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书斋内外的经济学

胡怀国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

胡怀国  

页数:

397  

前言

2004年6月~2010年5月,笔者因工作关系在香港生活了近6年,期间断断续续写作了数百篇小文章,大部分未曾出现于中国内地。返京后,在朋友们的期待和鼓励下,从中挑选了部分文章,结集出版,呈奉给内地读者朋友。文集向来是学术大家所为,笔者显然不适合以文集的形式出版作品,不过,6年香港生活确实是一段特殊经历,朋友们希望对此多些了解;同时,虽说笔者难言已进入学术殿堂,但学术研究毕竟是平生夙愿,追求学术过程中亦偶有小得,愿意就此同朋友们交流心得。故而,笔者更愿意读者朋友,把这些文章视为笔者在香港工作生活期间的“观察日记”,以及追逐“学问”梦想过程中的“读书笔记”。笔者素爱读书。窃认为,人生是个偶然事件,多看一眼是一眼。自己的眼睛,毕竟受限于时间、空间,而书籍则是千百年来“有心人”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弃之岂不可惜。再者,读书实际上是跨越时空的“交友”,且这些朋友呼之即来(翻开书)、挥之即去(合上书),择友由我,兼具耐心,间或可觅同道知己,如此人生岂不美哉!到香港后,笔者却发现,读书(包括写作)原来是件极为奢侈的事。赴港之前,不论身在何处,总会随身带一本书,所谓良友相伴,如此才心安理得;有空就翻翻,三两天总能读一本;到港以后,工作生活节奏突然加快,全球财经热点环环相扣、时时转换,再难有淡泊恬静之优雅,兼睡眠严重不足,何谈清茶一杯夜读书。

内容概要

文集按照“国际金融危机”、“内地经济”和“香港经济”,在作者2004~2010年写作的数百篇文章中各挑选出12篇,作为文集的前三部分,“文集”第四至六卷,主要是赴港前的文章,大多写于1998~2003年间。第四卷是同“经济学大师”(诺奖得主或潜在诺奖得主)有关的文章。第五卷是笔者1999年前学习经济思想史时的习作。最后一卷即第六卷是笔者挑选的三份读书笔记,它们分别写于1996~1999年在北京大学读博、2002年在韩国做访问学者和2003年在中国社科院做博士后期间,它们均是为毕业论文或研究报告写作准备的材料。

作者简介

胡怀国,男,汉族,1971年生于山东莒南,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起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曾为韩国产业研究院访问学者(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2003年)、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2010),2004年6月至2010年5月借调香港工作。

书籍目录

第一卷 国际金融危机面面观
次按真面目:从天使到魔鬼的蜕变(2007年8月)
贸易战新杀手锏:安全标准(2007年8月)
中国股市正在步日本后尘?(2007年9月)
伯南克减息:市场挟持 VS 暗度陈仓(2008年2月)
越南危机的外部冲击与内部因素(2008年6月)
金融海啸触发“国家破产”危机(2008年10月)
出口急跌打击亚洲外向型经济体(2009年2月)
债务危机笼罩东欧(2009年3月)
避税天堂为何成为富国“眼中钉”?(2009年4月)
金融海啸重塑世界汽车业格局(2009年4月)
谁来为庞大的财政赤字买单?(2009年5月)
贸易保护主义:暗潮汹涌 难成气候(2009年10月)
第二卷 内地财经热点探析
解读中国经济奇迹
——写在新中国成立55周年之际(2004年9月)
两个“万亿美元”的喜与忧(2004年10月)
美国严重高估中美贸易逆差规模(2005年3月)
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多方博弈(2005年4月)
“中国制造”对世界经济贡献巨大(2007年8月)
中央企业步入全面整合期(2007年10月)
北京奥运投资及收入将创历史新高(2008年7月)
诺奖得主解读“中国奇迹”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10月)
中国开启地方政府发债大门(2009年3月)
如何看待中央与地方GDP差异(2009年4月)
内地创业板:“首日爆炒”的疯狂与理性(2009年11月)
内地“加薪潮”背后的深层原因(2010年6月)
第三卷 香港社会经济解读
香港经济已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和沙士冲击的阴影(2004年7月)
邵逸夫奖:弥补诺奖缺憾,彰显中国实力(2004年9月)
真正的民主具有宽容精神(2004年10月)
评董建华特首2005年《施政报告》(2005年1月)
揭开经济自由排名的面纱(2005年1月)
香港自由经济下的财政货币政策(2005年2月)
评唐英年2005~2006年度财政预算案(2005年3月)
解决失业问题不应以牺牲比较优势为代价(2005年9月)
评行政长官曾荫权首份《施政报告》(2005年10月)
香港正式推出存款保障计划(2006年10月)
人民币加速升值,港币何去何从?(2006年12月)
香港金融高层大换班(2009年6月)
第四卷 经济学大师的智慧
斯蒂格利茨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2001年)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及其应用(2002年)
卡尼曼和史密斯对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的贡献(2003年)
赫尔普曼对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贡献(2003年)
恩格尔和格兰杰对经济计量学的贡献(2003年)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对动态宏观经济学的贡献(2004年)
第五卷 经济思想史研究
斯密思想体系的一致性
——“斯密问题”略论(1999年)
对斯密研究方法的评价与新评价(1999年)
斯密分工理论及后世的争论
——兼论《国富论》第一篇与第五篇的“矛盾”(1999年)
从李嘉图学派解体看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嬗变(1998年)
价值与价格:历史的考察(1998年)
对我国经济学说史研究现状的思考(1998年)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
——我国经济学研究的世纪末回眸(1999年)
一部值得推介的经济思想史教科书(2010年)
第六卷 经济学读书笔记
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1998年)
从新古典增长到内生增长:基本分析框架(2002年)
人文发展的理论框架与经验应用
——基于阿马蒂亚·森能力方法的考察(2003年)
附 杂文选录
梁启超论中国群治不进之根由(2002年10月)
香港应该捍卫什么样的核心价值(2004年6月)
爆竹声中的文化幻觉(2006年2月)
都是GDP惹的祸(2010年1月7日)
令人困惑的香港人才问题(2010年3月25日)
观新版三国,侃经济人生(2010年6月3日)
在韩生活的尴尬事(2010年7月10日)
中韩图书馆二三事(2010年10月2日)

章节摘录

插图:如果说楼市为“体”,那么次按就是“皮”,而次按证券化形成的债务抵押债券就是“毛”,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楼市和次按出现了问题,早晚会引发CDO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但有关方面并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包括美联储在内,它们在开始时都估计不足,认为次按债券所占比例不大、影响有限,但它忽略了这样的事实:一颗老鼠屎很小,但它足以坏掉一锅粥。商业银行或贷款公司,由于能够将次按的违约风险转嫁给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对次按缺乏监管和风险控制。殊不知,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所有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市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的资金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商业银行。一旦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出现问题,必然会波及商业银行。事实上,近来各主要经济体央行纷纷向商业银行大规模注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次按危机引发的对冲基金清盘,已经威胁到了商业银行和信贷市场上的流动性。另外,复杂的技术操作,令次按债券深深隐藏在庞大的CDO中,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稳健型机构投资者,在购买CDO时很可能已经不知不觉间陷入了次按陷阱。就是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本身,它们亦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将次按带来的损失计算得清清楚楚,并采取相应的风险化解措施。同时,由于CDO交易多在机构投资者之间进行,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外界更是难以估量影响究竟有多大。事实上,正是由于次按、cDO交易及对冲基金本身缺乏透明性,造成了市场的恐慌心理,令除国债外的整个债券市场需求枯竭、有价无市,投资者赎回基金、对冲基金沽售套现,形成了证券市场中的恶性循环和投资者间的悲观情绪。


编辑推荐

《书斋内外的经济学:胡怀国文集》是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书斋内外的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