他的《史无前例的挑战》一书,的确,对今日美国的理解,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视角,所折射出的图像是不一样的。而一个相对完整的图像,应该是多面“立体”的,而且有理亦有“情”。 美国何以为美国,不但是一个我自己问了N多次的问题,也是一个不断有人提及的问题。记得在美国留学时有一年暑假回国,有朋友就问我:“美国人为什么到处打仗?”由此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应该面向大众读者的话题。于是,当“美轮美奂”这个字眼在无意间从我脑海中瞬息闪过,我想到了它的谐音“美伦美患”,并由此生发了编撰这本书的念头。我所说的“美伦”是指意识形态一美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如何造就了美国,使之成为所谓“上帝的熔炉”、“山巅之城”。“美患”是说问题——为什么“市场+民主”这一曾经为世人所仰慕的美国模式今天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什么美国今天在国际上呼风唤雨,在称霸全球的同时,已然成为世界头号麻烦制造者。 在结构这本书的过程中,美国人的一个“意外发现”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兴趣和思考。2010年11月23日,美国《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发表文章《在中国,美国梦仍在,而且还很美好》(中译文见《参考消息》2010年11月24日14版)。文章称: 我们生活在一个奇怪的,甚至可以说是扭曲的时代。突然间,最拥护美国的人都对这个国家的未来产生了深切的怀疑,不知道这个国家以后还能不能继续辉煌下去。然而在最近的中国媒体之行中,我们发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美国梦仍在,而且还很美好。这是令我们最为吃惊的。 当交流互访的中国学者听到我们美国记者学者批评美国政治陷入僵局和美国社会陷入严重冲突时,他们会非常不高兴。 美国以后有可能陷入瘫痪的事实显然是中国人不希望或者说是不愿意听到的。他们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并不出乎我们的预料,都是建立在一个自信的美国、一个有信心和有凝聚力的美国社会的前提下。 他们问我们……你们的意思是,美国可能不再是现代化的先锋?美国有可能失去他们自信的传奇? 他们说,这对我们中国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可怕的消息。毕竟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在做美国梦,我们所有人都希望将来某天能活得像美国人一样,不管这个梦想能实现到哪一步。 事实上,他们说如果美国移民政策允许的话,97%的中国人可能会移民到美国。 所以,他们跟我们说,不要再说美国怎么不好了,我们不会相信的。你们在摧毁我们对未来的梦想。相信美国有美好的未来是令我们中国人走出许多黑暗日子的动力。 看了以上文字,我并不怀疑,美国人撰写此文是基于他们的真实观感。让我质疑的是:美国人所接触的这些中国学者在中国人中有多大的代表性?他们所谓“如果美国移民政策允许的话,97%的中国人可能会移民到美国”的估算有多大的可信度?这些中国学者不愿意听到“美国以后有可能陷入瘫痪的事实”是因为不了解美国,还是作为“普世价值论者”,他们不愿意正视真正的美国?他们所谓“我们所有人都希望将来某天能活得像美国人一样”的幻想是在追寻美国梦,还是他们本来就生活在梦中? 我不怀疑,“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美国梦仍在”,但我不相信,“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在做美国梦”。如果真的像这些中国学者所言,“相信美国有美好的未来是令我们中国人走出许多黑暗日子的动力”,我认为,现在就到了中国人梦醒的时分。 这本书中文章的作者大多曾经西行美国,或留学或访学,有的今天仍在美国执教或做研究。由这些学者来评论美国,未必一定有特殊的权威性,但无疑是“第一人称”的观察、比较和解读。这在不经意中也回答了我经常想到的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从美国学成归来、深知“市场+民主”美国模式优长之处的学者,并不是美国的追捧者,不是所谓的“普世派”,而是坚定不移的“中国派”? 二十年前我出国留学之前,曾经在一篇报刊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你要想了解中国,就到美国去;你要想了解美国,就到中国来。二十年后,我在《亲历美利坚》中写道:“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如果不了解别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也不会有深刻的理解。”我的这句话被有的网友批为“屁话”,有人并给我等扣上一顶帽子:“这帮人是最大的五毛”。肯定的声音则说:“这本书非常客观、理性地介绍了其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比较,内容均是亲历,对美国的介绍既不理想化,又不极端化,更不妖魔化,文字间有当下类同书籍难得一见的睿智、正气与大义。” 为什么我们这些西行归来,被认为是经过“洗脑”的人会这样看美国,这样看中国?这个问题,我想,应该留给读者去评说。 在文章的取舍上,我尽可能不选择高深的学术性文章,而是以雅俗共赏的评论、杂文、演讲和访谈为主。对几篇学术体例的文章,我在文本上酌情作了一些处理,以方便阅读。我十分欣喜地搜集到多篇精彩的好文章,这不仅使得编撰这本书的过程饶有趣味,也成为我自己一个学习、充实和提高的过程。为此,我衷心地感谢支持我顺利推出此书的每一位作者。 作为一个新闻人,我把自己定位为当代中国出色理论思想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和《战略高度——中国思想界访谈录》一样,我利用自己的学术背景和新闻背景,汇集国内及海外知名学者关于“美国的逻辑”的精辟论述,从文化政治的视角,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解析美国内政外交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及其利弊得失,向社会各界,尤其是大众读者,深入浅出地展示一个“由盛而衰”的美国。 二、关于美国 我是政治学专业。2000年1月我博士资格考试时,美国政治的试题是关于美国的独特性(the uniqueness of the United States),以及由于这种独特性,美国模式是否能被其他国家所复制。我想,主考教授之所以出这道题是觉得,如果不了解美国的独特性,就不能真正理解美国政治。 关于美国的独特性,如同我在《美国的独特性、文化政治及其霸权主义逻辑》一文中所述,美国不同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是一个具有种族多样性的移民国家。除了本土的印第安人,所有的美国人都来自世界各大洲的其他国家。1776年美国独立时,移民主要是来自英格兰的殖民者。这些英国殖民者是一群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于是,WASP的传统和价值观就成了统治新大陆的主流文化。 1815年,美国人口840万。一百年后,移民人数达到3500万,其中大多数来自欧洲,另有7万人来自中国和日本。新移民的到来形成了多元文化,但是大多数人都逐渐被wASP主流文化所同化。有一条纽带把不同种族和肤色的人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身为一个美国人的国家认同。那么,是什么使美国人产生这种国家认同,认为自己是美国人,从而将他们凝聚在一起?就是美国人特有的价值观。 美国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诱人的称呼:充满机会的土地(land Of opportunity)。这个称呼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美国。到了美国后,很多人确实得到了在自己的国家不曾得到的发展机会,过上了好日子。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人形成了六个基本价值观念,其中的三个也是吸引人们来美国寻梦的原因:第一,个人自由(individual freedom);第二,机会均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y);第三,物质财富(material wealth)。而要得到个人自由、公平的机会和财富,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就是自我依靠(self-reliance)、竞争(competition)和努力工作(}lard work)。 虽然号称世俗化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美国却是西方世界信教人口比例最高、教徒做礼拜最勤的国家。而且在不断的发展中,美国人把宗教信仰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创立了所谓的“民族宗教”(national religion)。这种民族宗教成为美国价值观的支柱,强化了美国人的国家认同,并且赋予他们坚定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宗教之所以被广泛推崇,是因为它表达了一个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至关重要的信念,那就是,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美利坚民族被上帝所关爱和佑护。最早投奔新大陆的欧洲新教徒相信,他们来到美国是为了实施上帝的计划。这种信念给了他们智慧和力量,使他们获得了成功。今天的美国人仍然需要这种信念:他们的国家将继续被上帝所佑护,从而继续获得成功。民族宗教正是通过颂扬美国往昔的辉煌和荣耀,来满足今天人们的心理诉求,是美国人在急剧发展的世界变局中保持民族自信的一个重要方式。 这一特定的“宗教传统”也具有负面效应,它使得很多美国人忘乎所以,狂妄地认为美国是世界的风范,甚至世界本身。这种狂妄自大,加之传教士心态——希望别国接受美国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得后冷战时期的美国在思想与外交政策层面,越来越具有十字军东征式的圣战特征。西方有学者指出,美国是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大国中最具意识形态色彩的国家。美国的民族主义“具有一个强大意识形态教条的所有特质:使命意识、历史必然性和布道狂热”。 来自这样一个极其意识形态化的国家,美国人如何看中国?在美国人乃至西方人的眼里,中国是个异类,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是不同的政治制度;第二,中国在经济上已经成为一个竞争者,为了维护西方的利益,要想方设法限制中国发展;第三,宗教意识,13亿人的大国,不在基督教的脉络里;第四,种族,中国人不是WASP。 上述不同造成美国与中国不和。美国之所以在冷战结束二十年后的今天,仍然以冷战思维对待中国的崛起,将遏制中国作为它在亚洲的战略重点,以求维护它一强独大的霸权地位,也就合乎“美国的逻辑”了。 三、关于中国 很多人都觉得,美国的自由民主颇具吸引力,我当初选择政治学专业,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如火如荼的美国大选所吸引。但是另一方面,当对美国的民主经历多了,我们发现,民主在他们那里长得好,移植到我们这儿来却不灵,美国的独特性决定了,美国模式是不可复制的。北京大学政治学教授潘维说过一句很形象也切中要害的话:世界上只有一个白宫,中国要照样建的话,那一定是假的。“假白宫”就不是自由的标志了,只能是被真白宫奴役的标志。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举人权的例子。美国讲人权,总是批评中国的人权,可是我们想一想,它3亿人会情愿与中国13亿人分享同一片蓝天吗?它不到5%的世界人口,消耗超过30%的世界资源,它会情愿让占世界人口20%的中国分享那么多的世界资源吗?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和西方所说的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其实只是一种意识形态。 今年是苏联解体二十周年。二十年前的今天,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政治改革,“拆了克宫建白宫”,结果怎么样?他个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可是苏联垮掉了,经济政治陷入混乱,GDP下降50%,寡头垄断了资源,老百姓遭殃,最后由普京这样的铁腕人物以威权的手段来收拾败局。北京有个基辅餐厅,乌克兰的国家功勋演员在里面演唱。国家功勋演员啊,竟沦落到餐馆卖唱的地步!我们谁愿意看到有一天我们自己喜欢的国家级歌唱家要到美国的餐馆去卖唱?! 很多人对自由民主的想法太过理想化。我们应该尊重民主,但是不能迷信西方民主,不是把西方的大选拿过来就民主了,选举民主(electoral democraey)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遭到失败。有“民主先生(Mr.Democracy)”之称的美国民主政治理论家Lany Diamond曾说,在各种政治体制中,民主制是最受推崇的,但也是最难维系的,因为它最少依靠压制,最多依靠承诺。民主政体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它固有的矛盾,因为100个人可以有100种理念、100种声音。因此,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实现民主,都必须发现适合于本国的发展途径。这就是说,虽然作为价值观是先进的,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却是本土的。中国应该找寻自己的民主发展之路,发展民主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不能为了实现少数精英的所谓普世价值观,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追求自由民主,一定要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空谈普世价值观,解决不了中国目前的问题。 关于美国梦和中国梦,我的看法是,从个人角度来说,奋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从大的方面来说,如果在一个机会均等的时代和社会,普通人通过努力奋斗都可能实现梦想。美国梦之所以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追求者从世界各地来到美国,是因为对很多普通人来说这个梦是可望而可即的。而如果由少数人垄断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就会产生贵族社会。中国今天应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防止出现贵族社会,不要有钱人的孩子上“贵族学校”,农民工的孩子入学无门。 但是也要看到,美国有它的独特性,普通人梦想成真的机会要大得多。美国地大物博,不光是自由的土地(land of freedom),而且是富庶的土地(land of plenty)。欧洲人刚到新大陆的时候,那片肥沃的土地真的是撒一把种子就长。肯吃苦的人拓荒种地,很快就能成为农场主。发展工业后,聪明勤劳的人开个小作坊,没几年就能做成一个大工厂。再加上美国早年发展时期对外扩张,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些都是后发国家望尘莫及的。 而且美国梦本身也在褪色,已经不再是一个神话。近期民调显示,47%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梦”已经是过去的事情。2010年11月27日,美国社会活动家弗莱斯特·伍德布里奇发表一份报告。报告说,“美国梦”曾经独一无二,没有“中国梦”、“印度梦”、“墨西哥梦”可以与之抗衡,因为美国拥有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足以让美国人自豪。但现在这一切似乎正在丧失,领袖欺骗国民,发动了不该发动的战争;政府破产,背上了13万亿美元的债务;银行家和企业家同样欺骗国民,将美国拖人次贷危机。目前美国有4180万人领取食品救济券,另外还有1500万人完全失业,700万人只能做点兼职工作,每天有7000名高中生辍学,72%的黑人女孩生的孩子没有父亲。伍德布里奇说:“美国梦不会幸存,将成为一个幻境。” 在如何认识美国梦的问题上,美国人比很多中国人更为清醒,前面摘录的《在中国,美国梦仍在,而且还很美好》一文,就说明了这一点。应该看到,美国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以及文化政治形成的土壤,美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决定了,美国模式不适用于中国今天的发展。中国人口众多,十分稠密,人均资源非常有限,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不像美国梦形成和展开的年代,有广大的中西部和整个世界作为其发展空间。怎么能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下,让13亿人有比较体面的生活?怎么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提出了“和谐发展”的理念,决心进一步改善民生,政策的着力点转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富裕人民群众,将追求国强民富的发展策略转为追求民富国强的发展策略。 美国模式不适用于中国,也不适用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中国正在找寻的出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却有积极的借鉴作用。2010年世界人口达到69亿,如果不能解决贫富悬殊过大而且越来越大的问题,世界迟早会崩溃。如果中国13亿人能够做到和谐发展,就能给世界树立一个好的样板。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祝东力有句话说得好:应该说“和谐发展”才是中国梦的本质。所以,走和谐发展的道路,与自己的同胞,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存,或许,这才是中国模式,或者说是中国最适合的模式。 为了13亿人民的福祉,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正如著名剧作家黄纪苏的《我们走在大路上》一剧之主题曲所唱: 我们是姐妹兄弟 我们是一个家族 我们是一个血缘 我们是旷野上的一趟车,是苦海中的一条船…… 握着他的手,不管他智商多低 握着他的手,不管他能力多差 握着他的手,不管他模样多惨 我们是旷野上的一趟车,是苦海中的一条船…… 我们一起死 我们一起生 我们一起唱 我们走在大路上 什么意思呢?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人民共和国不能忘了自己人民的利益,共和国这趟列车谁都不能给丢下。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讨论中国模式。关于中国模式,有还是没有,好还是不好,大家可以见仁见智。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说的,过去三十年间,中国以接近两位数的持续增长,解决了3亿以上人口的脱贫和近3亿人的城镇化问题,并且没产生大规模的内部动乱,也没发生对外部的殖民、侵略和战争,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过的,而且经济发展至今没有停下来的势头。毫无疑问,中国也是有自己的独特性的。我们应该研究建国六十年来的成功所在,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所在,同时发现问题所在。我们对外部世界要有一个开放的态度,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包括学习美国的长处,有海纳百川的气概。但是,中国有自己的特色,也应该走自己的路,那就是坚持中国本位,探索中国模式,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2011年5月于北京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近代史以来,论及美国或中美关系的研究专著汗牛充栋,但多半有两个明显缺陷:一是媚,二是鄙。前者极尽谄媚,有失客观冷峻,后者则多愤懑偏颇,难免失焦失准。玛雅主编的《美国的逻辑——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试图从文化政治的角度解析美国内政外交中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及其利弊得失,对“美国模式”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未来发展前景,勉力做出了梳理,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观点。此书的价值在于博采众长,汇聚各家观点,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综合观察研究美国的视角,值得一读。大国是否崛起,帝国是否衰落,读完此书,相信每位读者都会掩卷而长思,在美国的逻辑中找到镜鉴的思想印记。  ——著名媒体人、专栏作家杨锦麟这是一个G2时代,中美两个大国的关系决定着这个世界的前途,也决定着两国的未来。不了解美国,无以洞悉中国的未来,也无以洞悉世界的未来。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美国无疑是中国人最有兴趣了解、也最熟悉的。但是中国人真的熟悉和了解美国吗?知识分子和其他各界精英乃至于数量惊人的互联网网民,无论是亲美的还是反美的,其实都不了解美国。即使你懂英语,去过美国,也不见得真的了解美国。中国出版的有关美国的书,即使不是汗牛充栋,也数量可观,然而,其中真正能够让中国人深入准确了解美国的,却寥若晨星。这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现在,有一本新书就成为晨星,这就是玛雅博士主编的《美国的逻辑一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书名虽稍显象牙塔,其内容却犹如放大镜和显微镜,剖析了美利坚这个国家和民族,特别是美国的统治精英是如何统治美国乃至世界的。本书是多位学者文章的集结。这些学者的文风不同,却都言之有物,且绝不卖弄概念,而是依据大量的事实、数据和自己的体验,展示了中国学者眼中真实的美国。此书是认知美国的杰作!  ——著名时评家、凤凰卫视评论员何亮亮


编辑推荐

《美国的逻辑: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是针对美国的国内意识形态阐述美国政治的一本关于政治文化的图书。书中集结了国内研究美国政治的著名学者、专家的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对美国对外霸权主义的根源进行剖析,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图书。本书主要介绍了美国的思想文化以及历史形成的美国惯性思维和思维方式,同时阐述了美国在内政外交方面的政策以及思想渊源,像美国霸权思想、美国的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个人主义等。书稿中汇合了玛雅、张文木、刘仰、潘维等著名文化名人对美国的认识的合集,是对美国全面认识。书稿分以下几章:选举文化与集团政治、价值观及国民认同、美国梦的内涵外延、美式战争思维、文化霸权战略、对华“主义”及政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美国的逻辑 PDF格式下载



玛雅曾经在国内当过兵,30多岁的时候决定留学,从不会英语,到留学10年,学成政治博士回国,她对美国的政治生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观察,我最爱看她的亲历美利坚,她也曾被豆瓣书友成为“犀利”阿姨。我对政治并不感兴趣,但玛雅对美国政治的描述浸透着浓郁的美国学习生活气息,文笔平易,值得一读。


这本书深刻的写出美国对世界的意图和操作世界、维护世界警察的手段,深入浅出...08年华尔街的那帮“大肚子”精英们闹腾出来的危机,没有一个人为此负责...所以在浅显的想美国到底想干什么。了解美国,这本书挺好。


书中选取了多位善于观察比较美国全貌的学者佳作。玛雅任职凤凰周刊,文章品鉴能力一流,选取的文章很有借鉴价值。总之,这本书有利于被美国文化等不断洗脑的中国人更加全面的认识美国。


作者一开始就是有立场的,有一章说美国选举,2006年捐款2000美元以上的人口占0.04%,但美国法律2000~2008年规定每个人只能2000美元。。可见这本书的作者一开始就就有立场偏向


刚看个开头,应该不错。


虽然这本是的观点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的知道,但书的内容结构非常好,让人能够从数据中自我理解到作者的意思,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